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资产规模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影响

资产规模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影响

2007年以来,在华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低于国内中资银行,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这一段中国经济下行的时期,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出明显的大幅度上升,截至2015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达1.16%,逼近大型商业银行1.48%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1.35%的不良贷款率。在华外资银行正逐渐失去其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而资产规模的限制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资产规模的限制的具体体现

(一)网点稀少导致的信贷风险监测不力

为了开拓本地市场,在华外资银行一般要求授信客户在外资银行开立一般结算账户并进行日常结算,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也一口应承,但实际上,因为网点稀少、资金划拨成本、与上下游企业结算的便利性等原因,大部分授信客户并不打算执行这一条款,这就导致一个特殊的现象,外资银行授信客户的账户往往除了放还款则没有其他资金往来。也就是说,即便事先制定了详细有效的贷后银行流水监控措施,但实际难以执行。银行流水进出账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最重要依据。由于没有银行流水的支撑,在华外资银行难以切实有效地进行贷后监管,也难以从借款人银行流水的变动中识别到信用风险预警信息。这也是外资银行承受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借款人、借款人的关联方都不在在华外资银行进行日常结算,一旦贷款逾期进入诉讼程序,借款人很可能通过其他银行的账户隐匿资金,在华外资银行并不能及时全面地查封借款人的账户、冻结借款人资金。网点稀少导致的信用风险监测不力还体现在异地授信上。相较于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中资银行而言,由于授信主体的经营场所、抵押物、主要上下游企业都在未设立分支机构的异地,在华外资银行无法及时获知授信主体主营业务、财务、抵押物状况等方面的变动,在监控异地授信的信用风险方面存在无法避免的缺陷。

(二)扩张压力导致的道德风险的加剧

商业银行的授信流程中总是存在着银行员工与授信客户的串谋的隐患,在业务指标的压力之下,考虑到外资银行审慎的信贷审批制度与其特殊的人事薪酬制度,在华外资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会进一步的扩大。在华外资银行通常实行前台业务部门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相互独立的制度,为了鼓励前台业务部门不受限制地积极开拓业务,通常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管理职责,前台业务人员不需为不良贷款承担大部分责任,薪酬制度也只与业绩挂钩,业务经理的薪酬大部分为固定工资,业绩奖金仅占一小部分,且因不良贷款的发生而将遭受的奖金扣除很少。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但同时也导致前台业务人员并不重视贷后的信用风险监控,没有动力也无法被迫跟踪监测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者查找债务人的财产线索。出于“审批放款完毕就与业务人员无关了”的想法,在面对快速扩张战略时的考核任务时,在面对明知不可能完成的授信条件时,甚至会和客户窜谋,协助客户伪造授信资料以获取贷款,加剧外资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改善对策建议

(一)扩大经营规模和信贷规模

外资银行要更好地进行本土经营,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和信用规模,更好地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中来。在华外资银行一方面应当积极扩大经营网点,提高业务覆盖面,另一方面,应当采取更为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多途径进入中国金融领域。网点的限制导致在华外资银行无法切实有效地监测信用风险,因此在华外资银行都将网点的铺展视为重中之重,在“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的战略设想之下,纷纷加大了在网点建设方面的投入。但外资银行分行的扩张受到监管机构政策的束缚,外资银行只能采取设置支行和自助银行设施的方式来扩大经营网点,同时出于政策的限制以及管理维护的成本考虑,外资银行设置的支行和自助设备多设置在已有分行的城市,在城市内部有限地实现业务覆盖面的扩大。这种情况下,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外资银行可以谋求与其他银行的合作,一是通过并购其他在华外资机构的现有网点来实现自身的扩张,比如渣打银行并购了美国银行的部分业务,一是通过对中资银行的投资入股,以隐形分享中资银行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

(二)扩大规模的同时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华外资银行本土化的过程,同样是向中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社会现状妥协的过程。中资银行面临着优秀外资银行的冲击,而主动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同样受到中国市场的排挤,在境外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面对中国市场特殊国情总有这样那样的无能为力之处,不得不加以修正,为了开拓中国业务规模,也不得不学习中资银行在客户维护与拓展方面的经验,并对授信客户放松要求,这些都是在华外资银行的妥协。适当的妥协是必要的,但在华外资银行不应当本末倒置,由于中国市场环境的缺陷和特殊性而过于放松或放弃在信用风险方面的严格要求,导致其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名存实亡,从而彻底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同质化本土化机构,失去外资银行的优势所在。对于积极进取意图快速扩张的外资银行而言,这方面尤为需要重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外资银行本身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是至为关键的一点。

作者:吴倩 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