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设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设立

一、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根据一般定义,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它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作用在于协调影响校企关系中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它受到政府政策法规、教育发展体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显现出来。目前,国际上盛行两大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制”;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和俄罗斯的“学校一基地企业制”。但由于校企合作的主体只是学校与企业(或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因此,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之间的不同特征,最终还是体现在合作双方微观操作层面上。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外部机制

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法律对校企合作进行干预的三种机制。导向机制主要是政府在推动高职教育过程中,通过明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主导校企合作发展方向,这一机制主要是形成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行为。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则往往形成于政府在推进当地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政策行为。约束机制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有物质处罚的内容,对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学校,强调其进行校企合作的责任与义务。一般而言,约束机制更多的是倾向于约束企业,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人们认为,企业是人才的消费者,因而应与学校一起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义务。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的校企合作,这种约束已上升到了国家的政策层面。因而有人认为,为根本性地解决我国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政府需要采取有力的行政干预。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省市制定并公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方参与人才培养的义务、权利进行了明确的约定。然而从纯粹的理论意义而言,约束机制是对校企双方的约束,实际情况是人们往往忽视对学校的约束。激励机制成为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法宝,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专项投入、减免税收等举措鼓励校企之间进行合作。基于外部因素形成的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对于起步不久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推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也适合我国市场经济转型阶段下的国情。分析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可以看到,其背后都有这些强大的外部机制在支撑。但是,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些外部机制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弱,特别是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市场体制越来越完善的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要思考行政权力是否“越位”的问题,公共资源的倾斜也要有一定的限度。

(二)内部机制

1.利益机制。任何一种合作的内在动力都来源于共同的利益,没有利益的驱动,合作不可能深人,更不可能长久,校企合作概莫能外。因此,校企合作首先要找到双赢的利益结合点,其次还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不断扩大合作利益的动力机制。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出现的“一头冷一头热”现象,根本原因是企业没有在校企合作中找到愿意为之付出的利益,本质上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企业急需扩充生存发展的空间,对于利益不明显或无利可图的合作,企业的参与度必然非常有限,同时,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本比较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性也很大,企业投资参与职业教育未必能使自己直接获益。因此,如何挖掘双方对等的合作效益,并建立协调校企合作良好关系的利益机制,成为解决校企合作问题最为关键的环节。

2.平衡机制。校企合作建立在一定的利益结合点上,但这个利益结合点不应该成为学校、企业的终极发展目标,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实现以上职能,因此,学校内部要建立一个目标发展时平衡机制。同样,市场体制下的企业,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必须从属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也要建立一个目标发展的平衡机制。

3.保障机制。校企合作的顺畅运行,需要完整的体系作保障,因此要建立管理、评价、自我发展等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经费来源及使用等,必须建立相应的董事会或理事会,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及人员构成,明确各自的职责,确立议事规则、行为准则。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运行状况的一套标准,可以从合作的基础、合作内容、合作取得的成效等多方面拟定指标,对校企合作进行过程评价。自我发展机制指的是从保障资金、战略规划、开放合作等方面构建的持续发展体系。基于内部因素形成的利益机制、平衡机制、保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校企合作,比如德国、英国、日本的模式,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主体,其利益机制成为校企合作的最根本机制,此外,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也自成体系。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基本上是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外部机制所起的作用更大,这正是校企合作不能深入的症结所在。

二、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一)基础背景

1.校企合作探索的实践基础。十多年前,我国高职院校兴起伊始即走上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之路,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界两度兴起而又两度失败的“半工(农)半读”制度,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中职教育开始引入德国“双元制”,但实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是在前面两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刚开始基本上都是在政府的导向政策下“摸着石头过河”,主要特征体现为政府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校企之间的合作很松散,大多数学校基本上只是找企业解决学生实习的问题。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探索,近几年来,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始多样化,外部机制虽然还是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合作的有限效果促使大家开始关注最根本的内在利益机制。事实表明,只有真正触及利益机制的校企合作才能成为互惠互利的自发式合作。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走在了探索的前沿,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集团的合作,成为教育部“2006年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十大经典案例”唯一的高职院校案例,该校推行的“三位合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校企合作实际上就是想解决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根本点问题。在创新利益机制之路上走得更远的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及多形式参股制的实施表明了其探索利益机制的坚定决心。诸如此类的成功探索成为2010年教育部关于“四个合作”精神的重要来源,也为全国一千二百多所高职院校探索利益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方向。

2.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校企合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新型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教育面向的是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市场,企业面向的是学校培养的不同类型的人才资源市场。因此,市场是联系校企的纽带,是校企沟通的桥梁。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与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只有紧密联系、相互交流,才能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日益开放。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成效显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法制化的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也日益完善,市场意识普遍为人们所认可,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市场观念更是深人人心。在日趋成熟的市场体制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有了市场基础。

(二)建立途径

1.转变合作观念。一是校企合作不能只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合作,而应该立足双方的发展去思考合作,合作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利益对等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育人的任务,同时也必须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一定要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二是校企合作不能总是靠外部机制去推动,不是说外部机制就不需要了,外部机制的终极目标是要激发内部机制的活力,所以应该从社会的市场化调节机制上来引导校企合作,真正确立市场化的内部利益动力机制,这才是校企合作深入的根本因素。_一是校企合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发展也不可能就一定是直线上升的趋势,没有把握其发展脉络而急于求成的盲目改革,结果往往会拔苗助长,因此,要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在深入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进校企合作。

2.建立合作基础。要实现平等互惠的合作与交流,校企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基础和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良性互动。从资源优势的角度而言,学校有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企业有生产技术、实践环境、资金设备、科技转化等优势,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优势很容易发挥,但学校的优势却很难体现,原因是学校普遍地缺乏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的能力,学校不能给企业带来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帮助不大。正因为学校方面存在的合作能力缺陷,现有的校企合作多数只能局限于学校向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能力,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的教师科研队伍,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服务于校企共同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各种共享平台。只有学校具备了上述合作条件,企业才会积极地参与合作,校企之间的利益机制才有可能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才有可能更牢固、更长远。

3.解决两个关键环节。(1)政府要培育良好的市场秩序。一是通过制度创新,从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的角度,促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建立;二是通过政策创新,完善政府导向、约束、激励机制等校企合作外部机制;三是通过体制创新,引导建立市场条件下的第三方专业化组织,评估鉴定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政策分析、行业动态等服务;四是通过机制创新,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对话平台,研讨校企合作问题,寻找战略发展的结合点,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等。(2)学校要强化为企业服务的市场意识。一是成立专业化团队,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深入研究行业企业市场动态,寻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利益结合点,研究制定学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发展方略,探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二是探索与企业对接的市场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乃至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包括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政府和学校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旦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市场秩序,学校真正提升了校企合作能力,受利益驱动的企业就会主动找上门来,这个时候利益机制起着主导作用而外部机制作用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