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代教育理论应增强的四种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应增强的四种意识

摘要:文章对教育理论的重要性进行阐释,并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经验,提出教师需要加强的四种教育理论意识,即:适应教育多元化发展,增强多元化意识;适应多视角研究问题化需要,增强复杂性的研究意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国际化的研究意识;适应新理论的需要,增强探究意识。

关键词:教育理论;多元化意识;研究意识

理论是一种关于一件事物本质的体系,其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能够以概念的形式被确定出来。这种被确定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人们明白某件事物该如何去处理,这样处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理论有抽象的、解释性的,同时还有一种是能够指导具体实践的。教育方面的理论一般被认为是能够直接实践的理论,不仅有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对于教育理论最感兴趣的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操作,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学生更喜欢。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就必须不断培养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意识。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提升教育理论意识总结为以下四点,和同行进行交流,以期指正。

一、适应教育多元化发展,增强多元化意识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丰富以及我国和西方文化间的不断交流,教育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同时我们也会遇到较大的挑战。现代教育理论作为适应当今教育实践的基础,为了与时俱进,必然要跟随社会环境主流,增强多元化意识。因此,对于教育理论来说,多元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选择。同时,多元化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理论带来了挑战。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来说,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对于多元化的理论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当出现新的教育理论时,更要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深入地去研究。

二、适应多视角研究问题的需要,增强复杂性的研究意识

当今社会中,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处于这个时期的教育对象或者教育形式都是极其复杂的。审视和研究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正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涉及人的问题都是最为复杂的,因为人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想对每个人进行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教育是最为复杂的,那么,需要研究的教育理论同样也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按照研究其他问题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教育问题就会比较单调。任何一件事物都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理解,研究者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研究的事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分析和研究。教育理论问题就是如此。我们只有不断地用复杂的思维对人的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视角的探析,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更好地探究人的教育的秘密。

三、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国际化的研究意识

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要有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研究意识,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研究者要站在国际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我国的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国教育服务。国外的文化环境与我国的教育环境存在差异,其所产生的教育理论也是不同的,吸收国外的精华之处能够为完善现代教育理论增添助益,也能够将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来丰富和武装自己。但是这种借鉴不是无节制的照搬照抄,这样的“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四不像”,毕竟国内外的国情是不一样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习惯等也是不一样的,搬来的理论会导致我们“水土不服”。

四、适应新理论的需要,增强探究意识

世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也在不断形成。因此,教育理论的研究也要不断深入,以适应新的理论需要。部分新的理论能够使现有的教育理论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有利于现代教育学者从新的视角去更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因此,教育理论研究者要有探究意识,从而实现用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标。另外,在教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系统、全方面、深入的学习,虚心地、辩证地理解新的教育理论,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研究中提炼出新的理论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教育理论研究者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勇气,要不畏艰难地坚持下去,切实加强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在研究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同时寻求帮助,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并形成新的教育理论以指导教育实践。总之,只有不断地增强教师的教育理论意识,教师的自身素质、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才能使理论服务于教学,为更好地研究教学方式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5.

[2]桑青松.多元智力理论与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J].比较教育研究,2005(4):58-61.

作者:夏乐 单位: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