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卫生职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卫生职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卫生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卫生人才,而教师是知识传授过程的载体,其综合素质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决定着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针对教育部医药卫生类新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大力加强卫生职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卫生职业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卫生职业院校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新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新专业教学标准;实践能力;专业教师

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各医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满足社会需求,教育部卫生职业院校新专业教学标准开始实施。各类卫生专业建设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卫生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毕业生在择业与未来发展中的竞争实力。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如何在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在解决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卫生职业院校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医药卫生类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卫生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的情况,学科带头人匮乏,多数教师年龄偏小、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薄弱。由于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在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教学深度及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

1.2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规划不完善

新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使得教学工作量变大,对于开课教师来讲,需将大量精力放在理论备课中,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这样,由于实践知识的匮乏,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在教师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针对社会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来培养高质量人才。

1.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医药卫生职业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训室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场所,在专业实训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合乎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专业实训室,实训设备数量、实训室管理人员及实训场地不能满足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需求。

(2)实训室的开放力度不够,不能发挥实训室的优势,无法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3)实训指导教师单一,且只负责讲授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操作指导,而不从事科研活动。因此在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实训室建设。在实训指导教师人员配备上,应注意老、中、青的结合,建立合理的实训教学梯队,避免出现个别教师因正常的人才流动而对整个专业的实践教学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同时,还要有计划、按需要地引入一批较高层次的人员充实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从政策上吸引高职称的教师到实训室工作,以增强实训室的技术实力。实训室应该有全局观念,在方便教学、便于管理、有利发展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保证学生能够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训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学会本专业比较先进的各种技能操作,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打好基础。

2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2.1与实训室建设紧密结合

借助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实训室搭建的契机,让专业教师加入实训室建设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中,参与实训室建设工作,深入了解实训设备结构,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开设与教学和专业有关的实训课,熟悉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基本的实训技能。实训室建设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教师把实训室工作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实训室从规划、购置设备、安装、调试到投入使用,教师均参与其中。指导学生实训操作、批改实训报告是大部分教师例行的日常工作,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同时,每学年还需要完成一定量的实训室工作。这种实践的不断积累,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应充分利用教育部医药卫生类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时机,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

2.2加强岗前培训

应在岗前培训阶段使教师充分了解“大实践观”,形成以实践为主导的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念,指导青年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职业教育模式。按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的实际需求,安排教师到医院参观,了解医药卫生行业尖端技术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得教师在今后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更有实践性和目的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让部分教师到临床,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医药卫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应制订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教师的能力进行测评,满足要求者允许上岗,否则继续培训。

2.3开辟校院联合的新途径

校院联合培养是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少数学校对校院联合制度不重视。因此,应开辟校院联合的新途径,寻求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新举措。医院为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学校应该大力加强与医院之间的联系,增加校院之间的相互信任,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医院可为广大教师提供实习培训的机会。学校应选择一批医疗质量较好的大中型医院,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接受实践教育及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鼓励教师主动联系医院,到医院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动手能力,从而保证在今后的课程中有目的地扩展专业知识。

2.4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很多,如双证书说、双能力说、双层次说、双素质说、双职称说、双来源说等。而究其根本,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理论、实践、技能兼备的社会需要的学生。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应进行实践性教学。国外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丹麦政府认识到教师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求所有在职教师必须同时是教授者、指导者和学习者,并且还应具备个别化教学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既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美国有的州明文规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德国职业院校要求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针对教育部医药卫生类新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学校应根据其专业特色,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激发教师实践教学的热情,采取多种措施,使教师主动加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深入探讨教学改革方法,使学生在学到“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同时,也知道“如何做”,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学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骨干教师评选、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

作者:谭菁 唐琳 单位:福建闽北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