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形象性课堂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形象性课堂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一、设疑启智,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探究,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是关键的一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发现,去探究,去创造。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活,视野开阔,探究与求异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与自我表现。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景,并设置问题激发他们去思考,通过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意向,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性

思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会有一样的共识:一场好的电影,一部好的小说,一个真实的案例,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书籍和直白的说教,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影片、小说、案例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电视和小说是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维度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产生了较强烈的条件反射,因而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这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都会有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学生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的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打破常规,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一种独创性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品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新求异、充分想象,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能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架内,不准学生有新的思维,不准对答案持不同观点,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最终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使学生既不受其拘束敢于有新的思想认识,又能言之有理,观点鲜明呢?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聆听学生“古怪”“刁钻”的问题,形成民主的学习氛围,以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知识性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思维火花的闪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作者:王燕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