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与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社会化是个体在儿童时期(通常指0—14岁)的社会化,具体是指个体在儿童阶段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获得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情感运用、生存认知等能力,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要完成道德社会化、认识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基本生活技能、促进自我认知发展、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认知。儿童社会化既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养成等方面影响巨大。其次,在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儿童真正开始初步接触社会,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儿童开始学习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再次,同辈群体即“伙伴群体”,它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小环境,对儿童社会化具有较大影响。最后,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与诸多媒介进行接触,尤其是与电视、电脑等新兴电子媒介密切接触,既对儿童了解社会产生正面作用,也对儿童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功能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不仅为儿童智商发育搭建平台,也为儿童情商发展构筑基础。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实现¨。

(一)搭建儿童智商发育平台

儿童期是孩子智商发展的关键期,以父母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最先对孩子的智商发育起导向作用。家庭教育是开发儿童智力首要的基础文化环境,家庭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由于父母文化水平和认知差异所形成的家庭氛围差异与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影响极大。儿童入学后,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逐步发挥重要作用,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为儿童进入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智力基础,同时也为儿童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提供保障。因此,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首先为儿童搭建起智商发育的平台,决定儿童未来的智力发育水平以及社会化的质量。

(二)构筑儿童情商发展基础

情商决定TJL童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坚韧的意志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是儿童通往社会的主要媒介,家庭教育构筑起儿童情商发展的基础。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始于对家庭成员的模仿,父母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引路人,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把一定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生活技能以及价值观念传递给子女,使其接受影响,逐步培养较高的情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自我,实现初级的社会化。

三、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社会群体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导致家庭结构事实上的“不完整”,导致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发生变化,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不同程度减弱,家庭的教育功能也在被不断弱化。留守儿童在初级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长期处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或亲朋监护,有的甚至是兄长监护、无人监护的状态,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完整的关爱和呵护,他们的父母也无法随时随地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程度和质量。

(二)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饥渴是最为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缺乏与父母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既感受不到父母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和与呵护,也无法及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子女和父母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隔阂,使儿童丧失最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这将导致他们性格内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情感世界出现空白,出现严重“亲情饥渴”,使留守儿童变得自卑、孤僻,或表现出抑郁心理,或表现出任性、暴躁、走极端等性格缺陷,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三)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还有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勉强能够照顾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很难再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再加上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也很难在学习上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督,使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长期处于一种无家长过问的状态,也导致他们在学业初始阶段就起步晚、进展慢。面对儿童所取得的进步和所犯不同类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会用金钱和物质的方式来进行奖励,用责骂和棒打的方式来进行处罚;监护人与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往往是儿童有了错误盲目定性,惩罚不讲方式,导致他们自卑心理明显,叛逆心理严重,学习成绩较差,对儿童社会化产生极为不利影响。

四、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对策

(一)改善国家制度环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保障等体制是造成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加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使随父母流人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能和城市子女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

2.促进教育公:乎,加大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力度。在农民工集中地区,政府在加大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投资办学同时,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随同父母外出上学。

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从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需要政府直接投入,向农村地区“输血”,在有条件的乡镇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将资金、人才等农村稀缺的资源逐步返回到农村J。这样,更多农民不离乡就能就业,从根本上减少农村儿童留守现象。

(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充分发挥家长教育引导作用。留守儿童家长应树立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子女教育的责任感,通过经常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和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积极对子女社会化进行健康引导。

2.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保护作用。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住宿就学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对留守儿童睛商的全面培养。学校要逐步普及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指导教师,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学习与生活。同时,学校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及时有效净化校园周边安全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构建以家庭为中心,学校与基层政府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首先,落实家庭监护,明确监护责任,使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职能。其次,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的有益补充,除了正常的教育和管理,还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与保护;此外,基层政府也要明确自己在留守儿童有效监护中的责任,齐抓共管,形成以家庭为中心,学校和基层政府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4.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优势,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民政救助、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资助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帮扶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成才,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