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儿童福利院管理

社会儿童福利院管理

[摘要]儿童社会工作,是面向儿童的社会工作,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在南京儿童福利院的实习中,我们通过观察、访谈、游戏、交流等方式对福利院里孤残儿童有了一个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实习丰富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实务操作能力,对社会工作尤其是残障儿童社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暑期实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突显,社会工作应运而生。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制度。

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工作,它是面向儿童的社会工作,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也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儿童的教育和保护工作中,不仅救助和保护不幸儿童,而且关心一般儿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儿童社会工作是一项儿童福利工作,需要充分运用一切能促使儿童成长发展的个人和环境资源,以确保儿童福利服务的实施。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从狭义上来说,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工作,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救助和保护那些家庭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或者有各种问题的儿童,包括孤儿、残疾儿、流浪儿、弃婴、受虐待儿童、情绪或行为偏差儿童等。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有生物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是个案辅导、团体访问(榜样示范、行为锻炼、情景感染、竞赛激励、角色模拟)。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有康复教育、就业、婚姻与家庭生活咨询、改善残疾人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供养理论、回归社会论、赋权(Enpowerment)理论。社会工作系这次暑期实习机构是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实习内容就涉及到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和残疾人社会工作三个方面的内容。

创建于1951年的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占地面积约27亩,建筑面积16,842平方米,现有员工408名,其中在职职工285名,离退休123名,院领导3名,中层干部14人,医护人员67人,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2%。下设办公室、财务科、总务科、保教科、医护科、康复科、培智小学等部门及工会、青年团群众组织。福利院设有收容床位400张,医疗、康复住院床位130张,18个诊疗科室和11个医技科室。主要职责是收养社会上“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儿。

该院把为孤残儿童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中心工作,以优养优教,优治强输为质量方针,以满足孤残儿童的成长需求,提供服务保证,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帮助儿童适应社会,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寻求突破为质量目标,努力提高孤残儿童的“生存能力、生存质量和生存意义”,先后于1987年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1989年开办了金陵儿童医院;1991年成立了培智小学。1992年与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江苏爱德基金会合作,引进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保育人员进行了喂养、护理、康复等知识方面的技能培训。近两年,进行了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实行政务“十一”公开,使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

在经过儿童福利院多元化的培训、康复、管理、教育后,被收养儿童在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运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福利院成立了少儿艺术团,已多此进行了“爱心互动”回报社会演出,为福利院的孩子将来融入社会和家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2年,该院大力推动孤残儿童寄养活动,开展了《为百名孤残儿童寻找一个家》的活动,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全年共有85名孤儿走入家庭。

一,多角度透视学龄前儿童

福利院幼儿部有一个老师,三个保育员,一个清洁工。老师一般都是幼儿师范或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在暑假中实行轮班制对这里的儿童进行教育以游戏和教手工为主。保育员也受过专业岗位培训,主要负责儿童的生活护理。虽然职工的职位、任务、责任不同,但却拥有一颗对孩子真诚的爱心,并且积极发扬团队精神。老师采取各种合理的方法对孩子的纪律性进行训练。例:老师让孩子们排好队下楼玩时有的孩子仍东张西望,动来动去,老师会以当着其他孩子面进行批评或罚他呆在室内坐小板凳的方法进行教育。说明孩子的纪律性的形成是在老师负向强化下形成的,而且老师只是靠严厉的话语和加重的语气,有时采取非打骂的惩罚措施,如坐小板凳与别的孩子隔离的办法来使孩子知道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我们这次实习共接触到17个儿童,残疾率是100%。在这17个儿童中,有2个侏儒,1个盲童,1个患有血瘤,2个兔唇,2个脑瘫,3个聋哑,3个智障,1个羊癫疯,1个心脏病,1个小儿麻痹,其中这些儿童多为多重残疾。在这17个孩子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由于他是侏儒症,身高不足1米,身材非常矮小,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就把他留在了学前部,但他今年已经13岁了,并且在儿童福利院的培智小学念五年级,他完全是因为身高障碍影响了他的发展,从他这个特例来看,在儿童福利院内,不是一味的按年龄段来模式分段生活,而是人性化的以特殊形式对待,使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

(一)、生活设施及饮食状况。幼儿部条件齐全、设施完备、干净明亮,福利院所创造的优良生活设施使残疾儿童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减轻了身体缺陷对心理造成的影响。在幼儿部,每日三餐都有专业营养师搭配,并且针对不同孩子的身体状况有所区别,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补充每日所需的微量元素。

(二)、我们观察的现象

现象1:当活动场面比较乱的时候,有些孩子会把盲童牵到安全的地方。

现象2:洗澡时,有些孩子会帮助行动不便的伙伴。洗澡后还有孩子给别人擦干身体。

现象3:一个孩子拉肚子弄到了身上、板凳上和地上,马上别的孩子就开始分工,有的去冲洗板凳,有的去擦地板。

现象4:被老师罚坐小板凳的孩子不论我们怎么喊他,他也不肯起来玩,而且别的孩子也告诫他不能起来。

现象5:照相时刚被老师排好队的孩子一直排好队型,想让他们改变队型很困难。

现象6:吃零食时,没发到的会坐在那里等,不会抢别的孩子手中的,而且每个孩子虽然拿到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是各吃各的。

现象7:吃饭前有的孩子会主动摆碗勺。

现象8:老师挑了两个孩子喂其他孩子吃西瓜时,当这两个孩子喂到一个患血瘤,嘴张不大的小孩前会把西瓜弄成小片给他吃。

现象9:做沙画时一个孩子会通过给那个也想坐老师身边的孩子东西吃,来达到坐在老师身边的目的。

(三)以上想象分析:现象1、2、3、8反映孩子之间的互帮互助。由于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熟悉残疾情况,懂得应给予不同的伙伴不同的帮助。而且没有明显的帮助对象,只要看见谁需要帮助马上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生活在群体里的孩子更易发挥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从小培养他们对残疾伙伴的照顾,使彼此得到关怀,使他们认识到残疾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特殊的照顾。现象4、5突出了孩子较强的纪律性。纪律性的形成规范了孩子的行为,一定的约束力使他们做起事来或行动起来更加整齐划一,以达到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做得比正常孩子更好。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良好的纪律性使得即使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行为也不至于自由散漫,为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些孩子作为一个小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也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更说明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效果。但由于老师的权威性影响,加之福利院孩子的资源单一,所有资源都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所以他们变的很机械,缺乏创造性。现象6表示出孩子心里没有攀比的概念,不会为了所得东西的多少而起争斗,认为每个人都得到就可以了。这和正常家庭健康的孩子不同,正常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会比较要强,喜欢和别人攀比,凡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争强好胜。而福利院孩子内心的公平理念说明院方为他们提供的物质上的满足是比较充分的,社会上都以给他们物质上的关怀来弥补他们精神上的缺失与不足。现象7说明孩子的主动性强,由于自理能力的完善而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像正常生活中的孩子被娇惯得懒于动手。通过现象9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知道老师的重要性,找各种机会与老师接近,讨老师喜欢,他们知道被老师认可对自己有好处,因为有时老师会把喜欢的孩子带回家,说明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长辈般的,母亲式的,家庭型的。而且老师对听话的孩子会照顾得比别的孩子更多些。每个孩子也许在物质上面都不苛求太多,但由于都是被遗弃的孤儿,所以对爱的渴求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最重要的。能得到别人的一点爱在他们心中都是温馨甜蜜的,可以弥补心里的那份空虚寂寞。由此可见,合适的有专业的训练的老师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四)、学习状况。幼儿部17名儿童中有5个上小学,除前面提到的特例儿童上五年级外,其余都上一年级。他们受的教育与外面的儿童相似,老师会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进行特殊对待,让每个可以接受教育的儿童获得相应的知识。

现象1:当我们给孩子们折纸鹤时,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也跃跃欲试,而且跟在后面叠,虽然每次都不成功,但仍然不断尝试。

现象2:有一个孩子见到我们T恤上的字就会让我们教他识字,而且问了我们中每一个人,还一个一个字的读了很多遍。

现象3:一个智障儿童在看到别的孩子写出自己名字时一直注视着,但让他写他却表示不会,经过告诉他是能行的,他通过画画代替写字了。

现象4:做沙画时孩子会根据老师对他们的指导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询问完成他们所做的沙画。

(五)学习现象分析:以上现象说明孩子都有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并且不懂就问,不断努力尝试。这些都是和正常孩子一样的,而且他们也很愿意去学,对于有一些轻微智障的孩子,他们内心深处是想学的,而且也想表现,但担心学不会,以及自身没有可以表现的资本,害怕别人笑话,缺乏自信,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羡慕中看出他们内心对学习的渴望,经过鼓励他们会有所进步。而关爱会使他们重拾信心。当然关爱的给予首先要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信任你,孩子只有在自己信任喜欢的人的激励下才会发挥得更好。按社会心理理论来分析,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老师给予大力帮助和指导,积极鼓励儿童并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予以充分肯定,就会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人格;反之,如果老师对儿童教育不当,或者儿童的努力经常受到老师及其它成年人的漠视,或者儿童的行为受到成年人过多的责难,等等,这些情况则会使儿童自视矮人一截,进而逐渐形成自卑的人格。福利院的儿童因为身世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卑感,所以在其他方面对他们的肯定是必要的。而且社会工作理论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被看成一个可以培养的有发展潜质的人。

(六)、对观察现象一些理论思考

在儿童福利院,老师都会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们逐渐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树立自信心,并且养成自主的性格;反之,则儿童容易形成缺乏自信的人格。我们还可以从行为或学习理论进行分析。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社会工作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

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此外,儿童还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行为或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由此可见,对待学龄前儿童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理论知识,使我们对儿童的行为与反应有更深入的认知。而面向残疾儿童的工作更是应该细致深入。我们要把握儿童社会工作中的重点促进特殊儿童福利工作的开展。通过观察现象,使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对关爱的渴望,因此,在由理论认识解决问题现象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是必不可少的的一项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

问题1:一个被助养的孩子在问及有没吃过肯德基、麦当劳时表示没有,但有老师在场时再问同样问题时表示肯定。

问题2:一个今年刚被家人丢弃的7岁女孩自称老师对她不好、生活环境不好,但事实却相反。

问题3:由于院中有规定老师不能打骂孩子,所以有的孩子仗着这点有时较任性(特别是在无外人在时),有的骂人是出口成“脏”。

问题4:老师天天对着有残疾的孩子,造成情感衰竭,对外界孩子无兴趣,包括对自己家的孩子也提不起精神,无法释放爱。

相应的建议:问题1、2说明孩子想通过得到别人同情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对关怀的期盼,希望得到一份完整的爱的温暖。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感。针对问题3,应该对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让他们从小被教育成知道感恩的心情,要回报老师、回报社会的概念。以防长大后成为自私的人。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老师应被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才能让老师更加尽职尽责。问题4展示了老师由于照顾这些特殊儿童而造成的心理障碍,院方应该多开展心理讲座及专业心理咨询来帮助老师,通过交流来培训老师。

三、福利院里学龄期男童

儿童福利院男生部原则上容纳年龄段在7—14周岁的男童,但结合实际情况和他们生理以及自理能力等状况,也有极其个别规定范围外的男童,但是到了18周岁就要转到其他福利院。我们主要以与保育员交谈和与男孩们互动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辅以个案调查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一)、基本情况

男生部共有学龄期男童20人,有18人是直接从学前部转入男生部的,身体、智力以及受教育情况见下表。在20人中,年龄为:6岁1人,8岁2人,9岁5人,10岁1人,11岁2人,12岁4人,13岁3人,14岁1人,15岁1人,无残疾2人,占总人数的10%,肢体残疾者3人,占15%,语言听力残疾者8人,占40%,视力残疾者1人,占5%,智力残疾者6人,占30%。其中多重残疾(既有智力残疾又有身体残疾)者8人,占40%。20人中已经开始接受文化知识课程教育的有16人,占80%,其中上一年级的5人(1人为留级生),占25%,上二年级的2人,占10%,上三年级的4人,占20%,上四年级的1人,占5%,上五年级的2人,占10%,上六年级的1人,占5%。在16个受教育的男童中,有5人(3个就读于聋哑学校,1个就读于半山园小学,1个就读于富贵山小学)在院外学校上学,占总受教育男童数的将近三分之一。此外,从老师口中了解到,在福利院男生部正在接受教育的男童的成绩都一般。

男生部暑假期间日间由1名班长、2名保育员(均为女性)负责生活管理,并有1名姓刘的男老师辅导男童的文化课作业以及手工制作。班长和保育员都是实际社会工作者,接受过基本的知识培训,但无相关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丰富。刘老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学院,从事特殊教育事业10年,除了指导、批改作业外,很少与男孩们交流。

男生部儿童基本情况表:

身体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基本情况

肢体残疾(3人)11三年级有语言障碍,右手残疾,左手写字,识字能力强,听话,懂礼貌

14六年级小儿麻痹症患者,已进行手术,就读于富贵山小学,9月份升入五十四中上初一,成绩一般

15三年级豁嘴,有智力障碍,无法自我表达

听力语言残疾(8人)6有智力障碍,有很强依赖感,希望被疼爱

8一年级有智力障碍,不喜欢与外人交流

9有智力障碍,很少讲话,受他人欺负,经常哭

9有智力障碍,常重复讲同样的话,有被打经历,喜欢站在窗口看天空

9一年级就读于聋哑学校,留级,有燥狂倾向

9一年级就读于聋哑学校,识字能力强,记忆力好,非常调皮

10三年级不喜欢和其他孩子玩

12四年级就读于聋哑学校,很调皮

视力残疾(1人)11弱视,有智力障碍,乖巧,不喜欢玩闹,擅长手工

智力残疾(6人)9一年级身体发育迟缓

12二年级玩闹,不会写字,心理发育迟缓

12五年级有暴力倾向,有抱养经历,常与人打架

12一年级好独处,蛮力大,内向、行动迟缓

13二年级有燥狂倾向,想当画家

13三年级双脚残疾,内向,倔强,喜欢折纸

正常(2人)8南昌人,无父,母亲精神病,今年四月份入院,9月份准备入院外小学

13五年级就读于半山园小学,参加过夏令营,十分内向,不擅长交流,成绩一般

注:20个孩子中8个有多重残疾

男生部活动室除电视机外无其他娱乐设施,墙柜破坏严重,饭盆摆放整齐但不干净,宿舍内设施简单,床铺整齐,衣柜内基本上无私人物品,衣柜门大多数已没有。据男孩们反映,冬天比较冷。宿舍分配时,将好动调皮的放在一起,在外上学、自理能力较强的放在一起,也有较大一点的带一个小一点的一起睡的情况。被子自己叠,衣服洗衣机洗。宿舍内有学习条件,根据需要配有写字台、电脑等设备。一日三餐搭配合理,保证营养。他们在暑假期间整天在活动室内重复单调的生活,但却不乏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和人交往,活泼,好动,表现欲和学习欲都很强。

(二)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分析

现象1,无意识模仿:电视中播放《西游记》,有几个孩子都摆出孙悟空瘙痒的姿势,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觉得很好玩,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效仿。又如上一年级的聋哑孩子秦某某虽然不知道我们写的字是什么意思,但是经常很认真地一笔一划地抄写下来。并且在很长时间以后还能凭借记忆写出来。可以讲,这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从众行为,是符合这群存在障碍男童的发展特征的一种学习行为。

现象2,索要礼物,请求带出去玩:刚与孩子接触时,就有孩子提出会不会给他们带礼物,能不能带他们出去玩。对于他们来讲,院外人士去接触他们送礼物给他们、带他们出去玩是被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虽然他们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智力障碍,但对于一种经常性出现的,特别是可以让他们了解外界、接触院外世界的方式存在了太多的记忆。

现象3,表现欲强,容易带动:当我们拿出纸笔让一个孩子写名字或者画画时,其他孩子会争先恐后地要求把纸和笔给他们,即使有些孩子根本不会写字,他也会很认真地在本子上整整齐齐地涂划,每当他们找到一个新的玩点时,就急于展示给我们和其他孩子看。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们获取资源的途径有限,对于他们而言,一个新的机会意味着一种新的资源,由于现有资源的不足,和对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使得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为他们想走出福利院来寻求满足,当外界人员进入福利院时,他们尽力表现自己,以希望争取一个机会让外界人员将他们带出福利院,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满足他们的一些需求。而这些需求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是可以轻易得到的。而在陌生人面前的表演则增加了他们被带出福利院的几率。

现象4,惧怕保育员和年龄大的同伴:以大欺小是福利院内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的掌控权都掌握在年龄大的孩子手中,且平时维持秩序以及安排卫生时他们都是绝对权威;保育员的出现会让打闹中的男孩们迅速沉静下来,在保育员面前,男孩们的表现显得畏缩,拘束。

现象5,不讲礼貌,不注重卫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以及在和外界群体互动时不懂礼让,特别提到的是一名从男生部走出去的大学生孙某某不知感恩,反而是认为没有他们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就会失业,提出过分要求,强迫院方给予满足。普遍不讲卫生,虽每天有值日生,但自觉性不高,且卫生状况较差,不注意整洁,饭前不按规定洗手。他们认为自己所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已经适应了一种接受但却不用给予、得到但却不用付出的恶性循环中。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主要缘于老师和保育人员严重不足,现有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以及残疾儿童本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而这又取决于财政投入的不足和老师们工作的社会声望不够。如何让残疾儿童的教师或保育人员的工作职位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位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现象6,燥狂倾向:在接触和与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20个男孩中有30%(6人)有燥狂倾向,尤某某是在被领养后上小学五年级时因经常打架而被退回福利院的,而且他的志向是将来当警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在聋哑学校上学的孩子经常打架,特别调皮,也常将不愉快的事情发泄在别人身上。生理智力上的缺陷让他们从潜意识里就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抑郁,他们幼嫩的心哪里藏得住太多的抑郁,迫不及待地需要寻求发泄。会说的孩子可以通过大喊大叫发泄,而聋哑孩子则只能通过暴力来解决内心的冲击。

(三)、对观察现象的理论思考

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已经习以为常地形成了一般孩子不会有的固定思维模式,但他们身上也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远远低于他们实际年龄的心理特征。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讲,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世界里,他们是基于特殊之上的特殊群体。

一般情况下,正如班杜拉所说,儿童会选择模仿那些能获得奖赏的行为,而放弃那些不能获得奖赏或导致惩罚的行为,但在福利院里,因为院方规定工作人员不能打骂儿童,所以他们强化学习接受积极评价的行为而避免惩罚的前提就已经不存在了。在福利院过多地尊重了他们本我的需求,遵循快乐原则,在觉察到别人的快乐后,自己再通过反复模仿,自我强化,变成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在没有辨别干扰的管束下任由其发展,他们的无意识模仿,强烈的表现欲、不讲礼貌、不爱卫生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在这个环节,我们不能指责孩子的这种从众学习行为,而应该把目光转向起引导作用的男生部的老师和保育员们。上文化课的刘老师和保育员们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基础准备。刘老师是特殊教育专业学院毕业,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已经有10年时间。他说,特殊学校的老师不同于一般学校的老师,不能采用惩罚措施,而只能用奖赏教育,鼓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福利院的孩子智力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成绩最好也只能有一般水平,虽然现在男生部有75%的孩子都已经在上学,但是真正能够一步一步升学走上自立道路的人基本上没有。他们将来的出路就是被送到老残院(市社会福利院)或周边县的福利院等待国家给他们养老。另外,三名保育员年龄都已入中年,文化水平低,且都只是参与过福利院组织的培训,她们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都基本上达不到护理残疾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需求。虽然院方有不许打骂孩子的规定,但她们的一个轻蔑的眼神,一句“不许……”的话语,足以刺伤孩子们幼嫩的心,而在她们平时的一举一动中,她们明显地对正常、听话的孩子有所偏爱。我们在赠送礼物时,由保育员分发,很明显地,正常孩子所分配到的礼物比不正常孩子多,而且保育员对他们的宠爱也成了他们在其他孩子中作威作福的资本。长此以往,当这些正常的孩子再进入院外一般的学校上学时,两种现实的不自然过度对一个心志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会是一个多么大的冲击呢?

对于男生部来讲,从有利于学龄期男童发展成长的原则出发,应该给他们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开放的成长领域,吸取国际先进经验,遵循儿童发展特征,给孩子撑起一片更蓝的天!

后记

短短一个星期的实习已经结束了,我们分别从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社会工作等角度进入南京儿童福利院,利用观察、访谈、座谈、游戏等方法接触实习机构,特别是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残疾儿童进行观察,验证了我们所学的理论,也部分地修正了我们所学的理论,增强了我们的实务技能,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体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