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德育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德育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分析高职德育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策略,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高职德育课;三位一体;渗透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展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而现阶段的高职德育课在教育教学问题尤为凸显。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工业2.0版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打破西化教育、学术教育的影响,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德育课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德育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仍以许多年前的思政课为主要模板,教条的灌输传统的德育知识;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要核心,师生之间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即便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但大多流于形式。无论是从实际应用上还是学生的认知理解上都起不到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方法单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原本就枯燥的课程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教学效果不佳,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脱离实际,难以形成共鸣

通过对当前高职德育课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德育课仍然存在高、大、空的形式,过于空泛空洞的理论教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热火朝天,激情澎湃,但是学生却不以为然。特别是在历史性较强的内容上,学生主要从影视剧和网络上认识历史,既没有亲身经历有没有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历史,导致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鸣。

(三)课堂沦为休息场所,师生应付了事

在高职的德育课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的学生睡觉、聊天、玩手机甚至有打牌或逃课的情况,而教师则选择视而不见,不但助长了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而且对德育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原因

在社会宏观的大背景下,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经济数字,人们的观念和认知水平也在更新。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身心处于趋于成熟的阶段,深受道德观念多元的影响,正确道德观念挑选的复杂性干扰。“强烈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难免出现迷失,或奋斗目标不清晰,甚至出现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1]与普通高中相比,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更多,管理也更宽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这个社会,但是现在的舆论导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就会在无形中影响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学生从社会中接触到到所谓的“道德”与学校德育教学中的观念有所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倾向于社会层面的道德观念,就会对学校德育产生抵触或偏见。更难与教师在道德层面上形成共鸣。另一方面,社会舆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道德观念发生转变,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引导。其中,新闻呈现喜多忧少的态势,让学生形成一种天下太平的错觉,并不利于学生的抗挫折意识的形成及抗压能力的提高。影视作品的诱导,在当今的大环境之下,各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甚至不乏青涩、暴力等镜头。这种存在偏差的舆论导向会对高职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层面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越舒适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自我意识极强,并伴随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拿来主义思想。无论是对父母的付出还是周围环境的优待都没有感恩的心,而是当作理所应当。长此以往,他们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道德意识。一旦在高职学校接触到与他们所习惯的道德有冲突时,他们就会忽视德育或与之形成对抗的趋势。除此之外,家长忙于工作,青少年时期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不够,仅以经济条件维持双方的沟通,对学生造成了不良的道德意识影响,而在家庭环境中所接触或接受的道德教育会对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学校层面原因

造成高职德育课程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校方领导对于德育教育的不重视。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学生只有固定的1-2节专门的思政教育课,课时较少,且不连贯,不利于学生完整的道德链的形成;从人员配置上来看,高职院校的课程往往更注重实践和应用,但是唯独思政课缺失,在教师的人员安排上存在非专业教师的代课情况;“从教师自身来看,许多思政专业的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就看轻了自己,认为自己的课程可有可无,教学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敷衍应付的情况,对于学生的听课效果或不良行为更更是听之任之。以上种种的综合作用就会产生学生对于课程的不满。”[2]

三、针对性策略

(一)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切实推动德育工作

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要提高校管理层的意识和一线教师的观念,从教学理念上开始创新,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推动德育工作。其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将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摆在同等的位置上,采取创新道德教育的机制,推动德育可持续发展。其次,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要积极从外界或校内培养专业教师,通过不断提高德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使教师从自身意识上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养和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与社会发展的接轨程度,力求每位教师都能够走在教育的前列,走在德育的前列。除此之外,要不断地提高其他专业教师的德育水平,为渗透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项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多从时事政治入手,把德育与时政热点结合有目的的讲解和分析,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对德育有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同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课程的开展不再拘泥于课堂,世界那么大,教师与学生去看看,在自然界里感受道德,感知德育,让枯燥的德育知识注入鲜活的血液。另一方面,在高职的德育工作中要利用好课程的渗透作用,也就是说,德育不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课程了,而是要渗透到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科中,无论是计算机、会计专业还是市场、国贸、动画专业都可以将德育渗透进去[3]。除了课堂的教学,还可以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中获得实践的基础,在实践中获得理论的升华,坚持以多元化的原则,既要对品德课的教学充分的重视,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打破传统德育的局限性,逐步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三)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单凭学校教育难以达到最好的结果。因此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三者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各自的特点,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学校要做好家庭与社会、学生的沟通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生活环境,从课堂教育和渗透教育两个方面推动德育工作;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做好沟通工作,既要学生能够感受到足够的家庭温暖,又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道德内化的成果;在学生与社会之间,要积极的为学生净化社会环境,既要让学生看到社会上美好的一面,又要看到社会上“阴暗”的一面,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这个他们未来所生活的环境。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德育既受到其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高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也要积极的以科学的教育观念,打造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42-44.

[2]周林海.整体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高职德育创新体系[J].职业时空,2007(18):64-65.

[3]张珂.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工作的思考[J].才智,2015(9):91.

作者:陈冬丽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