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能力养成的作用越发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的补充。从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提出家庭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着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不力、家长的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方式落后的问题,并从政府、家庭、高校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家庭教育的著作,如汉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家范》、明末清初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均为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社会科学大词典》对家庭教育的定义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自觉主动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核心家庭是我国当下时期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父母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父母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得到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而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1.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父母长期的正确引导和正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诸多特点,具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是个人道德根基建立、行为习惯养成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在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与思想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伴随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以及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认识,大学生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体制下,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等精神培养相对迟缓,抗压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部分能力发展相对落后。当今网络媒体发达,流行文化不断更新,在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下,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备受冲击,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校内或是校外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信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极易被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因其成员共同生活时间之久、父母与子女关系之亲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范围更为全面,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核心场所,是影响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教育途径,是先于学校也优于学校的最基本教育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2.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补充。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化氛围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与道德行为影响深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挑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外在补充作用。首先,教育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活动为辅,教育形式较为单调,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形式更为灵活,方法更为多样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决定教育,有生活才能有教育。[2]而家庭教育的形式是以实践为主,说教为辅,大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做人做事的观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有形的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无形的道德认识与观念,并进而外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其次,教育方法上,学校教育的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说教,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方式更具直观性,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直观引导、家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熏陶均直接影响着子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务劳动和情感交流互相影响,子女在家庭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成为其独特的品行习惯与人格特征,并在其为人处世、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得以表现。家庭教育的方法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更为久远深刻,同时也更具稳定性。再次,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强且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缺乏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教育、婚恋观教育方面较为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共性”轻“个性”,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科学开展道德教育;而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对于子女的性格、爱好、禀赋等先天条件和特质了解最为深入,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并且因其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特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自闭症等。在流行文化的引导和商业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很多大学生道德判断混乱,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虚荣攀比、重现实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恋爱婚姻观混乱,家庭责任心缺失、孝心缺失、诚信缺失、正义感缺失等等。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频发。2002年的大学生硫酸烧熊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10年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种种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行为失范以及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发生,父母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当今世界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一个国家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3]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家庭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早在2000年和2004年,我国已就家庭教育了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的职责,但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非常有限,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机构和组织缺乏,家庭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严重滞后,家长得不到理念教育和方法指导,全社会缺乏家庭教育培训意识,家庭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家庭教育的开展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2.家长的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方式落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一方面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活动与道德成长,难以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在家庭教育上,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逐渐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生活,因此诸多家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形成了“养”与“育”的失衡状态,导致一些家庭中父母尽管全力关注子女成长,也仅仅是聚焦于考试成绩和排名等学业问题,或是更多关注于吃穿住行等生活问题,竭尽全力满足了子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精神需求和道德品质成长视而不见,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教育方式上,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知识,同时又缺乏家庭教育经验,教育方式方法落后。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疏于管教;或居高临下、期望过高、要求苛刻;或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供应轻精神培养;重言传轻身教、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教育方式阻碍了大学生性格的完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禁锢了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3.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个重要的领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意识的形成,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背道而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则更倾向于大学生个性、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高校与家庭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叉,不可分割,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其次,形式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尽管一些学者强调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但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仍以显性教育为主;而在家庭教育则以隐性教育为主,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实践证明,家庭中家长重说教、轻身教,未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显性教育优势和家庭教育的隐性教育优势,二者相互衔接才能事半功倍。相反,学校与家庭在形式上衔接不利,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考试合格的层面上。再次,学校和家庭教育时空上衔接不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的增加,便利的交通为大学生选择院校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家校地域空间距离的增大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得更为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减少,沟通不充分,家庭教育很难发挥效力,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严重缺失。

三、加强家庭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为全面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坚实的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培训事业,大力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人才。其次,发挥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发挥社区服务功能,设置家庭教育咨询指导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期工作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工作,为每个家庭提供贴心可靠的教育技术支持。再次,全国各级妇联与教育部门共同配合,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确保家庭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每个家庭开设家庭教育学习必修课,为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严格把关。2.树立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首先,大学生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责任意识。二是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沟通、交流中的作用,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发挥家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助功能。其次,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主动学习,广泛积累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积极发现问题,纠正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家长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形成阳光健康的家庭文化,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向影响。父母要注意自身言行的导向作用,以身作则,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方式,化解大学生的内心冲突,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等。再次,大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家长应密切关注子女在校动态,主动建立家校连接,积极参与家校互动,增进亲子沟通与理解,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3.高校构建完整的家校衔接系统。首先,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亲子互通桥梁。建立学院制师生家长QQ群,解决因距离远、家长繁忙等原因造成的家校沟通不畅问题,同时方便家长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分享。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及时学校动态,保证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校新闻动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同时,提高高校信息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定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广大家长提供权威知识和实用指导。其次,高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并聘请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为大学生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开放大学生信箱,欢迎广大学生来信咨询,就家庭教育问题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再次,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寓教于乐,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彼此了解,以此开展隐性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家校互动校园环境,为家庭思想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家庭关系的亲密和谐,进而推动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政府指导下,努力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孙培青.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0.

[3]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01):6-11.

[4]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作者:曹亮 董杰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