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前教育教学论文(8篇)

学前教育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思考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教材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文章从构建促进学生大量阅读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教材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点等,探讨《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渠道。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大学语文;教材改革

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也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大学语文》以一篇篇充满美感和人生哲理的文章,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深受启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力进行《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就成了必然,而教材改革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可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多。很多学校选用的是普通高校通用的教材,而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使用。据调查,较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选用的教材是徐中玉老师主编的《大学语文》,而这本教材适用于本科层次学生的教育,专业性也不鲜明。这些教材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如,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采取专题讲座教学,对大学语文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通过对文化史、文学史以及作家的生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过多去了解“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史传传统”等这些内容,与他们以后的就业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无法选用。

我们选用徐中玉的《大学语文》,选文按照人文主题分为“仁者爱人、胸怀天下、和而不同”等12个单元,这些主题对增强人文素养,如何做一个“具有大格局”的人确实是非常好的设计,但是与学生未来岗位联系不紧密,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上不是那么显性,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不高。特别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取2+1的形式,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2年,1年要到实训基地接受综合实践教学,大学语文课时少,学生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对他们来说无法更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于专业的不同,对学生在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

师范类的学生在兼顾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特点之外,更要注重思想性的教育,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的思想、行为会很大地影响他们的学生,因此要注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突出对师范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二是教材内容单薄。目前的教材一般只有不到100篇的文学作品赏析,而且限于课时少,一学期能精讲的课文一般就10多篇。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三是教材偏难,不适应高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如选文偏重文言文,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文化底蕴要弱些,大量选用古文造成学生阅读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如,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是徐中玉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第九版),80篇选文中,古文占了45篇,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学习确实有难度。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

针对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了积极探讨,对于教材方面,我们提出了如下几点改革思考:

(一)构建“大量阅读”的《大学语文》内容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积累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一般在10个单元左右,平均70-80篇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比较经典,思想性、艺术性与人文性都比较高。但是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即使学生很认真学习了这80多篇课文,这个量还远远不够,对学生的语言积累、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是非常有限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加强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感受文学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是语文改革的方向。作为学习自主性越来越强的高职学习阶段,构建能促进学生“大量阅读”的《大学语文》内容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积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跳出课本的局限性,把学生引向课外的阅读就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

(1)精讲课文。呈现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课文,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文章,通过教师对这类文章的讲授,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鉴赏,感受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从目前的《大学语文》课时安排来看,这样的课文一般只有15篇左右。

(2)必读课文。编辑在教材中的除了精讲课文外的其他文章,因为课时少,这类的文章教师一般无法教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

(3)必读课外读物。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列出相关的名著、名篇,要求学生自行到图书馆、网络查阅,凸显课本以点带面的效果,至少要有50本经典名著和50篇经典名篇。同时,还应规定学生一定量的必背名篇及古诗词,这些内容由学生在课外(包括假期)来完成。

(4)必看经典电影、电视剧、戏剧、话剧。学生通过这些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去直观感知语言、思想以及艺术的魅力。

(5)文学讲座。文学讲座结合学生实际,以鲜明的主题、时代性、现实性引导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感知社会、人生。如开展爱情主题、生命主题的讲座等。通过对《大学语文》内容体系的构建,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狭窄、单一的课文,引向浩瀚的文学经典,通过感知经典名著里先哲们对人性、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教材要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岗位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如下特点:选文要针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应该服务于教师职业素养和扎实的技能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一是教材内容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塑造幼儿教师充满正能量的灵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指出:“在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把人文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古人云“文以载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口号,应该是具体生动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学作品具体的情节、生动形象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有着比其他课程在思想教育上起不到的作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根据师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选择教材内容,通过具体生动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不仅在将来自身的生活中能做一个带来正能量的人,更要在未来的教坛上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价值,以身示范。如杨沫的《青春之歌》《沧浪之水清兮》等选文,充满着家国情怀,正是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思想品质。二是教材应该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及倡导良好的师德。“当今世界各国语文教材的编写,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都开始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由死板的知识形态走向鲜活的生命形态,即以人的发展和促进生命成长为教材编写的基本点,表现出鲜明的人本化趋势”。

作为学前教育的语文教材,应该以一名合格及优秀的幼儿教师的人格及道德培养为基本点,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原理,练就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也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和高尚的师德。教育原理一般枯燥、无味,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生动的故事,阐释教育原理,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陶行知的《师范生第一变———变成孙悟空》《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阐释了师范生如何转变教师角色,走进孩子的心灵,重视儿童的情感等教育观点,道理深刻,但是语言形象。当前幼儿教师师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家从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追溯原因,教育部从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也提出了专门要求。作为具备人文性学科特点的《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在充满情感、文学色彩及具体生动的故事中感受教育的真谛,达到其他方式达不到的效果。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教育”的论述,如:韩愈的《师说》、叶圣陶的《如果我当老师》、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等,这些现当代有关教育家对教育论述的散文,兼顾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既受到人文的熏陶,也通过文学生动具体的表述,了解教育及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在师德教育上突出爱与责任的教育。三是突出女性教育。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以女性居多,虽然目前社会也呼吁男性参与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上来,但是这个职业的特点还是一直会出现“女生占绝大部分”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教育群体,在发挥《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及思想教育的作用上要突出女性教育,教材选文要突出女性“自强、自立、自信、自爱”的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女性命运的思考,学会如何把握自身的命运。

三、具体改革措施

1.语文能力的培训要体现学前教育的需求。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很重要,作为教师这的方面能力尤其重要。幼儿教师的实际语文能力普遍欠缺,特别是在“写”方面的能力比较滞后。这也与师范生的语文教学针对性、实践性不够有关系。从目前的调查看,在《大学语文》教材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上要注重两方面改革:

一是实用文体写作要符合学前教育实际需要。作为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会用到各种实用文体。但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在写作方面突出文学性,如要求学生练习写诗歌、散文、记叙文、社会评论等,这些安排虽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在未来的职业中并不实用,比如徐中玉老师编写的《大学语文》“学文例话”包括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等内容。记叙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学过,相对即将要面临到幼儿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两种文体并不那么迫切需要。高职高专现行的《大学语文》也有很多版本把实用文体的写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于学前教育领域针对性不够,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对学前教育而言,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方案、请示、通知、邀请函、调查报告等这些文体在工作中应用比较多,因此在《大学语文》编撰中要突出这些文体的写作,在范文的选择上要以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为背景,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二是根据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设计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与实训基地幼儿园合作,加强教材内容的实践性,如朗诵比赛、儿童经典剧展演活动等,把学生在校活动与实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2.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层次。相比较而言,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于一些比较偏深的文章他们阅读起来比较困难,这种困难也会减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材的编撰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文言文的选文不宜过多,而在语文能力的训练方面要更注重实际的运用,避免过多、过高的要求。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的教材改革,在内容上既要突出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也要突出职业性,要具有专业特点,这样才能更符合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材观[J].高中语文建设,2003(8):10.

作者:李静,张筠,李源清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分析

摘要:钢琴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必修课。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实效性。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因而其钢琴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我国幼儿的音乐素养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如何适应时展的需要,为我国的学前教育输送合格的教育人才,已经成为了我们肩负的重要责任。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要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方面的,也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的。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吻合度不高

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依据的,而现在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钢琴专业教材或者是高师所编写的教材。教材起点高,教学内容较难,侧重于对学生演奏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从当前我校学前教育学生的生源来看,虽然都是来自于市区,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但是在学习钢琴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让有的学生对于钢琴的学习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对于钢琴学习不够重视,学些态度不端正,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钢琴课上的学习状态。

(二)教学要求与学生将来的职业要求不相吻合

从当前学前教育钢琴课的教学要求来看,偏重于对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偏重于是否能够流畅地弹奏出一些曲目与作品,偏重于学生是否有能力考过钢琴的级别,而不是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出发来提出教学要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来说,今后要进入教育岗位,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因而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钢琴知识传授给小朋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很多学生虽然钢琴级别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一进入实习阶段,真正进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时候,却表现出了很多的无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育对象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学前教育技能。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要求与学生将来的职业要求不相吻合,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死板、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形式有多种,主要有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等类型,目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课的形式,该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层次无法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因而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较少,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采用应该具有针对性,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由于班内学生的钢琴基础与水平参差不齐,而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显然较难实现因材施教,较难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而使得钢琴课堂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策略研究

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改善教学方法,以一种最佳的状态,为学前教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突出的贡献。作为一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一线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享。

(一)将教学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要加强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规范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教学的规范性,既包括教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教学步骤、教学流程的规范。教学的灵活性,是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进行相应的灵活性调整,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钢琴教学的内容虽然并不是由教师说了算,但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规范调整。比如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选用多套教材,并对每一套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选取,对于初学时期的学生,可以选取《拜尔》、《哈农》、《大汤》等世界儿童钢琴名曲进行教学。

对于《钢琴基础教程中》的音乐小品部分,可以选取较为简单、趣味性强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实施。那些手指独立性差的学生,可以加入《636》练习曲,左手不够灵活的学生可以加入《718》练习曲,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取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避免教学中的模式化,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另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基本都要走上幼儿音乐教育岗位,成为一名光荣的幼儿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构成中,扎实的钢琴基本功是评价一个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而钢琴伴奏能力是在钢琴基本功基础上的更高要求与素养。因为钢琴伴奏具有即兴特点,这对于幼儿音乐教师的钢琴演奏水平是一个较大的考验。从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构成来看,即兴的钢琴伴奏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这也是钢琴教学中需要灵活把握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学生钢琴整体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突出技能与实践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技能与实践应用,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对于钢琴教学来说,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钢琴基本功既包括音阶技巧、琶音技巧、和弦技巧以及八度技巧等。这些技巧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练习。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强调钢琴基本功的重要性之外,还可以在基本功练习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一些简单的曲目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功训练的技巧,从而增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信心,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刻苦训练,为将来的学前教育实践奠定钢琴基本功基础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多融入教学实践性指导,在指导学生进行钢琴学习的时候,多加入一些教育思想,比如“如果你是老师,面对小朋友,应该如何让他们掌握这一钢琴技巧?”另外,在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演练。为了提高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在教学中我专门请来了几个低年级的幼儿园小朋友,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小朋友的演唱特点来调整自己的伴奏,以实现与学生演唱之间的完美统一。学生通过实践演练,很快就发现了低年级小朋友的高音音准意识还比较弱,因而在钢琴伴奏中有意识地将旋律比较明显的凸显出来,以给小朋友比较明显的而准确的旋律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演练,我们班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提高自身钢琴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在学前教育素养上有所提升,从而实现了技能与实践运用的统一。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方式要提高

钢琴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与方式,这样才能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我尤其注意与学生打成一片,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才能成功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这种教育是单向的,是失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会在课件上设置一项表扬栏,名字叫做“课堂之星”。专门表扬那些课堂表现好,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非常期待这个环节,久而久之,争当“课堂之星”,也成了我的学生们的一种学习风气与习惯。同时,在教学中我将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的优势进行了综合对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这些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与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钢琴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要提高钢琴课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不断去探索与努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资源而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晓娜,王健编著.钢琴音乐教程[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晨,佘天拓.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J].北方音乐,2012,03:94-95.

[3]刘凌云.漫谈钢琴教学[J].教育革新,2004,01:56

[4]麦美生.论钢琴教学成功的要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2:43-49.

[5]拓琰.浅谈中美钢琴教育之比较[J].音乐时空,2015,24:176-177.

[6]赵静静.艺术的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J].戏剧之家,2015,24:181.

[7]尹娜.探究高校钢琴的钢琴教材与曲目选择[J].通俗歌曲,2015,11:184.

作者:蔡玲娴 单位:湖北省十堰艺术学校

第三篇: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社会和教育机构不断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钢琴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这对于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掌握钢琴技能,培养学前学生的钢琴能力是每一个学前教师最值得深思的问题。钢琴教学由于其专业特点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教学需要。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问题;改革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有别于其他的师范专业,学前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学龄前的儿童。儿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做到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本文针对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并对如何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效率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以供参考。

一、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一般是由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中专生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组成的。中专院校和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生素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导致学前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钢琴教学亦是如此。近年来数码钢琴教学的形式被引入国内,并且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接受和应用。数码钢琴教学主要就是进行集体教学模式。集体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上课压力,但是这种模式只适合于大众教学,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很难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这种教学模式的普遍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学生钢琴能力的培养的。数码钢琴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多演奏形式和演奏内容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但是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一般是对幼儿的儿歌进行伴奏,而不需要非常专业的演奏水平。因此,数码钢琴教学虽然提高了学前儿童的演奏能力但是忽略了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选用合理的教材和练习曲目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业的基础。没有适合教学需要的教材,无法培养优秀的学生,也无法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要针对幼儿的基本特点和学前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行合理的教材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练习曲目,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练习曲目的选择不能一味地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日后的工作中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前学生的特点,给学生选择最适合的曲目,通过教材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曲目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

2.增加钢琴欣赏内容

钢琴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更是在钢琴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音乐素养。在学前钢琴教学方面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不多,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中增加钢琴欣赏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钢琴曲目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且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欣赏曲目进行乐曲创作,丰富自己的经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钢琴音乐更深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的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不能再进行传统的片面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让每位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的积极性,更能完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助于钢琴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前教学的钢琴教学主要是通过钢琴技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学前教育针对的是幼儿进行教学,幼儿教学区别于普通的学校教学。幼儿由于其自身特有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灵活的创新意识。在幼儿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熟练的改编能力,以适应幼儿特殊的教学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非连音奏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前的自我讨论和实际的钢琴操作,让学生自我感知弹奏钢琴的姿势和重量弹法的要领,然后再进行这一课时具体内容的讲解。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的参与能力,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教学需要。

三、结语

在当今教育浪潮中,学前教育备受关注。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师资能力,提高钢琴教学效果,对于学前钢琴教育至关重要。钢琴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师资力量。

作者:栗丽 单位: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05:94-98.

[2]王彤.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5,03:92-93.

[3]李小波.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2012,02:156-157.

[4]沈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与时代,2009,10:72-74.

[5]刘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探索研究[J].大家,2012,20:89+91.

[6]罗军,樊光矢.中职教师应如何看待艺术教育.艺术教育,2011,09:50-51+73.

作者:王涵平 单位: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第五篇:学前教育手工制作教学措施

摘要:手工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而以前的手工方面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操作模仿。忽视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背景文化,和有关手工地域性的不同和学生结合实际的能力。使学习与动手脱离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学习作为主体没有充分地体现它的地位。手工方面的教学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致力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动手能力。着眼于手工制作对学前教育的意义,探究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希望对学前教育教学有相应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学前教育;手工制作;实施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关社会方面的教育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而学前教育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愈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幼师各方面的能力的加强将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各个方面的发展潜力。这对学前教育提出了相关的更高的需求。而作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手工课,它的改进创新将有助于办学的整体效果。

一、着眼学情,科学实施

手工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流传范围相当广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因此,手工方面的教育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兼备实用性。幼师在进行学前手工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材的相关内容。才能在课堂的手工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更好地提高手工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幼儿园的学习参观,学习参考其他幼儿园在学前手工教育方面的独特理念和方法,搜集有关学习手工教育方面的优秀典型案例作为学习样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外,老师应该切身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于本校实际情况的调研,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相关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特长和教学经验针对对应的学生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不断探索更好地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轻松应对,游刃有余,从而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相关调研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进行手工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强调进行这样课程布置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手工的操作学习当中,激发他们的动手兴趣,促使他们在手工学习中学到更多的信息。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手工技能,有利于在进行幼儿教学时有充分的把握和精力去服务于他们。在进手工方面的教学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展课前相关情况的调研,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为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提供结实的基础。

二、完善建设,有效实践

学前手工教育应该满足各种各样的纸类,木质类和小金属类等方面的制作要求,而很多普通的教师和学校完全不能满足相关方面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开设一个设备齐全设施完整的美术室来进行手工教育的课堂学习。比如,要进行绘画方面的课堂学习,就应该配备一个比较大面积的工作台和清洗池,要有较为宽敞的地方来放置有关立体的手工制作材料和相关工具,对于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教学工具例如,电线插座等等应该做好对应的合理布局和防护措施。在进行陶瓷方面的制作时,要用到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器材,如碾压器搅拌机等工具应该进行妥善摆放,使用时应该严格指导监督,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防范于未然。

三、植根民间,挖掘素材

作为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在定制科学的手工制作内容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地域文化”的价值,可以着眼于本地区,或者是一些典型地区的民间文化以及习俗特点,如陕西的布老虎、山西的皮影戏、江西的景德镇陶瓷、河南的剪纸手工等,令学前儿童跟随教师的引导,在参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升华一种民族情怀。学前手工学习和民间传统工艺和很多相关的共同点,如造型方面十分简练,颜色单纯。山西的布老虎就有此特点,有着短小的身躯和四肢,头部十分夸张并且还有狰狞的表情,这种独特的造型和各种花色的搭配显得十分经典,应该作为学前手工教育的典型。利用常见的手工原料,结合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地域相关的风俗习惯特点,汲取优秀的手工精华并应用在手工造型教育上。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更是学习到了各地优秀的民间文化风俗,扩宽了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此外,手工制作需要相应的制作用具,作为学前教师,可以着眼于身边的一些废弃物,将其巧妙的运用到手工制作当中。比方说,在进行木偶制作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引领学生搜集家中的碎布头或者旧衣物等,制作小灯笼的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搜集一些一次性纸杯,并在教师的示范下,制作出散发中国气息的小灯笼。由此,通过挖掘生活中常见的手工制作素材,学前班的儿童不但感受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也升腾起一种环保意识。在进行学前手工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不可盲目。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做到不厌其烦,同时还要结合各地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举办一些类似作品展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动手制作的快乐,然后再将这种快乐延续到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和谐社会视闭下的中国特色儿童发展观[J].现代商业,2013,(17):1-2.

[2]刘畅.幼儿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的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许庆丽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朱保中心幼儿园

第六篇:民族舞蹈为学前教育专业校本教材探析

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并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将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从而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及创新,是我们一代一代国人的责任。羌族是我国历史非常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由于羌族一直以来所尊奉的民族文化观念较为狭隘,因此羌民族很少与外界交流,导致其民族文化发展十分缓慢,无文字记载,很多文化失传乃至至今都蕴含着古朴神秘的气息。羌族在文化方面长期采取的闭关自守的态度,让羌族舞蹈显得古老、莫测、韵味悠长,其原始的舞蹈艺术形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活化石。在我国经济社会朝着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羌族舞蹈的艺术形式及其原生态的舞蹈作品成为了中国璀璨文化之中极其珍贵的瑰宝。虽然羌族舞蹈文化和现代舞蹈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羌族舞蹈艺术却也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它是羌族人民热爱生命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因此,以羌族舞蹈为学前教育专业校本教材,是对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羌族;舞蹈;学前教育校本教材;研究

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如藏族、羌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以及景颇族等,这些少数民族既是民族自治的共同体,又是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的族群。作为少数民族的羌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古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走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其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先经历了自东向西的迁移,又进行了自西向东的迁移,最终在岷江上游一带定居,形成了相对闭塞的聚居区。羌族文化中以羌族舞蹈最具特色。羌族舞蹈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于经常受到战争的影响,以及长期处于一种受压迫的状态,使得羌族舞蹈古朴的艺术风貌和原始的艺术形式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羌民族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民族,这也正是羌族浓郁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得以完全保留的重要原因。

1羌族舞蹈的发展历程概述

1.1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了古巫带领的多个军事力量部落集团,其中包括三苗、三危以及尤三大部落,这些就是羌族最早的最高首领,羌族所有与农业、天文、地理、医药以及战争等事物相关的所有权利都掌握在这些首领的手中,巫文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之后巫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原始时期和殷商社会最主要的文化形式。最原始的羌族因为生产力非常低下,加上生存竞争的严酷,将羌族人民内心最关心的事物定位在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得到食物,第二,是大量的生殖,自此羌族人们的意识也开始重点围绕在这两个问题发展,即生产与生育。由于原始羌族对自然界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万物有神,自然崇拜的思想便自然、生产以及生育等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与生产、生育相关的巫术意识,自此巫术仪式开始有了最初的艺术萌芽,而羌族舞蹈也正是从这些巫术仪式中发展而来。

1.2羌族舞蹈的起源

古代时期羌族文化被称为姜炎文化,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步形成了华夏文化与西羌文化两个部分,华夏文化慢慢成为了现代的汉族文化,成为汉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羌文化则是指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大多数为羌系民族地方文化与现代羌族文化。古羌人的部落相对较多,人口非常繁盛,遍布在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各地,殷代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古羌人的活动,从远古时期开始经历数千年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羌族人民和其他的兄弟民族一起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绚丽多彩、光辉夺目的中华文化。羌族舞蹈艺术是建立在羌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上,与羌族文化息息相关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其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一样具有欢乐的激情,舞蹈节奏明快而活跃。羌族舞蹈大多表现为其自我民族的一种娱乐性集体行为,而这种集体行为体现了羌族的民间习俗,体现了羌族先民在各种环境下为了民族的生存而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使羌民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羌族的风俗习惯众多,而且很多的习俗都是通过羌族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例如,农历四月初一举行的“祭祀会”,农历六月盛夏举行的“歌仙会”,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的“羌历年”,还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以及婚庆嫁娶等等都要以羌族的舞蹈形式进行表达。

1.3民族性格与审美价值给羌族舞蹈带来的影响

羌族有特殊的民族文化根源和长期生活变迁,一直以来居住环境都受到了生产、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制约,致使羌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信仰与生活方式,羌族一直信奉自然崇拜与原始膜拜,以天、地、日、月、山、水、树、石为神的原始信奉,以羊为图腾崇拜,信奉着万物有灵的神灵信仰。此外艰苦的生活环境、长期的战争、长久的颠沛流离又让羌族人民养成了忍辱负重和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这一点在羌族的舞蹈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羌族舞蹈就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民族舞蹈艺术,折射出来了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在羌族舞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审美习惯的传承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就是在其流动的艺术形式中,这种审美观念与审美心理与舞蹈信仰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羌族舞蹈本身具备审美表现来看,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与心理都直接来自于该民族原始乐舞的听觉和美感,让羌族人民在审美认识中体验到了心理上的愉悦,目的是使得羌族舞蹈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以古朴多姿的律动和意蕴装点着宗教的各类祭仪,在羌族人民丰富的想象与幻想下,不仅宗教发展得日益成熟,羌族舞蹈本身的审美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羌族人民可以全身心地体验到纵歌狂舞的快乐。

2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羌族舞蹈艺术是羌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整个大家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以来,经过党和政府的重视、发掘、整理,以及对羌族文化艺术的大力宣传,让羌族舞蹈正式走上了艺术舞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面对这一境况,如果能让羌族舞蹈艺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教材,羌族舞蹈艺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羌族舞蹈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是民族形体教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体现,更是艺术修养和文化习俗有效结合的重要结晶。羌族舞蹈如果能编排为课程教材,就可以将羌族的舞蹈从实践转化成为理论,再用艺术理论去引导舞蹈实践的整个过程,将传统的羌族舞蹈艺术从广泛的社会活动中提取出来,使其形成一套完美的艺术规范教学组合,再以教学组合的方式带动羌族舞蹈的舞台表演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化成为发散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以最有力的艺术感染力震撼观众的心灵,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将会大幅度地推动羌族民间舞蹈走向现代化,让这一伟大的文化艺术产品跟随时代的发展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所有的民众都能受到羌族文化智慧的启迪,让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携手、团结奋进,为我们的社会大舞台添加全新的艺术生机和活力。

3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研究的具体内容

3.1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的整理方法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教育中,在课堂采用组合教学训练模式,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步骤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组合就是指在音乐或者某一种节奏的配合之下,教师采用多个动作进行串联与组织构成的一种比较短小的训练组合,从最初期的代表性教学发展成为根元素教学,通过—元素—动作—短句—组合到—片断的全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动律为中心点,选取主干动作与基本动作,注重将羌族舞蹈的风格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得编排后的羌族舞蹈成为典型的组合教学模式”。

3.2羌族舞蹈基础训练组合的编排

基础训练组合阶段在舞蹈教材中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对羌族舞蹈的基本形态、情态、动态以及基本韵律和基本节奏进行初步的认识与掌握,是羌族舞蹈教学流程与教学原理中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第一步。因此,针对该阶段的训练目标,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进行再编排时应该注重准确性和针对性,依据羌族舞蹈的民族特点,对舞蹈中的节奏特点、形态特征、动作力度、速度、幅度、各个动作的发力点及最基本的风格特点等,如小腿划圈的分解动作,跳舞时胯的正确定位等。在对基础组合训练进行编排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羌族舞蹈核心动律与基本体态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肢体上形成较强的动作肌肉记忆与心理暗示习惯,就需要舞蹈教师进行编排时针对某一个特定动作、姿态、步法以及体态进行反复的训练。此外,为了有效避免单一性的重复练习让学生感到乏味,舞蹈教师还应该对这种单一动作进行合理的剖析,把单一动作分解成为动态、动律、动力以及节奏等四个因素,让学生可以在相同的动律之下,进行不同的舞姿、空间以及节拍训练,让学生在这些训练中学会运用身体记忆来领会羌族舞蹈特定动律的要领,加强羌族音乐的节奏训练,提高学生支配身体的能力和心理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羌族舞蹈的兴趣,充分了解空间意识感受与舞蹈动作、节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不同动作重复训练中熟能生巧。

3.3风格性的训练组合与编排方法

风格性训练组合是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训练阶段可以让学生对羌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因此,被认为是羌族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成熟阶段与深入阶段。为了让学生能对羌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教师对羌族舞蹈风格性训练组合进行编排时,应该依据羌族民间舞蹈基本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和六种风格性组合进行,两种类型分别为自娱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六种风格性组合分别为萨朗舞、席步缴、莫恩纳莎、忍木•那耸瓦、克什叽•黑苏得以及埃古•日格沙,这六种风格组合形成了一种各自独立却又有一定联系的风格性训练组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风格训练组合中了解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并把羌族舞蹈整体的形态风貌和民族性格充分地展示出来。

4结语

羌族舞蹈是我国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然当前大部分人对羌族舞蹈的认知还很少,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建设的研究和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正如一些教育家所讲的,一部优秀的教材需要进行多年的研究和编排,它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更新与总结,才能真正地将羌族舞蹈从民间带到课堂,才能将其建设成为一部优秀的舞蹈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谭悦.论羌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训练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8(10):136.

[2]芦金钢.高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点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艺术观察,2015,11(8):102.

[3]谢鲤芯.羌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大众文艺,2014,16(04):52-53

作者:范燕华,龙有成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第七篇:学前教育乐理课堂教学问题探讨

摘要:乐理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课的理论基础,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学前教育乐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乐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乐理知识和技能的兴趣,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打造高效的学前教育乐理课堂,将枯燥的乐理知识以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乐理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门类的音乐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学前教育;乐理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学前教育乐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师学前教育的学生普遍音乐专业理论知识薄弱,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入校时基本没有接触过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从零学起,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音乐感觉以及音乐理解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现实中乐理课程的枯燥难懂、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水平的低下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乐理课程望而却步,逐渐丧失了对其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乐理中专业术语的晦涩难懂

在刚开始学习乐理知识时,最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乐理中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所以在初次接触中便倍感困难。例如:乐理知识中包含着五线谱、音程、调式等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较,乐理知识在概念理解等方面显得更加抽象和枯燥难懂,而通常对乐理知识的学习采用的记忆方法都造成了学生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二)乐理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课教师拥有音乐专业学科背景,无论是音乐专业知识还是技能,他们都十分精通,但是谈到学前教育专业他们却非常困惑,缺乏基本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不了解该专业的教学规律,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把握不准,致使乐理课教师按照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追求的童真、趣味等相脱节,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前教育学生音乐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中只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地学习过音乐相关知识,而大部分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中在理解和应用方面都显得比较吃力。由于入学前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知识的参差不齐,所以在乐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效果会受到音乐基础的制约。

二、提高学前教育乐理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乐理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乐理授课教师要更新乐理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教师的重视程度高了,学生在引导下也会逐渐提升对其的重视度。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感染力的学科,教师在乐理课堂教学中要将音乐的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学生在这样丰富的乐理课堂中,不仅能汲取到乐理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乐理课程的积极性。

(二)把握学生兴趣点,结合音乐作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兴趣所在,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音乐基础,从而采取层次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乐理课堂教学,尽量把握住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得到音乐知识和素养的提高。乐理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音乐作品,在乐理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掌握乐理知识。歌曲与语言规律紧密结合,唱起来朗朗上口,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和真实的音乐作品中收获乐理方面的知识。

(三)将乐理基本知识与音乐实践统一起来

音乐乐理知识比较抽象,过于理论化,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采用讲授的方式将乐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听起来感到很枯燥,学起来感到很困难,这便需要结合音乐实践化解掉学习乐理知识所面临的诸多难题。音乐方面的实践可以将学习到的乐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得对乐理知识全新的理解和深切的体会,进而起到巩固乐理基础知识的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开展乐理课堂教学

在当前众多学科教学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呈现给学生的既有视觉上的效果,也有听觉上的效果,这对于音乐这门有声语言来说是非常有效且直观的教学模式,在乐理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享受一场视听盛宴之外,还可以将乐理知识渗透给学生,从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在乐理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完整的歌曲、清晰的画面、动听的歌声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脑海中形成对音乐的最直观印象,激发他们学习乐理知识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构建乐理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在该平台上放入与乐理课程相关的各类课件,也可以在此平台上搭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轻松解决乐理课堂中遇到但未解决的问题。

(五)沟通乐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共促作用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乐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般联系。在进行乐理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其他学科教学做好铺垫,减少授课内容的重复。例如:乐理课与和声学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乐理知识是学习和声学的基础,只有打好了乐理基础才可以学好和声学,因此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教授,针对和声学课讲授相关乐理知识,极大地降低学生学习和声学的难度。

(六)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学习一段时间的乐理知识之后,对学生的检查和评价既要注重对学生乐理基础知识的考察,也要注重学生实际运用乐理知识的能力,因此可以采取多元化的乐理考察形式。教师不应将全部考察精力放在期末的乐理试卷上,而应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采取问答、表演、游戏等多种评价形式来对学生掌握的乐理知识和运用乐理知识的能力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放大,让他们能时刻体会到乐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成功。

结语

其实,乐理课程呈现给学生们的直观印象是枯燥无味的,但是该门学科具有的重要意义又是十分明显的,所以,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乐理知识和技能的兴趣,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打造高效的学前教育乐理课堂,将枯燥的乐理知识以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乐理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门类的音乐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莉,夏艳萍.关于提升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方法———以学前教育乐理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王雪秋.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乐理教学[J].职教探索,2013(12).

[3]李媛.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4]王薇.乐理教学之我见[J].管理学家,2010(2).

[5]赵雷.适应时代要求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与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6]夏荣华.转变教学思维,引入美学方法———音乐基本理论教学改革新论[J].中国成人教育,2015(7).

[7]刘绵绵.关于高师基本乐理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J].音乐探索,2012(1)

作者:刘晓逸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第八篇: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优化措施思考

摘要:学前教育手工课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以传授幼儿园教育活动为目标的实践课程。同时也兼顾了教具、玩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背景,探讨了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教学优化措施

手工是最古老、最具普遍性的综合艺术。它是通过双手或简单的操作工具将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修剪、加工,最终制作成艺术形象的活动。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手工,像剪纸、风筝、皮影、刺绣等等,这些艺术活动到现在仍广为流传,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样地,适当的手工活动对儿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科学家研究表明,适当的手工活动对开发儿童智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手工制作的过程不仅仅依靠动手能力,还要有动脑的参与。由此可见,手工制作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幼儿开展手工教育,首先必须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手工技能和教学指导能力。然而,现在很多的教育机构只注重中小学生手工制作的教学活动,忽视对即将成为幼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手工技能的培养。这些学生都是幼师的后备军,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手工技能和手工教学水平,才能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背景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一般是面向初高中的毕业生。他们只要通过入学考试就可以录取。但是很多中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数量,对学生的入学门槛设置很低,基本上只要报名就能录取。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经过高考,但学生一般都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分数较低,整体素质较差。近年来,我国的职业院校迅速发展,在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整体规模也在逐渐提高。而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校的教学实力。职业教育院校要在当前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研究相应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社会培育出高技能的人才。

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存在的不足

职业院校传统的手工课教学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其次,教学内容不贴近生活,很难让学生掌握实际技能;第三,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缺乏实践活动;教学方法老套,限制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的重要性

手工课是手、眼、脑并用的一种实际操作,它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象力和劳动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手工制作是幼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往往以娱乐的形式出现,以实际制作体现,是感觉与思维相互渗透的活动。

四、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的教学的优化措施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只有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宠儿。对学生开展手工课教学,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开拓创新的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习手工制作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只有学生坚信自己能够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手工课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信为教学目标,学会鼓励和表扬学生。

2.培养学生的手工技能和教学过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要面对的是祖国的“花蕾”。所以手工制作课对幼儿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是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掌握手工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教学过程。手工课的教学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采用边讲边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工具,掌握操作方法。第二、定期开展学前教育情景演练,让学生扮演老师,示范幼儿手工课教学过程。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例如,利用废旧的易拉罐、食品包装纸制作花篮;牙膏盒、香皂盒制作沙发、电视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材料并设计材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能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卫生。第四、教师可以定期安排手工作业,作业内容由团队小组共同来完成。这样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进步,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手工制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例如,在讲解纸鹤的折法时,学生掌握基本折叠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该纸鹤的基础上,探索出更高端的纸鹤折法。比如从简单的纸鹤到翅膀可以飞的纸鹤,从尾巴大的纸鹤到尾巴小的纸鹤……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感受到他们的创作热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手工课是开发幼儿思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手工制作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学前教育手工教学活动是直接用双手或操作简单的工具,对具有可塑性的各种形态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可视且可触摸、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开展好专业手工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手工制作内容,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的教学方法,结合儿童好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今后学生从事的幼儿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远忠.浅议中职幼师手工课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5).

[2]周春梅.加强手工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师范教育,2013,(7).

[3]沈莺.手工活动,放飞幼儿创造的翅膀[J].科学教育,2009(2)

作者:周禹杉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