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独生子女心理歧变与家庭教育探讨

独生子女心理歧变与家庭教育探讨

摘要: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利条件。文章将阐述独生子女的心理歧变的四种表现:依赖心理、孤独心理、自私心理、自负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自我因素三方面分析心理歧变的成因,最后提出科学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摆脱教育的功利性、严爱结合、合理奖惩四项教育措施。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歧变;家庭教育

“儿童所有的歧变都有一个根源——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那是因为在他的形成时期他遇到了一个又敌意的环境。”156必须对独生子女的心理歧变进行精心治疗,才能使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得到健全发展。蒙台梭利强调如果儿童的心理歧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这些歧变将会伴随儿童终身。

1独生子女的心理歧变的表现

1.1依赖心理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尤为惜子,唯恐孩子发生意外。往往禁止孩子尝试一切可能有危险的事物与活动,总是用“不行”、“不能做”、“不准去”等话语警告。由于缺少独自探索试验的机会,独生子女习惯依靠父母抵御危险与抉择,勇于探索发现的小心灵早早就被扼杀在萌芽里。其次,独生子女的独立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事事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惯。

1.2孤独心理

独生子女是非常孤独的,没有真正意义的交往。首先,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个体活动较多,缺少集体观念。平日没有可以倾诉交流的对象,负面情绪与消极感受缺乏发泄的窗口与通道。其次,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陪伴孩子。最后,家长缺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意识,幼儿缺乏与同一小区的幼儿的交往互动机会。

1.3自私心理

首先,与独生子女在家庭结构中独特的位置有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事事征求孩子意见,易造成孩子一味索取不知付出、唯我独尊、对他人冷漠等不良习气。其次,缺少与兄弟姐妹相处的实际生活经验。既无人一起分享食物也无需争抢玩具,家长如果不注意渗透引导分享、谦让、互助等传统美德,孩子极易向自私任性的方向发展,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如果无法及时满足,便以哭闹、离家出走等方式胁迫家长。最后,与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有关。即使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处处迁就、有求必应,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不懂得体谅他人,缺少谦让与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1.4自负心理

首先,独生子女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从小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生活一帆风顺,无法品尝生活的艰辛与酸甜苦辣。其次,家长出于功利心理,往往孩子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到处炫耀,使得孩子一有点进步就沾沾自喜,很容易让孩子在鲜花与掌声中迷失自己。然而一旦遭遇失意挫折,独生子女抗挫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容易沮丧气馁,很难走出失败的泥潭,甚至一蹶不振,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自负易让孩子自满自大,丧失进取心,陷入虚荣与攀比的泥沼。

2独生子女的心理歧变的成因

2.1家庭因素

2.1.1不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首先,父母存在过度溺爱孩子的不良现象。卢梭曾告诫父母:“如果你过分关心,—点苦都不让他们受,就会使他们在将来遭到更大的苦难,使他们长得十分娇嫩、多愁善战,从而使他们脱离成人的地位。”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而忽略心理健康问题,容易造成任性、骄横、自制力差等不良性格。其次,父母存在过度保护孩子的问题。经常大包大揽,压抑孩子尝试活动的欲望与兴趣,容易形成胆怯、畏惧、孤僻、懒惰等不良性格。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恒心和毅力,无法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和打击,以及因惧怕失败而采取自残或自杀。最后,家长教育意见不一致。一方面,教育步调不一致无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另一方面,使孩子难辨是非、不知所措,容易造成两面性与道德失范行为。

2.1.2功利心理

首先,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独生子女是家长唯一的希望,总是希冀把自己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制要求孩子参加名目繁杂的兴趣班与培训。其次,家长存在超前教育的误区。有些家长急于求成,盲目进行教育投资,陷入拔苗助长的误区。过早地让孩子接受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教育,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使孩子在没开始真正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厌恶学习、丧失学习的兴趣。昆体良曾把早熟的儿童比作未到收获季节就变黄而结出干瘪穗子,告诫家长“早熟的才能鲜有好结果者”。

1.3特殊的家庭结构

独生子女之所以产生心理歧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庭自身的组织和结构。首先,教育独生子女要比教育几个孩子困难得多。因为独生子女很快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把所有的爱和关怀全部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这时候的爱和关怀往往会超出适宜的范围。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做父母的往往很难遏制自己对孩子的爱和关怀,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他们正在培养利己主义者。”其次,独生子女很容易习惯自己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而多子女家庭则非如此。一方面,父母的关怀需要平均地分配给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接触人际关系的机会,从幼年起就习惯于集体生活,接触各种形式的爱和友谊。然而这样的多子女家庭生活是独生子女所经历不到的。

2.2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缺陷。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追求高升学率,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其次,学校存在重身轻心的缺陷。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漠不关心。最后,学校存在重认知轻情感的缺陷。把学生视为机械被动的知识容器,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2.3自我因素

首先,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高期望导致很多独生子女的自我期望高、成就动机高、自我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起点较高。然而一旦发现理想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由于独生子女承受能力差,往往会产生懊恼、郁闷、焦虑等消极情绪,加剧对自我的否定。自我设计的偏差是很重要的主观诱因。其次,不懂得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与宣泄,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3家庭教育

3.1科学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

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使其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一方面,逐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逐渐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家长要勇于鼓励孩子努力探索周围新鲜事物。善于利用亲子互动、游戏、旅游等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处理自己能独立解决的事情,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敢于迎接挑战。其次,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减少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平时在家里可以开展亲子游戏或一起做家务,周末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参加社区集体活动。再次,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最后,家庭各成员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影响要一致。

3.2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摆脱教育的功利性

首先,家长要了解儿童,熟知并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家长应抽空学习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为了孩子早日成才就剥夺孩子游戏与玩耍的权利而灌输大量其无法接受的知识,结果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兴趣,还阻碍心理的健康发育。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其次,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要合理适当,符合最近发展区。最后,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注意挖掘兴趣与潜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

3.3严爱结合

坚持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古代教育家颜之推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认为溺爱等同于戕害。颜之推曾批评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然而当今也不缺乏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是及时制止并予以纠正劝导,而是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不能一味放纵,洛克曾说:“子女幼小时候,他们一味放纵亲狎,一旦子女长大成人,则又对之声色俱厉不去接近他们了。自由与放纵对于儿童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他们遇事没有什么判断的能力。”

3.4合理奖惩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可给予口头表扬或适当奖励。但要注意不能滥用表扬,而且表扬要具体到位。家长要赏罚分明,不能因爱失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没有相应的约束与规范。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应做出严格要求。孩子做错事,家长不能一味容忍偏袒,要及时批评纠正并循循善诱,帮助确立正确的行为。可采用卢梭的自然后果法,避免人为惩罚。应该让孩子在自身不良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行为的自然后果。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苏)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M].诸惠芳,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5]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6]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毛乐,曾彬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