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育过度化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过度化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涵义

过度高等教育就是高等教育供给超过高等教育需求,出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过剩,高等教育生产的劳动力过剩,即个人或社会拥有的高等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美国教育学家亨利•莱文(HenryM.Levin),他提出了衡量“教育过度”的三项具体标准:一是相对于历史上受较高教育水平的人,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人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过去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市场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转型。可以说,高等教育的过度发展已开始忽略市场需要,而且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办学条件的可能性,情况如持续下去,教育质量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堪忧。

二、为何会出现高等教育过度化

(一)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高等教育就像是一种投资活动一样,对它进行投资会产生各种收益。第一,投资高等教育必然能产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之人才,而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源于人才的供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社会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产出更多的产品,带来更高的收益;第二,通过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拓宽国民的视野,使他们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能主动地维护国家利益,从而造就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

(二)个人原因

高等教育的过度化发展除了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外,人的个人发展需要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更容易进入报酬高的职业领域因为他们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产品。另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能够接触到社会高层名流,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拓宽眼界,使自己跻身上流社会,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于是,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所带来的高收益促使人们对其需求过于旺盛,为了读大学人们不顾一切地跻身高校,全然不顾其是否适应自身发展需要。

三、如何有效遏制高校过度发展

我国还是一个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还未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世界强国还是有很远的距离,而且,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仍是农业、制造业等,因此我国对大学生的需求规模并未像想象中那样大。而高等教育忽视市场需求的发展,不论其发展水平的高低,走向过度化发展具有必然性。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应当稳中求进,适度发展,贯彻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不动摇,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市场为导向,适度稳妥地发展高等教育

高校作为为社会源源不断输入人才的机构,它需要对市场具有敏锐的嗅觉,以市场为导向稳妥的发展高等教育。首先,高校需要树立真正市场观念,研究市场发展规律,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规格需要,分析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在把握其发展规律和模式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其次,目前在社会上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而不能仅根据其自身师资条件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重大,但我国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却很低。所以,政府应该加大财政对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在财政的教育投入力度方面,应该按照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的需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另外,政府应当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政策、教育投资及信息引导等措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社会需求和资源配置,使我国由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的素质优势。

(三)做好宣传工作,转变人们盲目追求高等教育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过度化的源头之一来源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盲目追求,尽管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追求却未见松懈,在此过程中人们为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不惜牺牲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实践知识的追求,一心埋头于书本以应付考试,只求这样能在高校为自己争取一个名额。殊不知这样做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多方位发展的人才和创新性人才,而不只是看考试成绩,因此,这需要政府和高校做好宣传工作,避免人们用传统的思维盲目地追求高等教育。

作者:邓永恒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