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思考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思考

“三期叠加”形势下,国内经济表现出发展增速由长期高速向中速平稳增长转型、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增长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消费和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常态。这对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常态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集中暴露。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运行,一些行业景气经历周期性波动,部分企业会出现经营困难,特别是工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信用风险上升,银行不良资产增量会持续增加。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会更加频繁发生,信贷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改革进程加快,政策风险快速释放。

随着政府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力度加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微刺激”边际效用递减,经济增速放缓将使信用风险加重,部分过剩行业调整将导致银行风险进一步暴露,非正规金融活动风险传染也会加剧。财政及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实体、资本市场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会产生极强的连锁反应。

(三)利率市场化推进,市场风险急剧放大。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商业银行资金竞争更趋激烈,相对抬高了资金成本。利率市场化使金融脱媒进入加速期,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注册制改革加速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使商业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商业银行利差收窄成为长期趋势,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

(四)运营环境复杂,操作风险易发多发。

新常态下,社会资金偏紧的局面加剧,易引发针对银行的诈骗、盗抢等外部案件和风险事件。银行员工参与民间融资、与客户非正常资金往来、违规套现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也加大了信息安全风险防控难度。

(五)客户诉求多元,声誉风险频发。

随着客户金融维权意识增强,特别是互联网条件下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变化,银行声誉事件发生频次增多,危害程度加重。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瑕疵或服务过失,通过自媒体迅速得到传播和放大,对银行正常经营和社会形象带来严重影响。

二、加强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一)坚持稳健经营,正确处理好发展和控险的关系。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增长方式已发生根本转变,在业务发展中,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追求风险可控的高质量的发展。牢固树立主动风险管理理念,将发展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分析自身风险管理状况,充分揭示人员素质、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系统、工具、监督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尽快加以改进,创造尽可能好的发展条件。加大内控及风险管理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高资产质量、员工行为管理、网点内部管理的评价考核占比,在全行树立风险、资本、成本约束的观念,努力实现发展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加强资产质量管理,确保不发生系统性信用风险。

一是加强风险排查与监测。建立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加强重点客户和重点领域潜在风险的排查,全面揭示客户风险状况。严格信用风险报告工作,及时按照信用风险事件报告要求进行报告。二是加强信贷流程管理。严格贷款“三查”制度,强化贷前、贷中和贷后主要流程的风险控制。切实加强贷后管理,严格落实领导包片管户机制、风险和客户经理“平行作业”制度、贷后管理例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加强风险化解处置。严格信用到期管理,尽量避免信贷客户出现逾期、欠息现象。对高风险客户,及时制定风险化解处置方案,对存量业务应逐步压缩、退出,讲究策略和方法,努力减少损失。四是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将全年不良贷款管控目标及时排到客户、排到品种、排到月份,突出清收重点,实行名单制管理,确保清收实效。

(三)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规避新常态下的政策风险。

一是加强实体经济支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平衡好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县域信贷投放工作,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二是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银行业发展结构性机遇。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调整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突出创新驱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业务、渠道、市场和盈利来源的多元化。三是推动创新管理。新常态下,中央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适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适应外部形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努力向管理变革要红利、向技术创新要红利。

(四)确立价值管理理念,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

一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坚持“将本求利、量价结合”原则,发挥FTP价格导向作用,大力拓展低成本核心存款。加大公司类法人客户、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投放,突出发展表外资产业务,提高资金收益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速放缓,以手续费收入为主体的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经济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和新兴投资银行业务,拓宽盈利渠道。三是提升利率定价水平。强化定价的精细化管理,将定价管理与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资本管理、客户贡献度结合起来,建立差异化定价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内、外部定价机制,加强内部资金成本核算,根据客户综合回报实行差异化定价。四是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积极实施投资、贷款、存款等组合管理,平衡好投资长期与短期、贷款表内与表外、利率浮动与固定、存款组织与融入的关系,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五)加强操作风险管控,杜绝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一是强化基础管理。扎实开展基础管理工作创建活动,以各条线精细化管理的盲点、弱点为突破口,深入开展风险专项治理和案件风险排查活动,有效提升条线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加强柜面运营风险防控。持续做好防欺诈工作,特别是柜面防诈骗工作,落实网点前后台联动的反欺诈机制,突出新开异地账户风险、验印风险和对账风险管控。认真落实银监会关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的“20条”规定,发挥好各类后台监督作用,从严上门服务与延伸柜台管理。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排查和消除各种安全风险隐患。三是持续加强员工行为管理。落实好员工行为“责任区”管理各项要求,持久深入推进员工风险行为和业务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开展案件风险排查,杜绝员工违规违法行为。

(六)加强声誉风险管控,严禁负面舆情转化为声誉风险事件。

始终坚持“声誉风险无小事”的理念,加强员工防范声誉风险意识教育,抓好声誉风险日常管控,严防各类舆情隐患转化为声誉风险事件;明确声誉风险管理部门、权限和职责,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加强声誉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各类舆情隐患加强整改或制定处置预案,从源头上化解舆情风险;开展舆情日常全天候监测,加强舆情线索分析,及时处理舆情隐患,严格执行舆情报告制度;加强与地方相关主管机构以及当地媒体的联系,有效化解各类客户投诉、负面报道和各类舆情风险;加强行内意见领袖队伍、官方微博、微信等内部引导机制建设,及时响应客户网上咨询与投诉,主动化解网上舆情隐患。

作者:朱晔 吕元兆 单位:扬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