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省域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省域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历史回顾与现状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历史回顾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厦门集美学校图书馆蒋希曾参照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王云五的《中外图书馆统一分类法》和杜定友的《杜氏图书分类法》编成的《集美学校图书馆分类法》,这是目前已知的福建省最早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较为兴盛的时期。1930年9月,《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正式出版。它标志着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的体制和研究队伍已基本形成,出现了以金云铭、俞爽迷、陈鸿飞和萨兆寅为核心的代表性学者。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我省图书馆事业除了期间受到破坏之外,总体上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侧重在应用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分类法、书目和索引的编制1978年至1991年,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1979年11月,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正式成立,金云铭先生任理事长,会员有232人。这一时期全省学术活动共1100多篇,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6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厦门大学图书馆25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25部;福建省图书馆300多篇。代表性成果有:1988年获福建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的陈德辉的《闽南“金三角”知识情报资源布局的设想》、姜继的《图书馆学新观念群》、何鼎富的《汽车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朱立文的《图书馆学的结构说》和姜继编著的《英汉图书情报学词汇》等。这一时期我省图书馆学界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1979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山西太原成立,金云铭先生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83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1987年何鼎富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92年至2005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建设在世界各国的开展,图书馆信息传播服务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实践,面对外部信息环境的变化,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传统的应用图书馆学研究内容逐渐被网络环境下的新技术应用研究内容所取代,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数字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网络信息检索、元数据、馆藏数字化建设、虚拟馆藏资源建设、学科导航建设、机构库建设等。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显示,这一时期全省图书馆界在部级和省级正式刊物上共1874篇,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与图书馆共216篇、厦门大学图书馆198篇、福州大学图书馆164篇、福建省图书馆121篇,福建省委党校图书馆75篇。上述五家机构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占了全省的1/3。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1993年获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姜继的《图书馆功能相对增减论》;获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朱立文的《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的复兴及其走向》、王命夔的《论文写作指南》、郭天源的《试论古文献中的目录滥觞》、张贤澳的《非回归分析的洛特卡定律参数N•C的直接估数》。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姜继的《俄汉、汉俄图书馆学情报学词汇》、林端宜任副主编的《台湾中医药纵览》。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方宝川的《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第二辑》;三等奖的郭正武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多极(级)模式论与图书情报业的选择》、林端宜和肖林榕的《台湾医药卫生概观》、谢水顺和李珽的《福建古代刻书》(专著)。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张文德的《网络信息检索》(教材)、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张贤澳的《广义洛特卡定律——估计、推论及其在管理中应用》;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江向东《对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理性思考》、王涛的《图书馆学之人文向度刍议》。这一时期,我省图书馆学界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各项学术活动。1997年,郑一仙、郑惠生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01年,郑一仙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方宝川、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郑一仙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方宝川、谢水顺、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2005年,江向东、林丽萍分别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少年儿童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谢水顺、方宝川、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下设19个专业委员会,在国内聘请了400多名专家、学者担任相关学术职务。我省共有4位专家入选,其中谢水顺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古籍整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萧德洪任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向东任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郑智明任图书馆统计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1)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组织协调机构。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现有会员1596人,2010年10月18日,经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郑智明当选为理事长,副理事长方宝川、萧德洪、许兆恺、林丽萍、汤德平、江向东、刘传标、朱东屏,秘书长龚永年;常务理事31人,理事68人。下设学术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和教育科普委员会。现有会员1565人。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的主要任务是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编辑出版《福建省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组织学术委员会开展两年一次的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与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有关省份及港澳地区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的相关活动;对基层图书馆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与国外图书馆及其相关组织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工作。

(2)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系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图书馆学全日制本科点、图书馆学硕士点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它筹办于1981年,同年,历史专业开始辅修图书馆学专业;1983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正式招收首届图书馆学本科生;2001年分出一半师资创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1年,黄国盛教授当选为教育部2001年~2006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批图书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教育部2007年~2011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江向东教授当选为该届教指委委员。2009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和福建师大图书馆学系联合起草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并向教育部提交。2010年获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5人。师资全部为985院校科班出身。2005年以来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共计9项。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

(3)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现状。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显示,2005年~2011年间,全省图书馆界在全国各类正式刊物上5100篇以上。表1统计显示,发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单位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图书馆、莆田学院、华侨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核心期刊发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单位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福建省委党校、漳州师范学院、福建省图书馆、莆田学院、厦门市图书馆和泉州师范学院。这说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上述单位。在省级以上成果获奖方面,自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设立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来,在总共9届的评奖活动中,“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类有39名个人和单位获得53项奖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青年佳作奖1奖。在学科分布方面,图书馆学获23项、文献学获8项、古籍整理获7项、工具书获6项、情报学获6项、教材2项、档案学2项。图书情报档案学界外人士获得9项,占全部奖项的1/6。2005年至2011年,我省图书馆学界获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有6项:《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评估与使用管理研究》(福州大学张文德,2006年规划基金项目)、《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研究》(福州大学张文德,2010年规划基金项目)、《“藏书楼”术语文献记载考》(福建师范大学江向东,2011年规划基金项目)、《面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集美大学殷之明,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知识组织体系的可视化智能检索模型研究》(厦门大学吴清强,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许春漫、2012年规划基金项目)。

(4)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重点:

1)古籍整理、工具书编撰与文献学研究。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开展馆藏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编制实用工具书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该领域重要代表性成果有方宝川、陈旭东主编的《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40册)(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方宝川的《曹学佺集》(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梁克家《三山志》校注本(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方宝川的《余怀集》(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方宝川的《王忠孝公集》(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张善文的《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工具书编撰方面,重要成果有刘传标编撰的《近代中国海军大事编年》(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张嘉星编撰的《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文献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有:谢重光的《<全唐文>所收陈元光表文两篇系伪作考》(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杨榕的《福建戏曲文献研究》(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庆元的《赌棋山庄诗集》稿本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徐火勃著述编年考证》(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王宏生的《北宋书学文献考论》(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支平和徐泓主编的《闽南文化百科全书》(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庆元等的《晚明闽人典籍文献研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组织。长期以来,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检索是我国图书馆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我省图书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许多成果。重要课题有:厦门大学吴清强的《基于知识组织体系的可视化智能检索模型研究》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该领域重要成果有:萧德洪、张春红的《学术图书馆学科导航门户资源类型表的设定》(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韦衣昶的《普通图书机读书目数据》(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萧德洪的《网络资源的著录单元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计国君和周艳的《学术信息资源投资评价——层次分析方法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钟建法的《中文图书缺藏成因和补缺对策》(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刘勤的《特色馆藏建设浅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游丽华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孟雪梅(副主编)的《信息资源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赖辉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之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情报资料工作,2009(4))、欧阳红红的《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9,(5))、钟建法的《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10(11))、张巧娜和孟雪梅的《海峡两岸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联盟采购比较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欧阳红红的《海峡西岸区域图书馆联盟体建设探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23))等。

3)信息法学。我省信息法学研究主要涉及数字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借阅权两大领域,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重要课题方面,傅文奇的《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于200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张文德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评估与使用管理研究》和《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研究》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获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省图书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共获得6项福建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分别是江向东的《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改及其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等6篇系列论文(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专利信息战略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向东的《版权制度下的数字信息公共传播》(专著)(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企业知识产权诊断与策略》(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向东的《基于分布式P2P的数字资源共享交换版权问题分析》(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数字图书馆研究。近十年来,数字图书馆始终是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省图书馆学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在重要课题方面,福建师范大学许春漫的《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于2012年获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该领域重要成果有:刘敏榕的《基于“五力模型”分析数字图书馆工作新战略》(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许春漫的《基于混合式结构化P2P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框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计国君的《图书馆信息技术评价系统及其计划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情报学报,2007(2))、许春漫的《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服务忠诚用户的培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林敏的《试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和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5(12))等。

5)信息服务。在数字环境下,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也从以传统的服务方式为主的研究对象扩展到以数字服务为主的新的研究内容。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虚拟学习社会和学习团队构建、信息资源利用调查、信息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有:欧阳红红的《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阮孟禹的《图书馆用户平等观的历史与现状》(情报资料工作,2005(3))、计国君的《现代信息服务中的抱怨管理及其博弈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4))、陈廉芳《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探索》(情报资料工作,2008(5))、陶俊和詹庆东的《面向知识服务的学习型虚拟团队系统模型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9(1))、罗学妹的《基于维基(Wiki)的图书馆知识协作创新服务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5))、郑美玉的《基于本体论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书目推送系统》(图书情报工作,2010(11))、陈廉芳和许春漫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信息伦理问题探析》(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等。

6)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及公共图书馆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公共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省图书馆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构建、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评估、弱势群体信息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学研究等领域。该领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方允璋的《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傅文奇、刘海霞和江向东的《1998年以来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热点评述》(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张文德的《论图书馆整合》(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苏海潮的《培育“我代表图书馆”的管理意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赖辉荣《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再认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林丽萍和陈峰的《创新分馆建设模式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体会》(图书情报工作,2009(1))、徐长生的《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问题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9(3))、洪秋兰、柯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定位和发展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7))、邹武和陈珲的《论图书馆学“知识论”基础的构建——以J.H.谢拉的“社会知识论”为路径》(图书情报工作,2011(7))等。

7)图书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馆史研究开始重新获得图书馆学界的重视,我省图书馆史研究也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近代我国图书馆学家个案研究、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藏书楼术语起源与发展、福建古代私家研究等领域。在重要课题方面,福建师大江向东的《“藏书楼”术语文献记载考》获201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孟雪梅的《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王长英和黄兆郸的《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尤小平的《福建藏书楼》(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郑锦怀的《戴志骞生平与图书馆事业成就考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和《谭卓垣生平与图书馆学成就考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6))、孟雪梅的《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文献收藏特点分析》(上、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4))、徐长生的《<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17))、陈林和徐建华的《大陆佛教图书馆规范建设刍议》(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苏海潮和刘心舜的《探究俞爽迷之谜:社会网络案例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郑锦怀的《查修的生平与图书馆学成就考察》(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江向东的《“藏书楼”术语宋代文献记载考》(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和《<扬州州学藏书楼记>解读》(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1))等。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获得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省的图书馆学学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在国内学术影响力有限。自1993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总共仅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是:2003年省委党校图书馆王东闽的《面向干部教育的党校信息化》、2008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郭东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09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朝明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傅文奇的《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青年项目)、2011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郭东强的《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11年莆田学院陈祖芬的《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和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朱彬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中的知识冲突与知识协同管理机制研究》。上述课题中只有王东闽和傅文奇属于图书馆学范畴,郭东强、李朝时和朱彬的课题都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范畴,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所进行的知识管理研究基本上不相干。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图书馆学研究整体实力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图书馆界评审专家在国家社科基金评审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的“学术创新”。2)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CNKI数据库检索的结果表明,2005年~2011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类论文124000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23362篇,核心期刊发文率为18.84%。如表2所示,我省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机构,有6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10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平均发文率为18.2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将统计范围扩大到我省发文量排名前23位的研究机构,就有15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23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平均发文率为17.03%,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中,有影响、有深度的成果比较少,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3)省社科成果奖偏少,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自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设立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来,在总共9届的评奖活动中,“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类有39名个人和单位获得53项奖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青年佳作奖1项。在学科分布方面,图书馆学获23项、文献学获8项、古籍整理获7项、工具书获6项、情报学获6项、教材2项、档案学2项。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获奖项目偏少,平均每届获奖项目不足6项,与其它学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获一等奖项目仅2项,学术成果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三是学术含金量偏低的工具书和教材获奖8项,占了全部获奖数的15%。其四,图书情报界以外的人士获奖项目达9项之多,学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4)学术年会的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00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会每年都举行学术年会,对于活跃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学术年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形成了一定固化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术年会的质量,吸引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涌跃参会,是今后学会工作的重要方向。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对策

1)积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我省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所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不如许多西部地区省份。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的情况也类似。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也有一些外在因素,如我省图书情报类的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偏少,但其内在因素还是主要的,其中申报不积极是重要因素之一。今后要加大申报力度,力求在量上有所突破。

2)积极申报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强化学科意识

如前所述,我省图书馆学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项目偏少,平均每届不足6项,与其它学科相比存在较大的距离。造成这一局面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申报不积极造成的。如2007年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时,全省图书馆学界只申报了19项成果,导致最终只有5项成果获奖。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时,全省图书馆学成果申报达到历年最高值,也只有56项,当年获项目11项,包括两个一等奖。历年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都是根据每个学科成果的总申报量来决定获奖数的,一般情况下获奖成果为申报总量的25%。因此,今后每研究单位应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和奖励研究者申报的积极性。由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申报省社科成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其他学科研究者介入本学科进行申报,一些从未从事图书馆工作和研究的其他专业研究者频频获奖。这种局面在其它学科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科保护意识。

3)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论文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在论文的选题、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省图书馆学会和各研究机构都应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积极参加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访问学者的形式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从事短期访学,学会的学术年会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在省科协的支持下积极申请学会学术刊物的正式刊号,以提升学会会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吸引力。

4)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规模

目前我省只有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拥有全省唯一的图书馆全日制本科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另外福州大学图书馆拥有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在学科建设的规模和层次上,与北京、湖北、江苏、天津、广东、吉林等省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图书情报专业(应用型)硕士点则为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图书馆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今后应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争取在今后五年内获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点和图书情报专业(应用型)硕士点。

本文作者:福建省图书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