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育教学思路(9篇)

高职教育教学思路(9篇)

第一篇:传媒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属高校“一把手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双创”时代为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品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也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品质不佳,自主创业率低等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整合传媒类行业资源,准确定位就业中的创业教育、丰富创业教育内涵,加强创业师资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传媒类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促进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014年5月13日,国务院首次以全国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的名称召开全国会议。2014年9月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在公开场合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掀起了全民创新创业热潮,其中不乏就业主力军———应届大学毕业生。据统计,2016年大学毕业人数近680万,其中本专科毕业生621.71万人,研究生57.86万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传媒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5月6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在京,在严峻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传媒产业在2015年仍然增长了12.3%,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750.3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媒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传媒业人才的重任,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传媒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传媒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现状,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更好地引导传媒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显得迫在眉睫。笔者选取了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促进机制进行探讨。

一、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现状

为全面了解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笔者以高职高专网所的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为主要资料来源,选取有代表性的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作为数据统计样本,分析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状况。这9所学校分布在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北部地区,涵盖了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选学校既有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重点建设的骨干高职院校,也有普通高职院校;既有公办高校,也有民办高校。据统计,2015年传媒类高职院校整体就业率平均为95.75%,有些专业就业率达100%,如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空中乘务、电子声像、广电技术专业;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印刷专业;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人物形象、主持与播音、三维动画设计专业。笔者对所选取的传媒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报告研究发现,在传媒类高职院校中,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较低,平均只有2%左右,其中自主创业率最高的是江南影视艺术职院,但也仅为3%。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在毕业半年后会有所增加,三年内有显著提升,可达7%左右。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发现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单位多属于中小微企业,且薪酬较低,各高职院校之间就业创业情况差距较大,行业资源未能整合,特别是创业教育有待加强。

二、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品质欠佳

据统计,我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760万人,就业基数大,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用工需求量减少,人才总量供过于求,就业创业形势依然严峻,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无疑是较大的挑战。从笔者选取的九所传媒类高职院校就业数据统计来看,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低,就业品质不高,薪酬较低,工作岗位技术含量较低。有的学校看似就业率很高,实际上是迫于上级对就业率的要求,想方设法来提高就业率,但学生的就业质量却很难得到保障,一两个月换一份工作是常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传媒专业的就业质量,让传媒专业的学生人尽其才。

(二)创业教育在高校地位不高,定位不准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能力、知识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地位的教育理念,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国家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笔者粗略统计,仅2015年中央出台的关于高校创业政策的文件就有十多项。教育部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政策在很多高校没有得到落实。据河北省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经常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占7.9%,很少开展的占33.9%,没有开展的达到58.2%。创业教育普及率很低,有的高校至今还是将创业教育课程附属于就业指导课,只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选修课,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也未根据国家政策适时进行调整。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企业家,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由于创业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定位不准,就很难保证达到国家期望的目标。

(三)传媒类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亟待增强

国家提出“双创”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各高校都在尽力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都是由就业指导教师或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来兼任,缺少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往往不具备创业的经验,只能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地讲授相关知识,创业实战知识极度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创业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传媒类专业的发展比一般专业更为迅速,知识更新周期更短,因而对传媒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要求更高。

三、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促进机制

(一)建立全方位就业网络,提升就业品质

针对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品质不高的情况,高校应整合当地传媒行业的资源,加强与相关单位联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提供就业信息方面,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就业信息网络。90后大学生属于典型的“低头族”,网不离手,更习惯于通过网络途径获取信息。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除举行常规的校园招聘会、企业专场招聘会以外,还应充分发挥数字新媒体的作用,如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推荐优秀的学生和企业招聘信息,使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动态管理,构建一个“政府指导、企业登台、学校助力,学生行动”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品质的提升,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推送相关信息,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准确定位创业教育,丰富传媒创业教育内涵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学校的教育部门和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要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合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其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理念。此外,高校创业教育还要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法律培训,开展常态化的法律咨询服务,建立创业法律专家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为此,高校应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设备,结合专业成立工作室,打造大学生创业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了“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该校在就业部门设置创业专职人员,加强导向指引,定点扶持优质创业项目,设立“天广众创空间”,该众创空间包括创业小企业办公区,创业流动工位区,创业实践基地区,创业洽谈区,创业咖啡区,创业服务区等。

众创空间的所有项目都密切结合学校专业,根据创业情况反馈给教学一线,创业部门与教学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以创业促进教改,以教改带动创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课程推行“赛、学、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并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毕业后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正职业规划。教学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得到认可、推广应用,产生良好效果,受到同行鉴定专家高度肯定。实施“赛、学、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来,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均有不俗表现。江南影视艺术职院于2011年推出大学生创业实验计划,制定了“用五年时间注资1000万元打造100名大学生创业者”的政策。该校注册成立一系列大学生教学模拟企业,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场所,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创业工程,被誉为“开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的创新工程、领航工程”,这些学校的先进经验为其他传媒高校的创业工作提供了典范。

(三)加强传媒创业师资建设,提升传媒创业教育水平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老师,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业教师积极从事创业教学和相关创业实践体验。英国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积极联系校友、当地企业,每周举行创业沙龙,让学生的创意和创业需求与市场无缝对接,互惠互利。美国英特尔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董事长格罗夫就担任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兼职讲师,每年秋季讲授1~2门课程。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行业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定期聘请行业内专家为学生传授行业知识。由于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创业教育课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数量上不够,质量更是难以保证。很多创业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在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时,理论多于实践,无法具体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着力培养本校的创业专职教师,送出培训,建设自己的专职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传媒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很快,要聘请行业专家兼职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团队。行业内兼职教师的加盟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鲜活的思维,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极大地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

作者:张文艺

第二篇:多媒体在高职教育教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和方便,大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故高职教育中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多媒体;高职;教育教学;应用

研究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文字、图形、动画、音视频等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对于注重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来说,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怎样在高职教育中有效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加大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那个时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就已经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大面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凭借其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应用特点迅速应用于国家的教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开始广泛引入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行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国家高职教育起步比较靠后,其多媒体应用水平远远赶不上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多媒体技术水平,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的是老旧落后的录音机、影碟机辅助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逐渐取代了上个世纪的教学媒体应用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各种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媒体信息,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和快速化,存储容量大,运行速度快,功能丰富多样;随着国家加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和技术投入,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建立了很多标准的多媒体教室,为高职教学创造了坚实的多媒体技术条件。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1.多媒体的应用特点。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互联网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应用,具有以下特点: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信息使用的方便性和信息结构的动态性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综合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广泛的使用途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推动现代化教学改革。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点。高职教育非常注重人的技能,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教学辅助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每个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只能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一些高精尖的实践教学完全无法开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比例,这是其他层次教育无法达到的。多媒体仿真技术主要是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借助一定的设备创建区别于传统实训的操作环境,并可通过该技术直接获取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这弥补了目前高职教育设备不足的现状,学生可以通过仿真系统反复学习实训课程,强化专业技能;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自主装配零件,设计仿真的产品,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加强实践;仿真系统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和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仿真系统的使用减少了设备的消耗,限制条件较少,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学生实习的地点非常分散,学校难以管理和进行实习指导,给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基本上处于被放养状态,非常自由,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高职学校在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和校企合作的同时,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管理学生和开展实习指导,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设备进行学习,补充知识,强化技能;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各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优化了学生的教育环境。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和效果,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可以在平台上各种信息和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答疑,技术指导,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多媒体技术对于高职教育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发展了十多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简单的光电技术、模拟信号音视频技术再到现在的数字化信号技术,多样化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结合产生了很多新颖的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如下:

1.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是上一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升级产品,克服了电子白板需要和电脑、投影仪相连接的缺陷,创建了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该机器可以运用各种程序,代替了计算机的操作,该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为了提供良好的交互效果,避免投影阴影及强光对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影响,多媒体触摸一体机需具备以下要求:显示器分辨率达到1920×1080,色彩表现逼真,色彩损失少许30%;采用红外智能触摸技术,手指或笔书写,具有很高平滑度,可多人同时独立书写,写字笔画平滑,具有实物投影仪功能,不会出现拐线、折线、锯齿线等问题;精准的屏幕触摸控制,触摸最小识别点小于4毫米,最小触点移动检测小于3毫米,触控方式可直接用手指、教鞭、触摸笔等非透明物体操作,配合图像处理通过标定可实现单屏操作,整屏同步显示功能,通过手指手势可实现鼠标右键、拖拽图标等功能,也可播放PPT翻页等功能。

2.数字化录播教室系统。数字化录播教室就是借助实时采集系统录制教学课程,实时压缩和网络传输,自动生成如慕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远程网络教学、云平台等录播课件的教室系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地解决了目前教学资源难以录制的困境,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实时直播,满足了社会人群的学习需要,实现了异地教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资源点播平台,是公开课教学的前提,有效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数字化录播教室系统的最终产物是课件,为保证课件清晰,色彩还原好,声音与视频同步,课件连续、结构紧凑,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音频性能指标需满足频率响应范围为20—20khz,动态范围大于60dB,谐波失真小于1%;视频性能指标需满足亮度通道带宽大于5.8mhz,亮度信噪比大于60dB等;录播服务器系统需运行稳定,最好使用具有定时开关机功能的PC机等。

3.移动终端。随着国家网络技术的发展,4G通信技术的出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手机已经成为了智能化的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学习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作为“掌上学堂”的学习APP,备受专家学者关注,亦会成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小尺寸触屏移动设备,需考虑响应性、点击目标、元素布局、主题内容及更新频率等各方面因素,如:44像素见方是可触及的最小尺寸,如拇指甲盖大小,APP设置时需注意此点击目标范围,“返回”与“保存”不要放在相邻位置上;可使用单屏模式,避免了滚屏带来的困扰,而且使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作为“掌上学堂”工具,学习APP不可遇到问题便进行更新,为了Bug而更新,那样势必会耽误学习的进度,更新频率最好控制在2—3个月左右等等。

信息化和资源是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求学校大力发展多媒体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创建高职教育知识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实训教育,通过度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仿真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训体验,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深化高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鲍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石志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张彤.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96.

作者:唐丽娟 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改革路径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也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教育背景大众化的模式下,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也被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培养人才。本文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改革方式以及创新点,供相关人士斟酌参考。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变革;实践创新

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全面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资源。

一、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创新与改革

高校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应以顺应以社会发展为核心,应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遵循目标符合教育规律的定位,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保证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相平衡。为更好培养人才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其一,要做到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根据我国国情来看,高校教育大众化的教育阶段是与国情相同,因此,高校教学应以精英教育为宗旨,深入的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利益为首位;其二,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使培养人才的模式更加的科学,在设置课程专业上要本着求知本身的原则,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给学生个人能力一个展现的平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内容不能够局限,要扩宽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不断受到新知识的洗礼,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要走多样化的教学路线。其三,还要进行深化教学改革,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要提高相关教育人员的观念以及技术水平,使相关教育者把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其四,要针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根本上对一味地理论教学进行改革,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地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将实验教学进一步的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其五,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并保证教学制度的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教学制度,制定教学制度要本着明确指导思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学工作制度,在传统的教学制度上加强教师的规范性;同时,对相关的质量监控机制也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完善教学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加强,对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环境予以高度重视。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和实践创新

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高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与其科学管理水平以及创新管理体系的水平息息相关,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管理体系的良好构成,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

1.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1)将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中要将教学改革的项目与教学改革的工程最为核心,再进一步地进行改革。过程中,要将改革项目与改革工程的方案结合到人才培养的方案中,要依托比较有代表性的专业,先从整体入手,在进一步的分化到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等。要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与自身教育方式,制定科学的适用于本学校的教学改革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也要全面,要对教学手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确保的体系科学全面,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改革教学管理思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

(2)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学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学校要谨记自身存在的意义时刻将培养人才放到整个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将培养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不动摇。要将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和教师在学校的地位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教学工作作为力量,把这股力量引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为核心带动整个学校的各项管理。

(3)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学校应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要制定公平的策略将研究与改革、管理与建设结合到一起,形成系统集成思想,实现整体提高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与改革的目的,其次,要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力量,从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将改革的精神体现出来。建设是动力,管理是硬道理,改革的成效首先要通过建设得以体现,建设是改革的基础,有了建设才有接下来的种种;管理是改革的保证,好的建设要有相应的好的管理,管理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守护整个改革的武器。

2.完善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实现良好的运作机制

(1)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学岗位的良好体制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的基本。在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将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可实现性作为原则,对所有教职人员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保证评价的公正性,每个教职人员负责的教学工作不同,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也不可一成不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科学地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可将教职人员的档次区分开来,相应教学岗位的绩效考核良好体制也得以实现。

(2)建设教学状态的评价体系。建设教学状态的评价体系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建设教学状态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相关教学工作的奖有机制。要将目标管理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方向等方面,在评估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教学投入的重点应放在人才培养发挥作用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计划科学、落实工作程度以及教学质量的优秀情况上,要对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职人员进行嘉奖,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3)建设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体系。建立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建立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体系时要建立优秀学生的奖优机制以及学生创新机制。在机制的制定中要以学生的观念为核心,教学模式应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学习水平进行测评,对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创新思想也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3.与时俱进准确定位,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发展白热化的阶段,为更好的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也必须要向着社会发展方向进行改革,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更能顺应市场需求。我国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大力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颁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思想,伴随着这一思想的颁布,学校也开始整理增强质量意识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思想,随着思想的展开,学校进行了深化改革教育,制定了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教学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出,教育教学改革顺应时展的重要性。所以,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中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务必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内容,要保证创新的方法具有时代意义,保证创新的手段不断更新时刻将先进性最为创新的根本目标。在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本着可持续管理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公平性,要保证竞争管理环境的公平程度,建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上要以顺应社会发展为基础,可持续管理为目的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所需。高校的发展进程中,建立适应新时展的可持续性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效能,提高整体的教学目标。

4.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优化整体教学管理工作是由,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教育教学工作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监控以及教育教学信息反馈的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构成。在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侧重点放在发挥各个系统的优势上,要注重系统之间的联系、协调以及互动,以便于更加全面的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保障,其具体完善步骤有四个方面。其一:要将教学管理的设计水平提高上来,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管理监控、教学管理评估和教育管理的反馈功能;其二:在教学评价中,要对教学评价的管理进行加强,在教学管理中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作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其三:在教学管理上,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要提高上来,同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要加强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在教学管理上要体现出学校的价值,学校是一切工作的主体,要将这一意义提升上来,要体现出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实质性,与主导地位。

对于上述四点,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一定要加强中是,进一步地落实。在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才是根本原因,弹性管理模式的制定可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工作进度。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还不够科学,所采用的都是一些较为传统且古老的制度,这就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给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一定要向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转变,改变传统制度的束缚,将先进的科学的思想引用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要将学生的位置提高上来,将管理者本位向学生的本位进行转变。要以学生为核心,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良好改变,推进全面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以及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应培养出更加顺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在教育背景大众化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将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面向现代化,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洋,武艳艳,张建政等.高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基于B/S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

[2]叶小娇,贺俊英,刘博影.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MOOC与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陈平,陈俊,赵艳荣等.地方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

[4]李学保.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刍议[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5]白文龙.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杨戈.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7]尤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与载体创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

[8]孟巧颖.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3

作者:甘子东 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问题探究

【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以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等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需要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文章总结了当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处置建议,以期能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进步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问题;处置建议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科教文化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等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需要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文章总结了当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处置建议,以期能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进步发展提供帮助。

1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缓慢

近年来,国内各类职业院校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究。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国内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单一,延续传统的教师讲教为主、学生听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习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此外,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所亟需的教学情境设定仍然薄弱,很难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已经成为横卧在高职教育教学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障碍,必须着力加以破除。1.2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组成内容逻辑不吻合健全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由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者有机结合的整体,两者必须以实践为纽带,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力求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加深理论。当前,现行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仍然各自走着独立的路线,理论课程的编制仍然以学科逻辑顺序与结构组成为基准,而实践课程则紧密按照生产实践内容和要求编制的,两者在逻辑上不吻合,无法同步联系使用。因此,需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统一编制,寻求二者在逻辑上的吻合,便于实际运用。

1.3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一直是职业院校的一大软肋,在职的教师中仍以理论性专业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短缺,这种局面不利于职业院校很好的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将精力集中在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上,相对忽略了对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相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的学生群体,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个体工作量难免不增加,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便于教师自学进修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技能;另一方面,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无法保证优秀人才的引入,长此以往,教师队伍难以壮大。

1.4教学评价方法存在不完之处

与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最终考核大多数还是通过最终的书面考试来进行,即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置考题,学生通过参加书面测试获取相应课程成绩,教师通过试卷得分来评价学生成绩,学校也以多以这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质量检查。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虽有其合理性,但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讲,还存在其不完善之处。书面测试本质上属于书面考察,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情况,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抹杀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的能力。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各专业课程特点以及实践操作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考试形式、设计考试内容,以便能更加全面的检验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学习创新能力。

2国内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处置建议

2.1改革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重点工作需放在对学生专业技能与从业能力的培养上,因而需要整个高职教育系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做中学”或“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课堂授课内容均应紧密围绕专业岗位实际需要,增强课程知识学习的针对性,让专业学习能真正做到学皆有所用。课程学习所用教材应为职业教材,理论部分无需过深,只需“够用”即可。

2.2健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强调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时健全,二者必须以实践为纽带,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力求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紧密围绕实践这个基准点来完善课程内容,保留并新增实践实际所需的技术知识,剔除或精简与实践联系较弱的知识内容。增强实践课程的真实性,突出实践课程中动手做与用知识的过程,力求将校内实习、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着力为企业输送“招之即能上手”的应用性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办学不可固步自封,忽视与外界社会的联系。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方针,积极联系定点企业、科研院所,不仅主动安排学生去参观实践,而且要将校外的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请进校园,多交流、多沟通,让这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的宝贵意见帮助学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

2.3打造专、兼职教师高素质教学团队,发挥协调教学优势

学习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就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上。而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教学理论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可在保证配置一定数量专职教师的基础上,从校外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招聘一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以此构建各专业教学“双师型”团队。团队内教师分工明确,专职教师重点做好学生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的教授,而兼职教师则重点传授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两者互相配合、协调教学,各自发挥自身长处,有助于提升总体教学质量。

2.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最终的书面考试来进行,而应转变为对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以及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综合考量。评价的主体也应由过去单一的专人教师单方面评价转变为校内专任教师评价、校外兼职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的多个主体评价。

3结束语

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对职业教育愈发关注与重视,也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持之以恒加强职业教育,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洲,李仲妮.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29-30.

[2]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3):75-76.

[3]欧阳河.职业教育体系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5-16.

[4]周建松.高等职业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21):12-13.

作者:夏如杰1张洁2 单位: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高校舞蹈专业学、演、赛、研、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多元智能理论为此提供了更为积极的应用策略,改变学生知识构架,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通过从“身体——动觉智能”到“多元智能”的开发,逐渐达到以“技术表演”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的培养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育理念的运用,从而实现舞蹈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舞蹈教育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在哈佛大学的研究成果——“零点项目”中提出,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与理论依据。通过对目前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大多综合型大学直接沿用专业艺术院校相对单一的培养思路,培养目标为高、精、尖人才,忽视了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综合型大学舞蹈专业相对于专业舞蹈院校在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学生入校的专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以及知识结构都不同。学生大多来源于普通高中而非艺校,身体的柔韧与开度以及跳转翻技术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拥有扎实的文化课功底,对新事物的认知速度快,分析、研究能力突出。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不能千篇一律的定位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而是在追求表演、教学、研究、编创有机结合的全面人才培养中寻找和定位学生自身的“优势智能”,趋利避害,从而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研究更加有效地、高质量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分析学生特点与知识结构,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学、演、赛、研、创多元智能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学”为基础,强化学生身体“动觉智慧”的同时,注重其他智能的开发与培养,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教学”环境,从而实现多元智能的开发和运用。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本,教师不仅要将所教知识引导、详尽的灌输给学生,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为重要。这就不能只是一味运用言传身授,强调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本,加强学生“学”的能动性。例如:在民间舞学习中,将舞蹈的文化、地域特征灌输学生,从服装、道具的配备创设舞蹈场景,让学生感受本民族的文化气息与风格情调,再融入富有民族风情的舞蹈音乐,将学生的“学”、“听”、“感”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将单一的动律教学转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意愿,从爱学到好学,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由内而外、情形并茂,将思想感情的力量与肢体语言相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智慧以及积极向上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2)“赛”和“演”为手段,加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技术能力的构成不仅表现在进入课堂专业学习,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达到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舞台表演实践、校内外舞蹈教学实践三方面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比赛、演出的实践锻炼机会。①校内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每学期举办教师教学实践音乐会,真正将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舞台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检验和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和求知欲望,在实践中发现自身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提供校外有艺术含量高的赛事和演出,在舞台表演实践中,学生们的地位、角色也发生变化,由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学”转变为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演”,由学生转变为演员,从而在积累了舞台表演的经验。③通过校团结合,与大型艺术团体合作教学,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加大信息量,同时,为学生及早、快速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而锤炼自己。

(3)“研”和“创”为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参与,锻炼和提升学生研究与编创能力,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举一反三、再认识、再学习的效果,逐渐将客观知识变为主观能力,以便真正达到学以致用。①注重学术研究的培养,可让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研究的子课题,例如采风、调研等活动的参与;也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例如开展定期的教师教学评价与总结活动。提升学生的编创能力,可通过校企、校团艺术展演活动的参与,编导课程的引导,加强学生编排、创新实践能力。

2学、演、赛、研、创多元智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对舞蹈专业课程体系的规约

综合型大学舞蹈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表演、教育、研究、编导有机结合的全面型应用人才,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多综合型大学舞蹈专业在课程培养目标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依附于成功办学的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与培养理念,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上过于模式化,没有与本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发展特色相吻合。使得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人才构成呈现“偏态分布”局面。

第一,优化课程结构,丰富完善通识课程。解决目前课程设置中重技术,轻表达;重技能,轻理论的课程体系构架问题。源于综合类舞蹈专业学生文化底蕴深厚,技术能力薄弱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素材课、文化史类课程以及舞蹈编导课程的比重,丰实学生的理论层面与深度,而非一味追求对学生高难度的技艺的提升。第二,发展贴近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核心课程,发展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将山东素材舞蹈课程改造升级,定位于专业核心课程。立足齐鲁,面向社会,彰显区域特色。齐鲁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舞蹈艺术与齐鲁地域文化结合起来,以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为动作元素和创作基础,继而创作出充满地域文化特点的舞蹈作品。如群舞作品《初妆》与《扫晴娘》,正是以“胶州大嫚”与“扫晴娘”两种典型的艺术形象作为创作的基础,不断挖掘山东舞蹈艺术。

第二,在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始终围绕内涵发展、人格发展为目标,最终培养的是舞蹈文化人,即具有创造能力的会表现、会传承的人。加强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培养应用型“舞蹈文化人”。可通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来完善,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丰厚的舞蹈文化底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理念”的灌输,使其在诠释作品时知其所舞。一直以来,舞蹈专业注重挖掘、整理齐鲁舞蹈文化,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舞蹈文化知识引入教学,通过舞台表演、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研究与传承齐鲁舞蹈文化,并将其带向舞台。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立足齐鲁,不断挖掘山东民间素材,鼓励创作,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与新时代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文化”创新型人才。

作者:裴亚建 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第六篇:就业导向下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思路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班主任应对本班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高职;班主任;就业指导;教育教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社会、学校的高度关注。良好的就业工作指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导师作用,根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创业为目标发展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高职毕业班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就业指导。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70万以上,创业率3.1%,加上往年毕业未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等,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生同时找工作,被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季”。目前社会对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以及开拓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对学历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的就业率最高,本科生其次,而高职高专生在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

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观问题

1.就业观念不符合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社会发展的了解,思想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职业没有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形势。择业时过于追求专业对口的工作或一味寻求待遇好的工作,对基层工作缺乏耐心和认可,眼高手低,缺乏对长远发展的思考。

2.就业意识不强。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做好踏入社会工作的思想准备,毕业后处于迷茫状态,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缺乏规划,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且碍于面子而盲目从众地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缺乏面试技巧。企业挑选员工最重要的步骤是面试。而学生面试时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即使毕业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符合用人单位的能力条件,但在求职面试时因为没有注意到一些小细节而错失被聘用机会的人比比皆是。

4.职业竞争能力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了解岗位的要求,不知道如何改变和提升自己才能达到岗位条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仅有一技之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5.就业信息资料掌握太少。毕业生掌握的招聘资料不够,仅仅通过58同城网、赶集网、人才市场、朋友介绍的方式找工作;缺乏对岗位信息了解,如:某企业的文化、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和所聘岗位的实际包含的工作内容等。

三、班主任的就业工作指导策略

1.加强思想层面的就业指导。高职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灌输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意识。通过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分析讲解,结合最新形势变化和就业率对比,使学生心理提前进入就业状态。提高对专业知识与就业关系的认知,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身能力,确定合适的职业方向。

2.指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指导学生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每个学期做一到两次,毕业时引导学生对几次规划结果做详细分析和统一规划,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就业观念,作为求职者应调整心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择业,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

3.做好面试辅导,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班主任可以利用大三的班会课,在课堂中预留十分钟左右教面试知识和技巧,并安排时间模拟面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面试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周末兼职和暑假实习,并鼓励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节奏。

4.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术,确保学生日后适应岗位的多样技术需求,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知识的更新脚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各类有助未来发展的其他非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探讨在岗就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策划解决方案,增强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及时收集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就业前自主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掌握准确专业招聘条件,跟踪关注,为顺利就业创造更快速更准确的基础。通过报刊、网络、招聘会等形式调查对比各种就业讯息,确保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资料,为顺利就业开辟更多有效的渠道。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职班主任就业指导工作到位对毕业生顺利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班主任应履行直接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职责,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砾,李雪荣.浅谈如何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4(32):67-68

作者:黄莉 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分析

摘要: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随着高校生源数量的减少,高校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薄弱。为了提升这个指标,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共同努力。

1提升能力遇到的问题及其建议

分别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阐述“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遇到的问题及其建议。

1.1社会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法和教师薪资待遇也应该与时俱进,社会层面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1)教育教学法规滞后。教育法没有明确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地位。建议:完善教学法,明确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地位,“定期考核”,促使教师建立危机意识,不断地学习,提升能力。2)教师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与物价涨幅相比,教师薪资待遇的涨幅不高。教师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教师教学热情不高,不能专注于教育事业。同时,教师薪资待遇不高直接地导致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建议: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使教师没有经济的后顾之忧,这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物质保障。

1.2学校层面。学校层面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培训制度落后。大多数高校不重视教师的师资培训,师资培训缺少实质性的培训内容,大多数青年教师应付了事,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没有多大帮助。建议:a.高校建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专门机构”,将培训变成青年教师工作的一部分。b.针对青年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在入职前提供师德、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快速进入角色;在入职后举办教学观摩课和教学比赛,促进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c.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青年教师通过旁听导师的课程学习教学技能,通过与导师的接触体会师德,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为了提高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建立激励奖惩制度。d.培训与企业合作,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制定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e.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提高教学理念。f.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辅助教学,为青年教师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促进能力的成长。g.青年教师“每学期”向学校汇报一次自身教学情况,引起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2)激励制度落后。高校的激励制度倾向于科研,为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受到这种政策的影响,造成科研能力强且教育教学能力弱的倾向。建议:a.高校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研在激励制度中的分量,至少达到与科研一样的分量,因为教学研究过程帮助青年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帮助青年教师自我完善。b.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给予相应奖励,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

3)教学监控力度不足。目前学校教学监控仅包括对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的检查,教学监控力度不足,需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议:a.开展全面的教学检查,包括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等方面。b.每学期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比赛活动,制定奖励制度。c.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课模式,例如教学督导的评课和学生的评教。评课能够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促使其改进教学技能。d.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加重教学在各种评估中的分量,细化教学的评估内容,强调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提倡教学创新。

1.3个人层面。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要求,青年教师应该努力从个人层面出发寻求能力的提升,因为个人层面的改变比社会层面和高校层面的改变要迅速的多。

1)教学热情不高。青年教师生活压力大,他们期望追求更高的物质奖励,而教学所能带来的物质奖励少,所以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和兼职上,这导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缓慢。建议:青年教师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成就才能实现教师的价值,这样的师德才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保证。

2)教学内容不熟。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理解,不能够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够合理地设置教学过程,因此他们过多地依赖教材和课件,照本宣科。建议:a.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储备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理论,大胆运用所学的教学技能,同时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b.旁听同课组其他老师的课程,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加速了解教学内容。c.青年教师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制定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技能单一。青年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较差。同时青年教师在教学上采用灌输式教学,师生互动较少,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吸引力不足。建议:a.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b.采用成熟的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c.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MOOC和翻转课堂,这些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学习心理学知识且实践。

4)教学科研能力不足。很多问题导致青年教师很难获得教学研究的机会。下面仅从个人层面给出建议。建议:a.要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这是内部动力。b.积极听课,借鉴和学习他人课堂,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c.加强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d.参加教学比赛,通过认真分析教学各环节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检验能力,通过评审教师的意见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e.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f.重视教学反思,通过自我反思找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技能的调整,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5)科研思路不当。青年教师的科研课题脱离教学内容,导致科研和教学两级分化。建议: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循环,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共同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6)团队协作能力差。很多工作需要多人团队协作,一个人很难完成。建议:a.与同事和谐相处,这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投入工作。b.由于申报条件和人脉关系等因素,老教师能够申请到更多的课题,青年教师应该主动与老教师建立起团队合作关系,借助老教师的科研经费和人脉关系,学习老教师的研究经验,搞好教研和科研,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和专利,申报高级别的课题,做出更多的成果。

7)角色转换不适应。青年教师的角色快速转换,没有充足的时间做教学准备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情况在遇到家庭成员不和谐时带来更多的烦恼。建议:a.积极的心态有利于青年教师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及时有效地调节情绪和状态,避免过度抑郁或消极,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b.不同的情况给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分清主次角色。

2结论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努力。然而,社会和高校改革较慢,为了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高校对教师的高要求,青年教师应该努力从自身出发寻求改变,努力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竞争力。

作者:张浩鹏1范梅花2黎明1杨欣宇1 单位:1.齐齐哈尔大学;2.齐齐哈尔大学

第八篇: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资源在近年来呈现出愈发丰富的态势,正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和资源。与此同时,网络在高校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本文旨在对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剖析和解读,希望能为广大教育界同仁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技术;高校教育教学;应用

近年来,网络技术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也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虚拟课堂、网络学校成为可能,教学活动也得以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教学活动呈现出个性化、个别化、自主化的趋势。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1教学效率更高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在课堂中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学习内容的展示,不仅节约了大量原本需要进行板书的时间,使教师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的讲解上,也避免了学生一味埋头整理笔记的情况,这能使学生更认真、高效地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教学效率的巨大提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改善有着重大意义。

1.2教学资源更丰富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资源无非是教师的语言讲解、粉笔板书等,而网络技术赋予了教学课堂以更多的、前所未有的信息表现形式,如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资源,都可以借助连接到互联网的计算机进行统一的获取、存储和进一步处理,最终表现为更加多元化的多媒体课堂资源。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文学院的老师们可以通过对“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许多内容进行图片和视频形式的展示,并借助中式建筑和西式建筑的比对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内容,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再如,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医学院的老师们可以建立起充分整合了传统与现代两种教育模式的、互相依存也互为补充的新型教学资源体系,在过去传统的纸质版挂图、标本、教材和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更加先进、更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通过教学网站、网络课程、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使教学资源呈现出更强的网络化、立体化、多元化特征,达到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比拟的教学效果。

2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解读

2.1讲授型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演示

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是指所有学时的授课地点都在课堂中,但由于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技术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课后的辅导和补习,导致教学模式和方法都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实际上,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也正在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向鼓励学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网络技术与课程充分整合起来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既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彰显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这一教学模式以探究、自主、合作为主要特征,在我国许多高校的理论课程中都有运用,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师生间的面对面沟通依然无法取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部分课程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可以说,网络技术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距离其优势的发挥和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网上自学与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

在这一模式中,大约五成到七成的学时仍是在课堂中进行,其他的部分则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学。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开始大力推动高校英语教学体制改革工作,开创出一种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有些高校选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上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分组练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视、听、说等多种形式的自学。网络技术的引入实现了语言环境的极大增强,也使学生能够借助众多视频资源步入到远比课堂更加真实的英语环境之中,达到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都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持拥护态度,也能够切身体会到网络技术对英语学习的巨大帮助,而教师则可以从过去繁重的板书与作业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教材和教学模式的钻研之中,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2.3网络学习教学模式

所谓的网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大多数甚至全部的学习、辅导和考试都在网上进行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这一模式更加适用于远程教学、网络学院等非全日制学生,在全日制学生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总的来看,网络课程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所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不会减少课堂教学的学时数,但这也并不妨碍一些品质较好的网络课程已经能够作为完整、独立的自学教材来供学生使用。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该课程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平台供学生进行学习,不再使信息技术仅仅局限于辅助角色,而是开创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化教学体系,使教师与学生近八成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展开。

3推进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3.1大力推进网络硬件建设

要想推进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就必须确保校园网络的高效和稳定。各高校应确保校园网络主干带宽、连入科研网和教育网的带宽、校区之间的带宽等指标均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确保连接到教师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实验室等区域的带宽也达到相关标准。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备的管理体系和设施健全的中心机房,制定出一系列的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如信息管理办法、网络防病毒系统、网络防火墙、身份认证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等。

3.2着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一般来说,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国际教学资源、国内教学资源和校园内教学资源,这是由其网络管理模式决定的。一般来说,各大高校都拥有独立的校园网络,校园内教学资源也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引进资源和自制资源,如电子图书馆中的大多数资源都属于前者,而学校的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等等一般属于后者。学校一方面应大力引进来自国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应努力引导本校教师制作出更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的教学资源。此外,作为高效的虚拟课堂和交流场所,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出教学内容的上传、教学主页的建立、讨论区的开辟、通知的、作业的布置等功能,进而为教师与学生开辟一个更新、更好的学习空间。

3.3进行课程与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整合

现如今,高校教育教学已基本实现了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初步整合,也正在步入辅助教学的下一个阶段。所谓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的综合,指的是在进行各学科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将网络技术融入其中,从而构建和营造出新的教学环境,进而实现在教师发挥主动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目标,彰显教学方式的探究性、自主性与合作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真正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4结改语

教育体制的演进与变革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高校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能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2012(10):151-152.

[2]刘明.加强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J].成功(教育版),2012,(11):168.

[3]徐树坚.高校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72-273.

作者:史航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应用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教育领域中微课的产生,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从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出发,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实际,探讨微课的设计及制作,以期为高职微课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微课;应用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微课”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同时,近年来教育界掀起的“微课潮”也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相关微课的教学设计、开发、实施也在不断地探讨和摸索中。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的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提出,后来国内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微课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定义,虽略有不同,但其核心和理念还是一致的: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从而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李玉平认为微课以数字化教学为主要呈现方式,主要利用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倡导300秒经历一次思考,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张一春认为微课是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的最佳途径。微课有六大特点:1.短小精悍,视频长度一般在10分钟以内,为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通常控制在5~8分钟左右的视频为最佳。2.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及脚本,语言要精炼,重点要突出,环节要完整。3.要情景化,内容讲解要幽默、风趣、有吸引力,聚焦问题。4.微课以自主学习为主,环节设计上应适当提问,引发学习者思考,营造一种一对一的感觉。5.减少干扰,尽量减少视频录制过程中的干扰因素。6.微课资源容量小,画面清晰简洁,以便学习者流畅地观看。

二、微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选题设计

教学设计选题要小,内容集中,教学环节要有创意,要精心、精致和精彩,选题在课程中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依据高职专业特点,可选择教学中的典型、重点或难点部分,可采用课前导入和课后拓展的方式,注重启发,讲解要生动,具有感染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都要遵循简短、完整的基本原则。要求切入主题迅速,方法新颖,对学生有吸引力;内容主题突出,实效性强,能直接聚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讲授思路清晰,语言要精炼,语速要适中,总结收尾快,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注重启发,设有悬念,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视频、课件、教案、习题及评价反馈等来营造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教学方法富有创意,形式新颖,能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高职院校微课的制作方法

(一)教学录像型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常采用教学录像的方法,可利用摄像机或录播系统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录制下来,制成微视频,可以有学生也可以无学生,场地的选择可以在教室、实验实训室、录播室,也可以在企业,教师可出现在镜头中也可不出现在镜头中,出现在视频镜头里的教师要求端庄、语速适中,后期可以对视频进行加工和剪辑,并配以必要的教学文字,教学效果更好。

(二)屏幕录制型

对于一些理论型课程,常采用屏幕录制的方法,这类课程重视逻辑推理和演绎内容,可以通过录屏软件将电脑屏幕显示的教学内容(多以PPT的形式呈现)连同教师的讲解同时录制下来,后期制作时在主要环节加上字幕提示即可。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一键即可操作,很容易在广大教师中推广,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和剪辑师等。

(三)多媒体讲解型

它利用Flash工具、绘声绘影、QQ影音、电子相册、美图秀秀、Gif动画、3DMAX等动画影音软件等工具通过脚本设计、技术合成输出教学视频短片,这类微课视频画面美观、清晰度高、声画同步,制作有一定的难度,但制作质量高。也可以利用PPT2010/2013将PPT课件直接另存为通用的视频格式,教师可提前写好解说词并录制,再经过编辑去除背景噪声以及一些小错误等,效果更好。

(四)混合(富媒体)型

运用多种视频制作方式如拍摄、录屏及软件合成等多种方式编辑合成微课视频,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格式工厂、视频编辑专家。这类微课视频内容形式多样、效果好,能够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感官的体验,但制作成本高,制作难度大,往往需要专业的策划、动画制作、拍摄、后期编辑及配音等。将微课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微课对传统课程的改革,体现在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微课设计的思路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外由教师向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学习者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学习体验,课堂上与教师开展讨论,从而增加了学习者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放在课堂外,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内,颠覆了传统教学流程,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湘湘.浅析微课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5(14):143.

作者:孙丽萍,原克波,李增绪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