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人才培养成本思考

教育人才培养成本思考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及其构成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指培养每名大学生所需的按权责发生制归集的全部费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按承担主体的不同,分为社会成本、高校办学成本、个人成本。

1.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指国家和社会直接或间接承担的教育费用,直接成本通常由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拨给教育部门的全部费用构成,在我国主要指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费。间接成本指由于教育活动占用资源而使社会放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教育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用于其他生产而使社会少创造的价值,国家对高校校办产业所减免的税收,学生假期半价乘车而少收的车费收入等。

2.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办学成本主要指教职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办公开支)、业务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及其他等,这些成本是保证高校正常运营的开支。

3.个人成本。教育的个人成本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个人直接成本是指学生或家庭直接负担的教育费用,包括学杂费、教材资料费、文具费、交通费、生活费等;个人间接成本指个人在大学求学期间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的特点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即教育活动本身的特点。与产品成本比较,人才培养成教育探索_本有以下特点:

1.人才培养成本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额补偿。在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耗费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通过产品销售取得销售收入,补偿产品成本后,剩余部分则成为企业的纯收入,因此物质产品的生产耗费可以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全额补偿。而在当前阶段,教育产业的产品——“人才”尚不能直接用市场价格来计量其价值大小,教育领域耗费所形成的人才成本,在教育过程中尚不能全额补偿。

2.人才培养成本中,共同性费用多,直接性费用少。在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等均为直接成本,直接成本居多。在单一产品生产的车间里,所有费用均可作为直接费用计入相应的产品成本中去。教育活动的协作性强,社会化程度高,需要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紧密配合、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这样就决定了教育费用的支出直接费用少,间接费用多,大多数教育费用需要通过分配才能计入各种人才的培养成本中。

3.在人才培养成本中人工费用比重大。在产品生产中活劳动的消耗主要是生产工人的劳动,在产品成本中人工费用一般低于材料费用。而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传授知识固然主要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需要学生主体的努力配合。因此,从理论上讲,在人才培养成本中人工费用除教师人工费外,还应包括各种形式的学生奖学金、困难生补助等费用,师生双边费用加在一起,在整个人才培养成本中的比重较大。

三、人才培养成本过高的原因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几百元一路飙升至六七千元,增长约2O倍,远远高于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学费增长过快,已成为社会连年关注的热点。中国的大学生培养成本,从绝对值看,在世界上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日本。但日本的培养成本占国民人均收入的44%,而我国的培养成本却等于国民人均收入的1.5~1.8倍。成本大大超过国民人均收入,就会使相当一部分家庭供不起子女上大学,从而阻断了一些出生于低收入家庭的青年改变命运的途径。

1.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由于人才培养的共同性费用多,直接性费用少,成本分配的核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能科学合理分摊是造成成本承担不均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评估与分摊体系存在问题,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计算没有清晰标;隹。

2财政拨款的不足。大学的实际办学成本既包括刚性的管理成本,也包括软性的运营成本。随着扩招的持续,教职工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薪酬正是川生成本支出的首要项目。而政府拨给大学的经费是以在校学生人数来定的,与教职工数量并无关系,因此为了保障运营,大学必然会想方设法把这部分开支以学费方式转嫁于学生。所以才会出现大学逐年扩招,学费随之提高的现状,从而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高校机构臃肿,行政人员比例过高。

4.存在严重的教育乱收费现象。教育乱收费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群众举报的热点。从2000年开始,教育乱收费成为各类价格举报之首。

四、如何降低大学生的培养成本

人才培养要讲投入产出比,由政府、社会、家庭等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必须的。群众需要的不是盲目地降低成本,而是要对成本进行科学的核算。否则,一些高校会因经费不足而造成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室拥挤,实验设施不全,甚至减少培养环节,或者开设一些低成本的只能提供有限就业机会的课程,导致“教育性失业”。

1.结合市场需求,校企合作开设专业,利用双赢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部分资金,同时又能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人才,相当于降低了企业再次培训员工的成本。

2.精简机构,降低高校行政人员比例。有的高校的教职工队伍中,行政人员的比例超过了50%,行政机构叠床架屋,由此带来的工资福利、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用车等都增加了公务成本。有专家认为,这些机构可以合并。因为能不能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不在于机构是否庞大,而在于人员是否精干。民办学校的行政机构要简洁得多,行政人员要少得多,照样正常运转,有些民办校办得相当出色,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3.基本建设追求大、全、新、高,新校区圈地面积越来越大,校舍越盖越高级。据说是为了“二十年不过时,三十年不落后”。教育也要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分阶段建设,分阶段投入。一步到位,短期内的成本就会很高,还要把还贷和贷款利息打入成本,摊入学费,这当然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4高、精、尖的设备利用率低。一些规模不大的院系,为了争取项目,花巨资购进全套高、精、尖设备,又不注意与相关单位资源共享。同时设备的自然损耗、维护保养费、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等,都会加大业务费的成本。

5.经费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学校为了讲排场,一个校门就建了200多米宽,花掉几百万元;有些学校的群众称他们的领导打—的”;至于招待费方面的奢华,更是常常让外国同行咋舌。一方面没钱,另一方面又花钱如流水,这种现象虽不是高等教育界所独有,反映在高校却是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在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培养成本会逐渐地走上科学化、合理化,从而使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