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模式探析

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模式探析

摘要: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经历了指令合作到校企联盟等五个不同合作模式的变迁,职业教育的校企深度合作越来越得到国家、各级政府、行业、教育单位和企业的重视。校企深度融合政府政策是导向,行业指导是推手,而现代学徒制的实现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有效机制和落脚点。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企融合教学改革,可有效提升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职教;校企;融合;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变迁

1.计划指令性合作方式:

一种由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给学校指令性培训计划和给企业下达学生实习指标计划。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当时的学校(以中专为主)办学特征基本上是行业办学,行业根据需要下达给学校招生计划和对行业内企业人员培训计划,学生实习多数由行业把实习学生指派到对应单位顶岗实习。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高职教育的兴起。把这段时期的合作称为计划指令性合作。其合作的目的主要为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短缺问题,行业主管部门通过下指标的办法下达给学校为所属企业采取短期培训或轮训专业人才的方法解决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在学生实践方面,由于招生规模小,严格按计划招生,学生就业由主管行业按计划分配工作,所以学生到企业实习也是以行业通过行文的方式给企业下指标解决学生到对口企业跟班实习。

2.校企松散性合作:

进入90年代末,随着高职教育规模或招生规模急剧发展,国家对学校管理机制、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原来由行业主管的学校逐步归并到教育部门管理,学生由包分配逐步走向自主择业,在校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为解决大规模学生实习问题,学校纷纷与区域对口企业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请若干个企业接受对口专业的学生毕业生产实践。通过这种方式的合作,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场所,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获得了锻炼;同时企业也需要以较低的成本雇佣一批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并借助学生实习期对其进行考察,选择优秀学生日后加入企业工作,也有助于企业发掘人才,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3.校企紧密性合作模式: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校企双方都参与到学生技能培养中来。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企业急需要有一线技术能力突出,又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与合作企业,在学校与企业的双方努力下,开展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在学校开设专门班级,班级教学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设定,学生生产实习等到对应企业对口部门实践,毕业时再由企业通过考核上岗;同时,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技术实践锻炼,企业专家与教师进行技术创新等交流,有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4.职教集团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加强了投入,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和学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校企“四合作”概念,原来的校企紧密性合作方式只是学校与几个关系相对好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要求,更不能有效指导校企之间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因此,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应运产生。其目的是:为实现集团中不同主体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集团内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从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5.校企联盟模式:

校企紧密合作与职教集团模式,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大多数学生就业有机结合的矛盾,所谓紧密型合作模式,只是解决了部分企业和学校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职教集团成立时轰轰烈烈,但集团内在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有一些改革,但涉及人才培养方面和学生就业方面还是各自为政。仍然存在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的矛盾。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便产生了专门服务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即校企合作模式,即由第三方牵头把多所学校和多个企业组织到一个服务平台———校企联盟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合作单位协助学校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职业规划、创业及礼仪等培训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实习的接收单位、在校创业的项目支持及毕业生就业的接收单位等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大赛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支持;同时为中小企业优化人力资源、企业内部员工涉及礼仪、营销及企业文化建设等全方面的培训支持。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形成机制

1.政府政策的导向———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动力。

政府在制定企业参与学校共同育人方面,除规定企业应有的职责和义务外,必要的人才回报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减免税收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给企业用于支持学校师生参与技术改造、技术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一定的专项基金,从而推进学校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另外,对学校同样制定为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应有专门参与教学的学时要求、专项费用和考核机制,克服以往由学校自己说了算,名不副实的所谓企业参与教学的虚假手段。

2.行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推手。

如果说上世纪50~90年代的职业教育是行业办学,行业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是指令性合作,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一个行业内企业更多地服从于行业指导和行业的指令行事。如何鼓励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需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考核机制。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来进一步深化合作模式,实现校企融合是不现实的,即使政府对学校和企业有好的政策导向,如果得不到行业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不可能实现办学主体、合作机制的转变,特别是由行业主管的学校和企业,更需要得到行业的指导和帮助。

3.现代学徒制———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与落脚点。

现代学徒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面把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学徒制,不再为单一的学生是徒弟,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也是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在教学方面企业导师有经验,需要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有关教育知识,而教师更需要向导师认真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理念,学生和教师都有可能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关键岗位的实践训练,等等,实现了师生、师徒概念的延伸。这种建立在更高层次上的双向师徒关系正是现代学徒制特征之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态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现代学徒制为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制度创新找到了突破口,为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实现的条件,也为学生工学交替学习生态变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校企深度融合破解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难题

1.解决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双元制、双主体办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共同负责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工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校企相互融入。企业不再是专业建设旁观者或一般参与者,在专业建设方面双方都是责任主体。因此,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教材开发等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调研,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管理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等必然融入到专业建设中,提升了专业建设的质量。

2.实现教师与师傅角色变换,解决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含金量不足问题。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直接服务于培养企业,培养的责任主体发生了变化,企业导师具备教师的身份,具有和学校教师同等的培养责任和义务,对企业技术、管理、服务和文化的传承责任更大,“企业导师承担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也在企业环境中承担课程教学、指导创新训练等任务,引入企业精细化管理文化、真实产品,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技术素养、管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让学生直接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为现实,为培养具有企业认同感的高端技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解决校企对接的实践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实现使得学生和教师直接感受来自企业的教学氛围,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团队精神,企业产品技术、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设备仪器等工作环境资源。学生获得了企业工作实践的感悟,形成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指导教师直接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活动过程,把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理念渗入到教学中,从而能有效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另外,对企业职工的再培训再提高作为学校职责的一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循环中。校企这种双向合作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关系,为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解决困扰学生的工学交替对接难题。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批量学生真正跨越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课堂学习很困难,特别是专业趋同性,凸显了企业难以接受或容纳为数众多的学生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学分累计法的实施可有效引导专业综合改革,为学生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为营造全新的职业教育生态提供了可能。也对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要求进行重构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提供了保障。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形态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通过这种模式塑造校企相互融合的课堂形态,学生获得了企业文化、工作氛围、人际交往等情感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知识、技能学习的不断积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性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建东,朱振国.现代学徒制:促进校企合作的真正纽带[N].光明日报,2015-04-21.

[2]冯小双,任晓霞.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作者:杨秀萍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