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文化建设管理论文(4篇)

大学文化建设管理论文(4篇)

第一篇: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性发挥

摘要: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推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通过学生公寓让学生建立长期的行为规范、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关系到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开展社团活动进公寓既是对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有利于大学生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发挥。关键词:大学生;公寓文化;主体性大学生公寓是发展学生独立人格、健康身心的成长与成才摇篮,是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树立大学生“三观”提升“三自”具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和形成大学生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养成。因此,开展社团活动进公寓是促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发展,是真正发挥大学生自我行动意识的价值。

1丰富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形式的必要性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心灵与身心的归属地,是大学生脱离课堂和社会的学习、娱乐场所,也是大学生知识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的空间。发展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对社会的冲击,单一的学生公寓文化已经不再受大学生青睐,现在的大学生渴求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新颖文化活动。他们渴望有一个温暖、和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安全舒适的学生公寓。因此发展学生公寓文化势在必行,组织形式多样的公寓文化活动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

2大学生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主体性发挥

大学生是被受重视的青年学生队伍,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是公寓文化建设的鲜活载体,在公寓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大学生能起到引人向上的作用,因此社团活动进公寓,真正体现了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大学生公寓是发展学生独立人格、健康身心的成长与成才摇篮,是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直接影响和形成大学生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养成。

3四川文理学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现状

四川文理学院从2004年搬迁至新校区以来,一直发扬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从单一师范专科到多科性、综合性本科的提升,学校坚持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一直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平安、和谐的大学生公寓,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培养和塑造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深入学校每个教师心里。从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走进公寓,结合学生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学科特色的特点,不断完善公寓的制度文化,充分利用学生公寓宣传阵地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主体文化建设活动,张贴悬挂名言警句、历史传承、文化名人、文明标语等文化内容,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构建公寓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要求员工保持服务意识和个人形象,倡导主动服务学生,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关心关爱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体现出了学生公寓的和谐氛围。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通过评选“党员示范寝室”党员之家“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大学生自治委员会、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好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四川文理学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4.1健全学生公寓制度、完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基本住宿保障

学生公寓管理能有效、有序的开展,不能脱离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的发展和管理方向,学院每年都要进行公寓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这样有助于明确管理队伍的职能分工、办事流程、规范管理,实现学生公寓安全有保障、资源不浪费、人员上岗量化考核等规范素质化管理。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树立大学生“三观”提升“三自”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满足学生基本住宿条件,学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多方征求建设意见,实地考察学习并在最后确定建修学生公寓学习室,每套学生寝室(两间为一套)都配备独立的学习室,每间学习室都配齐了学习桌、凳、使得学生学习和休息互不影响,有利于学生在宿舍内开展团建、党建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学习自习等活动。

4.2建立健全学生公寓自治委员会组织

作为学生公寓拥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团体,仅仅依靠老师去做完所有的学生活动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四川文理学院建立了一支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学生公寓自治委员会。学生公寓自治委员会是在学生工作部(处)具体指导下的校级学生自治组织,是为了加强对学生公寓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规范公寓生活秩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成立的。学生公寓自治委员会下设秘书部、文化建设部、检查部、安保部、E-Home、外联部等六个部门。协助各公寓生活老师做好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及时向学生处、院团委、后勤服务处反映同学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好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协助各公寓管理员做好日常的公寓管理、及时把握学生党团员的思想动态做好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注重对非学生党(团)员培养和引导、加强与后勤保卫等学院职能部门的联系切实维护学生的权益和正当利益,积极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倡导一些文明和谐的公寓文化生活等。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就是依靠学生自我设计、组织、参与来完成,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发挥,达到寓化育人的目的。

4.3借助新媒体手段发展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目前,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学习、生活都已经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高校教育者,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手段,拓展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平台,实现寓化育人的效果。我校现已借助网络平台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手机短信、飞信、易班等媒体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利用新媒体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解决学生的各种情感交际、心理辅导、学业完成等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全面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强有力的铺垫。

4.4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寝室文化节”“心理辅导咨询”“清洁卫生评比大赛”等等趣味性强,针对性强的活动广受大学生的追捧,他们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拉赞助,搞协作,既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既是参与者、受益者同时还是人才培养的模范带头人物。这样的现身之举,更能让广大群众认可,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精神学习风貌,同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砥砺德行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初步实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

5社团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对比社团活动开展得好的高校,我校社团活动开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活动单一,流于形式,参与片面、管理规范程度不够,商业赞助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等等。所以,我们要汲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向他们学习,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号召全校同学广泛参与,重视社团活动的创新育人,满足全校同学的文化需求,使得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有更好地途径与方式,更好地让学生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

6小结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心灵与身心的归属地,是大学生脱离课堂和社会的学习、娱乐场所,也是大学生知识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的空间。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推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通过学生公寓让学生建立长期的行为规范、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关系到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开展社团活动进公寓既是对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有利于大学生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发挥。

参考文献:

[1]钱结海.论高校“两型两化”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J].铜仁学院学报,2014(9).

[2]韩宝平,闻海洋.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6).

[3]孙标.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中学生文化”三自“素养的提升[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作者:邓婧,姚远 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

第二篇:大学精神与文化建设

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说:“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怀特海虽然没有给出十分完整的回答,但却表现出了深刻的理性。强调和重视了大学的文化属性与定位,对于大学建设不仅具有精神性的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功利性”的价值。大学是价值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基于文化建设纬度的“大学精神”的时代回答,还要从以下诸方面展开。

一、论大学之“大”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大”,应该主要体现在:

(一)大人格。大学是灵魂的家园,是精神的领地,是思想可以回到的地方,其存在价值首先在“集体人格”。它作为前沿文化的策源地与精英文化的主阵地,直接目的于精神生态,意图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所以,大学最需具备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最需承担起最艰苦的劳动和最坚定的承诺,让每一名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都能拥有大人格、大悲悯、大担当。大人格是一所大学的精魂,不仅体现着大学的精神价值,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作家雨果说: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那么大学,便是向人心根植友善的种子。一旦它生根发芽,破土成行,绿叶参天,即成所谓的“大”,大人格。

(二)大境界。大学的开阔在于胸襟,大学的对话在于苍穹,大学的绿荫在于诗趣。中国哲学的生命思维告诉我们,人一旦发生了对生命意义丰富且广博的思考,就意味着他将在时间的横流中重新洗刷自己的灵魂,这一定是人生境界的一次迁越。由此可见,着力培养一个学生的“大境界”,无疑是大学教育中最恒久的难题。相信也只当有了“大境界”并将“大人格”与“大境界”一起作为大学之“大”的终极理想,一所大学的生命之韵才会流芳得更远。

二、何谓“内涵式发展”

大学之“大”,在品位之高,在“人格”“境界”之“大”。就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关怀与时代意义而言,提出“内涵式发展”,即是指要回到大学的本质。何谓“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就在于“向内”,向内发现自己,发掘自己身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价值,激发自身存在的勇气,凝聚自身存在的力量,表达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说到底也还在于人,要唤起人的生命意识,突显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意义,突显人的主体价值和社会功用,找回人的文化自信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突显文化的主体,就是要首先对生命之道的“道”体贴。去敬畏生命、感悟人生的崇高、体贴“道”之存在的非虚无。

在谈到生命及文明之忧思时,卡莱尔曾说:“一个人若不听从灵性世界和沉默者的忠告,那么他就永不具有真实的可见性,亦听不见真实的语言。你必须追寻到事物的根源,追寻到神灵,必须像赫拉克勒斯那样,忍受长期的苦痛,只有经过长期的劳作,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人,一旦作为文化的主体突显,或者叫做“文化人”的存在,就一定要有安贫乐道、不安逸于物质世界的纯粹的人文情感。这才是大学之道的“道”的深刻命题。由此可见,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式发展”思路,也还是基于“文明的忧思”。正因为“忧思”,所以大学才独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历来被称之谓“大学精神”。

三、重塑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哲学资源。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一所大学的当代意义,更在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去寻找其自身存在价值,并把时代命运与自身命运牵连在一起,进一步健全生命意识,树立人生理想。

(一)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统一在一起。大学精神有独立性,同样有民族性。而且独立性和民族性在其本质上并不冲突。人类文化的基础部分都是相通的。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总如一粒大地的种子,它一定要为它的大地的春天做准备。正如它摆脱不了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局限一样,它还一定要对它的历史负责。这是它的狭隘之处,也正因狭隘,所以它才广大。它的可爱之处在于它并不单是纯粹的知识性的存在,它还带着生命的温度,带着一个民族的血液。

(二)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在一起。大学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本是三位一体,三者之间紧密而不可分割。大学精神,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同样映照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取向。作为时代产物的大学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理性回应,一定要使答案逼近再逼近到一个时代最紧迫的精神需求上来。大学精神虽为一种无形资源,但却表现着一个时代的财富。它亦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作者:闫耀乾 单位:中共灵台县委党校

第三篇:大学和谐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影响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加强我国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以发展为主题,推进大学和谐文化建设;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教师和学生队伍的建设,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和谐文化;实施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体现者和传递者,他们在文化的前进过程中起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又是各种社会力量和思潮的争夺对象。因此,高校的文化建设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和谐文化是以引导和培育人们和谐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为目标,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引导观念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做好大学和谐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推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地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和谐文化的内涵

大学和谐文化是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崇尚和谐和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大学文化,它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长发展于学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高校的和谐文化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是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教育实践的结晶。这三种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校园和谐文化的完整体系。高校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和得到提升。和谐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推进大学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校和谐文化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可以形成引领和示范作用,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和谐范式。高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和谐文化建设是大学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是全校师生员工创造出来的一种共同协作的文化环境。大学的和谐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教学和科研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是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重要阵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和谐的校园氛围。大学和谐文化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各项事业的精神动力源泉。全面加强高校的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管理秩序,有利于保障教育公平,推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打造和谐校园氛围,可以使广大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得到更好的保障,可以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的主体,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良好的大学和谐文化可以使学生不断的调节和改变自身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是非观和道德意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也都能和谐共进。

三、影响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文化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新情况使得当今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些社会文化观念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大学生涉世不深,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大量渗透,给他们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行为缺范等问题。部分师生更加偏重于“自我”,组织观念淡薄。这些都给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制约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一般在17~24岁之间,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最后定型,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容易波动,兴趣易于转移,思想容易消沉。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信念迷茫,对大学生涯缺乏科学和合理的规划。很多大学生没有利用好网络学习工具,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一些大学生功利心强,对成功的理解较狭隘,个别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弱,一遇到压力和挫折,很容易自暴自弃。他们的许多行为都很难和和谐社会相契合,这是在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中情况极其复杂,又很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学校因素

从我国的高等学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有的高校盲目设置学科和专业,不断地增加招生计划,这就要求增加教学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的经济情况都不容乐观,面对开展学生的全方面的素质教育的要求,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倾向,往往只停留在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这就会使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因素的发展不够全面和深入。大学生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很难理性地来评价本校的文化建设,难免会将现实和期望的反差归罪于学校。这会影响他们对现实社会的理解,甚至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和抵抗情绪,相应的,大学的和谐文化建设的难度也会增大。

四、大学实施和谐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的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根本的内容,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并用这些研究成果教育和武装全校师生员工,在师生中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生动和有效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人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直觉追求,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大学和谐文化建设

发展是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义。和谐有利于高校的发展,高校的发展又能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是高校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学校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调解各种矛盾,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可利用的资源和因素,牢牢抓住发展这一主题,走发展的道路,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物质保障和思想基础。高校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学校的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统筹发展,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加强和推进,适应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实现学校发展的大和谐、大发展,使得学校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和源泉。

(三)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和谐校园建设

提供有力保障规章制度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学校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本校长远目标、办学实力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过程管理,完善对学校各项事务的监督与考核,使规章制度起到对高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的监控,使师生有规可依,有据可循。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既可以使学校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又可以促使学生良好品行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我们在进行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既要严格遵循这些已经本化了的规章制度,又要时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便在将来能够探索出更加合理的管理道路,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教师和学生队伍建设,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大学师生是大学中永恒的文化主体,教师作为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在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师德是教师立身从业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成人成才,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它能为学生的积极进取、自强自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高校要以加强师德建设和业务建设为重点,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使他们真正承担起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的责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形成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和谐师生关系。学生作为大学和谐文化的又一重要主体,在大学和谐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高校要做好学生队伍建设,创新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体制与机制,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来,尊重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五)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能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身文化的周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的形成都深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实践经验表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致力于建设全方位性、全过程性的和谐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含量,激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形成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秩序统一的和谐校园,使师生置身于浓郁的和谐文化氛围中,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总之,大学的和谐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根本。高校管理者要用和谐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并付诸实践,发展高校的和谐文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高素质人才。为和谐校园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敬民.和谐文化建设与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爱华,杨文武.高校德育与校园和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邓伟志,胡申生.和谐文化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俞慈珍.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J].福州党校学报,2006(12).

[6]冯飞龙.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探索,2009(08).

[7]赵美.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07).

[8]郑树山.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管理者的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作者:许众威 单位 :盐城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篇:大学武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

摘要: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结晶。然而在社会日益物质化的今天,武术文化传承却面临巨大困境。大学生作为民族未来希望、高素质人才群体,对中华武术文化传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大学推行武术教育意义重大。大学生习武可以强身健体,对修身养性有着积极作用,并且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然而现实中大学武术教育也面临一系列困难。该文就将探讨大学武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大学武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出路。希望对大学武术教育的更好发展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武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智慧结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武术经过千百年发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文化含量巨大。然而在科技快速发展,社会日益物质化的当今社会,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却面临巨大困境。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希望,高素质人群,对传承武术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大学推行武术教育意义重大。大学生习武可以强身健体,对修身养性有着积极作用,并且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然而现实中大学武术教育也面临一系列困难。文章就将探讨大学武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大学武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出路。

1大学武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多样性建设中华武术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成体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深刻影响民族性格。中华武术文化不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开展大学武术教育不仅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更关系民族文化基因以及民族性格的延续。开展大学武术教育同时有利于于丰富校园文化元素,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是民族性的越具有世界性,开展大学武术教育对于大学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积极融入世界舞台也具有积极意义。

1.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健康是人发展的本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大学生适当学习传统武术,有利于强身健体,为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开展大学武术教育同时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修身养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同时中华传统武术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开展大学武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不屈不挠的意志、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性格。

1.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责任感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肩负着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生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全面了解,同时对优秀的文化怀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开展大学武术教育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大学生内心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勇于肩负起传承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未来走上社会甚至走上国际舞台后,将积极宣传中华武术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助推中华民族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2大学武术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2.1师生普遍对武术文化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社会物质化程度日益提高,许多大学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普遍缺乏深刻了解和科学认识甚至有所误解。部分师生认为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社会繁荣稳定的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学习中华传统武术的必要。更有部分高校和老师认为开展大学武术教育会使学生鲁莽行事,打架滋事,不利于学校管理。

2.2高素质教师人才不足受全社会对武术文化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以及我国武术门派地域性强的影响,导致武术教学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能够满足到高校任教条件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严重稀缺。再加上高校普遍对开展武术教学不够重视,缺乏引进高素质师资的必要物质条件支持,高校武术方面高素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普遍化开课的教学需求。所以大部分大学很难开设武术课程。即使一些学校勉强开课,也都是其他方面体育老师代为教学,教学专业性、科学性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高校武术教学的展开。

2.3教学形式过于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主要以老师进行动作演示,学生在下边跟着练习的单一形式。学生一旦对动作没有了新鲜感,便难以调动起继续学习的热情。大学武术教学,不能与时俱进,贴合大学生需求和心理特点进行创新,也是阻碍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3以大学武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出路

3.1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认识要想在把高校武术教学落实在行动中,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改变师生以往对武术教学的种种偏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关于武术文化的认识。宣传教育的方式也应丰富多样,比如河南某高校积极利用当地武术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少林寺,与武僧进行沟通的对话,加深师生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北京某高校也通过每年组织武术文化节,组织学生表演宣传中华传统武术,举办相关讲座,有效调动了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热情。

3.2加大重视,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其次必须全面提高大学行政管理部门,教学组织机构对开展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大学之间的经验交流,定期组织教学考察等督促大学开展武术教学。武术教学顺利开展的第一步便是满足相关师资缺口,因此必须加快大学武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同时应加强有关方面的资金物质支持力度,引进社会高素质专业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武术课程的培训指导。

3.3加快大学武术教学形式创新高校武术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贴合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形式创新,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中华传统武术兼具实用性和表演性,因此大学武术教学形式创新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音乐结合、与场景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武术教学的表演性和美感,增强武术教学的可观赏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诸如大学生防身技能等的实用性课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武术文化的实用性,既调动大学生兴趣,同时也使大学生获得了一项实用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武术教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延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现在大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存在着诸如认识偏见、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短缺、教学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但是大学武术教学的推进开展却是势在必行。只要采取切实手段,使大学师生树立关于对武术文化的正确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相关投入,引进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形式,就一定能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大学校园内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为多元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胡勇刚.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J].社会科学家,2009(3):156.

[2]王大燕.试论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6):11.

[3]李晓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武术文化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206-207.

作者:陈萱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