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小学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小学德育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纵观国内德育教学现状,形式化现象仍普遍存在,如何实现小学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深入融合是教研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小学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的主要原因,探讨改善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水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实践措施

一、小学德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原因

1.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德育课,只关注智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分低能”是对以往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整体评价,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普遍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就目前的实践情况而言,德育教学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形式化和样式单一化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应试教育的概念仍根植与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家长对孩子的培训方向仍锁定在高考这一大方向上。由于高考没有设置德育考核这一项目,教师和家长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文化课上,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势必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的学习理念,久而久之便轻视德育学习。

2.小学德育固步自封,缺乏与时俱进

在过去几十年的德育课本中,德育教育主要是面向小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和训练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内容教条、抽象并一味唱高调,学校、社会和家庭早已习以为常,在德育教育时都抱着应付的心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德育课本应根据社会的发展更新内容,适应当前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

二、小学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改进措施

1.新课改后小学德育课的材料大都取自于生活的素材

德育的理论知识也是从生活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整个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更体现了德育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生活化的特质。要想让学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成功、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材料的教科书是一方面,还要求教师把德育知识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实际的道德体验,提升道德素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取得,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处处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到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德育知识。

2.整合德育生活资源

(一)巧设辩论会。

在德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动态设置一些适合小学生进行辩论的话题。让学会结合所学所知,畅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抽取事件中的道德标准,让学生明理明德,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一言一行中去规范自己、修正自己,从小养成明是非、辨善恶的价值观念,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这是在其他文化课上获取不到的宝贵知识经验。如教学《勤俭节约》一课时,展开“勤俭节约是否已经过时了”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这个话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给学生讲解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勤俭节约”的品质高贵性,让学生能铭记在心,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巧讲生活故事。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十分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运用此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大多源自与历史典故、童话、古老传说、民间风俗等,有些故事中蕴含了很多教人做事做人的道理。如果教师能对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并积极鼓励学生提问交流,在故事的反复讲述中,学生自然会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种寓教于乐的德育教学方法能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并能达到增强学生记忆周期的效果。

(三)巧用生活模仿秀。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可以将生活原型进行适当改编,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小品、舞蹈表演、唱歌、做游戏的形式开展生活模仿秀。通过对榜样人物的模仿能引导学生起体验和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从个人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通过这种动作、声音、形态和心理上的模仿,能促使学生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看人、看事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反思,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那能力。

(四)妙用名言警句。

在德育新课程中,穿插了许多名言警句,主要是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歌曲中的某些句子等等。这些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各种正确的导向,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名言警句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

参考文献:

[1]张琰.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黄旭.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

[3]王世伟.小学德育教科书功能性模块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作者:王香玲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绿地浐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