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专院校成本管理分析

高职专院校成本管理分析

一、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现状及实施责任成本管理的意义

据统计,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单位的数量超过了130万,从业者2900多万人,拥有近3000亿国有资产。有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都集中在各教育事业单位中。其经费开支占去了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在管理上高职高专院校完全依附于教育及各主管部门,毫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以致近年来教育事业单位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一个巨大的包袱。相对于教育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源,它对社会的贡献则很不成比例,教育事业单位对我国GDP的贡献,大约在5%一10%之间。近年来,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困扰和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正因为如此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注重办学质量的同时,已逐步认识到办学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经过2O多年的改革实践,高职高专院校的经营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必须转变教育投资是消费投资的观念,要把发展教育投资看作是重要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逐步树立起“办高等教育既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应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讲求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因此,面对人才市场、科技市场的广泛竞争,面对我国教育经费的现状,如何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即“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是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产业是战略性基础产业”,说明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把教育作为一种战略性产业并优先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有益启示,也是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挑战。“教育产业是从事高素质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产业将是2l世纪国家政治地位和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产业,是各种产业中应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教育既然是产业就应该核算成本。教育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使一定量的教育资金投入的办学效率最大化,这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科学的核算教育成本,可以促使办学单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财务管理,挖掘内部潜力,节约费用开支,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有利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成本的控制,激励高职高专院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避免浪费,这是加强教育资源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尚未建立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原因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尚未建立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我国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尚未建立,致使学校无法提供教育成本核算财务信息。现行的学校财务管理仅仅是经费使用收支两条线。国家尚未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按成本核算进行财务管理,也缺乏教育成本核算实践场所。二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属于非营利组织,而非营利组织传统上是不需要计算盈亏的,所以也就不会去核算成本。高职高专院校这种属性制约了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三是由于政府未将教育成本列入考核指标,目前公立高职高专院校成本意识不强。由于以上原因,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成本核算上还存在着以下困难:一是缺少成本核算的基础。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只注重国家拨款支出或预算外支出是否合理、合法,不太考虑支出成本的必要性与真实性。不重视成本核算工作的结果,缺乏成本意识。管理上不要求配备成本会计人员,缺乏与成本相关的统计工作和各种定额管理,更谈不上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措施,很难开展人才成本核算工作。二是成本核算对象复杂,难以确定成本开支范围。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企业,企业主要是生产实体产品,而高职高专院校除人才外还有产品、科技、服务等。从资金渠道上看,企业不同渠道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资金渠道较多而且用途也各不相同。因此成本开支范围较难确定。三是固定资产折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固定资产多为上级拨款购建,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也很少计算设备利用率。造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一味追求固定资产的购建,而忽视其利用效率。如果按企业通用办法计提折旧,少量的高职高专院校拨款能否承担?如果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使用不充分,肯定会造成折旧的摊入成本不合理的现象。

三、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应具备的功能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活动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为实现其教学、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货币价值构成了高职高专院校成本的全部内容,具体分为劳动力成本、固定成本、流动成本、管理成本、教学成本、财务成本、研究成本和社会服务成本这七项成本项目。七项成本项目总和就构成了高职高专院校总教育成本。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不是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各项功能相互联系,在运行的过程中与外界相关联并发生作用。从责任成本控制的时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责任成本的事中控制,还包括责任成本的事前、事后控制。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促使各责任单位自觉的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增强组织的发展和管理能力。其基本功能的底线,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劳动成果符合社会需要;二是经营管理活动消耗的“个别劳动”必须低于“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水平,即“耗费”最省,“所得”最大。这是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控制的核心和实质。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具体功能是为实现系统的基本功能服务的,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管理体系要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主动地、及时地预控和调节,应具备以下具体功能:一是预先调节功能。指各经济责任单位在本责任单位的经营管理权力所能调节和控制的范围内,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把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的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预控。二是全面控制功能。指为了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目标,对高职高专院校内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发生的成本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控制的行为。三是责任鉴别功能。指为了合理的配置高职高专院校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实现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管理过程中对各经济责任单位进行的鉴别、跟踪、监控的行为。四是全面激励功能。激I②②励是制度保证的延伸,激励的目的在于保障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全面激励功能是在责任鉴别功能的基础上实施的,是对各责任成本中心的绩效所进行的奖励和惩罚。实施全面激励功能可以激发各责任成本中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全面调动教职工主动参与降低责任成本的工作热情。

四、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控制与绩效评价

根据责任成本内容的不同特点可将成本控制过程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成本预算具有事前控制的性质,I:t常成本控制属于事中控制的范畴。成本核算是成本形成的客观反映也是为实施成本控制,加工成本信息的必要手段,而成本考核、绩效评价、责任成本报告的编制则可看为事后控制。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经营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因而这种在某时期上的事后控制对于下一时期的事前控制仍然是有借鉴价值的。在各个不同阶段采用科学的控制方法,可以加强系部费用支出管理。日常控制时应采用分级控制管理,及时反馈成本信息。对于考评结果应当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将结果及时地反馈,以修正成本目标,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考评结果,并以此作为激励的主要依据。

(一)责任成本日常核算与控制

责任成本控制是在责任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责任成本中心对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和调节,对发生的偏差予以纠正的管理行为。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控制在各系部责任成本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成本责任单位,根据管、干结合的原则,确定其责任成本的具体项目,通过分级控制方式,将责任成本控制变成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同时,成本管理领导小组还要做好各责任成本中心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责任成本中心的日常控制保持目标一致。同时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是进行日常成本控制的基本条件,因此建立责任成本信息反馈制度对责任成本的指标精确而具体的做出衡量,以恰当的形式及时提供给负有决策责任的人员。各级成本责任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也庸建立灵敏有效的责任成本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反映脱离预算的差异,发挥动态的控制作用。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推行责任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可以大大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现责任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实行责任成本管理的技术前提。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责任成本会计和高职高专院校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绩效评价与考核

绩效评价与考核是对被考核对象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与传递的过程。其本质就是考核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或对组织成员的价值进行评价。它是管理者与被考核对象之间为提高被考核对象能力与绩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沟通活动。高职高专院校在实行全员教育效益责任制的过程中,进行绩效考核并不难。只要按照事先制订的责任成本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各项指标逐一考核就行。然而对考核所得的绩效如何进行评价则有一定难度,因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效益不像企业的经济效益绩效那样容易处理。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中,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都是经济指标,两者的可比性强又容易量化,所以盈亏优劣的结论很容易得出。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效益中,投入指标是经济指标,但产出指标中只有少量的是经济指标,大多数是教育指标,如教育劳务、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指标,这些指标很难用货币形式来计量。由于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无法直接比较,多数产出指标量化又有难度,而且不同的指标间又缺乏互比性,例如某一成本责任中心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教学成本实际发生数比成本目标预算数少两万元,另一个成本责任中心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教学成本实际发生数正好等于成本目标预算数,但它多培养出了十名校三好学生。这就很难说这两个责任成本中心哪个绩效更优,因为两万元的经济价值无法与十名校三好学生的教育价值比较优劣。所以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效益的绩效评价成为一件很难的事。针对上述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各岗位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采用模糊评价、相对比较、逐步合理化原则进行操作。责任成本绩效评价需要建立一套合理、实用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是进行费用预算、实施责任成本控制与考核的依据,是调节成本行为的经济杠杆。责任考核指标的设计应考虑责任成本的核算模式和责任成本中心的性质。为了使责任成本考核更为全面,可以将以上成本考核指标综合统一起来,构成责任成本考核指标体系。

(三)有效的目标激励

在高职高专院校责任成本管理中可以将目标激励理论引入其中。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由期望理论和目标激励理论可知,个体对目标看得越重要,实现的概率越大。目标作为一种诱因,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每个人实际上除了金钱目标外,还有如权力目标或成就目标等。当每个人的目标强烈和迫切地需要实现时,他们就对实现目标产生热切的关注,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平时不用别人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工作搞好。责任成本目标、教育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目标,它能够激发高职高专院校每名教职员工的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平衡一致,在每个员工之间产生较强的心理内聚力,共同为完成组织目标而一起努力。激励作为考核的延伸,应根据责任成本预算的完成情况,进行必要的奖罚相结合的方式评估不同指标间的难易差别或重要性差别,以确定相应的等级标准和点数值。再对各个岗位逐项指标进行考核、评定点数,加总后得出每个岗位的绩效总点数,以此作为考核结果。这样评价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绩效,考核结果较客观、公正。这直接关系到成本责任的落实和评价,关系到各责任单位利益的分配,关系到能否调动各责任中心及全体职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