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音乐的德育属性

音乐的德育属性

[摘要]音乐教育用一种抽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这种间接的、抽象的能力转化为个人的学习能力、个人素质及个人品质,从而促进德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完善。具体而言,音乐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音乐有助于培养个人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建立积极地、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在当前全新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发展潮流之下,我们除了要不断汲取营养于历史,更要着眼与未来,因时而动,因时而变,不断增强和提高音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这样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音乐;德育;审美能力;道德观;价值观;爱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完善,德育教育越来越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和比重。当前,德育在我国的各级教育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独的教学科目,而是一种理念和精神,这种理念和精神也正在不断地渗透入到我们日常教学的各个层面与环节。音乐,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美学教育科目与方式,与德育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音乐教育的审美培养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是保持一致的。音乐教育用一种抽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能力,接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而这些都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表现能力,以及更强的判断能力,从而能够将这种间接的、抽象的能力转化为个人的学习能力、个人素质及个人品质,从而促进德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完善。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与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及实践活动中如何更好的理解、掌握音乐与德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其付诸于实施。

一、教育与德育

在任何层级的正规教育中,教育一词的概念包括三种相互关联的道德准则:一是教育必须含括导人向善的道德目的;二是教育的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能够使人获益;三是教育的方式必须符合道德标准,是道德范畴容许的方式。因此,如果说教学一词的概念属于教育方法方式的范畴,课程便属于教育内容,而德育则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教育自古便带有鲜明的德育目的性与属性特征,但是从近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的德育目的性与以往相比较来说有所削弱,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中,德育的属性相对不再特别突出。但是总体来说,德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中的最重要与最终极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官方教育机构更是明确地将德育列为各项教育目的之首。因此,从教育的概念与含义层面上来说,德育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同时更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内化的哲学命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德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属性与功能也得到了不断的强化,而作为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方针与理念中最为重要的音乐教育,无疑要在其中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二、德育与音乐

音乐是与人类相伴时间最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最为紧密的艺术门类。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人类活动的记录,便有了音乐的记载。而音乐的多功能性也一直与音乐的发展历史相伴相长。在人类文明史中,东西方都对于音乐的教育功能有着清晰的记载和极高的评价。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将音乐称为灵魂的舞蹈,而在我国的古典音乐艺术理念与审美标准中,音乐的德育属性与功能则表现的更加突出和鲜明。儒家的音乐理念一直是我国古典音乐的重要标准,儒家十分强调音乐对人的教育,或者说教化的属性和作用,也就是强调音乐的德育功能,认为音乐是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的真正目的在于对人们人格的塑造以及对于道德水准的提升。而这一点与现代教育的理念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因此,我国的这一音乐艺术理念也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更加带有时代的特征,同时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发展潮流,也有待于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与研究。具体而言,音乐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有助于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音乐对于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包括审美观念的建立、审美结构的完善、审美标准的提高,而从教育的整体性而言,美育与德育从来都是一个互相统一,有机关联的整体。可以说,美育既是完整德育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是品德完善与塑造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当前在我国已经盛行多时,并仍在蓬勃发展的“学琴热”。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因此,学习钢琴,小提琴,以及各种乐器的学生数量在这十几年来近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近几年来更是有着愈演愈烈之势。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略显功利主义的一面,但从整体的发展情况和方向来看,这种理念和方式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通过学习乐器,不仅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门乐器演奏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音乐,思维能力也更强,对于音乐,乃至其他的艺术的审美判断以及鉴赏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虽然在大多数的专业演奏技术学习过程之中,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刻意的,或者是专指转向的有意而为之的设置一些专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也正是由于这种方式才使得学生的这种审美能力的产生飞跃并最终能够作用和实现与自身的德育教育之中,并能够起到相当作用的。

2.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从某种意义而言,音乐本身并没有鲜明的善恶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的高尚或者低劣。但实质上,作为音乐表现的基本单位和方式,绝大多数音乐作品却都有其自身的思想性与意识指向。因为,无论如何或是高深的,或是浅显的,或是宏大的,或是短小的音乐,都是出自人手,都源于人的思想,精神,或者某一状态下的情感宣泄与冲动,就像标题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现象一样。而在音乐历史的记载之中,没有任何一位作曲者或者演奏者会在自身的音乐中传达自身思想、精神与情感世界中“恶”的,也就是道德缺陷或者低下的一面,即使这为作者本人的道德是有瑕疵,或根据世俗的标准是不完美的,但音乐就是具有这样一种强大的功能,能够自然地使人朝着正确的,积极的,阳光的一面去展现自己的思想、精神、气质,当然也包括自身的道德标准。

就像伟大的浪漫主义歌剧作家瓦格纳一样,据史料记载,瓦格纳在个人的生活习惯上有着不够为人所称道的一面,如他习惯于用借来的钱来满足自己奢华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他的歌剧中传达出一种近乎宗教式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倾向,而世人在聆听和感受他的那些伟大的歌剧作品时,根本不会想到,或者考虑到作曲家个人生活习惯上的瑕疵,而是深深地被他的作品而感动,同时也会自然接受其中的道德标准,甚至去实践这种道德标准。在我们当前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是如此,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内容,和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是各种器乐标题音乐及各种类型的歌曲,而这种音乐的思想性与指向性更加明确,换言之也就是在道德标准和属性的传达上更加清晰和具体,因此,也就会对学生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之中,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享受的同时,更加直接的受到音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从而起到构建自身正确道德观念的作用和效果。

3.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音乐,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在表面看来貌似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音乐长期以来都是一种公认的抽象性的艺术。而正是这种抽象性使得其很多本身便具有的具体的功能和作用没有被充分和完全地认识到和承认。对于音乐与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建立之间的关联,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抽象性使得这种关联实质上更加紧密,更具有内化属性。首先,从抽象性的角度来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很多艺术形式相比具有更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其具备了一种专属于自身的反映世界,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表达精神的方式,同时,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方式,更是一种完整的体系,也就是这种体系能够足够完整,足够精确,足够丰富的表现一种思想,精神与人生态度。

换言之,也就是音乐中能够包含和表现出完整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只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出现而已。在学习和实践音乐的过程中,只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如欧洲古典,及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实践,对于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树立是可行的。另外,从具体的角度来讲,歌剧及艺术歌曲,此类的音乐与文学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则具有更强,更具体的实用功能。因为,尤其是在古典音乐尤其是我国古典音乐及传统戏曲曲艺之中,文化传承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已经超过了其音乐的属性功能,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其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来体现,此类的古典音乐作品在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建立方面有着更加直接和具体的作用和价值。

4.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正如有句名言所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是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是有国界的。每个音乐家,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也必然会带有其所属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思想与气质。就像我国的很多作曲家一样,虽然现在全世界都在运用欧洲古典音乐的音乐理论和手法在创作音乐,但无论是创作手法多么纯熟,其创作的作品也必然会带有自身的民族特色与气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音乐作品,尤其是我国的古典的、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音乐作品,都是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民族文化的方式和途径。一

方面,虽然音乐的方式是抽象的,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具体的,因为通过了解自身的民族音乐,可以从另一个抽象的角度更加了解自身的民族,能够从最细腻,最微观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认知自己所属的民族,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爱国情操与热情。结语音乐与德育,在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审美理念之中,历来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当前全新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发展潮流之下,音乐势必要在我国总体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我们除了要不断汲取营养于历史,更要着眼与未来,因时而动,因时而变,不断增强和提高音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这样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03).

[2]刘再生.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11-112.

[3]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04).

[4]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54-156.

[5]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上海:华乐出版社,200:235-236.

作者:彭恵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