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占领网络德育制高点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呈现“信息传播的跨文化特性”等特点,并且网络环境中显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并存,多元文化及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都在网络上集中交汇,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弱化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认同。众所周知,民族文化的泯灭就是一个民族灭亡的信号,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深厚的底蕴。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这样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不失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则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对此,我们只有“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占领网络德育制高点”,才能有效地解决此课题。具体措施包括:

1.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及立体化的思想教育平台,着力宣传科学理论、先进文化具体要求如下:

(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要利用大众传媒的权威性,发挥其宣传作用,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抵制不当行为。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望,要在网络平台上设计出独具特色、有吸引力的专题德育网页,对大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要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及时整顿学校周边不良经营的网吧,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娱乐场所,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

2.学校要把握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借助校园网规划出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大学生德育专题网站具体要求如下:

(1)在校园上的专题德育网站中开设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栏目和论坛,针对各个时期的热点问题,鼓励大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所有参与网络活动的大学生能够互动,如双方讨论、多方讨论等,这样既可以丰富网络文化,同时也为德育工作进网络开辟了有效的途径,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2)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力度,构建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为了有效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在一些特殊的敏感时期,甚至可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以堵截反动信息对大学生的侵扰。

(3)学校德育工作要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借用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设计并制作突出鲜明的主题、生动有趣且寓教于乐的专题多媒体德育教育软件,以有效地把握教育的重点,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形成网上舆情强势,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民族信念。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所塑造的强劲坚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使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使命。

(4)加速学校本身的信息化进程,构建课上课下共融、覆盖面广、辐射全校的网络德育体系。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要坚持和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从而有效使网络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二、优化德育内容方法,创建立体化德育阵地

网络信息无国界,具有“信息传播的高度开放性”,并且网络信息来源广泛,它突破了国度、区域的限制,从而导致网络上信息良莠混杂。因此,如何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防御能力,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各高等学校要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切实“优化德育内容方法,创建立体化德育阵地”,以有效地提高网络时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良莠辨识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主阵地,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尽快适应网络时展的新要求,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赋予时代感和新鲜感。具体要求如下:

(1)研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和思想教育数字电子教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变得“生动”,由“单调”变得“多色”,由“静态”变为“动态”,使大学生接受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设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求开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娱乐软件,开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游戏,研发基于增强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互学习系统,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辐射力、感染力。

2.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具体要求如下: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丰富德育工作的素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整合,始终抓住理论教学这个主阵地,强化大学生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由于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受众的广泛性和信息的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实行立体化的引导,通过多种媒体之间的协同作战,构成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效应。

三、消除网络心理障碍,促进心灵解构与重塑

网络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虚拟环境,网络交往活动便捷,具有活动交往的“虚拟性”、“隐蔽性”及“神秘感”等特点。大学生进入网络犹如步入了一个地球村,使大学生可以以隐身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过着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因此,网络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1)形成“攻击型”、“退缩型”、“双重型”及“多重型”等人格障碍;

(2)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情感纠葛;

(3)产生“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及“人际关系危机”等人际关系障碍。由此,促使一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在网上找到“知已”,从而沉溺其中,人与人的沟通和交往完全依赖网络,远离周围同学,变得更加孤僻。因此,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德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导向,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难题。有效地解决此难题,就必须“消除网络心理障碍,促进心灵解构与重塑”,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具体措施包括:

1.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不论是高尚思想的养成还是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等多次反复的心理过程。因此,只有从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入手,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综合解构与重塑,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情大学生因人际交往、情感及经济等方面的困难而引起的消极情绪,使其适度宣泄,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影响有效地教育学生,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意愿。

(2)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采用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方式,构建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

(3)要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心理和性格,在遭遇任何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有必胜的信念。

(4)大学的思想政治德育工作者要真倾听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和不同的声音。因为大学生是富有思想和感情的、具有独立人格、尊严和价值的群体。我们要尊重他们,努力避免一厢情愿地把条条框框强行灌输给大学生的做法。要主动帮助大学生以更合适的方式思考、行事,并通过理解、尊重、积极关注等共性态度与学生寻求感情上共鸣、心理上的贴近和心灵上的沟通。

2.要健全网络立法,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体要求如下:

(1)要加强社会监督机构,健全完善社会制度,以防止垃圾信息的大量繁殖。

(2)要求大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自觉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成为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赢得他人的尊重,乐于交往,形成良性循环,以促进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以其信息资源海量性、传播高度开放性和交流的快捷性等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因其虚拟性、隐蔽性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发展,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机制与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水平,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才能使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作者:陈茜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