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思考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思考

[摘要]如今“节能减排”和“碧水蓝天”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下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身上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对他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低下

1、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相对薄弱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但是他们当前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与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不相一致。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知识的丰富以及思想意识的成熟,应该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可是事实上,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却相当薄弱。因此,在当今的高校中,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破坏公共财物,破坏花草树木以及铺张浪费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

2、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志不坚定

大学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的时间比较长,周围同龄人的言语、行为方式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些学生群体不文明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会产生消极的盲目从众和跟风心理。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但是他们不愿意被自己所在的圈子视为“另类”,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用自己积极的行为去影响并感染群体的不恰当行为。因此,当遇到相关问题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意志的不坚定。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1、高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上世纪80年代,虽然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有所发展,可是目前它仍然处于低级阶段,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政治理论教育上,并没有把它真正的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也没有把它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更没有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由于高校领导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生态道教育的有效贯彻落实。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步入正轨。

2、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1]在当今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注重的是个体如何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把学会做人,学会在社会群体中生存作为最高教育准则。而它所涉及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教育上。

3、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师资力量不雄厚

大学生在高校中作为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他们有没有生态道德意识以及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他们的教师。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中从事专业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学者或者教师几乎没有,这一工作大多是依靠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完成。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良好的社会氛围缺失

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的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主要思想和行为目标,为了追求物质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极其薄弱。因此,他们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态度也只是形式上的或口头上的认可,而不会在根本上以实际行动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更谈不上在全社会宣传生态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人才竞争是现代社会竞争的核心,各个用人单位都特别注重对人才的选拔。但是,他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只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不注重甚至是忽略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看中的只是他们的“硬件”而不是“软件”。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首先,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生态道德情感。“所谓的生态道德情感就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类似儿女对母亲的归属感、认同感,并对它们有爱护,感恩之情。”[2]以这种情感作支撑,就会唤醒人们的良知。其次,大学生要坚定自己的生态道德信念。大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情感的制约下可能会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就会树立相应的生态道德信念。信念一经形成就会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产生巨大的影响。再者,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意志是在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信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信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态道德意志。

(二)完善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首先,坚持理论灌输与亲身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理论教育,这是前提和基础,否则,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虚无缥缈的。在高校中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让他们亲自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之道,师资为本。所以加强对高校部分教师的专业培训是我们改善当前现状的首要选择,例如:组织教师去生态道德教育取得显著成就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观摩、实习;同时,教师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应该发挥其示范作用,做到以身作则。

(三)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社会氛围

首先,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生态道德教育,并大力的弘扬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作风,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气,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主动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其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道德并不等于法律,它是“德治”的范畴,主要表现为自律,即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它的调节手段往往是非强制性的;而法律则是强制性的,它是“法治”的范畴,主要表现为他律,即外在的一种约束力。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诸如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仅仅靠道德自律的约束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把道德规范难以约束的不文明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的调节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李泊.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教育研究,2003(12).

[2]魏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作者:姬瑶瑶 张慧玲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