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纵横谈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纵横谈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分析其表征,寻找其根源,进而落实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表征

(一)对待群众缺乏感情。

具体表现是,在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曾言:“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形式主义是对心理资源、社会资源的剥夺浪费。他们基层跑的少,民情难明了。由于客观制度不完善,干群接触机制仍以自上而下单向性渠道为主。领导干部总坐办公室或在下基层调研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则无法明晰民情民意。

(二)工作作风浮躁。

具体表现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群众的长远利益,大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以显示自己的政绩。

(三)群众工作能力缺失。

具体表现,一是决策欠合理,难以保惠民。部分领导干部因系统观、前瞻意识等能力不足导致其科学决策有所欠缺,影响群众工作的实效。二是方法不恰当,效果打折扣。部分领导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缺乏主动性、合理性及人性化。三是心高“杯”满,进步艰难。部分领导干部存在学历高、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的情况

二、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

社会价值、文化与制度的羁绊。一是“官本位”文化遗毒的侵蚀。个别领导干部和党员沉溺于传统官本位思想带来的优渥感或实际利益中,沦陷在服从官级地位的官本位价值取向中。二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失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个人利益得到充分重视和张扬的今天,思想浮躁、信仰危机、价值困惑现象同样出现在党内部分党员以及领导干部身上。三是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包括评估制度不完善,导致责任感缺位。职位升贬与群众评价机制脱钩,导致认知偏差。不少领导干部更关注显政绩上有所斩获,盲目追求指标、搞形式主义,而忽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潜政绩积累。公共权力运行缺乏公众监督和权力制衡,导致私欲膨胀。

(二)中观层面

团体亚文化的侵扰。在媒体曝光下,一些地区政治生态之恶劣令人瞠目。从中观层面来分析,一是个别领导干部群众观念薄弱、过度追求显政绩而忽视群众工作、群众利益,而集结成一股心照不宣的亚文化。二是持有相同偏差价值观的部分领导干部作为某种亚文化群体的成员,为了保护群体利益,会采取方法屏蔽或消减那些质疑群体的信息,形成一堵“护城墙”。三是由于民主程序的不完善,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落后文化心理中,跟上级的指示、看法不同却很少有人能够直言不讳的进行表达。在缺乏反对和质疑声音的情况下,容易让领导干部产生一种“所有人都赞同”的错觉,从而助长了“一言堂”等不良工作作风。

(三)微观层面

情疏知浅,缺乏自我省察。微观层面是领导干部自身修养的体现。部分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发生源于自身主观认知世界塑造不足,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对自身社会角色缺乏深刻认识。二是对自己能力的成长空间抱有怀疑。领导干部在能力发展上的得过且过、一味期求他人代劳帮忙,而不追求自我能力的成长,便会限制其对群众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果。三是不识“明镜”,难以自我觉察。在传统的二元论视角下,物我分离割裂,个体难以将自己和客体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审视,更难以将自己纯然作为客体来观察。由此,作风问题的自我觉察无疑困难重重。

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一)内修其心

加强领导干部的自我修养。一是持续学习,空杯心态。现实社会环境中,传统落后的官本位思想的大量残存、不良官场作风和心态、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失范、西方消费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时不时地会侵蚀干部的思想意识。所以,领导干部的持续学习要建立在强烈的空杯意识,建立在认识到这个社会和自己正在面临什么、自身缺什么的基础上。要学习的既包括基本业务知识和能力的“理论之知”,更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道德责任的“德性之知”。二是从认知和情感入手,深入群众,稳固信念。人们更坚定于那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信念,因此领导干部只有经常下基层体察民情民意,搞好调研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交流,定期深入一线亲自接触和解决群众问题,从行动中催发情感认同,才能将群众从一个陌生而冷感的集合体,转化为可以具体感知的生活的一部分,使群众信念更稳固扎实,使群众观念深刻内化于心。三是“吾日三省吾身”,增强自我省思能力。马克思曾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镜子”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协助领导干部通过“自我省思”和“他观自我”发现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促进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趋于统一。“自我省思”,势必要反躬自省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情感体验,在群众工作中时刻询问自己“我这么做有没有尽到努力?”、“这么做我是否感到内疚?”;“他观自我”最根本的则是完善各类民主、客观、科学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及渠道,以外力打破传统二元论的视角,协助领导干部时时通过他人之眼来观看自己的言行过程和结果,将其行为与态度进行客观充分的还原观察,在认识自身矛盾的同时,提升对反对和质疑声音的接纳与反思能力,改善工作态度和作风。

(二)外缮方圆

制度以教化向善为灵魂。一是健全科学决策机制。这需要重视调研和评估的作用,包括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通过来自群众的民调决定决策倾向(更符合群众意见);邀请第三方进行专业调研等方式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适当性;形成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的多人决策模式以及严格的决策形成程序,杜绝领导干部“一言堂”的现象,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估体系越完善、越科学,领导干部就越能看清自身工作的实际效果,以及工作作风对群众的实际影响,从中更加明晰自身责任,提升工作实效做好群众工作。由此,领导干部也可借对自身工作效果的透彻洞察,不断巩固主观思想上对群众负责的意识,促使部分领导干部转变思想作风,更好地服务群众。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评估过程中,要加码群众意见在人事任免考量中的分量,必须反思潜政绩的评估方式,例如如何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将发言权交还给群众、如何利用社区、网络平台多途径收集普通群众或具体决策所涉群众的实际感受,以科学定量评估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形成一套群众考评领导的长效机制。同时,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绩效等潜政绩在政府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细化对潜政绩的评估指标,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民主评价机制的完善将提供更多民主谏言的机会,降低民主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对于打破“异口同声”的局面和“从众压力”的干扰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三是构建立体监督机制。既要完善“用权力来制衡权力,以权利制衡权力”,通过相互独立而又相互掣肘的权力彼此制衡监督,同时扶持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对黄炎培“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回答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而个体力量相对薄弱,若能凝结起来成为社会团体和公民组织,分别代表各个领域范畴及社会阶层的群众利益监督公权力,就能产生更大影响。同时又要利用好新兴媒体和科学技术的力量,例如中纪委建立的监督举报网站就是对自下而上监督机制的有力补充。

作者:段佳佩 单位:上海市长宁区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