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5篇

家庭教育研究论文5篇

第一篇:家庭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

一、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马卡连柯认为:“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因此,父母们为了自己晚年的幸福,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教育好自己的子女。”[1]480-483再次,马卡连柯认为,家庭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的美好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成长着,如果家庭这个细胞坏了,也会影响到社会这个大细胞的发展的。”他告诫每个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及家庭的幸福,更是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所以,父母必须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忽视或者放弃对子女的教育乃是对社会、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家庭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家庭是一个大集体,父母和孩子都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在这个集体中他们应该是平等的。而家长和孩子的区别在于他们在这个集体中的角色不同,所以其责任和义务就不同,家长是来领导家庭的,孩子则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但是家长不能将领导权视为一种随意可控的“霸权”,应当明白自己只是这个集体中年长的有义务有责任去教育孩子的一名成员,领导权发挥得好才能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家长要想做一名合格和负责的父母,首先,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地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以身作则,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孩子;其次,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而美满的家庭,夫妻间要和睦相处,避免经常争吵,让孩子能在这个集体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的温暖,从而健康茁壮成长。另外,父母也应将自己的感受输入到这个集体中,即将自己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告诉孩子,让孩子与父母共同感受,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就了解社会这个大集体,从而积极地适应和融入这个特殊的大集体。

(三)家长的威信

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在家庭中必须要有威信。如果没有威信,那么这个家庭将会变得混乱不堪。他认为威信和不受约束的霸权是有所区别的,不受约束的霸权是一种虚假的威信。而虚假的威信是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如:以高压获得的威信,以妄自尊大获得的威信等。马卡连柯认为真正的威信应建立在家长的生活工作、公民面貌以及行为之上。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为社会这个大集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以此为榜样对父母产生崇敬感,从而为树立家庭威信奠定一定的基础;其次,真正的威信应是以了解、帮助孩子以及给予他们谨慎的关切和指导而获得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帮助不应该是家长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走出困境,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让他们知道父母永远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从而让孩子养成坚强面对困难并能自己走出困难的习惯;再次,真正的威信是在儿童的意识中建立的以责任心获得的威信。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为了帮助他们成为好的公民,他们得配合父母完成好这个责任,有的时候必须毫无理由地听从父母的要求。

(四)家庭教育中的纪律与制度

马卡连柯认为所谓守纪律的人并不是指那些盲目听从命令的人,而是懂得为何要遵守这个纪律从而去准确要求自己积极完成命令的人。因此,家长在发号命令时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们为何要遵守这个命令,只有这样,家长的要求才能被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而且能让孩子愉快的、积极地去做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他认为纪律是一种教育结果,即要求孩子形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纪律不是靠惩戒措施形成的,而是由全部的生活环境、儿童所受到的所有影响决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借助一切手段去达到最好的结果,如:让孩子拓宽知识面,扩大交友圈等,这些都在让孩子达到纪律教育目的的同时又获得知识。他认为制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纪律。纪律可以自始至终都是某个固定的目的,如养成爱清洁的习惯,在孩子正确形成这个目的之前这个纪律都是唯一存在的,而制度作为实施这个目的的手段,它是随着不同的年龄段、地点、孩子而变化的,家长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定家庭的生活制度。同时,家长要考虑到制定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及确定性,即为何要制定这个制度,对孩子而言这个制度是否可行等。一旦确定它可以实施就应该坚定地贯彻下去,而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随意更改。

(五)家庭教育中的尺度和分寸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应该有个适中点,即家长的教育应该有一定的尺度和分寸,超过了或者达不到这个尺度都是不宜的。如在实施纪律时,严厉和慈爱的尺度就非常重要,一味的严厉,会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进而内心产生反抗。一味的慈爱,又会让家长失去威信,进而让孩子没有管束,肆意成长。如果家长能找到两者之间的适中点,既能对孩子采用温和慈爱的语气,又能让孩子在平静的语气中体会到严厉,那么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这个尺度就是适宜的。因此,每一位家长不管是爱孩子还是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应该把握好尺度,既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也要在这种自由前面加上一定的限度;既要让孩子主动的成长,又不可以放手不管。

(六)理想的儿童早期教育

马卡连柯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儿童5岁前的教育非常重要,这一阶段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到了90%的作用,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了这一阶段的教育,那么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到那时候再进行教育是一件十分麻烦而不易的事。而且,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耐心和时间去对孩子进行再教育,一旦这些孩子无法接受正确的再教育,那么他就极有可能走入不良的境地,成为危害社会的不良分子。因此,每位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避免日后的麻烦。马卡连柯要求家长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将教育孩子这项任务视为一项重大的工程并且认真地完成它,不允许家长断送孩子的前程和生命,要尽心尽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孩子,如教会孩子正确的对待游戏,为今后的劳动工作培养责任心;在家庭经济中培养孩子各种优秀的能力和品质;让孩子接受正确的性教育等。

二、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促进家庭教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于安逸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失去吃苦耐劳的美德;过于重视孩子智育的培养却忽视德育的培养,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让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而孩子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带入歧途;离异家庭日益增多以及家庭的不幸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大批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容易让他们形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刁蛮任性的个性等。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思想,得出一些有益于改善和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的一些启示。

(一)建立大集体环境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是必然的,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弊端的解决非常有利。虽然没有了先天的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但是父母仍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创造这个大集体环境。如拓宽孩子的视野,可以通过媒介或旅游等途径获得对外界更多的认识,了解社会这个大集体,让孩子体会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幸运的;另外,鼓励孩子和同学处好人际关系。因为与朋友的相处和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用朋友代替兄弟姐妹给孩子一个大集体生活的体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与朋友交往时,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尽量避免与不良孩子接触过密,因为年幼的孩子还不具备鉴别力和判断力,容易走入歧途。

(二)正确树立家长威信

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现在的孩子不听话,难管教。在马卡连柯看来,这种“不听话”实际上意味着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没有树立威信,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往往运用各种方法让孩子服从自己,试图去完全控制孩子,这些方法都是一种虚假的威信,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36•杜世军,莫扬/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家长应当如何树立威信呢?首先,家长应避免以爱和善良去获得威信。当今的中国家庭结构化单一,经济条件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增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往往会养成不诚实,虚伪,利己等不良品质。所以,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父母应该理智施爱,爱而不娇,要从子女的长远发展角度去施爱。其次,家长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正确树立威信。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以身作则比严厉的斥责更具有说服力,尤其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只有当孩子认为父母的言行是最好的时候,他们才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崇敬感,那么父母的威信便无形中产生了。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自己做好了,对孩子的要求才能有效实施。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纪律与制度

马卡连柯认为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有家庭制度,因为良好的家庭制度会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我国现在许多家庭因为娇惯子女而忽视了这一方面,致使孩子随性做事,没有规矩,所以建立家庭制度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家长应根据家庭和家庭成员的特点来制定合理的制度。制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为纪律服务的,一旦纪律的要求变化,制度也要随之变化。如那些有网瘾的孩子的家庭,家长应随着孩子的变化特点更改制度,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直至孩子摆脱网瘾,这时家长再去制定其他的制度,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其次,家长应该坚定不移的实施已制定的制度。当制度一旦确定下来,家长就应该及时的实施它,不能只看重制定的过程而轻视了实施的过程,更不能让孩子觉得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做不做都无所谓。当孩子拒绝实施制度时,家长应先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排斥它,如果理由不合理,家长则需用严肃的态度告诉孩子必须执行命令,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不愿意就放弃已制定的制度,那样会让孩子觉得你的命令是不必要执行的,这不利于威信的建立,也会增加以后教育孩子的难度。

(四)正确把握家庭教育中的尺度和分寸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一定“限制”的自由。让孩子主动的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给孩子自由思考和活动的空间,父母不应该干涉他们。但是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自由是有限定的,他们的行为不应该危及他人,危害社会,也不能对自己不负责任,放纵自己。只有当孩子正确理解了自由的含义,他们才能够理智的做事情,学会正确把握行为的尺度和分寸。其次,要培养孩子意志力。马卡连柯认为,家长在满足孩子欲望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以此来加强孩子的意志力,从而学会掌握尺度,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也许孩子刚开始不能够理解,但时间久了他会明白自己的责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变得成熟懂事,也学会了掌握尺度和分寸。如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会因为意志力的增强而减弱。

(五)实施理想的儿童早期教育

现今,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种迫切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教育过度,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抓孩子智力时往往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措施,如体罚、态度粗暴、盲目投资,这些不但无法促进孩子学习的进步,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学习,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马卡连柯的百分之百教育思想,对引导家长正确培养孩子非常有益。首先,要重视早期教育。当今很多父母外出工作,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因为隔代亲,爷爷奶奶会娇惯孩子。这时需要对老人进行正确教养的宣传,让他们正确爱护孩子。孩子在身边的父母同样也应该时刻补充正确的家教思想,检验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其次,要全面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投资,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专门人才。但父母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并不见得能让孩子产生兴趣,有些父母付出了许多,孩子却并无多大成就;还有些父母要么只重视智力发展忽视技能培养,要么只注意培养孩子金钱意识忽视知识的重要性。马卡连柯对这些做法都是予以否定的,他认为家长的教育应该是百分之百成功的教育,使孩子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杜世军莫扬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新媒体下家庭教育的研究

一、家庭教育行动研究的引入

1.行动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长期以来,“行动”与“研究”被分割成两个活动领域,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指受到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讨活动,分别由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二者关系不大。但将“行动”与“研究”做了一次完美整合的手术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Lewin.L,1944),他最早提出“行动研究”一词,并构建了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不过,同期的社会工作者约翰•柯利尔(Collier.J)宣称在自己的研究中已经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法并先使用了“行动研究”这一术语。之后,勒温的这种行动研究的模式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考瑞等人的认同。于是,考瑞在第一次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中,使行动研究法很快影响到教育实践。他提出有效的“校本行动研究”必须具备“个别或集体地采取积极态度”、“问题公开”、“创造性思考”、“勇敢地加以试验”、“合作的教师群体”、“重视收集资料”六个条件。20世纪70年代之后,行动研究在美国流行起来,且得到埃里奥特(Elliott)、埃伯特、凯米斯和麦克纳等学者的支持,行动研究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其中,凯米斯关于“行动研究”的定义得到学界认可,即“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担任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下列几方面的合理性和正当性:(a)他们自己的社会实践或教育实践,(b)他们对这些实践的认识,和(c)施行这些实践的所在情境”。近年来,中国教育学者普遍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育实践工作者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它以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为本质。它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集中体现。

2.行动研究引入家庭教育的可能

(1)父母是家庭教育天然的行动研究者

如果说行动研究只是让学校教育、教师发生了角色转变,那是因为教师是必然的“教育者”,必须承担教书育人的天职,所以行动研究如此为教师“授权”并承认教师的日常思考具有“研究”的资格。那么,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是否也可以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去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采取比较随意的、自由的、平民化的研究方式,使其家庭教育行为上升为“研究”的高度呢?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行动研究应该能够适用于各种教育实践领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都可以用行动研究方法来进行。将行动研究方法实施到家庭教育中去,既能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也能夯实家庭教育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家庭教育作为目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徘徊于科学与经验、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模糊地带。有人直接将家庭教育视为“早期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行研究,使用的理论基础是成熟理论、心理动力论、认知发展论、人本心理学,侧重的是早期智力培养。也有人将家庭教育视为一门学科,但大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家庭的功能、家庭的亲子关系、健康保健等等方面。学界尚未将“父母”这一关键人物纳入家庭教育的研究者范畴,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亟需专家的指导”,专家悻悻然地成为父母的教育者、指导者,家庭教育的研究者。而根据凯米斯的“行动研究”定义,父母完全符合行动研究所有合理性与正当性条件,即他们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对实践有认识,实施实践的所在情境。

(2)新媒体为家庭教育的行动研究提供最佳的平台

新媒体改变生活,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诸多领域。所谓新媒体,是指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Web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家庭教育行动研究可以在新媒体下实现。首先,新媒体满足了考瑞提出的行动研究六个条件,“父母或集体地采取积极态度”、“家庭教育问题公开”、“创造性思考”、“勇敢地加以试验”、“稳定的父母群体”、“重视收集资料”。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为实现这六个条件成为可能和必然。其次,符合“行动研究”的关键性特征,勒温曾预言了现代行动研究法的三种重要特征:其参与性,其民主的推动力,和同时对社会科学和社会变革作出贡献。刘良华则提出“参与、改进、合作、系统”的特征。从条件到特征的符合,让家庭教育行动研究寻找到了最佳的实践平台。

二、新媒体时代下家庭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家庭教育开放化

新媒体时代下,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将家庭教育完成了一次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过程。以QQ空间为例,QQ空间具有日志、相册、说说、留言等模块,这是集文字、图片、感悟、交流于一体的功能。突破即时在线等时空限制,任何好友都有机会能获取到他人信息。这就给一些热衷于表露家庭生活的普通人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满足了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父母非常乐意地将自己的家庭生活、亲子活动公开化,这种公开是立体式、多形式的,能调动所有感官,取得的效果往往比见面时的交流更明显,毕竟见面所花的成本以及交流双方的各种现实条件存在差异和有限。

2.家庭沟通创意化

以往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或家庭内部的沟通,其沟通模式往往是面对面沟通,或者书信、第三方传播等形式来完成。按照这些方式下的家庭沟通,其沟通双方大多陷于已婚人之间的事情了,而且也缺乏新意,沟通内容碎片、凌乱,沟通信息容易堵塞,沟通时空也容易受到限制,沟通对象选择也单一化。新媒体下的家庭沟通,可以更富有创意,沟通者需要对自己的沟通信息进行加工、组织、编排,沟通效果能得到即时反馈,“亲”或鼓励表扬的话语及其他沟通符号一同使用,是口头沟通及书信沟通所不能具有的优势。

3.教育平台平等化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同时每个人又是生活舞台的演员。这是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所带来的现实。人人都是心灵的主人,在零准入、零壁垒的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享有自由发言的权利。这样,新媒体中的家庭平台变成平民的舞台,平等地享有新媒体所带来的一切福利,家庭平台平等为家庭平等增加了一定的评价指数。

4.教育资料搜集日常化

由于新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存储功能,家庭生活、沟通等等的记录,都可以历史般的永久保存。这为个人反思、追踪思想轨迹、记忆生活变化等实现了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将过去发生的事情编制成册,前提是如果他愿意。对于许多年轻父母来说,记录孩子成才轨迹,整理家庭教育故事,他们是能饱含热情的,也是一种潜在的责任。行动研究,作为对实践的研究,也因此必须是研究本人自己的实践。四、行动研究对家庭教育研究的意义(1)促进父母“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促进教师成长具有同样意义,行动研究在家庭教育领域里,也可以促进父母的“成长”。身为父母除了感受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已悄然演变成家庭教育行动研究者.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分享孩子教育经验,反思教育行为,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过程,父母作为行动研究者既可以提升父母教育效果,又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研究方法。(2)形成教育合力行动研究注重参与,有个体或集体的合作,合作主体有家长、教师、社会其他群体。在传统的教育合力机制中,家长与教师、社会的沟通非常有限,极易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新媒体环境下,家长成为行动研究者,通过记录、搜集、公开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教育问题,让别的家长、或同行,以及学校教师、专家、媒体参与其中进行讨论、探究,达成教育共识,帮助家长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家长成长为合格的家长。同时,学校教师也可以从观察家长的教育行为中找到孩子的成长轨迹,有目的地实施因材施教,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3)丰富家庭教育实践应用研究家庭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近年来的事,大多数从体能、智能、卫生、保健、亲子关系等角度来进行阐释,遵循的是“正规的研究方法”,侧重定量研究,探究普遍的理论,对个体家庭教育指导意义不强。正如马克将行动研究与传统的“正规的研究”所做的区别,他认为行动研究注重改进与解释,寻求合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关注引起持续“改进”的因子;注重发展和知识积累,即期望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小组或组织,留心那些有计划的变化;注重观察与实验,希望通过群体中不同的观点来超越个人的有限的视域,他们只从可靠的人那里获得可靠的信息;注重实地的与普遍的资料,经由自己的研究或合作的问题解决来提高此时此地的有效性,他们只构建尝试性的理论来指导以后变革和改进的行动。可以说,行动研究让研究主体扩大到父母(或家长)、教师、教育专家、媒体或其他人,打破传统的理论规范研究,冲破制度研究藩篱,寻求创造性的研究方案,获取最佳教育效果。总之,新媒体时代下,家庭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家庭教育研究的平民化、常态化、丰富化、多元化,正以美好的前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三篇: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几年来读了不少《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每本书上都有很多案例,每个案例各不相同,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和好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偷懒和不想看的时候,但每次准备偷懒时,想到书中有许多关于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就使我看书时一点也不敢怠慢,每次拿到书后都会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通过这些新鲜真实的典型事例,接触更多真实案例,犹如发生在自己身边,发生在自己身上,对比别人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再想想自己对待孩子学习的急功近利,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我的孩子是个比较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拔尖,学校各项活动都参加得如火如荼,而且每次都能拿回奖状。可是她自尊心强、脾气倔,非常有主见和个性。有时我对她的要求过于严格,条条框框太多,因为孩子越好,家长的要求与期望值就越高。有时她犯了错误,我会斥责、批评、强制要求,可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加重她的逆反心理,和我唱反调,因此我们俩常常闹得不愉快,每天家中的火药味都很重,矛盾一触即发,毫无和谐可言。令人欣喜的是《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我如获至宝,一口气读完。然后慢慢效仿和采纳书中的方法。从中我知道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潜质,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合适的教育。从书中我还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会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学会摸透孩子的脾气,顺着孩子的脾性说话。学会这些方法后,再遇到冲突时,交流就顺畅了很多。

生活中再要求她做什么时,也容易了许多。这些事情说明家庭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实际,坚持以孩子为本,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对孩子的合理诉求给予回应,保护他们的权益,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温馨和谐,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孩子。现在我和孩子再也没有了冲突,像朋友一样相处。我发现看书真是受益多多,真是和合之家,文明起航。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家长会时,常常和家长交流我在书中学到的,在QQ群中和家长们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深受家长的欢迎,我和家长都在学习与交流中成长了不少,受益了很多。群里有一篇《牵着蜗牛散步》的文章,牵着蜗牛散步,多么和谐、温馨和惬意的画面。这篇文章使我和家长懂得教育孩子是急不来的,要有耐心,要用适应孩子特点的方法,学会适应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

教育孩子犹如牵着一只蜗牛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孩子将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不妨放慢脚步,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中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可是老师和家长能做到多少呢?有多少人能理解孩子呢?我们不需要和谐、温馨的生活吗?我们不得不反省自己,也只有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中,才会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行为,让我们更理性地对待学生,在面对学生错误与失误时,才能给予宽容与耐心。教科书就是一面镜子,教我们怎么做家长、怎么做老师,也是一本警示录,告诉家长和老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们要常照照自己的不足之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充满爱心的工程,需要家长和老师有耐心、恒心和爱心。总之,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是塑造健康个性的工程,广大教育工作者唯有秉持对学生浓浓的爱心,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理念对待学生,才能在教育的征途上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多一格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中学

第四篇:目下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社会机构的严重依赖,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中的专门教育机构日趋增多,而且质量不断提高。幼儿园、学校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幼儿很早就脱离家庭,进入教育机构进行学习。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的时间长,学校教育很重要,而家庭教育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目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求孩子学会说普通话,可是回家以后,很多家长就不再坚持让孩子说普通话了,有的甚至不让孩子说,认为那是在学校说的话,回家应该说方言。这种做法干扰了孩子对普通话的学习,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了。

二、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亲子关系有所疏远

在现代社会中,上班族承受的工作压力很大,一些年轻的父母为了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往往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有很多时间和孩子相处。有些父母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有些则聘请保姆来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这样就使得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不是很深,彼此之间也缺乏了解。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父母就会表现得非常失望,教育方式也会不得当,而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如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好,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事事对着干。这样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

三、父母教育观念落后,缺乏育儿知识

目前,很多父母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对幼儿教育缺乏认识。在年轻的父母当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对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当幼儿长大之后,很自然地就会学习了。并且对于幼儿园的教育也并不在意,认为只是给孩子找一个玩的地方,有人照顾不会出事就行了,至于学多学少不是很重要。而有的父母则不顾孩子的正常发育水平,把很多学习内容强加给孩子,不顾孩子的需要让他们参加各种辅导班,有时候一天之内要去好几个班里学习,比较热门的有绘画、英语、电子琴等。使孩子应接不暇,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做法。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是培养子女良好性格、习惯和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基地和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其次应善于和孩子交往,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良倾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四、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父母应该认识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是自己的一个重要职责。不能单纯地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推给学校,应注意家园(校)配合,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育人。平时要多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配合教师改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和做法。对于有些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作业和任务,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完成,并且把信息反馈给教师。

五、提高父母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父母是幼儿的直接模仿对象,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家长特别看中金钱,认为有钱就可以办成任何事情,于是孩子也容易有拜金主义的倾向。有些家长性格粗鲁,孩子也容易具有攻击性,经常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因此,家长要不断自我完善,提高思想素质,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总之,家庭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可忽视。对于幼儿我们不能盲目教育,更不能任其发展,要科学育儿。新时代的家庭需要观念更新,锐意进取。年轻的家长们更要心理健康、全面发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作者:田海燕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师资培训中心

第五篇: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的认识上,前者通常家长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子女教育视为家庭私事;后者认为家庭教育是为了孩子的个人前途与命运,很少有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富强、为社会育才。该种观念长期影响导致的结果是抹杀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抹杀了孩子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培养,最终成为家长、国家和社会的附庸。

二、教育方式过于极端

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溺爱有加和严厉过度两种情况,无论是那一种都是不可取的。已有研究调查表明,少年犯的产生父母要承担相当大的家庭教育责任,在实施调查的426名对象中,家庭教育溺爱娇惯型的为42人,占9.9%;粗暴打骂型的为197人,占46.2%;放任不管型的为95人,占22.3%,其中教育口径不一以及家庭结构缺失者共92人,占21.6%。可见问题少年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其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影响,处于极端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导致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三、苦难挫折与独立生存能力教育缺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实施和人们意识的增强,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主流,家长过于把孩子看做是未来和希望而溺爱有加,忽视了孩子在苦难、挫折中获得的成长经历体验,更忽视了孩子在困难中获得的自理与独立生存能力。孩子更多的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但随着孩子步入成年所表现出来却是独立、健康生存与生活的问题。

四、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严峻

单亲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心灵缺陷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率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单亲或“冲突家庭”是一种非和平幸福的环境,使孩子容易产生病态心理,行为过于放纵,并且缺乏自制力,更不习惯于社会规范等问题。老师们普遍反映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易沟通及管理,该种情况的存在不能不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总的来说,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和家长都已达成共识:现代家庭应为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唯一出路;即家庭教育要适应社会变革,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做到优生、优育、优教。同时,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共同创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让千百万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王颖单位:河北省容城县贾光乡贾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