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方党校师资建构探析

地方党校师资建构探析

本文作者:赵微1王宏丽2作者单位:1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2泸州医学院组织部

当前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按照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规定,现阶段党校教育教学作为地方高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运行平稳、有序,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相继修订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0年)、《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2008)《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等一系列涉及党校工作的文件,对高校党校的地位、功能、任务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高校对党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地方高校党政领导对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教学、科研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及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关注不够。二是大部分地方高校党校没有独立机构办公和专职工作人员。近年来高等学校陆续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受机构职数的限制,地方高校的党校办公室大都挂靠在学校党委组织部或党委宣传部下,或直接由党委组织部或宣传部负责,或实行合署办公,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因此,无论是党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还是党校校务委员,基本上都是兼职,其主要精力、绝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所在部门的党政事务,对于党校工作则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三是党校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高校党校工作经费在发放了授课教师课时费、补贴学员教材、资料费、学员结业证书工本费等之后就已经所剩无己,党校教师的培训费用,党校教育教学科研经费等则根本未纳入其中,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党校教师从事党校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队伍管理制度不完善

党中央在《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充分肯定了党校教师队伍对党校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把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校教师队伍作为当前党校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紧迫任务之一。但从当前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多数地方高校党校或未制定相应的党校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或已有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不严谨。如党校教师的选聘制度,对党校教师选聘的标准、条件没有明确或明确不够,聘用后以什么方式体现其党校教师的身份,在多数地方高校党校遭到了忽视,这降低了党校教师的认同感、荣誉感。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尚有不少地方高校未制定党校教师教学评估制度,有相应教学评估制度的学校则执行不力,缺乏对党校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督导。同时,党校使用的教材也较为陈旧,时代性不强,难以与时俱进。此外,除党校行政工作人员外,地方高校党校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与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培训、进修及学术会议,缺乏提高党校教学、科研能力的机会,这与地方高校党校教师培训制度的缺位不无关系。

(三)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欠缺

当前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绝大多数都是由本校党务、行政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构成。由于本身日常党政管理工作或教学、科研工作业已繁重,这些兼职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钻研党校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与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对党校学员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及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解读不多,难以有效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进而对党校的教学改革更无热情和动力可言。同时,党校教师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方面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兼职的地方高校党校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党的理论的深入研究,缺乏运用其解读当代社会问题的能力,其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党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长效机制建设

以教师为本,推动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长效机制建设,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党校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核心所在。

(一)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导体制

完善的党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导体制是加强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各地方高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切实加强对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全党工作大局和全校工作重心,将其统筹于学校全局工作之中。首先要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由于地方高校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由党务、行政领导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承担的状况短期内不可避免,同时当前地方高校大多已设立二级分党校,因此,各地方高校党委应对学校各部门的党校工作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其参与党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热情,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应尽量设置独立的党校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党校专职人员,以更好地领导、改革、创新学校党校工作,不断增强地方高校党校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地方高校是否拥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稳定的党校教师队伍,制度是保障。一方面要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制定加强和改进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党校教师队伍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此外,为确保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地方高校党委还应对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涉及的项目经费进行研究、论证,并划拨必要的建设经费,这是搞好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二)建立完善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的相对稳定的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除了有一个健全、高效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外,相对完善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它主要包括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沟通机制和继续教育机制。

1、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在对地方高校党校教师的选聘和管理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向其强调参加这项工作的荣耀,强调它给党校教师带来的精神上的成就感,而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党校教师也是普通人,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其实,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能给党校教师带来荣誉,其前提仍然是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因此,要求党校教师无私奉献,是不切实际的。邓小平早就说过:“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从客观现实来看,各地方高校党校教师多为兼职,党校教学基本安排在周末、晚上等业余时间,多数地方高校也未将其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当劳动者的劳动投入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时,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就只能是奢谈。因此,建立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需要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入手,二者相辅相承,不能偏废一方。一方面,创造条件尽量提高或保持较高的课酬标准,让党校教师享受到与自己的理论水平、教学艺术相适应的物质待遇;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发放评聘证书、授予荣誉称号、表彰先进等多种精神激励形式,满足党校教师的认同感、成就感,提升其荣誉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逐渐趋向于精神追求,将其对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转化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3]

2、评价机制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督促党校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的外在动力,它能使党校教师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这种评价机制,地方高校党校可优胜劣汰,对党校教师进行动态管理。从评价项目看,可主要从党性修养、业务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四方面对党校教师进行考察评价。党性修养主要是看党校教师在政治上是否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否能自觉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业务能力主要是看党校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即看党校教师是否具备胜任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教学态度主要是看党校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教学效果则主要看其在党校实际教学中的成效。[4]从评价的途径来看,可主要通过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党校学生评教、党校教师自评等方式进行。其中最关键的是应首先根据教师的党性修养、业务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科学设计相关评价表,并加大对教师定期考核评价的力度。同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党校教师,督促其及时改进、提高。

3、沟通机制

完善的沟通机制是地方高校党校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党校教师大多来自于学校党、政系统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部,日常工作事务繁忙,党校应及时与其所在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全盘统筹教师工作及业余时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同时,还要与涉及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部门(宣传部、人事处、计财处等)主动沟通,协调,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党校更要高度重视与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尽量将其个人需要与党校的期望有机结合起来,使党校和教师都能依据自己的愿望得其所需,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首先应向教师明确党校教师聘任条件、职责范围、工作规范,但不宜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而应平等待人,尊重他们在相关问题上提出的意见、建议。其次在日常管理中,党校应及时了解、掌握教师对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动态、经常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从而增进理解,增强教师对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共鸣。再次可进一步将教师吸引到党校的管理工作中,以共谋党校发展的对策建议。[3]总之,地方高校党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强化服务意识,真正体现对党校教师的关心、爱护与尊重。

4、继续教育机制

地方高校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以理论提升和实践锻炼为主要抓手。一方面,重理论知识和党性修养的提升。党校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政治性、现实针对性较强,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型教师,自觉加强对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强化党性修养。另外,党校则要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创造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途径,如设置党校教师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分批选送党校教师参加有关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培训、进修、学术会议等,使他们能及时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同时,应将集体备课、同行交叉听课及党校教学工作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制度化、常态化,相互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党校教育教学的魅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广开渠道,注重提高党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地方高校党校教师中,广泛存在着“强理论、弱实践”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增强党校教师剖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说服力。因此,地方高校党校可定期组织党校教师开展社会调查,使其能及时了解、把握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同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地方高校党校还可选派党校教师到地方各级党校、兄弟院校党校或农村、社区、企业等短期挂职,体验基层生活,[4]从而为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说服力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