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创新途径

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创新途径

【摘要】本文从前期策划、脚本构思、拍摄制作到传播利用,论述了宜昌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的创新途径。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只有借鉴成熟商业纪录片成功经验,才能突破传统声像档案专题片的固有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关键词】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创新;途径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传播技术的发展,形式单一的档案载体已不能满足城建档案馆利用的需要。声像档案以其形象精准的记录特性,经济快捷的存储利用技术,弥补了传统档案记录视角单一、资料收集繁琐、管理利用耗时长等缺陷,成为城建档案重要组成部分。主流的城建声像档案以反映工程建设情况的照片、录像和专题片为主,并提供相关专业领域的查询利用,其专业性体现了档案真实、准确的本质属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利用对象的范围。如果扩大开放利用的范围,既保留声像档案的真实性和载体形式,又能在合理开放范围内保护资源利用避免泄密侵权等违法行为,这就需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不改变真实性地编辑和加工,即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通过依然是声像档案载体的编研成果,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这个过程与商业纪录片的制作原则异曲同工,都是以反映客观现实为基本诉求,不同的是,作为艺术创作要兼顾审美特性、人文内涵、商业要素的表达,但与声像档案对真实原则的遵循并不矛盾,纪录片在创作上的技巧有许多值得声像档案编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城市主题的纪录片,为城建档案纪录片从前期策划、脚本构思、拍摄制作到传播利用,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创新模式,也为档案利用渠道的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从前期策划到脚本构思的革命

在众多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和宣传片中可以看到,除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多地被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来,对城市建设成果、建设活动、建设理念的解读和传达才是影视作品制作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城市的建设档案,纪录片更能使档案走近社会,使人们真正了解城市建设的历史,感受城市发展脉搏,也从各种经验中取长补短,鉴往知来。因此,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首先应明确主题,即以城市为轴,述说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制作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纪录片。这不仅使档案成为城市宣传的有力武器,也为档案资源利用创造了新机遇。

(一)引入叙事悬念增加探索趣味。

传统的工程录像专题片,以平铺直叙的解说形式与工程建设影像环环相扣,构成主流制作模式,虽然准确完整地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简单、机械的镜头组织,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和文化旨趣的主题表达,很难使观看者产生欣赏审美、感怀比较、分享交流工程进展或者城市面貌的兴趣,也相对弱化了传播城市形象,宣传建设成果的作用。因而,充分调动城建档案资源,把城市中的历史旧貌、建设成果、特色街区、人文景观与城市精神完美结合,以凸显珍贵档案价值,积极表达城市主题,应是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的终极目标和前进方向。如何策划主题,构思脚本,更好地融合资料、表达主题,是档案纪录片编制需要向商业纪录片创作主动学习和借鉴的首要功课。主流商业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模式,是以探索问题的方式引出作品的主要线索,并用解说与采访相结合的组接方式,使纪录片的虚实线索清晰流畅。提问式的开篇手法,从虚构类影视作品中获得启示,问题本身既与纪录片的主旨息息相关,也对观众构成一种悬念设置,诱发观看的兴趣。在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中恰当运用这一手法,使档案资料缓缓褪去神秘面纱,凸显了激发探索、传承历史的档案价值。如:电视专题片《城市的远见——打造世界之都巴黎》,以拍摄巴黎优美的城市风光和浪漫的人文情怀开篇,展现了巴黎作为世界文化艺术首都的城市风貌,随后镜头将视线引入收藏了许多有关巴黎城市建设珍贵史料的历史图书馆,引领观众对巴黎城市的起源发出疑问,通过学者的采访、图纸、文献等档案资料的展示,介绍了巴黎如何从塞纳河中的小岛成为人口聚集的繁华之都,继而经过19世纪重要的市政改造工程,基本建立了现代巴黎的空间结构,并影响到世界上许多城市规划建设。如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档案纪录片,可以使用这种探究式的叙事方式构思脚本,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整合汇总、比较分析,找出可以将资料、素材凝聚起来的线索或问题,即将镜头组接起来的意义和逻辑,并将问题前置,抛出线索,自然地将主题贯穿其中,使纪录片也如虚构类作品一样引人入胜。在确保内容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观看纪录片,必然会增加观看者从档案中探寻历史,深入思考一个城市规划的远见及其凝聚的共识如何影响城市形式的兴趣,进而探索现代都市特质的形成与城市居民生活及精神面貌的关系,使城建档案纪录片促进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思考,促进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阐发和研究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如:电视纪录片《宜昌城建》,该片从宜昌市住建委的视角,对宜昌市2012年城市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并通过四个不同侧面展示了宜昌市城市建设发展的亮点与成就,同时也对未来宜昌城市格局的变化给予了无限期待。观看此片,不仅能看到宜昌当下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也能感受到所有建设者及相关部门的辛勤与努动,更能期待在以后看到宜昌市一年年、一步步日新月异的大发展。

(二)穿插访谈口述增进交流互动。

以城市建设历史为题的档案纪录片,在尊重客观事实,呈现历史原貌的同时,常局限于严肃说教式的制作风格。通过长篇累牍的解说和宣教,极易造成观看者的疲倦和厌烦,以致纪录片中使用到许多珍贵档案和录像资料的价值没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可见脚本创作是纪录片前期准备阶段的关键环节。简洁优美,富于画面感的解说词,使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更加清晰流畅,但解说词毕竟是由文学性的语言转换成专业配音,从聆听者的角度而言即使解说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却仍是已经设计好的思想的被动接受,失去了交流、互动的亲切感。因此,适当加入人物面对面的访谈、口述、解释,可以弥补解说的隔膜,也使纪录片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主流的商业纪录片的脚本创作,已游刃有余地使用采访、解说与空场相结合的技巧,用来实现叙事脉络的张弛有度。采访不仅是获取资料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纪录片创作中对档案历史背景加以说明、佐证、解读的常见手段,并且通过历史亲历者、见证者、专家、学者的讲述,更容易建立起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相互理解,讲述者的故事同样构成档案的一部分,进一步补充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电视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以作家为主述人、以城市为叙述对象,通过第一人称的自述和编导者以第三人称的采访,展现作家的城市故事,既呈现了人物命运与城市历史交织的个体化差异,也代表大众表征某些为社会高度认同的城市标签。完全使用这种被采访人自述的形式,在突出历史厚重感的档案纪录片的脚本创作中显然并不合适,过多个人情感的加注,必然使纪录片呈现偏离客观真实的状态,但是以专家或当事人的访谈为线索,对资料、素材进行有机的串联,起到段落过渡、解释说明的作用,使书面化的档案资料解说更加生动,则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三)融合新旧档案深化城市主题。

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带来大量新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丰富而翔实的建设档案,积累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同时人文积淀深厚的城市遗址、历史建筑的珍贵档案,也是勾勒完整的城市建设轨迹的重要史料,缺少历史经验、物质基础的积累,整个城市的空间和文化灵魂便不会形成。通过纪录片的编制,把城市建设历史档案和城市发展现状结合起来,不但使城建档案更加完整全面,而且使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的经验、成果得到更好的传承。如此既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提供专业资料、数据的记录和积累,也为城市发展的开拓者和受益者——社会大众提供文化资源的共享。如:电视纪录片《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设》,以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设为背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项目由来、工程概况及规模、主要建设指标、施工总体规划、桥梁关键施工技术、未来展望六个方面来展现工程的特点,同时在航拍的基础上,运用3D动画仿真技术模拟还原项目拆迁时序、施工现场进度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在项目工程上的应用,观看此片,给了社会大众对“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建设一个“直观”的认识。城市的物质空间主要由建筑组成,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使用,与城市命运、社会发展步步相伴,不管是栉比鳞次的摩天大楼,栉风沐雨的旧屋陈舍,还是沧桑巨变的街角码头,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发展的轨迹。从城市建筑入手,以小见大,由微观建筑的设计建造推及宏观城市的历史沉浮,在流动的影像中还原城市旧貌、展现建筑新颜,为充分挖掘城建档案资源,有机结合历史影像、城市面貌拍摄、工程档案制作纪录片,提供了以考古学方法梳理城市建设历史的新模式。如:电视纪录片《武汉建筑百年》,用镜头展现、挖掘、梳理、揭秘隐藏在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和历史档案,在传承历史的同时,追寻归于沉寂的发展印迹,传递出对城市历史的缅怀和对城市未来建设的信心,城市人的归属感由此而生。综上所述,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可以突破传统说明、介绍、教导的制作手法,综合运用阐发式提问、采访口述、知识考古等叙事手法,增加脚本创作新意,优化镜头叙事逻辑,挖掘城建档案资源,摆脱枯燥、呆板的固有模式,尝试不同类型的主题表达以呈现城建档案的丰富层面,适应多样化的受众需求,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

二、从素材收集到内容拍摄的创新

编制城建档案纪录片,主要依托资料的收集和拍摄,是在明确主题、确定脚本的基础上,对资料按照利用需求进行筛选编辑。目前城建档案资料以建设工程档案为主,其形成过程符合工程的专业特点。然而城建档案纪录片不应仅包含单一的工程录像专题片,还应制作内容翔实、形式丰富,兼有鲜活历史讲述与真实档案资料的城市印象纪录片,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组织素材之前的资料充实阶段,往往是档案编制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且常限于对自有资料的满足,而失去多方寻找、征集资料的动力,征集途径也常限于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博物馆和图书馆等,而忽视了社会资源。因此,作为城建档案纪录片制作基础的资料来源,除了接收和征集历史档案、城市面貌工程现状的拍摄以外,还应借鉴商业纪录片的素材整合模式,综合运用寻访、口述、野外调查等方式,根据主题构思和脚本要素扩大收集范围,深入挖掘和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源,与现有档案中的有价值的文献、图片、影像相结合,丰富纪录片的内容,增加可视性和准确度,使档案在原有资料基础上更加丰盈完整,在资料不断充实的过程中,一些意外的档案资料的查证,亦能阐发更多创作新意,进一步丰富脚本内容和叙事手段。

(一)寻访调研:丰富档案内容。

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素材的珍贵稀有,然而珍贵的历史档案,如果只是束之高阁,待嫁闺中,而没有经过不断地挖掘、研究和充实,依旧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纪录片灵活多变的素材收集和拍摄影方式,为补充城市影像档案特别是历史档案资源,提供了契机。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正是借助纪录片的拍摄,被挖掘出来,倒逼档案资料的不断丰富,增加历史陈述的可信度。如电视纪录片《上海建筑百年》中很多珍贵影像素材,均来自编导的主动寻访: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等经典建筑,都出自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适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邬达克子女专程到上海参加一系列纪念活动,同时提供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邬达克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珍贵影像资料,作为这位伟大的建筑设计师目前仅存的影像画面,对于充实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的影像档案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采拍:读解档案幕后。

城建档案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诸多专业领域,因此纪录片的制作者在脚本创作和资料编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专业问题需要梳理和解释,使内容说明更加准确,叙事逻辑更加清楚,易于解读,因此采访当事人、咨询专家是纪录片创作阶段必可少的环节。如:电视纪录《整治运河情系民生》,以宜昌运河综合整治为主要线索,通过对人物采访,专家的解说,结合工程建设现场的实景拍摄,介始了各议案办理责任单位在市人大、市政府监督和领导下,以环境整治和景观工程建设为重点,克服诸多困难,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水系生态景观,使运河变得“水清、岸绿、景美”的过程。建筑设计是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的常见内容,在制作过程中,必然需要关于设计构思、空间场景的档案资料,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参照,然而再完整的数据也不会比设计者、策划者的解释更加明白。通过从图纸、文字说明到口头语言的转换,专业设计理念到通俗解释的过渡,减少观看者的理解障碍,是城建档案纪录片提升专业准确性的有利手段。采访本身,也丰富了纪录片的素材内容和拍摄影形式,亦是对原始档案的补充。如:电视纪录片《超级工程》,用5集来展现《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及《超级LNG船》5个重大工程项目。拍摄中将图纸、文字说明、口头语言融为一体,准确阐明了和反映了工程技术要求及难度。在2012年戛纳电影节,《超级工程》得到的问询量超过了《舌尖上的中国》,这说明中国的形象越来越贴近时代,纪录片制作取得了新突破。

(三)采访口述:增加历史真实。

城建档案纪录片在表现历史主题的时候,常会面临缺少表达城市历史背景的文件或影像档案的情况。由于历史素材,特别是影像素材的收集受到诸多制约,很多历史记忆存留在书本中无法形象地传达,相比于严肃、正统的解说形式,采访与口述便成为最佳的表达形式,可以广泛应用于纪录片素材收集和画面语言的充实,以弥补背景史料的不足。如:电视纪录片《海上传奇》,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单线叙事模式,影片弱化叙事线索,把重点放在不同历史节点代表人物的口述,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故事碎片,勾勒出一个命运多舛、风情无限、遗世独立的上海印象。该片最大的特色便是对上海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典型人物采访,通过这些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后来者的口述,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仿佛形成了一卷卷生动形象的城市档案,配合讲述者自然流露的音容笑貌,充满时代背景的珍贵资料的衬托,使这些档案变得丰满立体,既像是在语言中读解历史,又像是在现实中重演过去,形成奇妙的观影体验,也为上海城市影像档案增添了更多有趣且值得研究的内容。当然,影片截取采访内容的逻辑,是突出事件的传奇色彩,调动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档案纪录片的编制必须使用有度,以免出现曲解历史、夸大真实的情况、有违档案的本质属性等问题。

三、从借助媒体到利用渠道的拓展

城建档案以纪录片的形式拓展档案利用渠道,除了在文本编制的形式和内容上勇于创新实践,提高制作水平以外,更需要寻求传播平台的推广,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传统的咨询、出版、展览等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创造了一定条件,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档案纪录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受众多需求与认知度,是商业记录片发展中不容忽视的要素,为争取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的共赢,作为艺术作品的纪录片同样面临平台选择和推广问题。作为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编研成果,城建档案纪录片更多出于公益目的而创作,最主要的诉求是在广阔的领域内使公众受益,因而更需要加强与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合作,奠定专业支持和受众基础,这也是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借助商业模式,实现利益共赢的创新之举。如:电视纪录片《远山路漫漫》,全面反映了湖北省兴山县高桥乡双堰村村容村貌、村民基础设施及村民生活状态。该片一上映,就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对该村的关心和关注,并纷纷为该村捐款捐物,全力协助该村患病女孩刘思思来宜昌治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很多的电视纪录片,均以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厚历史人文背景的建筑或遗址为线索,讲述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内容有出处、有考证,形式上以纪录片与主持人解说相结合,起到了普及城市历史,传承人文精神,塑造文化形象的作用,与城建档案纪录片的诉求不谋而合。借助电视平台的受众影响力,有影视制作能力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充分利用人才和档案资源优势,从单纯提供档案资料,发展为自主制作电视纪录片,将档案编研成果展示给公众,才是城建档案事业开拓思路,走向良性发展的创新之路。如:2015年10月18日在三峡电视台《三峡夜航》栏目播放的档案纪录片《脱贫攻坚战》,该片真实反映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高桥乡双堰村的村民生活状态及各级政府特别是市住建委的帮扶成效,创造了良好的收视记录和观众口碑。综上所述,做好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工作,需要城建档案工作者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寻求发展之路。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可借鉴成熟商业纪录片的成功经验,拓展资源,创新模式,构建推广平台,突破传统声像档案专题片的固有模式,真正面向社会,走进大众视野,满足日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作者:杜宗朝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