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德育环境的功能及优化

中学德育环境的功能及优化

摘要:

德育活动离不开德育环境,德育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它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既能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品德发育的高峰期,环境对他们品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德育环境的优化应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中学德育环境;德育环境功能;优化策略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可见德育的极端重要性。但是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正面的理论灌输和丰富的实践锻炼,同时还需要德育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德育环境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一、德育环境的构成

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实施德育活动和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可以分为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三类。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它从范围上可以划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类,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体制等。政治环境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对学校德育的经费的投入不同,同时也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德育目标等。经济环境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大环境,为学校德育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制约着学校德育的发展水平。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和方式。当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竞争性,容易诱发商家的不正当的竞争(如强买强卖、诚信缺失、假冒伪劣等),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下滑。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在社会上接触的和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明显不一样,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二是大众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等迅速扩大,学校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传播功能,弱化了学校德育的效果。三是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挑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道德品质还未塑型完全,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色情信息、虚拟游戏等)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校园环境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2]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教室设计和学校建筑的布局等,校园的精神环境包括学校的舆论导向、校园文化环境、校风学风、师德和人际关系等。当下我国学校德育环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物质环境设计布局不合理和对精神环境的不重视;二是学校德育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对其德育手段进行太大改变;三是学校、教师、家长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对德育的投入明显不及智育;[3]四是校园内人际关系恶化,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对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趋于冷漠,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趋于紧张;四是各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德育的渗透不够;五是对师德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家庭环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链接各个成员的一种学校德育环境的微观外环境,是学校德育环境的基础环境。[4]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依据家庭德育环境与人的道德生成之间的互动形态可将家庭德育环境分为家庭物质条件环境、精神意识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5]当前我国家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失谐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这样的家庭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疾病,还可能诱发学生的不良行为。二是家庭教育的不当与学校德育相抵触,难以形成合力。一些家长仍然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更加注重孩子分数的高低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学校德育产生碰撞,使得学校德育效果甚微。三是部分家长的道德素质不高,无法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无法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心理上的困惑。

二、学校德育环境的功能

学校德育除了常规的德育知识的传授、德育活动的开启,也离不开德育环境的不断熏陶。德育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长久的,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以及榜样示范等功能。认识导向功能。学校德育环境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可知可感的一种道德环境,它能以正面、积极、丰富的影响力来影响学生,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能够指导学生主动反思、调整、重塑或者巩固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认识和行为。情感陶冶功能。情感的培养不仅要正面的、积极的灌输,也得依靠环境的熏陶。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品德发展的高峰期,他们的理想追求、情感倾向、价值追求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德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甚至可能改变和重塑学生过去不良的道德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行为规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一经形成,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德育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的言行和道德行为极具规范作用。这种环境看似和学生的品德形成没有直接接触,但是它们却经常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形成一种无形的制约力,从而达到正面的德育效果。榜样示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能够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示范作用。榜样的形象就是把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榜样示范能够培养出学生的责任感,对学生的精神和行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策略

(一)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对待校外环境的影响

1.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时间要求,是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我国每一公民的严格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课题和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一课题和任务,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7]只有通过科学引导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帮助人们树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理想基础和共同信念,才能帮助人们树立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最后实现共同富裕。那么该如何进行正面引导?首先需要搭建一个能够吸引群众来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其次要树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示范作用的一系列先进榜样,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培育和践行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建设、优化社会环境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2.强化网络德育环境建设,发挥网络德育作用。在现代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传统计算机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接入设备快速普及的助力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流性、隐匿性、快捷性等特征的互联网已经席卷了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的学校德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发挥网络的德育作用呢?首先需要加强德育网站的建设,净化网络环境。相关部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为基础,不时地更新党的大政方针的宣传,让人民群众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发展动向,增强凝聚力。其次建设高水平的德育工作网络传播队伍。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上充斥着大量反动、迷信、色情的信息,这就需要及时地删除,引导众人坚持正确的方向。再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最后,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人的品德的发展影响极大,因此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减少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净化网络环境。

(二)优化校园环境,努力抓好校园内部环境建设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外部因素的支持,校园环境是学校德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是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环境的熏陶,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品德发展的作用。校园环境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1.创建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选址,校园建筑的布局,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与管理,运动场的设置,校园的绿化,宿舍的管理等全部的基础硬件设施。这些基础硬件设施是学校进行德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良好的基础硬件设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能大大提高德育效率。一方面,要优化学校布局。学校布局应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自然环境依势布置,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的、平和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要美化校园环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来美化校园,不但为学校师生创建了一个整洁和谐的外部环境,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有利于身心健康。2.营造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德育环境的支撑环境,它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由各种正面的、积极的因素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带有学校师生的共同意志和追求。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应该从完善校园管理系统、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及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出发,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多角度、多方位的展开德育工作。校园管理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依靠人、通过人、为了人、促进人的发展活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管理的人性化,才能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校园管理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展开,要从育人的目的出发,坚持以师生为本,构建正确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同时,学校还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学校的人际关系氛围指的是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其中学校领导和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接触最多的长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和谐关系的建立能很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和教师的关系属于同事关系,良好的同事关系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和谐民主的平等关系能够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可以减少师生冲突。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氛围使学校师生能切身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最后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适当研发开设校本德育课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知行统一,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勇于奉献精神,还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3.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素质,重塑榜样力量。自古以来,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最基本的形象。[8]“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国的一条古训,主要就说明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提出善为师者要“既美其道,有慎其行”,[10]孔子和董仲舒都要求教师要审慎对待自己的行为表现,为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师德受到了质疑,因此,师德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加强师德建设?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中的基础,师德评价对教师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师德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做到学校领导、同事、学生都能参与评价,并制定完善的奖惩措施。二要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或法制讲座。学校或者政府相关机构不定期组织师德教育培训或者法制讲座,帮助新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法制意识。三要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进行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避免在“授——受”教育模式下引起的知识匮乏,产生职业倦怠。四是建立民主学校的管理体系。教师能够参加学校的会议,教师拥有民主决策权,让教师增加自己对学校的归属感,热爱教师行业,增强教师职业道德。五是师范院校要加强德育理论的教学。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是教师,学校德育理论课的教学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德育的相关理论、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

(三)注重家庭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提升家长道德品质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家庭环境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影响是持久的。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起着道德模范和榜样的作用,因此,家长的道德品质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家长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和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将社会的道德准则传递给孩子,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教育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磨炼他们的意志,同时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另外还需要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教育新理念,尊重和信任孩子,建立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最后家长需要坚持宽严结合、松紧有度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帮助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2.培育良好家庭风气,营造良好家庭德育环境。家风是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家族的子子孙孙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思想作风和道德规范等。良好的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它能促进孩子品德的发展。为此,必须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要树立“尊老爱幼、父慈子孝、邻里和睦”的家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要做到尊重孝顺老人,关心爱护子女,团结邻里,让孩子在这种充满尊重与爱的环境中学会爱家人、爱自己、爱别人。二要树立“勤俭持家、尊重劳动”的家庭风气。勤俭的家风可以防止孩子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身上的“傲、娇”二气,养成不浪费、不攀比的习惯。劳动是创造一切幸福的源泉,孩子在尊重劳动的家风熏陶下,会形成自食其力的观念,有助于从小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养成自己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性格。三是要树立“重视学习,崇尚知识”的求知家风。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学习、崇尚知识,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让家庭充满学习气氛,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促使孩子养成爱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四要树立“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良好家风。遵守规则的风气能够帮助孩子克服自己、战胜自己,并能帮助孩子提升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孩子一旦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成功,给家庭带来幸福和祥和。

参考文献:

[1]郑晋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5-07-24(7).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439.

[3]何剑桦.中国与新加坡德育环境之比较及其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S1):24-26.

[4]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91.

[5]王志强.略论家庭德育环境的作用中介及其实现机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118-123.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7]苏振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正面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8]宁金平.浅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0(S1):72-73.

[9]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451.

[10]曾振宇.春秋繁露(国学新读本)[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30.

作者:冯文全 高攀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