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生群体特征分析

研究生群体特征分析

1研究生的群体特征

1.1一般特征:构成复杂、年龄跨度大、面临个人问题多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应届考生思想活跃、单纯、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而在职考取者社会经历和背景复杂,思想成熟、自信自律,但也部分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将社会上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所以他们的思想和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正面或负面风气的影响。研究生年龄一般在25-40岁之间,有的已成家,入学后面临夫妻两地分居、孩子的入托、入学、抚养教育及择业问题,面临的个人问题较多。

1.2思想特征: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心理特征复杂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思想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较浓,注重自我实现;价值判断上讲求实惠,偏重功利和物质利益;独立意识较强,不太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比较自尊、好胜、充满自信,若缺乏正确引导,或遇到困难和挫折,可能发展为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和脱离实际的倾向。研究生社交面广、目光敏锐、富于理想,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前沿接触较多,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思潮和心理情绪往往通过他们迅速而尖锐地反映出来。他们的思想观念开放、自主,使得他们往往采取多重选择的态度,容易导致价值观念的复杂化。当代研究生在婚姻、家庭观念上更趋向于开放性、独立性、自由性和务实性,他们力求在传统观念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其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正是德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引导的。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是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关键。

1.3学习特征: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学习,阶段性和专业性较强

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是在导师和导师小组的指导下完成。这是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学生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由研究生教育制度本身决定的。导师的学术能力、科研水平、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其教书育人作用往往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性和专业性强,自主学习突出。研究生学习一般分为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论文撰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是在学校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集中完成,第二、三阶段则分散到各个院系和专业,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这两个阶段学生集中管理特别困难。很多时间研究生往往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甚至连导师也不一定了解他们的行踪。由于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性强,入学后一般按学科选修学位课程,在导师的研究领域选定科研课题,这容易将研究生限制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完成了学位课程和科研论文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研究生德育工作要针对性地进行,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及职能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德育的领导,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尊重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各院系的协调配合和研究生辅导员的辅助作用。形成全院上下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德育的整体格局,发挥集体联动力,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2.1加强统一领导

学校党委是研究生德育的领导核心,应加强校党委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集中指导。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安排好教学,适时聘请道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及研究生作专题讲座,加强对他们政治思想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做好协调与联系工作,制定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研究生之间沟通和联系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及时向相关部门及领导反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及研究生对德育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做好研究生德育考核,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工作业绩的考评,把对研究生德育的重视落实到行动上,逐步改变在评定中重业务轻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创造机会,浓厚研究生德育氛围,积极组织全校性德育活动,加强学生间、学生与导师间的接触和交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

2.2重视导师主导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本文所说的“导师主导”是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中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重视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从伦理的角度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尊师爱生关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代际伦理关系,师生代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靠年龄和权力优势,更主要靠责任心、义务感和师生情来维系,其中师生之间尊师爱生的友情是有效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自主性等特征,决定了导师道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和针对性,一是在第一学年学习阶段,研究生导师应建立起与学生定期联系和见面的制度,要经常召见学生,了解其学习进展和适应、人际关系发展情况,引导他们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让研究生感觉到对自己的关爱,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在第二、三学年论文写作、科研和实践阶段,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接触已经比较频繁,研究生克服了第一阶段的彷徨和紧张,与导师已经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相互比较了解,研究生导师经常关心和检查他们的论文进度、生活情况、团队合作情况,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学术道德、创新思维方式、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地对待个人名利,为其适应社会、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研究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2.3发展各级辅导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院系的积极配合,离不开各种专兼职辅导力量。各院系要以全院系的研究生为基础,做好内部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形成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工作环境。要组建专职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努力实现研究生德育教育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的科学化,为导师的德育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对研究生德育日常管理负责。应协助好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导师做好研究生道德教育的一般性工作。要根据上级的安排,及时做好普遍性道德教育工作;建立定期联系的渠道,经常与研究生导师沟通和联系;负责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负责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建立与指导工作;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研究生的心理疏导;要经常召集研究生见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做研究生的知心朋友;还要负责落实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和措施,协助职能部门对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

2.4尊重学生主体

研究生是道德教育的客体,也是道德教育的实施价值学习主体,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根据道德主体建构的思想,研究生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内化”而自主生成、自主建构的,是通过其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后选择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他们不可能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因此,高校德育过程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教育者的价值引导性和受教育者的道德自主建构性。教师要引导好学生进行道德建构和提升,要尊重学生实际,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促进学生道德的自我发展;德育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尊重不同学生的道德要求和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处理面临的道德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价值多元冲突中能够明辨是非。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研究生应主动、自觉配合研究生主管部门、研究生导师、辅导员,自觉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基层党支部、课题小组,各研究生社团组织和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要积极参加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比如各种集体学习、户外德育活动;主动与导师和辅导员联系和沟通,定期汇报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情况;要积极支持和参与研究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提升道德修养,内化道德观念,培养良好道德行为。总而言之,研究生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研究生群体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教育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过程管理,形成高校内部全体动员、全院参与及研究生自我教育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德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