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大学母语教育的变迁

论大学母语教育的变迁

不久前偶尔看到一个卫视台的电视相亲节目,发现嘉宾的汉语表达就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其中有位男嘉宾说:“一些问题就是当面说清楚就可能好,如果一直在心里的话,后来就会积劳成疾。”而一位女嘉宾也有这样的表述:“其实我对他有动心……其实我内心是很波澜壮阔的,虽然表面上可能没有什么。”两位嘉宾都是大学毕业,而且是学成归来的“海归”,男嘉宾还是硕士,其外语和专业没有话说,但母语的表达却有点问题。撇开口语表达中的重复等不论,这“积劳成疾”与“波澜壮阔”都用错了地方,更不能说“很波澜壮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高校未普遍将大学语文教育列入必修课程。除汉语言、汉语言文学、外语专业及其他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文科专业有汉语教育课程外,大学语文课在很多学校开设情况不一,2005年时“还没有被明确定为公共必修课,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教学时间未规定,教师缺乏编制上的保证”[4]。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作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5]在此之后,大学语文开课情况大有好转,但仍然并非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都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程。《中国青年报》报道,×ד所就读的大学,大学语文并不是一门必修课,他也从没有选修过这方面的课程”[3]。这种现象导致“中小学语文教育和高等学校语文教育严重脱节,往往高中毕业也就意味着语文教育的终结”[6]。大学生的母语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及部分文科学生所接受的仅仅只是高中汉语﹙语文﹚教育,进入大学以后再没有接受相应的大学汉语﹙语文﹚教育。相应课程与训练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基本上就是其中学毕业时的水平,直到大学毕业,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运用能力也不见长进。

第二,缺乏与学业、职业挂钩的汉语能力考查。目前我们缺乏与学业、职业挂钩的汉语能力考查,在学生毕业与就业等环节上对母语教育的政策引导力度也不够,“大学毕业时,外语是否达标,有考查办法,对母语是否达标,却没被看成问题。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切宜考虑解决”[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英语的教育却一直受到各方重视,被列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有较多的学时保证。而且有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考试﹙CET﹚,其能力水平有明确的四级、六级标准,每年开考两次。考试方式则有听力与书面答题,考试成绩优秀者还可以再参加口试。这一考试使得许多学校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取得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即使教育部一再重申不得将大学英语考试与毕业和学位挂钩,并改革大学英语考试,不再认定合格与否,只通知考试成绩,但很多学校仍然规定大学英语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分数线,否则不授予学士学位。目前针对中国人的汉语能力考查,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考查普通话口语水平;二是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但并未广泛与学业、职业挂钩。

第三,不重视母语的社会环境产生消极影响。与大学不重视母语教育相关的是社会对母语也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执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不严,大部分职业对母语水平没有准入要求,在个人职业发展的某些环节对母语水平的要求不够等方面。社会对母语重视不够首先体现在执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不严。目前,我国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律层面的有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使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等有关法律,也都有关于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规定。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规、规章,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语言法律、法规体系,使语言规划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这种法律、法规基础上,相关的人员在规定的场合不说普通话就是违“法”的,即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但现在是遇到类似问题虽然有法可依,却执法不严,力度不大,或者说要严格执法存在诸多困难。

虽然由于“在语言地位规划中,在推行标准语和官方语言时,对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不同场合要有不同的要求”[7],国家法律法规对普通话使用的适用人群和适用场合,以及不同人群应达到的普通话水平标准都分别作出了相对宽容的规定。但在实际的社会用语中,仍存在守法不严的现象,在该说普通话的场合未说普通话。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带头作用很不够,执行政策力度不大。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没有起到带头作用。未公开报道的会议就不说了,即使在电视与广播中公开报道的会议,也有一些领导人用方言侃侃而谈。有的领导是大的庆典仪式等用普通话,工作会议则还是用方言。这一方面说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起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新闻媒体没有尽到责任,缺乏监督,虽然他们也有苦衷。其次是大部分职业对母语水平没有准入要求。

且不说对母语水平的全面要求,就是国家规定普通话﹙口语﹚水平应是某些行业与职业的准入条件,这方面也执行和控制不严。国家规定对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达到相应水平。目前做得较好的是学校、广播电视部门等,但其内部也不很平衡。如教师准入中,中小学教师较严格,没有相应等级的普通话水平证书不能应聘,大学教师有些则是先入职再培训测试。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中,播音主持的普通话较好,记者却不尽然,有些记者的普通话听来很差,也看不出有什么制约和助其提高的措施。第三是在个人职业发展的某些环节对母语水平的要求不够。不仅在学生毕业环节上政策对母语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而且“在升学、晋职、晋级、就业等领域,存在着轻汉语重外语﹙主要是英语﹚的政策规定或心理倾向,损伤了母语的声望”[8]。这里的政策不仅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也包括各行业、各单位的一些政策规定,而且恰恰是一些行业和单位语言文字法规意识和规范意识不强,对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引导不够,没有采取一些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和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比如说晋升技术职称一般要考外语,没有说要考汉语的。相反,国家对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并无什么规定,仅有一个用来测定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大学英语考试”。高校将其作为授予学位的必备条件,用人单位将其列为招聘条件,晋升职称有时也可作为免考的依据,英语的作用在这些方面大大超过了母语汉语。同时,问题还在于,即使严格按照法规执行,比如使大学生在毕业时都达到了相应的普通话水平,也未完全解决大学生母语运用水平的问题。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测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实际上只是普通话口语水平。要提高其书面语运用水平,还得加强母语教育与训练,因为书面语运用能力是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的。因此,我们呼唤大学汉语,呼唤加强大学母语教育。

提高大学生母语运用水平的可行策略

社会语言环境与大学母语教育实际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用语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问题,一个是大学生的母语全面运用水平问题。针对当前社会语言环境、母语地位和母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怀着语言忧患意识提出了捍卫母语的口号,呼唤提升母语地位,努力使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要促进社会语言生活的合“法”化、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等人群的母语运用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就要提高学习母语的自觉性,加强语言执法,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汉语母语教育。首先要提高学习母语的自觉性,营造学习汉语的氛围。有专家认为大学生语文未学好责任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到了大学再学为时已晚。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因为“一个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语言学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小学和中学﹚、提高阶段﹙大学﹚和延伸阶段﹙自我教育﹚”[9]。而且不管语文学习是否分三个阶段,这样说也是不负责任的。不管责任在哪里,现实是大学生汉语水平不高需要采取措施来提升。大学生既要提高汉语运用水平,也要通过对语言所蕴含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加强母语教育。其次要加强语言执法。要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语言生活中的地位和声望。“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声望,乃固本之策。要提升语言的国家意识,爱我中华,亦爱我语言。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成为珍爱国家语言文字的表率。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领域,应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为社会树立榜样。要科学处理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国家开放急需加强外语教育,但也决不允许外语吞噬母语。”[8]语言文字规范的立法工作有很大成绩,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地位与权威仍有待加强与提高,特别是语言地位规划在某些局部亟待加强。

要加大语言执法的力度,建立执法监督的机制。加大语言执法力度需要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行政部门要有配套的行政规定。长期以来,除播音主持专业以外,相关语言政策对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要求也很严,将学生达到规定的普通话水平作为毕业条件之一,并严格执行。这一政策对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学习普通话,自觉提高普通话水平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后来各地在语言政策上开始规定所有的大中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等级。各地颁行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办法和规定一般都作有相应的规定。如上海市《办法》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湖北省《办法》规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但面向所有大中专毕业生的这些规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除师范类专业外,执行情况并不很好,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暂时并无相应配套规定,学校也没有执行的自觉性,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就不足。严格执法,更要严格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提高语言文字的法规意识,带头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带头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尤其是地方领导要做表率。学校要利用这一重要阵地充分发挥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作用。文化出版、新闻媒体等部门,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又要对社会用语用字起到监督把关作用。语言文字使用不合规定和规范的应予封堵,如未按规定使用普通话的会议报道就不应该播出。交通、邮电、金融、商业、旅游等社会服务行业要自觉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切实起到窗口先行作用。第三要加强政策引导。例如升学、毕业、从业、晋职等要有相应的母语水平等条件规定,对相关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要求要严格执行,等等。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能将汉语母语的学习与应达到的标准列为取得某些学历的必备条件,理直气壮地依照各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和规定,将汉语水平作为大学生必备的毕业资格条件之一,使母语教育课程成为大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以促进大学母语教育,使学校这一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母语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措施可以考虑实施“大学汉语测试”﹙DHC﹚,将达到某一分数线作为大学毕业的条件之一,同时让用人单位对该生的汉语水平有一个参考标准。由于已经有“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定口语能力,且已较为成熟,“大学汉语考试”可与其结合起来,考查应考者的书面语运用﹙阅读与写作﹚与听力,其成绩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合起来作为“大学汉语”成绩,以此激发大学生的母语学习动力,提高大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也可考虑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已有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结合起来设计“大学汉语测试”。除政策引导以外,就业与继续升学的某些条件设置也可以引导大学生的母语学习,促进母语教育发展。如有的学校在研究生考试的复试中加入汉语考试的内容,值得肯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汉语运用的要求也可以对母语教育起促进作用。

实际上,汉语运用水平对求职者成功与否是有很大关系的。笔试和面试绝大部分还是用汉语进行的,而应聘者“推销”自己的能力与技巧相当程度上体现的是其汉语书面语和口语水平。这种社会影响能够激发应聘者接受母语教育的积极性。如果能将母语运用能力要求明确列入招聘条件,其促进作用将会更大。第四是加强母语教育。专家们痛心于大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未达到相应的程度,不少人大声疾呼要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和加强大学母语教育。尽管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成效评价不一,但这种教育至少一直在进行,覆盖了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中专教育阶段,对中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母语教育,要在大学阶段积极推行高等母语教育,将汉语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大学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各方面予以保障。将高等母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与高等教育相称的高等母语教育。要注意大学汉语教育同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使母语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母语教育系统,这一系统内的各部分依照其所对应的学生年龄段和知识水平特点,各有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材等等。在大学进行英语等外语教育是必要的,采取一些措施引导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也无可厚非。但母语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涉及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水平,而且涉及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传承,涉及到大学生们对母语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大学母语教育应有人文性、工具性和现代性

加强大学母语教育,除了要列入各专业公共必修课,还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也要形成师资和教材等教学保障。大学母语教育要在中小学母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但决不能是中学语文简单的重复,成为“高四语文”。至于大学母语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名称是“大学语文”、“大学汉语”、“高等语文”、“中国语文”抑或是“汉语文化”等等,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关键是要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理解、鉴赏与运用母语的能力。口语和书面语并重,加强口语教学与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加强阅读教学、指导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加强各类文体的写作指导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书面语运用即写作能力。同时在整个母语教育中使大学生提高母语意识,学习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大学母语教育,要注重并充分利用汉语和汉语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现代性,以提高大学母语教育的质量与实效。

大学母语教育作为一种高等语文教育、高等汉语教育,除了要重视其人文性,依然要重视其工具性。要注意的是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和认知世界的工具。尽管工具是表层的、浅层的,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大学生目前的问题是尚未真正熟练掌握这一工具。更重要的是,文以载道,道是要文来承载的。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必须通过汉语这一工具来实现,如果连母语的文本都理解不了,理解不好,谈何人文教育呢!况且语言这一工具与其他工具不同,这工具除了承载其他的内容,本身也是内容之一。同时,汉字词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汉字形体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也莫不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极好内容。因此,在大学的母语教育中,不能将语言“工具”与“文化”内容和“文学”作品对立起来,语言“工具”与“文化”内容、语言“工具”与“文学”作品都是统一的。语言是承载、传播“文化”内容和“文学”作品的“工具”,同时也是构成“文化”和“文学”的内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表现文学时,既是“工具”,同时也是文学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语言之于文学,就像粘土、青铜之于雕塑,所谓文本,就是语言构成的。在这里,语言既是工具,也是材料;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因而,“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10]。

通过在更高层次上学习运用汉语这一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认知工具,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运用母语思维、认知和交流的能力,而非积累母语的相关知识。因为“交流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语言能力不是对字音、字形、字词、句型、语法的记忆能力,而是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1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大学母语教育,既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文化传承,也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进行文化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大学母语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而且要进一步提升其对母语的感情,对民族的感情和对祖国的感情。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当代汉语具有现代性。我们在大学母语教育中还要充分注意并利用其现代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其经典文献阅读量。网络上既有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的情况,也有像“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这样具有汉语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幽默句子,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甚至由此而产生一种被大量模仿的“秋裤体”。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语言现象来适时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规范运用网络语言,提高其在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上运用母语的水平,过好现代语文生活。南开大学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质量的成功例子具有示范样本意义。老师建立大学语文BBS作为教学互动平台,比如在线发表5篇原创文章,就可获得写作的成绩10分。这一平台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把这当成是博客,热情高涨,经常在线写作”[12]。最后,“对于每个人来说,本族语文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但语文教育是永久性的”[13]。我们应该自觉强化母语意识,热爱母语,亲近母语,通过各种方式接受母语教育,提高自己的母语素养和人文素质,同时努力提升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

作者:周建民单位: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