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课堂教学思考(7篇)

高校课堂教学思考(7篇)

第一篇:新媒体下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和强化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重点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一般情况,找寻其中所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校教育

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实际上,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效率,不仅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新媒体的集中应用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当前信息社会之中,包括微信、微博在内的诸多新媒体已经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在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此。

1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新媒体,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相对性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分包括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广义上的新媒体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和手机、电脑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的一种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主要是指数字化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具有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传播过程中交互性明显以及传播方式多元化的特点。而正是凭借这些特点或者说优势,新媒体才能够在我国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工作中大放异彩。

2新媒体在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样也能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当前新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际上,包括微信、微博在内的多种新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大规模应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另一方面也同样可以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引入新媒体,也同样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教师利用多种新媒体,可以将生物、化学等相对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直观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理解;也同样可以利用新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示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意象,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古典文化的魅力;新媒体的在对课堂效率提升方面,也同样可以体现在通过微信布设课堂作业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也同样是强化学生对党政思想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肯定。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新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则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高效课堂教学工作整体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通过各种新媒体的集中应用,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无论是通过微信布置预习任务,还是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创设更为贴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情景,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通过新媒体来强化、提升高效课堂教学整体效率,必须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并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和维护,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也同样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程度、开拓学生眼界的必然选择。利用新媒体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率,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有效的增加了课堂容量,强化情景创设,为学生单位时间内可接收到的知识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教学效率直接受到课堂容量大小的影响。而传统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整体课堂容量受到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工具的限制,难以承载大量的信息。同时在情景创设方面也同样受到诸多限制,因此课堂效率的提升尤为困难。而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则凭借多种技术手段,极大的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同时,新媒体在情景创设方面也同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情景,也同样提上了情景创设的针对性和贴合性。

实际上,多维情景创设过程中,如果没有新媒体的支持,显然是无法达到多维度这一要求的。其次,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必然需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大学课程中,由于知识深度和广度都不是其他教育体系所能够比拟的,因此课程的趣味性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而将新媒体引入高效课堂教学工作中来,可以将文字转变为视频、音频,通过动画的方式为学生予以重新的演绎。这种情况之下,课堂内容显然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呈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更为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世界。最后,有效拓展了大学生视野,并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诚如上文中所介绍的,新媒体的广泛介入已经在客观上改变了大学生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针对性的理论。而在这种情况,大学生在课堂内外所能够接触到的信息、知识无疑被千百倍的增加了。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看得更高、更远;另一方面也同样在客观上解决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方向不明的问题,为其就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3新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一线高校教师往往年龄偏大,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缺乏一定的了解。当前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因此部分年龄较大的高校教师并没有及时的掌握这门新技术。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新媒体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作用,过多或者过少的使用新媒体技术。当前仍然有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了这么多年,在教学效果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没有改进的必要。所以他们对新媒体技术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应用持抵制态度。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在课件的制作上,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愿采用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成为单纯的计算机的使用者,而没有体现出教学的功能。实际上,我们如果不能有机的融合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媒体技术,那么不仅无法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反而会导致教师功能的逐步丧失。

其次,新媒体难以在高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能力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加上当前我国高校培训体系中缺乏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相关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有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欲望,但是却缺乏相应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们采用新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也同样会由于各种故障或者误操作而影响教学效率,非但不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反而会耽误宝贵的课堂教学实践。除此之外,当前高校扩展背景下,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多媒体设备的更新换代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同样影响了新媒体技术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的发挥。

最后,新媒体运行规则建设严重滞后于实际需求。这一情况的客观存在,直接导致了课件介绍、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授课时间,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等却没有相应的时间。同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也变得更为稀少,学生往往严重的依赖于教师所提供的课件,加上考试内容往往以课件为主,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对新媒体技术产生依赖性。同时,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课堂容量。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认识到,很多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理解一页内容的时候,就直接切换到了下一页。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不仅谈不上思考,甚至很难看完课件的内容。

4如何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使用,而这不仅要求教师更为深入的了解新媒体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素养,能够鉴别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时机和方式方法。这显然对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除此之外,针对上文中所介绍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不当的问题,我们则应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多种手段来加以处理,在保证新媒体技术成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其使用水平。

其次,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科学理论将新媒体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中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不同学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课件的制作工作。一方面,课件的目标必须明确,保证学生能够更为直接的接触到其核心;另一方面,课件必须足够简单,并且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同时,应尽量的避免大篇幅使用文字,应通过视频、音频等更具有新媒体特征的信息表达方式来进行授课。除此之外,媒介表达过程中同样应以色彩、字号、粗细等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并通过积极主动的互动活动来强化新媒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做出积极的努力。

最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新媒体在高效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一方面应通过有效的维护,尽量保证其正常应用。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由于新媒体故障问题而影响课堂教学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同时配设专门的维修小组,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快速抢修。除此之外,除了规范新媒体设备使用之外,还应在组织教师的新媒体技术培训过程中,增加简单故障的排除内容。只有做到上述工作,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新媒体设备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为教学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足够的支持。

5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必将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主流方向的事实却不会改变。因此,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探索,使其成为提升高校教学整体有效率的重要工具。针对新媒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回避,而是应在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和高校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基础来强化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高校办学质量、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曹林娜等.新媒体时代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亲密接触[J].中国商界,2012,(7).

[2]裴银伟.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7).

[3]唐胜.新媒体时代传媒专业大学生教育工作探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6).

作者:张微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二篇:职业学校政治课堂教学途径

摘要:政治课是职业教育的一门文化基础学科,这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政治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职业学校政治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就其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展开了探讨,以期改善职业学校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职业学校政治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政治课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方向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看、听、做、写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内化理论知识。

一、设立精简、明确的政治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起到指引的作用,也是一堂课授课成功、提升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授课效果的关键所在。精简、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通过教学目标有效控制学习节奏,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避免因目标模糊、不知所措而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新课程改革提出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职业指导教学中,教授关于公司经营的知识点时,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集中在与公司相关的含义、意义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创办公司、经营公司所需的基本技能。而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主要集中在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掌握公司与企业的关系,利用举例的方法探究影响公司经营与发展的各项因素。此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教学目标的设计则应体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对其进取心、正当竞争意识的引导上。但要注意的是,所谓“三维目标”并不意味着三者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必须全面累加,也不能盲目追求“三维目标”而将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提升到与知识、技能同等的高度,不能脱离政治课的教学本质。

二、采用简洁、凝练的政治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主要工具。政治课本身就需要用大量文字叙述来呈现其理论特色,这就更需要教师把握教学语言的简洁与凝练,避免因用语繁琐而造成教学线索和脉络的模糊。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制定教案,把握不同授课环节的内容和语言,考虑需要多讲、重点讲的内容以及需要少讲、提问题的内容,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消化。以政治课中的哲学常识教学为例,由于考试的部分题目多以共性思维进行解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哲学应用思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应用能力,而不是将重点全部放在对哲学原理的背诵上。但要明确的是,哲学原理作为学习基础,并非不重要,只是无须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当固有的记忆方法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造成记忆障碍时,教师就应以多样化的语言案例、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筛选简明、扼要的授课内容

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即是以最简洁的教学步骤达成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讲授树立良好的应聘形象时,应包括仪容、仪表、礼节等内容,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为目的,而不应标新立异,过于注重外在形式思维和策略,否则将导致课堂教学偏离正轨,得不偿失。所以,职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应当选择简单直接的教学方式。鉴于每堂课的教学时长都是固定的,每位学生在一堂课当中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必要的精简,切勿为求面面俱到而浅尝辄止,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具体地说,教师要基于职业学校政治课教材中涉及的考点和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瘦身”,去粗取精、把握重点,将经常出现在试卷上、并对其他单元的知识的学习会产生一定关联,以及会对学生日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重点讲解。政治课的学习不像理工学科的学习那样需要反复练习、训练思维逻辑,只要教师能够觅得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厘清学习思路、吃透基础概念,那么,整个政治学科的学习无论是客观知识的记忆部分,还是分析解答的主观部分,学生都能迎刃而解、游刃有余。

除上述外,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职业教育领域,新媒体技术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新媒体技术为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因此,政治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积极拓展更多、更新的教育阵地。相较于从前,传统媒体的灵活性较差,给职业学校的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而新媒体的出现为职业学校的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阵地,将其以一种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校园网等多种传播形式,能够将校内最新消息、政治精神传播到每位学生的身边,避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这无疑是一种贴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型政治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教育与引导,实现了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小结

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方法外,笔者认为,理论付诸实践,方可发挥更为强大的作用。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政治课为牵头学科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职业学校的宏观规划为前提,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例如,以学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等。即以政治学科为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展开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或开展以职业专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由各学科教师、共青团团委、学生会以及其他兴趣社团共同开展,形成一张密集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引导的全面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任长梅.如何让职校政治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2]程亚琼.职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S1).

[3]陈伟.技校思想政治课教法初探[J].现代技能开发,2001(12).

[4]查广云.培养学习兴趣,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5]杨长城.对技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职业,2008(18).

[6]鲍全君.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

[7]彭艳飞,吕燕萍.如何增强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2005(8).

作者:赵玲玲 单位:安徽芜湖技师学院

第三篇:情感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摘要】多年来,较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缘由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存在消极因素,同时英语教师也没有准确地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法。关于语言教学上采用情感教学法,国内外研究成果丰硕。其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全身反应教学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提示法等。这些方法的准确应用的前提条件是高职英语教师要抱有深沉的爱生情结,以将课堂打造成具有师生平等情怀的教学磁场。要根据外语教学规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采用科学组合有主有次地加以准确应用好诸种情感教学法。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堂改革;情感教学法

一、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多年来,在职校英语教学课堂上,一直存在着让教师倍感头痛的一些不良现象:学生要么睡觉,要么说话,要么吃东西,要么玩手机,要么听MP3player,要么就看小说之类的书籍。致使英语教师麻木、应付性地上课,产生了英语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课堂纪律能管则管,管不了就随他去,英语教学教师基本存在“职业倦怠”感。

二、成因剖析

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境地如此不堪,有教和学二方面的原因:

(一)在学生方面,消极的学习情感充斥于课堂之上。许多高职学生升学前的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在高职仍不感兴趣,无进一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英语学习存在极大的消极的情感;另外,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特征决定并造成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特殊的情感障碍。大多数的高职学生不像本科大学学生那样,把英语看做是拓展人生发展空间的必修课。他们往往更多地把学习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投人到相对实用的专业技能课上,而把英语课看作是挣学分和文凭的外力强加课程。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动机不明、动力缺乏。

(二)在教师方面,没有采取准确全面、积极有效的情感教学法,从而加剧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无序和低效。不可讳言,很多英语教师在摒弃传统教学采用情感教学法上已做了许多尝试,试图改善英语教学的困境。但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真正能够准确有效地实施情感教学法的仍很少。表现在:一方面,职校的英语课堂教学缺少平等对话。情感教育变成了片面的、单边的活动。教师只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而忽略了教师自身在情感教学与交流中应发挥的核心作用;忽视了教师应对学生传递的情感信息给予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我国职校英语教学也缺少真正的亲情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把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的情感不仅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忽视与损害。更有甚者,严格的考试考核方式、排名次等给学生带来了持续的紧张、焦虑和不安,持续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教与学不能相长,学生影响了教师,反使教者处于被动。上述二个成因是负能量的双向传递结果。学生的消极情感引致教师的消极怠课,教师的消极怠课引致更为严重的学生厌学。目前,我国高校一些基础公共类必修课包括高职学校英语教学深陷于这种二难困境,有着深广的教育和时代背景影响因素。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互联网+教育呼唤着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革新,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三、英语情感教学的内涵

(一)情感教学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高效的发挥。反之,消极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上,要正确处理好情感因素与人的认知活动和精神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情感。

(二)情感教学的基本涵义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及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该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统一。

四、情感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论

(一)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physicalresponse)。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Asher)提倡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学第二种语言。该法先剖析了大脑两半球不同的功能,右脑主要是形象思维,左脑主要是逻辑思维,强调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发展。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根据语言学习自身的规律,首先是要学习听的能力,然后逐步发展成说的能力,继而发展成读和写的能力。听力理解在先,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但一定要在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先由教师或成绩较好的学生发出指令,再由其他同学来抢答。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还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外语的紧张情绪。

(二)沉默法(thesilentway)。Gattegno指出,在沉默法中,教师的沉默是其主要特色,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另有学者指出,沉默法中,教师的作用有三个:(1)教;(2)测试;(3)不妨碍学生。“教”就是一次性地将某一项目介绍给学生,通过非语言线索解释其意义。接着开始测试,就是无声地要求学生根据所教内容进行重复运用。最后,教师无声地监督学生用新学的语言项目进行交际活动。总体而言,教学生把教师看作是一个中立的裁判,可以从他那里获得支持,但感情上不卷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己多听、勤思、多看、多说。

(三)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LanguageLearning)。产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国,是由古兰(CharlesCurran)创立的。其教学目标是外语口语。它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是集科学化与人文化于一体的一种创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初级阶段使用母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而后者的学习能带来前者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前者学习的效果,对成功的外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提示法(Suggestopedia)。其基本观点是:外语学习是有意识习得和无意识习得相结合的过程,必须努力扫清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尤其是消除他们的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学生走进课堂时,教室周围的环境应该是十分和谐的:能听到令人轻松的音乐,看到令人愉快的图画,看见教师温和的态度,听见教师亲切的语言,这样会使学生上课时进入最佳的思维与心理状态,从而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

五、情感教学法的精髓

(一)情感教学法的精髓之一:教与学之间应形成平等情怀的磁场。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于引导、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在几乎没有压力和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尤为紧要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抱着深沉的爱生情结,要体现出尊重、关怀、理解、宽容、给予和责任等要素。此外,情感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是力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创新意识,它应该从唤醒学生最简单、最纯朴、最可贵的情感入手,让他们既学会自重、自爱、自立、自尊、自强;又学会知礼、知羞、知耻、知恨、知怒。这种“学会”,首先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情感质量,才能在情感教学中与学生一同实现教学相长的乐趣。

(二)情感教学法的精髓之二在于准确地组合运用好具体的教学方法。教与学之间形成平等情怀的磁场,更多地要通过具体的情感教学方法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上,要科学合理地组合运用,因时因地侧重运用,拿捏正确,并运用自如。准确全面地将具体的情感教学法应用于职校英语课堂教学上,符合当前最为迫切的教学创新改革的方向和需求,是改变职校英语课堂教学局面的法宝。在若干次课或更长的一个教学时段及至整个学期,要清醒地把握好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规律,用好用活全身反应教学法,遵行先听力再说的能力最后读写能力的教学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环节,又可以具体地应用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提示法,并在各环节中进行准确的组合。如听力的教学属于初级阶段,应以沉默法为主,社团语言学习法和提示法为辅。听力的教学开始时,使用母语进行必要的提示,或进行有趣的人文诠释;利用音像设备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的沉默是金。在用英语“说”的教学时,应以社团语言学习法为主,沉默法和提示法为辅。读、写教学时,应以沉默法和提示法二者为主。

参考文献:

[1]陈伯敏.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职业技术教育,2001(1).

[2]戴维•伯姆.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

[3]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

[4]李莉.英语情感教学与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谢利芳 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本文基于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堂教学的实际,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下幼儿园对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需求。

【关键词】陶行知;师范教育;艺友制;课堂评价

我们经常讲,教育要发展在于改革,教育要改革在于创新,教育要创新在于学习。从古至今,有许多教育改革的大师,他们对教育有精辟的见解,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是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中最需要首先学习和领悟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获,才能真正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有所创新。当下,我院正在做一项关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思来想去,陶行知先生的师范教育思想正是此课题的一个方向标。只有细细研读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用先生的人格精神激励自己,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才才能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实际,做好课题研究。

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陶行知先生在提到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提出“师范学校为事造人,造一人必得一人之用。”总结起来,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惟独为全国儿童和民族前途打算的师范教育才能受我们的爱戴。”学前教育专业尤其如此。学前教育毕业生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果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书呆子,那么祖国的下一代又能如何?因此,作为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幼儿教师。那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这个目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改革课堂教学目标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幼教人才,首先应反映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虽然每门课的课程性质不同,教学目标强调侧重点不一样,基础课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课要突出技能的掌握,但是,他们的共性应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教学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纵观今日的大学课堂,仍无法抛弃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记的教学模式。似乎只有教师完全占有课堂才是完成教学,学生只有完全记录笔记才是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他认为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当了幼儿园老师,他也会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小孩子,会培养出更多的小书呆子。陶行知先生提出用“教学法”代替“教授法”,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坚持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将问题教学法、个案研究法、探究学习法引入大学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反思和解决的过程,同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大学教学又要与幼儿园实际紧密结合,要在幼儿园里教,在幼儿园里学,在幼儿园里做,教师带学生到幼儿园实践,看看幼儿园的孩子在做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带着疑问和困惑返回到大学课堂,通过研讨、反思、总结,进行学习,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教学做合一。

三、改革课堂师生关系

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中,各科教师称为指导员,不称为教师。他们指导学生教学做,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反观今天的大学师生关系,各科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教学,完全没有与学生融为一体。1928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种培养师资的方法———艺友制,他指出,“艺友制是什么?艺是艺术,也可做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是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的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此法弥补了师范教育将学理与实习分开的缺憾,避免了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教学怪象。具体说来,就是先生与学生之间要坦诚相待、平等交流、共教共勉,共同进步。作为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敢说、敢问的创造、批判思维的养成提供平台。

四、改革课堂评价体系

陶行知先生批判了当时的会考制度。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所教的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这对我们当前的高校课程评价也有一定的启发。我们知道,经过三年以高考为最终目标的高中学习,学生无论从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评价上,都已形成定势,他们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知识的记诵好应付考试上。然而,大学不是培养应试型的书呆子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型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幼儿教师。因此,要彻底改变学生及教师的课堂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目标取向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不仅要对教学的累积性结果做出评价,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创新意识的评价。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要把学前教育的课堂评价搬到幼儿园的教学中去,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用到了多少,通过课题考核、作品展、汇报演出等形式,将任课教师评价与幼儿园教师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柴林丽 单位:潍坊学院

第五篇:高职课堂教学方法运用思考

摘要:语言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语言教学也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各个高校推进ESP教学,在语言教学中更加注重其专业性与实用性,推进学生语言知识的进步。本文主要讨论高职在语言教学中对ESP教学方法的应用,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ESP;课堂;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领域历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各种各样教学方法的诞生及应用,人们对语言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语言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重视。ESP教学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于英语的专业针对性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实用性。我国很多高校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中都在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实现对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ESP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不同的时代背景,人们对于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界定,如AMT三级构架模式、ADP三维模式、五层框架模式等,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可以看出其教学方法内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ESP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所以,一般的语言教学方法在ESP教学中也是适用的,但是与一般的语言教学又有着一定的区别。ESP教学主要注重的是学生能够利用语言完成自己的专业目标,其内容更侧重于学生专业性语言知识的教学,实现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进行英语交流。同时,在ESP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文章语境、语域的分析,充分了解文章创作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创作的专业特点。因此,ESP教学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超越一般语言教学的,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对ESP教学十分重要。

二、ESP教学方法在高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

据研究发现,ESP教学在高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主要问题表现为:ESP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之间界限模糊,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以及ESP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方法的使用也非常生硬、不灵活。首先,ESP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ESP教学满足的是学生对于专业化英语的需求,有很强的方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ESP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对旅游英语的教学,教师就要注重学生从事旅游行业对英语有怎样的要求,充分考查学生旅游英语所侧重的方向以及学习旅游英语的最终目的,选择最恰当、最适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目标。

其次,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ESP课程的课时又比较少,所以,教师在进行ESP课程教学时,必须要在相对紧张的时间内,既要让学生掌握英语最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其相关专业的知识内容,教学难度非常大,这就导致在ESP教学课程中,教师更多的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以完成课程内的教学安排,从而ESP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再次,教师在进行ESP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课堂内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水平,应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然而,很多教师对ESP教学方法的使用非常生硬,使ESP教学诸如内部理论、教学观点、教学主张等要素无法协调统一,使整个课堂显得支离破碎。也就是说,教师本身对于ESP教学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也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应用ESP教学方法。

三、对ESP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善ESP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ESP课程的教学宗旨。高职学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所以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更加注重的是英语的实用性。因此,在ESP教学中,要更加侧重于英语的应用性,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英语基础上。让学生在ESP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专业性语言的交际特点,解决学生英语交际困难的难题。

其次,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之间的优化组合。ESP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英语教学,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专业性英语语言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其多样性与灵活性。例如,在讲解专业语言中常出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沿用普通英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记忆积累。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才可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英语交流,以训练学生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所以,在ESP教学课程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以及自身的情况,适当的选择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在ESP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ESP教学方法中各个要素的协调统一。ESP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相关行业语言技巧,满足学生对专业性英语语言的需求。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学习的特点、基础以及对学习的专业需求,然后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方法中各要素间的协调统一,在实践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ESP教学是针对专业性英语语言学习的教学,把ESP教学应用于高职语言教学中,明确ESP教学的目标,完善ESP教学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专业化英语学习的需求,提高ESP教学水准,有利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冰鹤.基于需求满足的高职ESP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

[2]贾曼丽.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ESP“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3]李守林,廖书娟,张科宏等.西部地方高职ESP师资培养探索[J].新西部(中旬刊),2016

作者:罗琼 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案例教学法下高职审计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审计是一门对理论及实践均有较高要求的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讨论式开放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总结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点,最后为如何完善案例教学法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审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一大求职去向是进入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验资、记账、纳税申报和会计咨询等工作,就业范围十分广泛。因此,旨在教授审计原理、程序与方法的专业核心课程《审计理论与实务》就显得非常重要。就现阶段而言,国内高职审计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难题: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日常业务与经济关系更趋复杂,进而导致审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大提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地灌输“风险审计”的理念是每一位授课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二是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内企业的业务范围遍及世界各地,一个三线城市的小企业股东也可能来自港澳台或是国外,这就对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熟练运用国内、国际两套审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自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以来,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得到极大提升,使得与之对应的审计理念、模式和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而目前的教材并没有完全呈现这一系列新的变化,也就造成不少学生走上岗位后有“书本与现实脱节”的感触。上述难题对如何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出了挑战,更指明了高职审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审计是一门对理论及实践均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仿真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鉴于此,蔡香梅(2005)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案例,可以使得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变得活泼生动,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提高其认知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深化高职审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讨论式开放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审计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发展的一大趋势。李晓慧(2010)特别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在合理选择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在深入讨论并相互辩证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得出结果。这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我分析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应对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将审计概念由晦涩难懂变得活灵活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案例背后的故事与根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往往是众多概念与内容的总结,系统性与复杂性较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在互动中整合前期课程所学内容,强化自身发现、分析、应对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余玉苗(2011)在设计审计课程时,以“创造力、就业力和创业力”为导向,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来教授先进的审计理念、模式、程序和方法。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所授内容必须接地气,必须与实务界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应当根据实务界的最新动向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计技能。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一)案例选择的时效性

每一项审计准则的出台,都是基于审计实务中发现的漏洞的“补救”,都来自审计人员的经验和体会,其中某些审计事件已经被学者和研究员们总结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经典案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经典案例已经被反复研究过,其结果在网络上也较容易被学生找到,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进行独立深入思考,从而使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侯洪涛,2010)。随着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不少以往的经典案例在当前的审计环境下已不具备可参考性。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授课老师及时更新案例。

(二)案例选择的代表性

在一份“关于对目前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是否满意”的问卷调查(何芹,2009)中,仅有12%的学生的回答在满意及其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及整个课堂的参与组织感到不尽如人意。比如案例缺乏代表性、与我国国情脱节等等。审计案例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极其重要,高质量的案例应当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与一个或数个审计理论点对应;二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让学生得以通过仿真练习掌握相关程序与方法。

(三)案例选择的可操作性

来自资本市场的真实案例为审计课堂教学提供了新鲜素材,然而这些案例涉及的公司大多都是业务复杂的上市公司,因而在对案例进行“重演”时存在较大困难,也就很难让学生切身体会审计的整个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对真实案例进行“剪接”,删繁就简,以使案例变得更容易上手,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体会到审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这种对案例的改编并非是扭曲案例的真实性,而是通过“加工”使得其更具备可操作性。

(四)案例教学法的考评管理

传统审计教学案例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教学路径的单一。对此,吴秋生(2013)提出以下设想,即拓展案例教学路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研习。具体来说,就是将案例教学从课堂中拓展到课前课后、从课堂内外拓展到互联网上、从课堂教学拓展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刘淑芬(2006)、邹照菊(2008)和张雪梅(2010)均提出要建立健全案例教学考评制度。课程教学考核形式应包括课后作业、课堂参与讨论和期末考试,各部分以恰当比例再汇总为最终成绩。

四、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建议与措施

(一)及时更新案例,完善资源库建设

案例教学法能否实施成功,关键在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案例教学法旨在融案例教学于审计课堂之中,以生动活泼的真实案例将教学与实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因此,需要教师对于资本市场保持持续关注,以实务为导向,根据最新政策、准则与法规来及时调整教学,力争向学生传授先进的审计理念、模式、技术及方法,并将其融入案例之中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强化案例选择,提高岗位贴近度

针对高职教学的实际,审计学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必须要坚持紧密联系实务。根据近几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毕业后进入事务所从事审计、验资和记账等工作成为毕业生们的一大选择。但学生普遍反映,由于事务所开展的岗前培训几乎为零,因而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事务所所要求的专业水平。因此,作为一线的授课教师,一方面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讲授现代审计技术与常用方法,缩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区分审计的不同阶段来介绍相应的审计程序与理念,在学生心中搭建一个完整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框架”。此外,在课堂外,教师应当结合所搜集的审计案例对会计专业课程《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计划、授课方案、内容及考核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为进一步修订新一届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思考依据。

(三)提高案例可操作性

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不能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审计学课程的特点是过多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学生参与,以致于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得不到较好发挥。因此,案例教学法下的审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传统的理论课程授课方式,还要通过小组讨论、全员参与以及分组展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教学互动当中。通过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完善考评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取得的成绩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有规律地对照改革目标进行评估与反馈,达到持续改进。完善考评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此外,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考评以外,也可以要求学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评价,明确改革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法下的课程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案例分析主题;②所选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与启发性;③案例背景是否完整、描述是否清楚以及语言表达是否到位;④案例分析是否缜密,能否准确地发现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根源;⑤对案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能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课题名称:本文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案例教学法下的高职审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Y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蔡香梅.2005.浅谈审计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0~72.

[2]李晓慧.2010.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研究.会计之友,4(下):111~113.

[3]余玉苗.2011.《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12(上):27~28;39.

[4]侯洪涛.2010.论审计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选用.会计之友,1(中):100~101.

[5]何芹.2009.审计案例教学现状及效果评价———基于学生与教师不同视角的分析.财会月刊,9(下):110~112.

[6]吴秋生.2013.《审计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创新[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29~33.

[7]刘淑芬.2006.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74~76.

作者:谈礼彦 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

第七篇:高校课堂教学中本位情感缺失研究

[摘要]本位情感的缺失是高校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只有直面教师授课热情被压抑、学生上课兴趣下降的现实,从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教学机制、学生价值观方面找原因,才有可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本位情感;缺失;评价机制

本位情感的缺失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问题,研究此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生面临的共同困境:课堂教学缘何变为师生共同的痛。针对高校师生上课热情下降的现实,对本位情感缺失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本位情感及缺失表现

本位情感是师生基于共同的课堂教学参与行为,各自怀有的一种情感认知,是对课堂教学持有的价值判断。它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互相激发出来的。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它分为教师的本位情感和学生的本位情感。通俗来说,教师的本位情感是一种和教育使命相关联的职业情感,是对教师尊严、授课成就感等的价值评估。教师在本位情感的驱动下,体现出朴素的职业情操:用真善美的人文认知去丰润学生的心灵,同时传授学识,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专业技术人才。学生的本位情感是学生对自身上课行为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认可。它表现为学生有热情去听教师讲课,并有兴趣作出反应,进而获得一种求知欲满足后的愉悦。本位情感植根于悠久的儒家教化传统,成为师生参与共同课堂教学的情感标的物。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衡量出传统教育完成度、师生默契度的高低,即如果课堂教学中没有本位情感,那么教学质量、授课效果、师生上课热情都会出现问题。

现实是,高校课堂教学中确实出现本位情感的缺失。教师本位情感的缺失表现为:教师授课时的情感投入严重不足,内心并没有洋溢着一种教育使命感,他的授课处于一种机械、呆板的状态,和学生没有互动交流,也没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套教学思路缜密、教学热情高涨、人文使命感强烈的布局,而仅仅是对教师科研成果做的一个平铺直叙的说明展示。从这种例行公事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得到尊严和快乐,当然学生也会感觉枯燥。学生本位情感的缺失表现为:学生没有热情去听课,也没有兴趣关注教师的人文传承,把教师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教师在讲台上自顾自说,师生形成楚汉河界。学生缺乏对教育的敬畏,对上课的价值评判很低,出现厌学倾向,逃课、旷课时有出现。一些学生不尊重教师。鉴于从师生各自的立场来谈高校课堂教学本位情感的缺失,都会陷入简单化、片面化的自我论证过程,甚至会有持论主观化、情绪化之嫌,因此,就需要从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学机制,乃至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状况来全面探讨本位情感的缺失。

二、对本位情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高校教师评价机制造成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和重视不足。高校教学的模式是课堂教学辅之以学术科研。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就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和学术科研两部分的评价基础上的。教师的学术科研和课堂教学形成并驾齐驱之势,甚至学术科研会凌驾到教学之上,即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在绝对大的程度上决定教师的职业业绩。虽然教师评价机制里,课堂教学也占有比重,但由于科研较之于教学更能体现教师的创新业绩和学术能力,较易凝聚成受众广泛、考核更直观化的固定智力成果(专著、论文、专利、课题、项目),因此在评价机制中,教学评价显然不能抗衡科研评价。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很难去真正改变这个现实。鉴于科研学术对课堂教学的替代效应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中被约定俗成的认可,那么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之间的那种传统上的唇齿相依关系会被削弱。教师不再以学生的听课反应作为自己职业评价的标准,很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忽略学生的听课回馈和反应。

不过即使再生动的课堂教学,在考核机制中也很少有用视频材料存储教学过程的做法,学生的口碑和评价对于教师总体评价机制作出的贡献率其实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专注科研学术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局面,这在理工科院校表现尤为突出。当然,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务管理部门设置了“教学质量奖”,开立了“本科教学精品课程”,来提高教学质量,扭转教学风气。具体效果如何,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作为教育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出现了问题。当然,把本位情感的缺失完全归咎于高校的评价机制也是偏颇的,毕竟目前的评价机制已经运行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能考核出教师的职业业绩,保持评价机制的稳定也是现实需要。但是要注意到评价机制中重科研的倾向会带来轻教学的结果,造成学生事实上成为教学中被弱化的部分,学生上课的愉悦感会持续走低,最终造成教师、学校的口碑下降。

2.高校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要求提高。高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做科研、学生自学为最大特色。学校通过不断减少学时,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以便让他们获得更多时间,进行自学,全面发展。而教师通过科研来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规划、巩固专业知识。学时有限的课堂教学就变得珍贵,成为师生共同的江湖,不过它面临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判断意识和思考能力的受众阶层,对于课堂教学的期待和要求,也不同以往。由于自学时间增多,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日渐提高,当然对教师的课堂依赖也比中学时相应的降低,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模式的传统课堂教学就不再成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唯一途径,较之于中学,学生很难再亦步亦趋地,去跟随教师的全部思路。教师的授课需要更为生动,才能吸引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把上课看作是一个集传授专业知识、展现教师人格风骨、培养学生德育美育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呼声越来越高,希望教师能展现学术严谨以外的人性芳华和教师风范。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上课缺乏对学生青春期心理的把握,讲课不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情绪、氛围的引领,缺乏幽默和风趣,忽略学生的听课反应。教师上课只是对自己的学术科研作一般的展示或对着论著照本宣科,没有穿插自己的求学感悟和心路历程,这就在客观上没有形成教师基于自身的人文素养而对学生应该提供的一种心理辅导和精神开解。即教师没有展现出一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情商,没有意识到在视频、网络铺天盖地,人与人关系日渐疏离的网络时代,学生更需要面对面的现实交流来建立他们的价值认知。由此,教师很难获得那种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学生、教师其实更像是两个各自发声的独立阶层,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共同体,教师出于教学而从事的科研就没能和学生的上课真正交融在一起。正视高校教学模式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氛围,才可能对本位情感的缺失找到一个解决对策。

3.部分学生对上课存在认识误区,价值观混乱。单纯评判教师本位情感的缺失对教师有失公允,毕竟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方———学生的课堂反应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授课热情和积极性,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因果论证。教师是在乎学生的反馈,并且相当敏感。学生的反馈带来的动力不容小觑。学生的听课行为会在绝对的意义上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临场发挥。不过现实不容乐观,很难期待学生对上课做出有效的反馈。目前的大学读书氛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大,网络的无处不在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精神空虚抑或信仰危机,都会对传统的读书、上课等人文行为造成巨大冲击。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情景,隔离了以教师为代表载体的校园关怀,把师生间的交流看作是无用之物,拒绝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上课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上课不重要、读书无用、人文无用,对事物的认知趋向于功利化和世俗化。还没走出校门,一些学生就已丢掉了青春的热情,出现了青春心理的未老先衰:刀枪不入,没有信仰,价值观混乱,修养不足,情商较低,内心缺乏对教育的敬畏和对教师的尊重。教师视上课为畏途,百感交集,因为学生逃课、旷课是经常的现象,教师授课甚至会出现门可罗雀的局面。学生的冷漠和目无师长,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声誉和尊严。很难看到传统教学中师生其乐融融的氛围,教师不得不采用点名、签到的方式维持正常的出勤率。即使学生来上课,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不抬头看黑板,课堂低头族、玩手机族比比皆是,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实。

三、解决本位情感缺失的对策

本位情感的缺失是一个涉及很多复杂因素的系统问题,对它的解决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不同的主体协同各自的立场,换位思考,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1.开设人文类的公选课程,加大美育和德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开立一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公选类课程,用中国文学中优美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去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以儒家、道家、佛家的精髓来帮助学生构筑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最终让学生感悟到一种高贵的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亘古不变的理想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公选课教师如能大力激发出学生的这种情感,那么学生可能会把这种情感释放到其他专业课的课堂学习中,上课状况会好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会被重新传承。

2.鼓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重视教授言传身教的现实功效。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重,以教授在学术科研方面的经历,来提升和落实学生对学术的想象空间,这对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会有益处。教授的科研学术和自己的人生感受如能真切的结合起来,传达给学生,这会给学生形成一种价值观上的参照。学生会重新检视自己的专业兴趣,并重塑心目中的专业形象,上专业课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3.微调教师考核机制,尽量做到考核机制的多元化、人性化。面对约定俗成的考核机制,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纳入考核机制,确实不好操作,那么能否针对教师个人的授课特色和人文魅力,运用视频手段记录课堂教学,在校园网上播放教学视频呢?这可以成为一种思路,即使不能对全部教师适用,那么对部分教师适用,也是可以参考的。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如能多元化、人性化,教师内在的人文情怀都会被激发,无论他是理工科教师还是文科教师。

4.禁止出勤率低的学生对教师评教,避免对教师造成伤害。学生只有基于真实的、出勤率高的上课行为,才能对教师做出公正、客观的评教,这样的评教才能成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参照基础。教务部门在参照学生的评教时,要考虑到学生评教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有效的,避免由于学生的个人因素而导致对教师的非客观评价。目前一些学生逃课、旷课,甚至让人代替去上课、签到,他们对教师的评教严重失真,完全背离了评教机制的初衷,那些认真授课的教师会被不公正地对待。因此教务部门就需要协同教师,制定一套学生上课出勤机制,把那些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排除在最终有资格参加评教和期末考试的学生名单外,禁止这些学生评教,保证评教的公正、有效,以避免对教师职业声誉和尊严造成伤害。现实中本位情感的缺失需要引起高校各方面足够的重视,才能相对客观、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是教学中宝贵的人才资源,教师是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力量。直面本位情感的缺失,才能走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林嘉文.忧乐为天下[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2](美)比尔,波特.空谷幽兰[M].南海出版公司,2011.

[3]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7.

作者:李钢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