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8篇

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8篇

第一篇

一、德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核心

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从中可以看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德育至关重要。特别是现在的开放社会,各种思想风行,各种信息鱼目混杂,而小学生对生活还没有相应的认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还不能正确地分辨是与非、对与错,所以极其容易走思想弯路,因而只有教师积极介入,去传道,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长大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德育面临的诸多困境

首先,现行教育的体制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分数”教育,各种教育的最终目的都集中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甚至于把教师的收入、奖金、考核、职称评聘都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形成了“分数才是硬道理”,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变成了“一智当先”的功利教育,把德育变成了“鸡肋”,使得德育长期处于一种重而不视、教之无物的状态,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次,德育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道德教育必须面对市场经济这个利益化的问题,如何在利益和道德中间取舍,不但是学生的考题,也是许多教师的考题,但过多的政治灌输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入人心,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再次,社会各种现象对学生的隐性影响,当今社会人欲横流,唯我独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想和社会丑恶现象时时在侵蚀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和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学生还无所适从,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三、德育的教育方法探索针对以上所述德育的实际情况,鉴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事情的认知还不完善,我们的德育在《小学德育纲要》基础上,深入探索,认真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小学德育改进:

1.由封闭的课堂教育转变为开放的社会教育,拓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的德育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增加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课堂教育有其局限性,就是枯燥无味,老师在讲台上费半天口舌,可学生未必能听进多少,而空洞的灌输也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印象,就是孩子们知道了,也只是留在口头上,在生活行为上还是我行我素,教育结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取抓拍形式,用我们的手机对实际生活中大街上、校园里出现的各种行为进行拍照和录像,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播出,孩子们看到熟悉的地方,甚至是熟悉的人出现在镜头了,十分感兴趣,就让孩子们自己辨别镜头中的人的行为,并进行评论,老师择机进行指导,很快孩子们就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自己也应该那么做;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自己不能做,并要帮助别人去纠正,这样孩子们就能在自己的认知过程中懂得了道德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特别是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还鼓励他们同家长一起去发现,有条件的可以拍下来和家长一起探讨,有时候甚至还让家长得到了教育,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乱扔杂物的习惯慢慢地改正了,好多学生还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了。

2.由说教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实践的行为教育,增强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我国两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宝贵遗产,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读物更是数不胜数,《论语》《大学》《孟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是孩子们的好读物,在孩子们当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和诵,让孩子们知道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老师通过浅显的讲解,孩子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去按照传统文化读物中的要求去做。比如,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孩子们会对日常的生活行为有了一个具体的准则,他们会知道对父母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于生活习惯,他们会知道“朝起早,夜眠迟,老易到,惜此时”;对于坊间闲话,他们会知道“未见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对于和人相处,会知道“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等等,让这种习惯潜移默化地植入他们的脑海中,就具有道德的基本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活动,学生也树立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问到他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时,有的学生就用《论语》中的话来回答:“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帮助了别人的学生,问到他们为什么帮助别人的时候,有的学生这样回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可见,学生诵读活动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由训斥式的家长教育转变为对话式的平等教育,师生平等,以人为本,体现学生德育学习的自主性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理解是第一位的,没有理解就谈不上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达成共识的基础,而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尤为重要。要理解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现行教育中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们大多是先训斥再叫家长的老一套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但孩子们反感和抵触,就是家长也感到讨厌,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本末倒置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所有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来做,而不是以教师为主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学生身上。因此,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追本溯源,要通过和孩子们交朋友,让孩子们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只有知道了孩子们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作,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落到实处。要综合看待学生的问题,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根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把当前的皮毛问题解决了,而不去解决根本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学生才能自主去学习,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一味地去强制孩子被动地接受,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发生反弹,酿出更大的问题。比如,在学生上网这个问题上,恐怕是大多数教师头疼的问题,但我通过对几名爱上网的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是因为在他们眼里,网络才是他们的世界,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在网络和游戏中,好坏分明,没有现实社会这么复杂,而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会过关前进,并觉得有成就感,这和现实有不一样,故此沉溺在网络中,其实就是沉溺在他们自己虚幻的世界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再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慢慢的疏导,并采取多种方法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受,最终使他们脱离了网络。

4.由单纯的德育为目的转变为多学科综合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德育知识的学习

在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安排都是寓文于德的。以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为例,它不仅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还告诉学生对于别人再好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的千万不要去私自占有;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不但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能混下去的,更告诉学生做人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诚信才能把人做好。以此为例,在教学中,还可以穿插更多的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更融入了德育的内容。比如,针对学生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就给他们讲愚公移山、铁杵成针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去努力学习,充分积累知识,才能成功。另外,还有许多寓言故事也是如此,比如,在教学“热爱集体”时,先给学生讲了《克雷洛夫寓言》中《天鹅,梭子鱼和虾》的故事,讲完以后问学生,为什么三个动物都竭尽全力,可车却一动不动呢?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了起来,最后他们自己统一了意见是劲没往一处使,于是就给他们讲团结的重要性、集体的重要性,使学生有了热爱集体的观念。

5.由一味的围堵变为尽量的疏导,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管理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育就是帮助一个人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在现在开放的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随时都在影响着学生,怎样才能把各种不良倾向防范在学生之外,我们都是用堵的方法来解决,这就让我想到了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父亲鳏治水采用堵的办法,水涨就长堤,结果是水越来越多,堤越修越高,堵得越高,水的能量越大,最终河堤被洪水冲垮,还是徒劳无功。儿子大禹就吸取了这个教训,深知堵解决不了水患的根本问题,不但要修堤,还要疏导河水流走,这样才能制服洪水。对学生的管理和治水无异。只靠纪律来约束,凡事都是不能、不允许、不可以,只能管得了学生的身,管不住学生的心,甚至他们叛逆的心理还使得他们处处与老师和家长作对,因而,在德育的养成教育中,对学生的疏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疏导,不但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形成遇事想得开、能自我减压的良好人生性格。如果只是堵,只能使学生有事压在心里,愈积愈多,不但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还会对其性格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走向抑郁和偏激。

6.换位思考,实行角色互换,体会学生的心理世界

由于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因而学生在行动上有时会做出我们老师和家长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其实那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坏事,只是学生理解上或行动上的偏差。比如,在学习上,恐怕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什么都学不会,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但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这样呢?我们有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样的学生就是一块朽木,是不会雕刻出美丽的作品来的,可是作为教师,应该知道项羽说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学习上的这种心理呢?因此,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学生的问题,才能找出学生问题的根结所在。作为德育的这一点,我们只有理解了学生做事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做这件事的真实意图,故此,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想法去理解学生做事原因而去一味批评,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沟通,达到正确处理问题,使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水平的结果。综上所述,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尊重他们的个人利益时会使其兼顾集体主义,有张扬的个性,还能团结和帮助他人,支持个人的正当追求,但不能见利忘义,使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达到相对的统一,这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们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逐渐提高,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张光琼单位:重庆市江北区雨花小学校

第二篇

一、当前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和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小学“硬实力”和“软实力”相对较差,这里的硬实力是指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软实力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笔者认为这些因素都不足以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所在的学校,谈谈德育工作的现状。

1.从课程设置情况来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农村地区从小学开始就设置了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每周至少有一节课程。另外,一些比较善于创新的教师也在尝试将品德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当中,部分教师认为,这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很有帮助。

2.从教学理念方面来看

现行的小学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对德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普遍认为“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是构成人的心理面貌的两个基本要素”,仅有极少部分教师否认了这一说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多数教师是可以转变观念的。

3.从德育内容方面来看

整体上讲,目前我国小学教学中德育的内容还十分单一,有的学校可能就在开学时发了一本教材,整个学期都在围绕这本教材学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材是相对合理的,符合各阶段学生的脑力和智力发展需求的。

4.从德育方法层面上看

传授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我国教师教学的一大“特色”,但它绝对不是一种“优势”。笔者根据调查发现,除了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外,约70%的教师会用适当的方法在课堂上融入道德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进行引导;约20%的教师会选择在课后活动或者与学生交流谈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约5%的教师会被动地选择在学生的思想情感倾向发生错误的时候进行教育。从这个调查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尽可能地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整体情况是比较良好的。因此,我国的教育在追求更加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更加追求“完美”。作为教师,应当全力以赴地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更应该开动脑筋,及时地解决小学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改善德育工作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二、改进我国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工作现状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课堂进行道德教育

相对来说,小学的课程任务并不繁重,各科的科任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以“德”出发,开展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把握教学时间,有效地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渗透进整个课堂教学中,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真、善、美的人格,激发他们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热情,使他们收获更多的思想熏陶,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2.更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德育工作

教学方法的优劣常常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与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沟通交流,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外,还应该在课外开展一些德育活动。比如说开展与“文明“”道德”相关主题的征文评比活动、演讲比赛或者板报评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

3.丰富德育内容,合理优化德育的教学资源

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读本,要做到及时丰富,及时更新,及时改进,这实质上也是对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丰富德育内容的同时增强道德教育的时代感,可谓两全其美。德育是新时期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农村地区的教师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德育工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黄美珍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蒙村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

1.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于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每门学科之中,这里不仅仅是靠思品课和班会的渗透。

个别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看重几个尖子生,而大大忽视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了解,内心的动态变化,忽视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淡化集体主义、规则教育,淡化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中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学校的每一项活动必须渗透品德教育。

2.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工作要到位。

我校学生都是从农村而来,远离家人,初次离开家庭在外住宿,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淡薄,心理负担也大。为此,作为班主任就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孩子应依靠老师的教育来学习和生活,老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积极与宿舍管理人员一道共同肩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任。

3.生活自理对小学生来说是个培养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群群孩子成长的背后有上课的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宿舍管理人员、餐厅厨师等。其中宿管员和生活指导老师陪学生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为此,宿管员和生活指导老师配合班主任应从细节入手,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我在值班的时间内发现,好多宿舍管理人员,一个月内记下了一百三十多个学生的姓名,两个月内记住了每个学生的班级和家庭住址,三个月了解了部分心理健康方面有影响的学生,确实敬佩不已。好多宿管阿姨给孩子们缝补衣服,教洗袜子,叠被子、打扫房间、整理物品等,更难的是那些尿床的孩子,每天给他(她)们晒被褥,联系家长勤换内裤。所以,德育工作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相互配合。

4.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习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到底,制定的各项活动要涉及学生安全,树立榜样小环保卫士,节约小光辉,自理小能人等方面着想。具体到言行举止,学习习惯、起床、洗脸、用餐、上课、上操、就寝,甚至关注他们同学的交往,帮助他们从小走正路,走好路。学校要坚持好的活动长期开展,人人参与,全面发展和提高。总之,寄宿制小学生活工作任务重,工作繁。但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生活视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意无意的活动中去体会互爱、尊重学生、施舍大爱,在体现亲情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想,我们就会实现非寄宿制学校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作者:张学财单位:青海省门源县青石嘴镇寄宿制小学

第四篇

一、关注生活,注重细节入手

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形成良好道德行为这一块深有感触,这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教师不能只依据教材讲讲大道理,而是要做有心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以身作则,通过不断地指引和提示,巧妙地、周而复始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想不太成熟,心理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化、形象化,童趣化。学生兴致勃勃,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时,我们需要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知道一件事有两面,不能只想着坏的、丑的,完全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找出事物的好与美,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乐观、积极。如我在接新班时发现学生经常向我报告:某某同学打人骂人了,某某同学擦完桌子乱丢纸巾等。他们只是一味地关注“坏”人“坏”事,但是却没有发现,某某同学安慰被打的同学、乱丢的纸巾也被某某同学丢进了废纸篓等。于是,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发现好人好事”活动,在每天的谈话课上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其他同学听,只要大家觉得事件中的“好人好事”能让大家感动或快乐的,我就会将“发现者”和“被发现者”写在提前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看这个月里哪位同学“上榜”次数最多,给予“奖品”奖励。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看待事物也向着积极进取的一面,班级上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坏人坏事”也销声匿迹了。

二、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在小学生心中,教师的话往往要比家长的话管用得多,他们都会以老师为榜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模仿,而在模仿中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习惯。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模仿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认知。作为班主任,应时刻留意自己的行为,因为一个很小的动作,往往会造成弥补不了的后果。试想一下,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教师提前精心准备了漂亮的贴纸和小书签,在课堂上向同学提问,同学们积极性高涨,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获得了老师的奖励,可是在给学生贴上贴纸递上书签的同时,教师随手把包装纸丢在了地上,这样的行为就给整个教学活动画上了一个大大的败笔。所以说,教师应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作用。除了行为引导,语言引导也是很重要的。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应时时刻刻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不能只是教学生“十个字”,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运用。在日常工作中,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会经常地运用这些礼貌用语,如“请”某某同学帮我擦一下黑板、“请”某某同学帮我捡一下书本,在得到学生帮助后,我会对其说声“谢谢”,学生很开心地对我说“不用谢”……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们在相互交流时也会说“请“”谢谢”“不用谢”等,相处更加和谐,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也渐渐地养成。

三、相互激励,促进道德养成

在德育的培养过程中,及时地激励和表扬更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被学生感动着。如在一次全校运动会上,学生们兴致高昂,让我感动的并非是他们勇夺的名次,而是在比赛过程中的点滴事件。比如在赛跑时,跑在前面的同学摔倒了,后面的同学并没有超越跌倒的同学,而是停下来,扶起同学,再一起投入比赛。这样的事情,教师都没有刻意地教过,但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做了,没有丝毫的矛盾和犹豫。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这样的感动往往被人忽略,但是这恰恰是学生们的优秀人格的形成体现。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竞争,更明白:竞争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学会去相互欣赏和鼓励,开展良性竞争才是竞争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正确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或是某个后进生取得进步时,学生们都会响起鼓励的掌声,这就是我们班的学生。不管他们的家境如何,是不是聪明美丽,也不管他们成绩好坏,是不是乖巧懂事,但是我知道,他们善良,他们纯真,他们值得我骄傲!

总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仅是某个学生或是某个学校需要具备的,而且也应是整个国家的公民都应具备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习惯当成德育的重点。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比获得一些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为重要,这能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所以,我们要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左敏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第五篇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德育教育

针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思想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充分重视发挥思想品德课主渠道的教育作用,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家庭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以家庭教育为基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方法,都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倡导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社会德育环境包括学生学习的学校环境和生活的居住地,以及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社会风尚等。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彼此相连,共同构成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为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为人师者,要始终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善于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所以德育工作必须着重教育学生立志勤学,完成学业。学知识、长才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之,教育者从关爱学生出发,培养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控制逆反心理、健康成长。

三、坚持以理想道德教育为重点,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德育教育要善于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水到渠成。要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德育教育要做到及时、恰当、求成效。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交流想法,从而激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事实表明,学生都需要教师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焕发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把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学生实践行为规范的机会,在训练中养成,在训练中巩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这样,通过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培养和规范教育,把学生的潜力、热情和干劲引导到勤奋学习中来,营造生机勃发的学校环境。

四、坚持以达成共识为动力,德育工作齐抓共管常抓不懈

教师互相配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表现,坚定以负责的态度,管好每一个班,上好每一节课。信念是前行的力量。大家坚守岗位,落实责任,团结一致,排忧解难,有利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场所,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学校的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在课程、教师和校园文化等基本元素中。我们要注意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渗透点,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课中,更应该抓住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作者:李会远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鲁各庄小学

第六篇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小学德育的内容: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的教学;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开展热爱集体、热爱亲人、热爱劳动与环境的教育。小学德育工作更多的是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普及了更多社会知识。近年来,小学生受到迫害的事件越来越多。小学生本身是弱势群体,又加上其知识面窄、安全防护意识薄弱,成为高危人群。我们需要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增强自身的知识。通过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改善目前小学德育工作状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是,转变教育理念。小学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而且教师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师。

2.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理念

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尊重小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制定相对应的德育工作策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坚持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小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需要、主体情感和个性自由,以人为本的德育旨归要求教育与人的尊严、自由、幸福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人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3.德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德育工作必须注重与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教育是一种枯燥的教育模式。将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联系到一起,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可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需要多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理论付诸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家长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扩大德育工作的影响范围,全面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顺应的。教师需要转变德育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工作理念,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其他内容的关系,构建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课程体系。学习多种德育工作方法,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德育工作的进行,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贾宁宁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塔山小学

第七篇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问题分析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堪忧。实践中可以看到,部分小学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甚至没有专职德育教师,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在德育教育师资力量建设过程中,德育干部通常忙于学校管理,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上级培训,很多培训活动只是形式而已。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德育意识建设,强化育人责任感

在实践中,应当以“德育为首”作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只要从在思想上加强重视,在行动上有效落实和执行,才能将德育工作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德育工作才能取得成效。同时,还要求德育老师转变思想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加强小学德育师资力量建设

实践中,应当切实加强小学德育队伍建设,这主要是因为小学德育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德育老师的个人素质。基于此,学校应当选择最优秀的干部组建政教处,将最好的教师放在班主任岗位上。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德育队伍建设与教师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对中老年教师应重点更新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3.明确小学德育教育目标

实践中,通过强化其具体化和层次化,促使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能够见实效;小学德育工作内容、目标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真正体现出时代精神。在实现德育目标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基础性目标的实现。教育学生要攀登知识高峰先要学好基础文化知识,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贡献先要学会为自己的家庭、团队和班级作贡献,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先要知道怎么去爱自己的母亲和家乡。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关系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德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杨娟单位:重庆市巫山县朝云小学

第八篇

一、探究与实践

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不断探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用激励和赏识温暖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各有各的优势和特长,也各有其缺点和不足。而现实中,往往优秀生得到赞扬和赏识多,其他学生则易被忽视。其实,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都渴望能得到老师的激励和赏识。尤其是看似爱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不时违反班纪班规、惹是生非,其实一方面是在表达心中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对待这类学生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倾注爱心和耐心,善于找准他们的长处、发挥好“闪光点”效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赶超先进。有时候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扬的手势,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褒奖,足以让他们找回自信,甚至影响和成就他们一生。常听人说,现在的孩子赏识教育太多,缺乏挫折教育。但作为老师,还是应以赏识教育和正面引导为主,善于用好激励“棒棒糖”,提升正面引导力,传递强大正能量,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

(二)用理解和尊重感染心灵

爱是一种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生的爱一定要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工作中,我一直特别注重理解和尊重学生,乐于与学生用心灵来沟通和交流,也收获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和理解,师生关系也比较亲密和融洽。记得有一年,我时任班级连续出现学生丢钱现象,反响比较大。后来,我暗自排摸,弄清了可疑学生,于是放学后独自私下找他谈心,一番交谈,孩子低头认错。当时我们约定“这件事永远只能我俩知道”,孩子满眼泪花、低头答应,从此班上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气。此后,孩子也活泼开朗起来,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这件事让我深受感触,庆幸自己采取了正确的方式,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用“约定”的形式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老师的爱。德育工作就是如此,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尊重和机会,他会还你一片蓝天。

二、思考和感悟

正人者,必先正己。做好德育工作,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好标杆,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此基础上,要讲求正确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思想受到熏陶、心灵受到震撼,才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要把爱的种子平等地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精心呵护,假以时日,就会开出希望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新形势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学生层面,“独生”子女时代,孩子们比较娇气和自我,对优良传统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家长层面,部分家长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孩子,对孩子习惯养成不够重视,孩子事情全包办,家校配合打折扣,影响德育教育开展;学校层面,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工作合力和德育科研有待加强,等等。这些不足和困惑,需要在工作中探索创新、有效破解,真正让德育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李智兰单位: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