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摘要:新媒体以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和便捷性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发展和应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做好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工作,建立新媒体管理的顶层设计,依托校内优势文化品牌,着力推进新旧媒体的深入融合,挖掘和培养一批新媒体骨干队伍,加强新媒体领域核心价值教育,发扬校园正能量,重塑校园精神文化。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微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运用不断扩大并增强。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方式被赋予新的传播风格和时代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广泛影响力,进而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媒介,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与传播规律,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域与阵地,营造优良校园文化氛围,已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崭新课题和艰巨任务。因此,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及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探讨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对于做好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重视新媒体发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总体表现和集中凝聚。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师生员工,目标是培育高校师生员工形成并遵循共同的奋斗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1]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手段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注入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载体。目前,以校园网络为主要载体的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已成为新时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新媒体高度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往往导致校园文化演变为思想多元化的个体意识,也为极度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提供了有利的传播途径。部分大学生不能对不良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导致他们思想道德水平下降,责任意识淡薄,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各种失范文化的现象。因此,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做好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这表明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已经提升到最高的顶层设计。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中央还专门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将新媒体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表明,新媒体对于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地位日益显现,也表明党中央对新媒体的高度重视。在新媒体时代,高等学校要真正意识到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从学校建设发展的长远眼光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做好顶层设计,抓住新媒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一是建立“学校统筹规划-院系专人分管-学生自主管理”的三级管控体制。学校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新媒体建设管理工作,起草并制定网络新媒体等相关工作管理办法,部署安排校内各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管理工作。各院系设置网站管理人员和网络信息员、网络宣传员,设专门人员分管网络信息管理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中建立以专业、班级及学生社团组织为单位的网络新媒体管理自治管理办法。二是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筹建网络新媒体联盟,推动各二级单位和各院系网络新媒体工作,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校园网络空间的和谐、安全、稳定。三是充分认可和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稳定工作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开拓育人新空间。鼓励高校各部门及师生员工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和教育新常态,科学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二、推进新旧媒体融合,挖掘高校文化内涵

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手机QQ、微博、微信等校园新媒体已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潮流,根据微传播特点而开发的微课程、微视频、微评论等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活动以及思想教育引导的新途径。比如,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新媒体也是一个相对的、不断更新着的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在于传播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新媒体是时展的产物,但并不表示新媒体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的道路上,只有不断促进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地实现新媒体的自我更新,促进新媒体载体多样化。随着新媒体载体的不断丰富,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态逐渐涌现出来,并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大众主流媒体,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做好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要整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特色,善于利用新媒体时代微传播规律,做好传统校内期刊、宣传栏、标识、广播、电视屏幕以及校园网思想政治课程网站、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学生工作网站、网络论坛、贴吧、校内QQ群、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等全媒体的融合和渗透。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已有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依托线上线下活动,打造高校文化品牌。

三、培养新媒体骨干队伍,弘扬校园正能量

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载体,网络论坛、QQ空间、博客等新媒体工具逐步改变传统单向说教式教育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目前,大学生都是网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他们对网络和新媒体具有很强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而教育者通常是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数字移民(DigitalImmigrant),他们在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处于劣势。[2]因此,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的优势,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做好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了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把握新媒体话语范式,引入时尚元素,打造精品主题活动,真正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就需要一批熟悉新媒体发展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的新媒体工作骨干队伍,也包括熟悉新媒体平台管理的保障队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舆情监测队伍,善于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发声、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一是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管理队伍。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计算机技术、新闻出版等相关专业优势,从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中遴选专人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并选聘骨干教师承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咨询等工作。二是建设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网络思政教育引导队伍。遴选优秀骨干教师、具有专业学科优势的专家学者组成网络评论员,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定期撰写网络评论文章,有助于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明辨是非。同时成立以辅导员和青年学生为主的网络宣传员,开展正面消息的网络跟帖、转发等。三是建设一支敢于创新的网络技术开发和支撑队伍。依托网络管理中心、信息工程学院、美术学院等专业优势,建立一支敢于创新、实践性强的网络技术开发和支撑队伍,组织开展新型网络应用服务、新媒体产品设计、新媒体终端开发、技能培训、软硬件维护等工作,实现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熊澄宇,金兼斌.新媒体研究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崔越 单位:许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