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在建设前期,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尤其是潜在影响、负面影响)、环境成木效益进行评估并据此作出开发决策,尽可能地避免和降低对自然界的人为破坏的风险;在设计阶段,将生态可持续理念及技术融入设计方案,结合建筑所在地的环境条件,合理利用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通过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实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和低能耗运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建造过程中,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尽可能缩短材料的运输距离,贯彻建筑垃圾最少化等环境管理制度;使用阶段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减少废气、废水、废弃物排放,避免一次污染,同时,能改建翻新的尽量少拆除。

一、绿色建筑的特征及内涵

发展绿色建筑,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特征。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其耗能大为降低;二是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三是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布局有很大区别;四是绿色建筑的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1.节约环保。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2.健康舒适。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3.自然和谐。自然和谐即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二、近两年评选的绿色建筑案例

(一)世博零碳馆。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从外形来看,零碳馆像是两栋造型别致的“小别墅”,而不是展览馆。除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将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将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在每栋房子的屋顶,各安装着11个五颜六色的风帽,房子朝南的墙壁采用的是镂空设计以自然采光,而房子的北面墙壁则被设计为斜坡状,在坡顶设置可开启的太阳能光电板和热电板,另外还将种上一种名叫“景天”的植物,有助于减少冬天室内的热量散失。世博零碳馆将打造成中国首座零碳博物馆。

(二)成都来福士广场。投资达40亿元、建筑面积逾30万m2的“来福士”广场,运用了地源热泵供热和制冷系统、热回收系统、冷热水蓄藏、中水回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节能环保措施。整个建筑呈大悬挑、大孔洞和不规则倾斜状,属于超高清水混凝土建筑,高度在112~123m之间。低辐射节能玻璃的高透光性与太阳热辐射的低透过性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普通透明玻璃最高可降低建筑能耗达70%以上,普通透明玻璃幕墙,每年节约的空调能耗将超过百万元。

(三)武汉泰跃金河。武汉市2008年建成绿色建筑23万m2,2009年开展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共13个,总建筑面积160.79万m2。2010年开展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共17个,总建筑面积173万m2。相继新建绿景苑、清江花园、泰跃金河、金都汉宫、水木清华等37个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小区,建筑面积约369万m2。泰跃金河住宅项目,是泰跃地产推出的一个高档住宅小区,该项目广泛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从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五大环境方面采取了30余项生态措施,力求保证居住的人感到最舒适。这五大环境包括:温环境、光环境、风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窗户活动外遮阳、风能、太阳能光电系统等。采用以上节能技术后,泰跃金河小区节能达到65%以上;节水器具使用率达100%,直接节水率为20%;中水回用率为30%;雨水利用率为3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30%;年可节约用电1326.89万kWh,相当于全年可节约标煤5,429吨以上,每年可减排大量CO2、SO2、NOX、烟尘、煤渣等。

三、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一)绿色建筑发展趋势。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成为一个流行词。以“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为特点的“绿色低碳建筑”,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高调登场。绿色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建筑施工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绿色低碳建筑已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了50%,这一比例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研究表明,全球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从建材生产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的使用,整个过程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据统计,我国每建成1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t的碳。另外,建筑中采暖、空调、通风和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在引领世界新潮流的低碳世博映照下的中国城市节能,却是一块“大短板”。目前,在中国城乡430多亿m2的既有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的仅占5%左右,而新建筑有90%以上属于高能耗。许多强制性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虽然制定出来,但是这些标准的执行率还比较低。我国的绿色建筑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2年3月,全国已评出3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800多万m2。通过对已经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79个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分析,社区的绿化率可以达到38%,平均节能率达到58%,节水率达到15.2%以上,可循环材料达到7.7%。大规模发展绿色建筑,不仅可以把建筑节能总体的目标限制在10亿t标准煤以内,甚至可能会低于8亿t标准煤,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节水节材,从而降低工业能耗。从目前各省已有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来看,江苏名列前茅,广东紧随其后,广东省所有的绿色建筑中70%是深圳的项目。前十位的省市还有上海、浙江、天津、北京、河北、四川、湖北、山东,这些省市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表扬的。而其他省区市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体来看,绿色建筑的面积每年增长都较快,尤其是2011年获得明显的加速。

(二)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几十个项目进行测算,如果每年新增绿色建筑300个,“十二五”期间将节约25.5亿度电,相当于节约煤87.6万t,减排CO2229.8万t,节约水资源0.9亿t,节约可再循环材料3.3亿t。按照规划,“十二五”末期,每年将新建一千个绿色建筑项目,节能减排潜力将更加巨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不高,与常规节能建筑相比,一星级公共建筑平均只增加31元/m2,三星级住宅建筑增量成本平均不足200元/m2,而且增量成本可以在2~6年内收回。而我国的建筑设计寿命一般都超过70年,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将节约非常可观的能源资源。目前深圳、厦门、江苏省多个城市已经率先提出将新建的保障房全部建成绿色建筑。到2014年,将要求所有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新建保障房都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增长速度非常快,新建保障房建筑面积将达到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的30%以上。如果保障房能够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每年新增一千个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可能完成的。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加上目前消费者偏重商品房的价格、位置与安全,对于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但企业在法律不强制、政策不优惠、受众没要求的客观环境下,限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责任意识的不足,同时考虑绿色建筑所带来的初期投资增加,多数没有自觉开发绿色建筑的动力。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高于普通建筑,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在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绿色建筑难以赢得多数市场。因此,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结语

1999年北京第20届UIA大会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新的观念对待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作为建筑、城市和人类居住环境的设计、建设和管理者,理应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保护好我们的地球环境、人类的美丽家园而不懈地努力。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发展低碳经济,力推建筑节能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将成为当前和未来的趋势和目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总之,我国正处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推进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另一方面必须因地制宜、多样化示范,再辅之以有力的激励政策,来创造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黄文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