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羌族女孩失学调查

羌族女孩失学调查

本文作者:方涛刘冲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少数民族女童辍学现象是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一些研究将女童辍学归结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本研究从女性角色观的视角剖析羌族女童辍学现象。性别观之所指,不仅包括男女两性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内容,也包括对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的观念和认识。

一、研究对象界说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州,总人口约30万,M县是羌族最大聚居地。M县C片区地处岷江上游,距县城60余公里,辖雅都、维城、曲谷3乡,人口7000余人,羌族约占99.5%。羌语C片区方言是片区通用语,部分人能讲生硬的西南汉话,对普通话非常生疏。C片区人生活在土地贫瘠的自然条件下,经济贫困。C片区中学是该片区唯一的中学,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生160余人,教师22人,每年有10名左右的女生辍学。上学读书这种仿佛既定的人生发展道路为什么离她们如此遥远?羌族女童辍学现象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辍学”指的是未完成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的受教育年限而提前离开学校的现象,不包括因病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生流失现象。本文所研究的辍学女童集中在义务教育学龄段。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取材于C片区人的日常生活,主要运用访谈法,从对象的生活故事中挖掘信息,关注他们的内心体验。

(一)选择样本

羌族传统文化在地理环境几近封闭的C片区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我们在该区选择了20个近五年内辍学的女童及其家庭为调查对象。由于不通C片区方言,研究者特别邀请了一位当地女生充当“翻译”。在调查过程中,大多辍学女童外出打工,所以研究者对她们的一些了解源于她们的同学、老师和家长。

(二)收集信息

七年来,研究者用文字、照片和视频记录下了部分辍学女童生活的点滴,同时也走访了C片区中学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并与辍学女童家长做了交流。近三年,在C片区中学教师和学生帮助下,研究者对20个辍学女童家庭以及他们的曾经的班主任、校长和同学做了反复调查,掌握了更多一手资料。

三、调查结果

(一)羌族女性社会地位高

羌民族女性地位一直较高,在创世神话《木姐珠与斗安珠》中,天神“木比塔”的三女儿“木姐珠”是一位聪明伶俐、勇敢善良的仙女。在人间与心底善良牧羊青年“斗安珠”一见钟情,美丽而倔强的“木姐珠”不顾天神的反对,毅然帮助“斗安珠”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凭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获得胜利并喜结连理。羌人认为自己是女神“木姐珠”的后代,这反映了自上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女性崇拜。

素描1:“娃娃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小A是我们在去M县客车上认识的女孩,听说我要去C片区调查,她很乐意当向导。她是C片区人,初一辍学外出打工。下车后我们被邀请到她家,访谈了她年逾花甲的奶奶。奶奶讲C片区方言,小A给我们翻译。我们问:“一般当父母的更想要男孩子吗?”奶奶说:“也不是,娃娃都是妈妈的心头肉,男娃娃,女娃娃都爱得很,大家都喜欢娃娃,一般有了娃娃就生下来……”古羌人曾为逃避战争灾害,进入深山幽谷结寨自保。他们居住的地方,一般河谷深邃,气候恶劣,人们时常面临生存危险,因此,他们认为“万物有灵”,,珍惜大自然赐予的一切,也包括赐予他们的后代。羌人朴实的原始信仰也体现在他们对生命的爱护中。因此,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家庭生活中,男孩和女孩会根据生活需要分工有所不同,男孩打猎、伐木、采集、开垦,女孩绣花、织布和做家务。

素描2:“孩子越多越好”聊起往事,奶奶的话越来越多了:“我啊,四个,两个男娃娃,两个女娃娃……娃娃多,人就多,屋头的做活路的人就多。在乡坝头,屋头(家里)没得劳力就吃不饱饭。我们这儿是靠天老爷,靠做活路吃饭……”自然环境方面,羌族聚居的岷江上游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峡谷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社会结构方面,羌人重视家族势力,依靠家族力量求得自我保护,共同抵御天灾人祸。他们依山而居,“男主外,女主内”,无论男孩女孩,孩子越多意味着家庭劳动力越多,在家族中更有地位。

(二)“会干活比什么都重要”的女性社会角色观

性别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社会中占有的位置,以及由此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角色定位决定着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定向,这些定向让她们有选择的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从而这些社会的影响力形成女性特定的女性心理和人格倾向。羌族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她们的社会角色定位本身密不可分。

素描3:“会干活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从小A奶奶的口中,了解了当地人对生男生女的态度。笔者:“你有想过你喜欢男娃娃还是女娃娃吗?”奶奶:“只要听话,不调皮,都喜欢……男娃娃如果不听话,在寨子里名声不好,说(找)媳妇的时候红爷都不愿意帮到说亲;女娃娃呢,如果不听话,手脚不勤快,嫁人就更难了,会干活比什么都重要……”S校长在C片区从教近三十年,他的成长经历就是近半个世纪C片区教育发展史的缩影:“我们小的时候,妇女是家务和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妇女勤劳、勤快、手脚麻利、能吃苦的女性更能获得寨子里人的认同。新中国成立了,读书的基本都是男孩子,女孩子们很早就是妈妈家务劳动的好帮手,她们长大都要外嫁,而嫁个好人家需要多学习劳动、学习管理家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好多父母能够接受让女孩子上学读点书,要求是“女娃娃,只要认识人民币,分的清楚男女厕所就可以”。嫁人最重要,在家里干活路不需要到学校学习。”活干的好,才能为婚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女子出嫁时不能朝后看的习俗至今在羌族地区保留,甚至连回家看望父母都有所忌讳。父母“向前看,不要向后看”的叮嘱表达了对新婚女子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开创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婚后家庭才是羌族女性的最终依靠,要嫁个好人家必须会干活。

素描4:“没有知识难以生存”会干活就不需要学校教育吗?老校长说:“曾经一段时间,我们这里很多女孩子出现出嫁困难的局面,因为这类女孩上学耽误了羌族手工刺绣的学习,成为出嫁困难的群体。社会对女孩子的评价标准是是否能干,即会不会把持家务、会不会做农活、会不会挣钱,而不是有没有读书,是否会认字。另一方面,在外谋生的C片区人严重感觉没有知识难以生存,所以他们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想方设法出高昂的学费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工”如一把双刃剑,一边刺痛着C片区人,一边又带给他们生活的希望。老校长努力谈及他在教育战线上的所思、所感:“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条件好了,女娃娃却不想读书了?其实女娃娃读书更重要,现在我们学校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初中水平,所以他们都比较支持孩子读书。你看,家长有点文化对学生多重要。我们这里,男的一般都外出挣钱,所以家里就要靠女的支撑,女的有文化了,才知道怎么教好小孩、管理家务……”

四、结论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两免一补”后,辍学的经济原因基本解决。女性角色观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认识女童辍学问题的新视角。“会干活比什么都重要”的羌族女性角色观对女孩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生活观有的决定性影响,至今仍是羌族女性的基本角色定位。根据研究,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逻辑:第一,女性“会干活比什么都重要”、“活干得好才能嫁个好人家”;第二,干活无非是羌绣、家务之类,不需要学校教育,所以辍学;第三,在今天,“会干活”也包含“会挣钱”;第四,上学耽误外出打工挣钱,所以辍学。当前,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认识到了上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尽可能地把子女送往条件更好的学校。然而,我们必须深思:目前的学校教育为什么对于她们“干活”来说不重要?为什么对于她们外出打工挣钱也不重要?或许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满足受众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女童的教育需求,没有真正思考过她们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认真设计过服务她们未来生活的教育内容。羌族地区的教育应该服务于学生的“会干活”、“会挣钱”,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应有大的转变,让学校教育真正适切于她们的生活,让老少边穷群体发现学校教育之于生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