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教育各方主体融通互利研究

职业教育各方主体融通互利研究

〔摘要〕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以职业教育为视角,探讨政府、学校、师生、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教育成本分担“、准公共产品”归属以及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角度,探讨政府、学校、师生、社会之间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学校在职业教育的核心作用、师生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参与、社会在职业教育的依托帮衬作用,实现彼此的融通互利,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府;学校;师生;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出现了“技工荒”、“就业率低”等现象,也出现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都意味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是关系到民生、民情的大事情。我国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建设进程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处理好政府、学校、师生和社会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各方主体融通互利的理论支撑

(一)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投资应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原则,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包括政府、社会和学生,因此各方都要出资办学。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形式,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工作所需的技能,进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直接反映为其工资收入的增加。因此,对于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未来收益。对于政府来说,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个人收益得到提高的同时,社会是最大的收益者。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政府和国家的税收收入,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就业和合理流动,减少社会失业。这政府追求的目标和应履行的职责。国家、社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政府作为职业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来体现政府的责任;用人单位录用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劳动者,而节省了人力资本的培训费用,提高了效益,应该分担部分成本;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实质上是消费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职业院校通过教育活动,将学生培养成技能熟练、素质高、符合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用人单位使用受过专门教育培训、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劳动者,使员工队伍素质得到提升,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解决招工困难、就业市场不稳定等社会问题。

(二)职教资源属“准公共产品理论”

所谓“准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的。“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性质,即具有非排除性与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又称混合产品。职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准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社会提供。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政府应该投资,资源的提供者可以是非政府的机构。非政府机构提供的教育资源就可以按照市场的价格进行“交易”,可以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理论

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职业教育各具特色。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经济结构中的产业、技术、劳动力及效益等决定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结构、质量、规模、速度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和熟练的城乡劳动者,根据经济调整方向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潜能,规划和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群体,从而推动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这一层次劳动者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投入要素,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发达的经济离不开发达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走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职业教育各方主体之间关系的现状

(一)缺乏统筹各自为战

目前从宏观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政府、学校、师生、社会各自为政,缺乏交流沟通的平台,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开放式的管理格局,从而导致投入的错位和浪费,造成设备重复购置,经费分散使用的状况。政府办职业教育的热情越来越高,各地政府纷纷申请大额资金来建设职业院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囿于各职业院校必须配备满足教学要求的设备和场地的原因,出现同一地区的多间学校重复建设,重复投入数。学校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建设,不考虑他学校的设备情况,形成相同专业的重复建设,设备闲置浪费。

(二)结构同质标准各异

职业教育需要系统性的安排,这是一个长期过程。然而当前政府、学校、师生、社会在职业教育的规划、管理、建设过程出现了结构同质、标准各异的情况:随着国家、办职业教育的热情越来越高,各地学校纷纷申请巨资建设。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出现同一地区的多间学校重复开设高投入专业,投入数以百万计经费购置设备。高投入的设备到位后,由于学生班额不多,人数有限,社会培训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造成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职业教育建设的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落后,资源浪费严重,而学生培养条件又不均衡,致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很好的为现代企业服务。

(三)重自身建设轻社会接轨

政府、学校、师生、社会每个机构都非常重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相比较而言,与社会其他部门、机构的联系和交往则比较忽视。如缺乏职业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影响、缺乏企业规范制度的制约、管理比较僵化、缺乏系统的教学文件、轻视与企业合并等。社会转型升级的步伐往往比较快,可职业教育的建设却落后与社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很难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虽然与企业接轨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视不够却是关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技能标准的实施、设备和实践指导师资等方面的优势,使企业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1],建设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限资金集中投资、有效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硬件的完善,奠定了学校存在的基础,软件的丰富,拓展了学校的生命力。

三、教育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各方主体的职责

(一)政府在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

政府要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整合好教育资源,统筹和协调建设的规划;职业教育最大的难题是经费投入不足,政府应该确实负起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职业教育建设专项经费,建立职业教育运行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建设,要取得显著成绩,必须要与当地的产业环境与职业教育环境,因为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它要与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对接,要与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接。政府应当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引领职业院校重视服务人才培养,紧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政府还应当促进学校之间加强横向联盟,实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训练的衔接,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诉求。所以,研究职业教育建设的产业环境、职业教育环境、校企合作环境、学校内部环境是政府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性工作。

(二)学校在职业教育的核心作用

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在建设中应发挥核心作用。首先是建设上的核心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通过新建、补充和更新将做强、做大,为培养操作型人才服务;其次是教学上,学校在编制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设置项目、编写教材、提供指导老师教学组织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实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项目、教材、指导教师和学安排的统一,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学校的建设投入是巨大的,作为一个实体机构,必然面临着人、财、物的使用与管理,必须具备有效营运的形式。学校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职业教育院校的建设必须以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必须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服务实践教学为核心,必须与经济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学校必须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提出以建设为重点,全面促进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思想。学校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政府统一规划,根据内主导产业所需要的多个专业,选择有一定条件、管理与质量优良的多个职业院校,分别承担若干个专业的建设。通过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在重点服务本校、本企业的同时,又能面向周边职业院校、企业、社会全面开放,充分发挥其对整个职业教育的辐射作用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三)师生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参与

师生在职业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配合老师进行理论教学,老师保证学生掌握一定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也是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师按职业教育规律、市场运作规律依法行使的教育、生产和管理权。建立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观念引入,将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微缩或模拟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甚至将现代企业的某个生产、经营环节引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而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在一起。学校向生产厂家承揽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装备一个完全和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学习各种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并在教师或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生产掌握职业技能,这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经营生存的训练。

(四)社会在职业教育的依托帮衬

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承载者、依托者、帮衬者、受益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够起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职业教育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增加各要素投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增长,真正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完全依靠学校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按照“内外结合”的原则,以社会为依托,以企业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场地为依托,选择一些与建设项目相符合、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将企业作为学校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在浓厚的职业范围中锻炼培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实现战略转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促进“校企”、“校校”、“校社”紧密合作,“将增加造血功能,增强滚动发展能力,保证健康持续发展的理想之路,可以实现学生、学校、股东和政府的多方共赢。”[2]为现代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能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提升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腾飞时期,新兴产业亟需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政府、学校、师生、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彼此是融通互利的。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形成由专业能手、教师共同评价的发展机制。逐步探索明晰完善学校的评价范畴,使得评价成为发展的有力抓手,使得评价全方位的服务于学校的建设。政府、学校、师生、社会在融通互利的同时,能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科学运营、资源共享,构建“以产带学,以研促学”的教学模式,实现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与社会进行零距离对接,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卢苇,刑薇薇,等.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的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2]姜浩.高职院校开放共享型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外企业文化,2014:(3).

作者:陈启明 刘志永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