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本土化小额信贷论文

本土化小额信贷论文

1.小额信贷本土化的内涵与要素

扶贫协商小组(CGAP)认为小额信贷不是扶贫的唯一答案,特别是对极度贫困(extremepov-erty)来说。目前,小额信贷面临的一个遭到批评和怀疑的问题是,它究竟有没有为最贫困的人提供贷款服务。小额信贷的瞄准是指为穷人提供进入信贷市场的平等机会;但这种基于机会平等的瞄准能否真正实现结果的公平,做到“真扶贫”而“扶真贫”,决定于小额信贷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在制度创新竞争中,制度引进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必须对制度的组织体系和交易规则进行本土化创新,离交易越近的组织越应尽量民间化、市场化、内生化,规避制度竞争中政府介入存在的“路径依赖”导致政府不愿适时被替代和内生组织外生化等各种风险。产权主体通过制度的变迁或者创新进行制度竞争,制度引进是制度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引进的制度也存在水土不服问题,所以必须对制度的组织体系和交易规则进行本土化创新。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引入中国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如何将其本土化,一直困扰小额信贷理论和实务两个领域,也影响相关制度设计。所谓将GB等国外民间组织小额信贷模式本土化,关键是要保证低收入人群发展的需要,并发挥收入相关贷款、分散原理与大数法则规避风险的作用,摆脱担保制约,推进利率市场化,造就并维持良好信用环境。所谓要将国外小额信贷的运营模式本土化并取得成功,实际上就是要保证上述内在机理和外在必要条件的充分实现。但由于国外的民间机构与我国的民间机构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民族习惯、文化及宗教信仰的背景之下,将国外小额信贷的运行模式和方法照搬到我国必然会存在很大的障碍和不适。综上,我们将小额信贷的本土化归纳为:在引入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后,将本土文化与外来经营模式相结合,通过小额信贷三自法则和背景环境嵌入的实现,进而改进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扩大覆盖广度和深度,本土化也是一种制度创新。从本土化的具体内容来说,本土化不仅是指人员、物资的本土化,更是指思维、管理的本土化。利用本土人员对其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了解来缩短企业适应当地文化的时间。我们认为小额信贷的本土化可以简要划分为三部分:一是制度的本土化;二是物的本土化;三是人的本土化。所谓制度的本土化就是指小额信贷制度安排的本土化。小额信贷机构要提供稳定、优质的金融服务,首先要保证自身机构的可持续性,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基础。这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对GB模式本土化后的结果。所谓物的本土化就是指信贷产品的本土化。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主体模式中,小额信贷有很多规定,诸如贷女不贷男、对五户分期放款、开展储蓄、建立小组基金、强调贷款农户对银行的拥戴和忠诚等,这些在我国的实践中都应作相应的调整。所谓人的本土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使机构的各种行为符合当地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更好地“入乡随俗”。同时,与从外部人才聘请相比,本地人才成本低、优势多,既能为机构在本土化经营中发挥管理作用,又夺取了竞争对手的人才,还可以大大加强公众的认同感,提高机构影响力和竞争力。本地化的优秀信贷员及管理层更能理解本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更能有效地识别出一部分信用好且有需求的弱势人群。GB式小额信贷组织应该借鉴合会的草根性或者民间性,尤其中国GB式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设计应更多强调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发挥民间关键人在小额信贷会员组织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小组和中心的功能,真正实现GB式小额信贷组织的民间性。从实际情况分析,农村更需要本土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经过调研,何广文总结了本土化金融服务机制构建的途径。一是利用好融资和投资两个角度的机遇。例如,可以投资参与现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实力较强的合作社可以参与农村新型微小金融机构的组建,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二是参与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三是配合农村信用社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四是以合作社为信用载体帮助农户、微小企业实现融资。

2.本土化对小额信贷的意义

本土化对小额信贷具有以下两方面意义。

(1)本土化有利于小额信贷机构识别和规避风险。简单地说,农村贷款发放者不仅面对着一般性问题,还要面对因农村居民特性引起的许多额外问题。正确地预测偿还贷款是业务经营成功的关键。贷款技术是预测偿还贷款风险的方式。虽然目的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贷款者选择的贷款技术是不同的。比如,私人放贷者是通过一系列非正式制度来保证贷款偿还,相反地,商业银行则是运用自身的技术通过正式制度来实现贷款偿还。小额信贷机构可以通过农村本土化的社会资源来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较好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机构的风险。

(2)本土化有利于小额信贷机构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率。地区之间在历史渊源、生活模式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存在差异。首先,本土化要求员工主要来自当地,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并熟练掌握当地语言,他们掌握了当地农户的家庭背景和生产经营状况,对贷款申请者的品质和还款能力可以最快地做出较正确的判断。本土化减少了交易费用。其次,本土化要求引入外来信贷模式的同时,必须按照当地生产周期和生活习惯等情况,适当地调整小额贷款产品特征。即通过调整贷款对象、还款方式、贷款额度等产品特征以及调整抵押担保条件,尽可能地将小额信贷资源分配给低收入人群,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再次,本土化要求开发当地人力资源,这样不但为其所在农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使得机构的利润留在了农村社区内部,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3.我国小额信贷本土化调整

我们认为,小额信贷项目,特别是GB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应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本土化调整。

(1)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应该以本土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生产经营模式等为出发点,进行制度调整。小额信贷项目既不能是纯商业活动,那样必定导致目标上移,也不能完全抛弃“市场”的运作手法,毕竟信贷是一种金融活动,要符合市场规律。

(2)调整贷款产品。单一的产品往往不能适应农户的所有信贷需求。农户即便是有信贷需求,但是没有合适的贷款产品,农户也会放弃申请。一个好的贷款产品,不仅可以自发地吸引客户,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实现项目的初衷。调整贷款产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贷款最好能实现时间上的连续性;二是贷款发放季节应该与农户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在经营项目投入期发放,在收获期收回;三是适度调整贷款额度上限,以满足农民种养殖业的基本需求;四是虽然项目的初衷是帮贫助困,但是只要项目是“信贷”项目,就应该按照金融手段的一般方式来实现项目的目标。

(3)基层工作人员在执行贷款项目时,应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本土化的人力资源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应面向本地公开招聘信贷员,且不能是基层干部,这样,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可以避免人情关系,杜绝请客送礼吃回扣等腐败现象。信贷员应是本地人,且人缘极好,这样一部分信用好且有需求的弱势人群,就会被信贷员识别出来。二是对信贷员应进行定期培训,包括业务上的和理念上的,涉及思想教育、职业道德、风险防范、规范操作等方面。三是建立廉洁公正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这样不仅防止了腐败,还有利于农户获得贷款。

作者:陈方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