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互动性影响

大学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互动性影响

[摘要]大学历史文化发展建设中,大学教师作为一所高校不可或缺的“软文化”深深影响着“天之骄子”的成长,而师德师风的建设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手段,悬浮于加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职业素养之上。当下市场经济发展中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诸多冲突,如何在了解高校文化建设的同时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市场经济;师德师风;高校文化

“德者,性之端也”———引用古文所指,《礼记•乐记》中曾讲述,道德品质是人类文化的支柱,其概述了文化发展要素里“德行”所承载的重要性。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时刻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完善,而高校文化建设亦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环境熏陶。

一、含义解读:师德师风文化内涵叙事

大学历史发展的隧道中,大学教师作为一所高校里不可或缺的“软文化”深深影响着“天子骄子”们茁壮成长,而拥有正能量的师德师风,则是辅以学子们予以翱翔“圆梦之地”的中坚力量。

(一)师德师风的文化内涵之狭义解读

“师德”与“师风”已不是陌生的词语,作为指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表征,二者经常以兄弟联盟的形式出现。师德所指教师的内在精神修养,侧重反应教师的品性德行;师风所指教师的外在行为导向,侧重反应教师的群体行为习惯。作为象征大学文化精神的个体表现及整体叙事,师德师风从个体与群体层面,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辩证地反应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品性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师德师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孔子曾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可见古人很早就对教师的风度、德行提出了相应的职业标准。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师德师风在不断的丰富发展中,2014年教育部推出《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更是提出当前新时期下,师德建设的重点是践行一定的行为世范,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推进师德师风工作的发展。

(二)师德师风文化内涵之广义解读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大学之所以被称为“象牙塔”受人尊重,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大学使人们学会如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中有大智慧、大修养、大精神。使得想要提升智慧、开拓视野、训练高尚素养的人们欣然神往,肃然起敬,而在大学里师生关系共同构成了道德共同体。

二、关系解析:大学文化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的互动性影响

大学教师作为一所学校思想碰撞升华的载体,其良好的德行和高尚之品格是知识分子践行育人事业过程中最基础的先行保障。

(一)师德师风:作为一种大学文化的释义

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一般而言,大学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大学文化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而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知识普及者则是物质文化的所有人,是制度文化的践行者,也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优秀的师德师风对大学文化的建构起到创新、引领、示范的作用,是大学文化构建的基础。

(二)大学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

大学文化通过无形的精神支配力量,对师德师风形成了无可言说的影响力,对高校教师具有凝聚、激励、控制、协调的濡化效应。

1.内化导向作用

大学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发展,创新的铺路底蕴,是大学日常工作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亦能准确体现大学的精神内涵。所以,一所大学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如果被这所学校的教师所认可,就会使学校的主体,制度执行者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产生一定的凝聚导向作用,教师个人的价值归属就会适当进行合理调整,直到与学校的组织目标相一致,形成稳定的文化气氛,相应的师德师风因故形成,并随着大学文化的不断沉淀持续对前者进行内化导向。

2.约束规范作用

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别是大学文化的形成,其一旦有自己固有的模式,就会拥有毋庸置疑的稳定性,且并通过制度文化直接体现出来,产生强烈的约束、规范作用,使得个体与文化倡导相一致。此时,作为彰显大学文化求新求变话语表达形式的承载者,大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就在潜意识里与倡导者所推行的规矩转变为一种恰当的行为模式,这也是高校教师在践行师德师风的自觉过程中起到的“柔性”约束作用。

(三)大学文化与师德师风相辅相成

师德师风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左右着学校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不断推进完善大学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孕育良好的师德师风提供了建设平台,优秀师德师风的形成,亦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文化层面的技术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方法导向:高校文化建设视域下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教师,则是这个复杂系统工程的主要依托和载体,所以必须大力引导教师注重文化知识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和谐提高。

(一)心理疏导,示范引领

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使得教师队伍整体偏向年轻化。而处于新角色新身份的转换期,新教师多数未经过系统的职业训练和师德养成实践,因此,多数青年教师在遇到突如其来的新工作时,往往会心理压力过大,措手不及,以至于学风浮躁缺乏责任心。多数高校通过新老结对的方式,由遴选的优秀教师将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新人尽快进入角色,完成新身份的转换问题,使得其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

(二)继承原则,扬弃有道

继承,意旨对原有事物的合理部分的继续承载;“扬弃”有道,指的是,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上,需要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师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是合理取舍,而“扬弃”意在对事物合理部分接续的同时,去伪存真,是对原有事物的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师德内容博大精深,如敬业,体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如身正为范,使教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学生便可自觉而行;如因材施教,使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扬长避短等等,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注重继承传统式的精华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增加适应时展需要的内容元素。

(三)规范制度,适当约束

随着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在中国顺利进行,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消费主义风行,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压力,导致高校急功近利行为的出现。而高校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追求个人利益,缺乏团队精神等等,也随着消费主义的风行接踵而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克服负面影响,只有利用学校制度进行规范,利用相应的规范制度进正确疏导,同时,鼓励教师的个性发展,尊重其合法权益。由此,共生共赢,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

(四)环境营造,气质熏陶

大学文化的积极建设,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对教师品行、气质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他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教师的价值观、审美观,能够激发起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使得自己的言行、气质、举止与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融为一体。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好校训、校歌、校徽、等学校精神文化的显性载体,使得教师产生朴素深刻的校园情怀,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物质文化的建设,涉及到校园建筑、绿化环境、标志性雕塑等等,使得教师们能够体验舒适便捷的校园硬件设施,产生认同感;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校园中开展创意性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建设,由此,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五)他律激励,自律规训

自古以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并宣传一批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营造他律的激励环境,为群体共同建立良好师德师风创造良性文化共生环境;而自觉遵守规范要求,升华自身的思想境界,被称为自律。由于高校教师文化层次较高、执行力领悟力强,可以将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内因上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外因上给教师自己形成他律的压力。作为高校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永久的讨论话题。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高校的文化建设来说,能够诠释高校所拥有的“软实力”的综合素养。新时期的民办高校,需要不断结合新形势,推进大学教师资源的建设,加强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新的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完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唯有完善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推进民办教育大学的顺理成长,不断超越自我,迈得更高。

参考文献:

[1]范如永.大学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科教文汇,2013(1).

[2]黎平辉,郭文.社会转型期我国师德师风内涵的再界定[J].高教研究,2011(3).

[3]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4]徐文英.人文视域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5]周杰.从文化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8).

作者:梁澄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