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述

教育部于2012年3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丰富了教学,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声形并茂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高职德育教学现状

1.生源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多数因为中考的失利、过去学校生活中老师、家长对自己的不够关心、不够信任、不够理解等造成如今他们或多或少的自我、自卑;迷茫与迷失。加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对职校生的偏见,造成自暴自弃,思想上、品德上、学生、行为上都存较大的缺馅。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生源素质呈下降趋势。

2.德育课堂现状

在长期的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一是认为专业课对未来找工作更有利,二是德育教学内容方法死板。德育课的授课形式一般是讲解加板书,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个别教师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法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只是被动地学习,尤其德育课(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理论性较强,往往只能死记硬背,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常出现教师唱单独戏的现象,师生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差。德育课发挥不了育人的功能。要打破一现状,教师教法有待改进,一定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听课的效率。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一种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

三、高职德育教学课堂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高职德育教学课堂现状,有利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加,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规则,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以致用。

2.课堂效果

改变了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学习方式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教学的开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生学习变得主动。

四、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德育教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

信息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德育教学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本文以德育一年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为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中《素养提升》的知识点——“人生四张名片”,通过多媒体制作了四张行为幻灯片,分辨对应的素养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知识点——“团队合作”,学生上台做游戏,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音乐,随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通过视频播放知识点——“职场素养”,让学生直观了解职业素养要求,并能结合自身实际与本专业要求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增强职场适应能力;课后作业——通过E-mail将作业或疑问发给老师或发送到学习平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意见与看法,对知识进一步巩固。整个课堂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多媒体、网格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效果,牢牢掌握《素养提升》课程的要求。

五、对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德育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1.信息风暴冲击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量广泛传播的信息充斥着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得学生过于依赖网络资源,不肯动脑筋。

2.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懒于查阅各类书籍,更乐于求助网络资源,过多关注教学形式和方法而忽略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资源的利用、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不了教育、培养目标。

六、结语

信息化教学模式给高职德育课的教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在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快新时代德育教师角色转变,努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

作者:王晴 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