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属材料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思考

金属材料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当前对培养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课程实践的加强,教育培养平台的建设,深入认知专业特点、人才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格的提升,是培养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说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

一、培养应用型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社会关注、产业培育等各个方面相关,是一个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多方面的体系,并且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创新性人格为基础,创建创新型社会氛围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就高校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类型的特征订制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针对理工科教育,创新型人才可分为三类: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1]。应用型人才兼具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征,应首先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把握社会需求,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从历史上,人才培养目标历经多次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主[2],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划分为铸造、锻造、焊接等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也很明确;之后,技能型培养转变为大类培养,取消了类别划分,在“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单一瞄准具体专业方向来学习,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专业实践相比前者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学习深度也相应降低。在该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有宽的知识面,对未来的就业选择也更自由;另一方面又带来所学知识深度不够,动手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当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总体的培养模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要是增加了通识教育和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这些举措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但培养应用型人才仍面临种种挑战,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虽然增加专业实践机会,但针对课程内容的大部分实践都是浅尝辄止,很难深入。

对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大多数的专业实践,出于设备操作复杂性、课时压缩等的考虑,以及考核仍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参考,致使大多课程实践过程仍以参观为主,实践停留在表面。由于欠缺实践深度,对于专业知识的感悟和应用相对也较少,大部分学生停留在完成实践过程,而非从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与实践过程相对应的项目对接也较少,学生的创新活力没有充分释放。

2.技能培养缺少平台。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当有相对自由的技能培养平台,学生在创新想法的指引下应用技能解决问题。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来说,专业性质偏机械和金属材料学,但也与物理、化学、力学等学科关联,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适宜的平台,以加速学生创新想法和创新素质的提高。而当前由于学科间的壁垒导致现有的专业资源配置并不能灵活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养平台,学生可能有好的想法和设计,但缺少条件和资源去实现。

3.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向的思考。

创新人才素质包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创新性人格。创新知识由专业知识的深厚广博为表征,创新能力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作为表征,创新性思维以思维深刻、敏捷和独创为表征,创新性人格包括了坚持、自信、批判、求知欲和想象力、好奇心和兴趣[3]。对于金属材料专业,需要做好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和认识,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一步使教学内容优化和改进,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等,加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二、培养应用型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总结起来作者认为,金属材料工程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既要强调“专”,又要强调“博”。“专”要求加深专业深度的学习和实践,“博”要求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给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这就要使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得更为灵活、专业性更强,应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改善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提供一些想法。

1.专业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参与度。

在提高学生动手和参与度方面,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有些高校在本科二年级分配指导教师,给学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通信、电子等专业借助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让学生提升自己等等,这些都给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从项目中开发学生潜力,从实践中提升学生技能,无疑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在该过程中,应关注到专业特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项目对接一般是间接通过导师来牵引,导师应对学生特点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思考,并给予他们在分析和整理技术资料、处理数据方面的指导,启发学生将知识迁移,开展产业和市场调研,认知产业需求和关注,引导创新想法的产生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此外,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说,应更加关注专业实践方面的“专”,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实践活动集中于特定领域,如:焊接、压力加工等。本科教育时间有限,侧重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义更大,学习目标集中有助于挖掘他们思维的潜力,激发他们学习热情,让自己不仅“专”,而且“博”。校企联合是未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未来创新型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在工作中要能够开发新产品,解决工程问题,并整合产业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实战是关键要素之一。校企联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解决企业关心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项目咨询和开发、科学研究等形式,学校利用科研平台和学生资源,企业利用市场和经验,这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前,校企联合的方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资源配置链条,学生是否在企业中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还很难说,这种模式需要进一步细化,优化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分工,对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和创新环境。

2.平台建设应更加健全。

随着网络技术等的发展,当前如创客等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已经较为成熟,而学校的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却相对滞后。一方面,学校内部存在学科壁垒,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多元化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平台,在项目和实践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开展跨学科实践,开放学科间的交流,并提供公开的学习指导平台。针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者认为应该把力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纳入到创新平台建设中,相应的软件使用和测试分析设备也需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开放程度,让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设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提升创新技能。另一方面,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带动则依靠企业和社会需求,加强更加面对面的交流无疑十分重要。可以在原有通识课基础上,让更多的产业精英和技术团队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让技术发展前沿和产业规划贴近学生,提升对创新目标建立和技术开发的理解。特别对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来讲,所涉及到的前沿产业和规划大多关系到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难题,邀请专业人士共同进行课改,有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接触到前沿的创新目标,根据创新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此外,学校的创新能力展示平台也很重要。创新平台不仅仅是达到功能上的完善,提供场地、经费、实验设备等,也应该作为激励手段,把创新动力发挥出来。当前,针对专业的创新创意竞赛也应该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在产品创意、加工工艺设计等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让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从小的创意创新激发对创新的乐趣,为今后更大的创新想法的产生提供基础。

3.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符合人才发展规律。

当前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关键是做好对各专业人才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引导他们在专业创新方面发挥潜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侧重技能培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加大实践是开发人才潜力的途径;此外,创新型人才发展有其以兴趣为引导,从小创意到大创新的递进规律,我们所见到的很多“天才”,都经历了从小想法到大创新的过程,因而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开展不同层次的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另外,学生的专业学习要配以相应的创新人格,这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团队精神、坚持、努力、打破固有思维等都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同伴,才能共同将产业和事业做好。此外,要求在建立学生的学术规范、诚信度评价体系,以及促进学生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措施。充分认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特点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律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基础。以学生兴趣为参考,更加明确地对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并以学生创新项目和创新目标为指引加深实践深度和知识扩展。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建立更加全面和合理的技能培养平台、企业实战平台、前沿领域和技术难题交流平台、创新动力平台等,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条件。此外,学校教育应做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展顶层设计,以创新规律引导教学和实践,培养具有良好创新人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2]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3]郭卉,刘琳,彭湃,杨文娇.参与科研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106-111.

作者:赵彦 张恒华 张梅 杨弋涛 单位:上海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