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电子技术在汽车制造的应用

电子技术在汽车制造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数量大量增长,并且对很多地方的经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汽车制造过程中,现代电子技术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并且直接关系到汽车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针对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子技术;制造;汽车;现代

当前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来完成,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质量,同时还为了给操作者更好的体验,所以应从本质上完成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电子技术的类型较多,能够根据汽车制造的多项需求,展开多元化的应用,以完善制造体系和具体的加工手段,尽量让制造出的汽车保持完美效果,从而给驾驶者最好的体验。

一、现代电子技术的特点

社会对技术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由此也推动了各项生产加工的进步。现代电子技术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较大创新。综合而言,现代电子技术所具备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突出:

(1)现代电子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进步。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技术的应用应尽量减少人工操作,通过智能化系统、模式,确保技术可以自己运行,将产品进行优化处理。为此,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智能系统、智能设备有效融合,形成了不同系列的生产、加工链条,为汽车制造提供了较多帮助。

(2)现代电子技术的体系非常健全。相比以往的电子技术而言,现代电子技术的体系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所运用的现代电子技术,不仅在数据分析和操作手段上有所提升,同时能够针对突发的各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将恶性事件的概率降到最低,甚至是完全消除。同时,现代电子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安全因素也有深入的考虑,各种配备都非常健全,不会对操作者造成威胁。

二、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一)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汽车在制造过程中,发现在耗能方面比较严重,不仅资源使用率较低,同时对城市空气产生了很大的污染,自身寿命也有所减少。考虑到今后的汽车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的相关内容,开发出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该系统以现代电子技术为基础,用燃油喷射装置,完全取代了化油器,配合微电子技术实施系统的多参数控制处理。经过分析后发现,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其能够将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提高10%左右;在耗油量相同的情况下,运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可以将发动机的扭矩增大20%左右。除此之外,该系统在现代电子技术的支持下,还能够将汽车的加速时间减少。例如,在0km/h~100km/h的加速时间,能够减少7%左右,油耗量方面则降低10%左右。由此可见,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帮助下,汽车本身的性能有了较大的提升,电控然后喷射系统可行性、安全性均较高。

(二)安全控制系统

当前的城市拥挤程度较高,汽车在驾驶过程中,容易出现急刹车、避让车的情况,倘若出现安全事故,必须通过健全的安全保护措施,将车内人员进行有效保护。经过现代电子技术的研究,汽车制造中的安全控制系统获得了较强的优化,可应对较多情况。目前,汽车的安全控制系统,包括汽车防抱制动系统、安全气囊、汽车轮胎气压智能监测系统等。以汽车轮胎气压智能监测系统为例,其会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传感器、发射器安装到每一个汽车轮胎上,从而实现对轮胎的全面监测,包括气压情况、温度情况等,驾驶者可以观察显示器,直接了解汽车的轮胎情况,并决定如何进行驾驶,减少安全隐患,提升了汽车寿命。

(三)车身控制系统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盗取案件不断增多,为驾驶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现代电子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针对车身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处理,增添了较多的使用功能,为汽车安全、汽车控制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例如,车身控制系统主要是汽车防盗装置,它包括:机械式防盗器(方向盘锁、变速器锁);电子式防盗器(遥控式汽车防盗器);点火控制型防盗器;油路防盗系统。电子式防盗器采用电子密码技术,有2000万个不重复的编码程序,通过遥控起到防盗、防窃,同时还具有遥控熄火及手机报警等功能。其中,CAS防盗系统由报警发射、网络接收、监控中心等3部分组成。

监控中心对入网的汽车实行不停止的监测服务,当发生盗窃时,CAS系统能在15秒内将移动目标的报警信息传给监控中心。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汽车的制造均有较大提升,不仅在成本上获得了有效压缩,同时对汽车的性能进行提升,满足了生产厂商和驾驶者的需求,推动了社会事业的进步。今后,应对现代电子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多方面对汽车制造进行优化,实现汽车加工、生产、设计水平的提升,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浅谈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19):74.

[2]王珂.分析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5):265-271.

作者:张敏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