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思考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公共的基础课程,为了顺应职教育的要求,需要我们积极进行研究。对于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与探索已经进行很多年了,但是,往往受到学科内部的局限,包括:教材、教法等。从这些研究分析,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但对于中职语文课程的发展不一定有效,需要不断变革,构建一个本位的中职语文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能力本位行动导向五步训练法

对于中职语文,在中职院校中属于一门公共的基础课,符合国家的要求而进行的,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为主,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运用技术的能力的学生,把“应用”作为核心,构建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体系;通过实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的能力;另外,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促进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结合社会的用人部门于一体,使得师生与劳动者积极配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对于中职语文课程,顺应高职教育的要求,需要我们积极进行研究。笔者提出在中职语文课堂中,不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促进课程的改革。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

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等,是指从全部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能力,其不包括岗位专业能力,其余的基本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撰写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其中,人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针对每个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来说,均会具有特定的能力,但使用范围不宽。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具有一定的通用能力,以数量为角度分析,它们没有特定能力多,而它们的使用范围宽,涉及到所有行业的活动领域。从整体上分析,对于任何一人在进行任何一种职业或工作,均需要一定的能力,即核心能力。而职业的核心能力,往往数量不多,但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于每个人在自己职业的生涯之中,甚至在平时生活中需要这样的能力,其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的特点,其对整个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等领域产生影响,也给人的终身发展和成就带来影响。到了1998年,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编写了《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指出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的应用、信息的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对于学校而言,使得毕业生具有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对于职业的道德、态度、核心能力组成了职业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学生工作前,需要依据职业要求,增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核心能力的提高,使得毕业生具有就业的竞争力。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原因

1.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中职语文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到目前为止,中职语文教育居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对于课程的性质、定位、教育的理念、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等均没有达到进一步研究,使得中职语文成为边缘的课程,也使得学生产生质疑的态度。随着学习效率的降低,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理念,其实,对于学生学习母语教育的问题属于一个伪问题,而人们很轻视语文课程,是由于其效率的低下导致的,因此,对中职语文课程需要改革。

2.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是现代教育

职业化的必然要求。对于现代教育,为了养成具有生产劳动能力的公民,随着自由教育、专业教育的发展,使得普通教育转为专业教育。随之出现了以职业教育为倾向。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阶段,把经济建设放在核心地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得中职教育最终为社会服务,促进经济建设。所以,在我国需要更多具有专门的人才。总之,在中职语文课程中,需要关注与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讨

1.建立体现能力本位的教材体系。

当前,对于中职语文教材,出现多个版本,但仅仅具有几种体例,包括:依据文学史、文体、内容而编排的。对于三种体例均有优、缺点。我们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利用语文资源,使中职生利用这些资源培养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2.建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能力本位为主,不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为了达到这种转变,以行动导向的理念、方法为主,在所有教学活动之中,学习者作为主角,而参与者作为关键的一环,教师仅仅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使得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进度、方向进行控制,依据学习者的表现,对其学习的效果给予评估,使得学习者的专业技术达到提高。总而言之,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积极地适应现代教育的职业化要求。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于彩芹.谈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J].语文建设.2014(06).

[2]陈玉秋,邱福明.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的理性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04).

[3]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语文建设.2006(03).

作者:王晓梦 单位:辽宁省锦西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