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大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大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论文摘要:学生评价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必须考虑评价主体即学生是否属于条件充分的经济主体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与全面。基于此,笔者对学生客观公正评教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探讨,构设了包含时服务,产品及其环境的评价在内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了评价活动的组织实施、指标体系的再优化以及学生评价在整个教学质童监控与评价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质盆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这个部分里,学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建立和运行了以“学生评教”为核心的教学质童监控与评价体系,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困惑,如学生评价的反馈信息与校方掌握的情况不一致,与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论不一致,与学校的教育导向相冲突等等。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斋要深人分析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本质及其理论与实践依据,并对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科学实施和再优化。

一、学生评教的理论前提

在学生评价系统中,学生一方面是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是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上的消费者(顾客)。高校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教学质量)其目的是获得学生认可、促进求学欲望进而提高办学效益,因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最有发言权的。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效益最大化和学生效用最大化的实现,对于作为学生而言,其必须充分满足行为主体的经济学假设。具体来说,评价主体即学生必须是条件充分的经济学主体,即在完全理性、完全自由和完全信息的假设下,才能对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否则其评价结论将是不可靠的。

1、完全理性。就学生而言,其完全理性是指在消费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中,要求以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本增值。换句话说,是要实现自身的知识、素质、技能的最大限度的提高。此时,学生能明确其自身的求学动机与需求,能理性预期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作相应的调整,能理性地坚持其合理决策。具体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勤奋自觉的学习行为。

2、完全自由。就学生而言,其完全自由是指具备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自主选择权,包括对学校、专业、教师、课程、学习方式、修学时间等相关事项的自由选择。高等教育服务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产出,固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但当它作为市场交易客体存在时,学生应具有需要什么、需求多少等的完全自由。反之,如果学生仅仅是指定的高校及其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则将因为其行为的不自由而使评价失去意义。

3、完全信息。就学生而言,其完全信息是指他们能够无条件地获得与高等学校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有关的全部信息。包括开设哪些专业、专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各类活动的收费标准和服务的真实状况等等。

只有当学生同时具备了完全理性、完全自由和完全信息三个方面条件时,他们才能形成对高校教学质盆的客观公正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决策或更改自己的行为。但是很显然,作为经济学的墓本假设,上述三个前提实际上不可能同时被满足或者不可能被充分满足,因而指望学生评教的反馈结果百分之百的可靠、可信,那是不现实的。这一点必须在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活动实施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学生评教的范围

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虽然是影响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首要因素,但我们仍然不能片面地只关注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是否符合求学者的期望。在目前各高等院校所实施的教学质t监控与评价体系中,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但据了解,学生评价的结论与其他途径反映的结论常有相悖之处。经过分析发现,一方面学生的理性、自由与信息的不完全影响了评价结果,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了除任课教师以外的许多人和事,这些人和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对学校教育质童的感知和判断。但除了针对教师教学效果而开展的调查、座谈等活动之外,学生对学校其他方面工作满足自身期望的程度较少有发表评价意见的途径。结果,他们将自己对其他方面的质盆感受渗透表达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从而既降低了对教师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又未能反映教育教学产品与服务组合整体质量的真实水平。如教学计划中某门课程课时的不合理设置问题、教材的质量问题、学校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责任并不在任课教师,但学生若得不到对教学计划、教材、管理效率等方面的充分评价的机会,就难免要把帐算到任课教师头上。这时教师成了学校其他方面服务质量低劣的替罪羊。与此类似的是,名牌大学的教师受学生崇敬的原因并不全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于其他学校的教师,而可能是得益于名牌大学在其他方面具备的质量优势.反过来,若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容了学生对所接触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高校提供的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以及对所处环境的体验等在内的质量评价指标,则不但可以让学生相对单纯地评价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高等教育产品与服务组合的整体质量。

三、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如前所述,“学生评教”应当以完全理性、自由和信息的求学者为评价主体,以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整体为评价对象.而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求学者还不是条件充分的经济主体;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本身还相当片面。要优化设计和实施学生评价系统,就必须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质童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体系应涵盖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产出的全部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评价,并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该体系可由服务质全评价、产品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三部分组成。

〔l)服务质量评价。包括高校的核心服务质童评价(如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作业、答疑等教学辅导效果评价,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效果评价等);助消服务质量评价(如对人学接待、离校欢送、就业指导、信息咨询等的评价);辅助服务质量评价(如食宿质量、图书资料借阅服务质量、课外活动服务质量等评价)。

(2)产品质量评价。主要指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有形产品的质量评价。包括助消产品质且评价(如录取通知书、校徽、学生证、借书证、毕业证、学位证等);辅助产品质量评价(如教材、参考资料、学习用具、音频收音机、作业本等)。此外,从社会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产出还包括高素质人才。如果把人才视为高等教育为整个社会提供的特殊产品,则学生对这一产品质量的评价其实质就是进行自我评价,即对自己经历高等教育消费后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的人力资本增值状况的评价。由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而实现人力资本增值是个人产生高等教育需求的最主要动机之一,故求学者的自我评价也必然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

(3)环境质量评价。指对影响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评价。包括自然环境质量评价(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活动场所;食堂、宿舍、道路、绿地、等生活环境及体育运动环境等);人文社会环境质量评价(如教风、学风、校风、治安状况、校园流行风尚等);心理环境质量评价〔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竞争程度、沟通水平、人际关系、心态调节状况等)。可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就组织角度而言,不仅仅是教学部门的事,它几乎涉及到高等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就实施角度而言,是涵盖了学生所接触的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多方面、各环节的质量评价,求学者正是在对上述所有方面的质量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对高校的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的。

2、学生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1)组织好对评价主体—学生的培训。让学生尽可能在完全自由、完全信息的状态下建立完全理性的行为模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宜传和引导,促使学生树立高度的求学自主意识,同时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教师挂牌上课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增加学生的学习选择机会,扩大学生的选择比较范围。要通过教务公开、财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实现全校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最关键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学习行为模式.大学生一方面心智尚未达到完全成熟;另一方面其用于完成学业的代价(学费等)往往是由家长而非本人支付的,消费者却不是购买者的这一矛盾树约了学生理性的形成。我们不能指望那些不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些什么或者根本不想学习的学生对教育质量做出负责任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只能剔除掉这一部分人的评价数据。

(2)科学组织和实施评价过程。很显然,对于本文所构设的评价体系而言,组织经常性的全面调查和评价,其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并将导致管理活动本身的不经济。可以考虑这么几条原则:①所有的评价项目,其参与者都不必是全体学生,只需达到统计学认可的样本数量即可;②评价形式多样化:使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具体和量化的项目进行评价,而通过座谈、访问等形式对抽象和定性的项目进行评价;③以制度为保障,化整为琴,实现部分评价数据来探的日常化:如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投诉制度和日常业务统计制度等,以图书借阅为例,日均借阅人次、月均开放时间,拒借率、服务质量投诉人次等统计指标数据来自于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报表,却能直观反映图书借阅服务质量。

(3)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首先,对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合理的取舍,主要是剔除那些偶然因素或非理性学生对评价结论的影响,然后,给各个小类的评价指标赋予合理的权数(例如,在服务质量评价的统计数据中,核心服务的权数就应该取相对较大的值),并按照固定权数指数的统计原则对全部指标数值进行汇总、综合,形成学生评价总指数。最后,以事先确定的数值为比较基数,得出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结论,并分析导致质量优(劣)的原因,提出改警质童的方向和对策。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再优化

由于高等学校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类型、数量、性质和学校运行机制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生的求学需求或者说他们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关注重点亦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故高校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不断地进行再优化。

1.指标体系构成要素的再优化。随着求学需求的变化,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亦须随之改变。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高校的辅助服务,其质量不再属于教育产品和服务组合整体的范畴。

2.各层次各指标权数的再优化。进行权数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的变化。一般来讲,核心服务的权重应该是最大的。一且有某类服务进人核心服务的范畴,该项服务质量评价的权重显然就应当上升,如当高校的远程教育服务比重上升后,其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权重就需要调低,而远程信息传输质盈评价的权重则需调高。

3.某种办学导向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再优化.各高校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市场定位,即确立其办学的主导层次与类型。以高职高专学校为例,他们在逐步明确其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旨的人才培养规格的过程中,不断地倾向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必然在所设计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效果评价的内容,并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效果评价指数的权重。这种情况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权重都将做相应的修正。

五、学生评价必须与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l、学生评价是高校教学质童评价的重要构成,但不是唯一构成。由十高等教育的需求除了包含个人及家庭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以外,还包含社会经济部门对科技成果、智力服务及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包含三类评价主体的评价。一是本文所阐述的求学者〔个人及家庭)对高等教育产品、服务及其环境质量的评价;二是社会经济部门对高等教育部门的社会性产出的质量的评价;三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乃至高等学校自身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其中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既要涉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符合个人与社会的期望的程度,又要涉及其内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符合自身所设置的规格的程度,这使高校须得认真分析研究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质量决策。

2、学生评价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学生是在投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以后,才将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而实现其人力资本增值的。在关注高校的教育产品、服务及其环境是否符合期望以外,求学者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能否符合其自我期望,也是影响学生评价结论的重要因素。在建立以求学者自我感觉中的人力资本增值程度是否达到期望为依据的评价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监侧与评价机制。此外,如前文所述,由于学生通常还不是条件充分的独立经济主体,也需要依靠能对求学者评价结论进行修正的外源性评价体系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评价只有与其他教学质量评价一起组成有机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