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村教育综合铺就小康路

乡村教育综合铺就小康路

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摘自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

权威访谈:服务“三农”引领致富———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助理巡视员张昭文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一些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基地,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玉米抽穗,谷子飘香,花果满园,鸡鸭成群,一群学生“点缀”其间,和学习文化课知识一样,学习打理这些瓜菜庄稼。作为农村学生的“必修课”,中学生们已不局限于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将农业生产技术、职业技能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学习,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而教学实践基地办得好坏,也成为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山西、安徽等一些省的农村中小学,业余时间成了农民学习的课堂,农民在这里学习农业科技的新知识,请教致富的新途径。而在江苏、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办得很红火,教学、科技人员,还把最新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发家致富的秘诀和方法。

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诸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加强农村各类教育,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促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这些都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后出现的新气象。

改革成效显著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助理巡视员张昭文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当时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农村学校基本上照搬城市模式,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大多数不能升入大中专学校的中小学毕业生,既缺乏回乡务农的思想准备,又缺乏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教育就开始了“突围”行动,明确提出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开展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尝试着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既提高在校学生的素质,又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尝试着促进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力量结合起来,实施“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后来,“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创举。

1989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建立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1994年又确定30个地市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办法,不断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和“两基”目标的实现;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沟通衔接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与培训网络;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通过开展农科教结合,大量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使科技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得到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教育为农服务的好典型。如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黑龙江省呼兰县大用中学、重庆市石柱县一职高、江苏省江阴市申港镇成人教育中心、湖北省蕲春县张榜镇成人学校等一大批为农服务的先进学校;如湖北省开展的教育为农服务系列活动、江苏省实施的“5112教育富民工程”、浙江省“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广西“金色农业示范工程”等,有效地发挥了农村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张昭文指出,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教育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措施。

困难仍然不少

张昭文认为,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农村教育主动为农服务的自觉性不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改革相对滞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一些地方对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明显减少;农村政府机构调整以及中小学教师核编,使负责农民教育的专职人员也明显减少,一些地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缓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力度减弱。

加强改革力度

张昭文强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必须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农村办学体制、运行机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为了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当前,各地要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政府统筹领导,建立农科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

———抓紧确定改革试验县、乡和试验学校,制定试验方案。

———改善农村各类教育的办学条件,多渠道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

———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方面,共同抓好几个项目以及一批为“三农”服务的先进单位。

张昭文指出,要继续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着重抓好五项统筹、深化三项改革、加强三项工作:

五项统筹:一是统筹农村教育事业规划,合理确定农村教育结构。二是统筹教育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统筹信息化建设,扩大服务范围。四是统筹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五是统筹经费投入,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深化三项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教学、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三项工作:第一加强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工作。第二加强高等教育为农服务工作。第三加强农、科、教部门在为“三农”服务中的协作和配合。

张昭文最后说,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迎接新挑战,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培育新典型,开创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我们在探索:英山县教育兴农“四大工程”

成校“双百千万”工程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教育兴农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湖北省英山县教育局把加强县、乡、村三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作为教育兴农的重要工作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创建省市示范样板,使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现在,全县每个乡镇都建有这样的成校,有2所达到省级示范标准,2所达到市级标准。

在办好乡镇成校的同时,加快实施村小学、村成校“两校一体”、“一校两牌”工作的步伐,使其成为教育兴农的前沿阵地。围绕高新技术向农业延伸、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向市场农业延伸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实用科技转化工作,实施“双百千万”工程,达到了选准一个项目、开发一项技术、培训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

职校“五联服务”工程

全县各职业中学本着“广泛性、典型性、辐射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教育兴农联系村、联系校、联系场(厂)、联系组、联系户,坚持开展扎实有效的“五联服务”活动。优先为联系村、组、户、场(厂)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免费放映科学技术录像资料,免费提供科普小册子,适时指导生产,适度给予资金和物资扶持。定时为联系中小学培训教师,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懂得1至2门实用技术,家在农村的半边户教师掌握2至3门农村致富技能,达到培训一个致富一片的目的。

初中职业培训工程

从1992年起,在全县初中开展“三分三实”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三分”就是面对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有千秋的教育对象,在初中实用技术培训方法上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技术、分段安排。“三实”就是狠抓初中实用技术培训的实际效果,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分类指导目标,落实分层教学任务,作好分段培训安排,传授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让学生走出校门,上茶场,到药园,进林场,边学边干,提高动手能力。

小学职教渗透工程

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习最基本的劳动本领,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抓好“二课二能”的职业技术教育渗透工作。“二课”就是上好劳动课、职业技术课,“二能”就是使学生能掌握劳动基本技能,能帮助家庭致富。学校除安排国家规定的劳动课时外,还利用地方课程开设职业技术课,统一使用经省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县教育局组编的乡土教材《农村种养技术》,组织实用技术教学。每学期,乡镇、学校都要组织开展评选“十佳”采茶等劳动技能小能手和“十佳”帮助家庭致富小能手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农本领。

“绿证”培训:撑起一片蓝天

“普九”之后,农村教育如何才能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一课题,广西荔浦县大胆创新,积极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创出了一条发展农村教育的新路子。

荔浦县是桂林市管辖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山区县,1994年9月,在广西农村率行实现了“两基”。然而,“普九”后学生文化基础和能力、智力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成绩跟不上而导致退学;另一方面,该县每年5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只有40%继续升学,其余大多数人将直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而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毕业生回到农村无法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一条让全体初中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毕业后用得上”的办学新路子,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

面对新形势,荔浦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实施国家农业部绿色证书工程为契机,走“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发展农村教育之路,在全县普通初中大力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实行“绿色证书”培训。

为防止因“绿证”培训而忽视学科教学质量的问题出现,该县教育局始终把学科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主渠道,严格要求各初中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各类课,在全面完成学科课程教学计划的同时开展“绿证”培训。并建立起“绿证”培训的基本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了如下五个统一:

———在教学安排上,统一规定全县初中在前5个学期开设“绿证”课程,并纳入课程表,由学校职教教师和乡镇兼职“绿证”教师传授“绿证”专业基础知识;并安排农业科技部门的专职“绿证”教师到校分专业集中指导学习、组织实践、复习考证和跟踪服务。

———在课程设置上,由各校结合本校师资条件及当地农村实际,增加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劳技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多种劳动技能素质。

———在使用教材上,统一使用由县“绿证办”根据有关要求和本县实际编印的《科学种养技术》一书作为初中“绿证”培训专用教材,其他职教内容由各校根据实际自编和自选教材。

————在管理上,县教育局统一将各乡镇、初中完成“绿证”培训任务的情况列为教育目标量化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在各初中增设职教主任和职教老师,切实做好“绿证班”的教学行政管理。

———在考核上,统一由县“绿证办”安排各“绿证”专业的主管部门按农业部制定的标准,具体组织专业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

截至目前,该县初中“绿证”已开设了农学、园艺(果树)、畜牧兽医、水产、农机、水稻栽培等专业共20多个培训项目,9年来共有1万多名初中生获得了“绿色证书”,占全县“绿色证书”持有者的70%以上。全县农村在1999年就达到平均每7户有一名“绿证”持有者。

在初中开展“绿证”培训,使回乡的大批初中生获得了一技之长,提高了农村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发挥了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双汇中学学生钟征尧毕业回乡后,运用所学实用技术办起菌种场,半年就获利近万元。杜莫中学毕业生梁武军回乡后,运用所学技术养鸡和母猪、办果园,大搞立体种养,成了该乡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他不但义务帮山区群众医治禽畜疾病,还将技术传给山民,成了山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在众多持有“绿证”的初中回乡毕业生的带领下,荔浦县农村劳动者素质逐年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大宗农产品由粗放零散生产迅速向集约基地发展,形成了六大生产基地:即成为广西水稻制种基地、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夏橙基地、全国全区马蹄生产基地、荔浦芋生产基地和蔗糖生产基地。

一位副县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十分自豪地说,在全县初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为我县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