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较快,并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一份贡献。但是,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信贷风险问题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1引言

在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是最为重要的金融力量之一。近年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业务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信贷的规模不断扩大,但长期积累的信贷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对信贷风险发生的原因与有效的防范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

2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

2.1信贷风险的外部成因

2.1.1历史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权划分不清、内控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农村信用社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并且还出现了一些贷款人将生产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贷款风险转嫁给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的农村信用社的情况,进而导致农村信用社逐渐形成潜在的经营风险或者是债权直接被悬空的。

2.1.2政策与社会因素

在农村信用社运营过程中,因受到地方政府与其他各级部门的干扰,形成了难以化解的债务。现阶段,个人和企业法人的信用体系不完善、对贷款人或企业的诚信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导致某些私营企业及集体企业,一旦出现经营危机,便不再偿还所借贷款,并且采取各种手段甚至以不惜违法来逃避债务的现象。

2.1.3服务对象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县域企业与农户,但因乡镇企业在与城市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信贷资产的长期积压,有些甚至流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同时,一般农户抵押能力有限,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农信社对农户的贷款很容易转变为逾期或者是呆滞,进而增加了信用社的运作难度。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贷款的安全性。贷款一般都发放给相对同质的客户,其违约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信贷业务的高度集中使得农信社的信贷资产无法得到有效地分散。

2.2农信社信贷风险的内部成因

2.2.1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信用社一直以来都重视业务的发展,忽视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近年来,进入农村信用社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本专科学历,并且几乎都是通过招考进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老员工虽然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缺少先进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新员工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员工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大大增加了信用社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提升难度。总体来看,农村信用社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服务意识、风险防控意识均较为淡薄。此外,农村信用社培训制度不完善,并且还忽视了员工素质提升,没有树立全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操作风险高的原因。

2.2.2内部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中,对信贷人员的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需要兼顾农村信用社中的各项工作,人均管理贷款项目多,导致其在处理贷款之前,无法深入调查、准备评估风险,贷款后也不能及时跟踪复查,最终导致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

2.2.3内部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运营状况而言,其贷款业务方面缺乏一套健全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且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相匹配等问题,有些内控制度在部门间不能协调执行,存在着割裂甚至是抵触现象。此外,审贷分离制度也基本流于形式,在贷款投向、投放量上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随意性较大。

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降低信贷风险

①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真正落实贷款责任,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审贷分离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三查”等。同时,还要对每个工作环节的关键点和风险点都进行严格的约束和限制,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越权操作。②严格落实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问责制,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实行并不断完善动态管理制度。通过信用社班子的考评、问责,严格落实信贷管理工作。③建立贷款业务制衡机制,不断强化信贷转授权的管理,并依据业务种类、地区风险状况、贷款管理者能力,制定授权并不定期调整。④优化信贷流程设计,加强流程管理。

3.2坚持信贷风险管理原则,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①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原则要求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实行过程以及各个操作环节中,使其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同时,还需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控制体系。②程序性原则。程序性原则要求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③协同效应原则。协同效应原则要求农村信用社各部门权责清晰,信息传递通畅,以此来提高执行力。此外,还需确保各流程环节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实现整体效益。

3.3借鉴信贷风险量化模型,建立新的预警系统

近年来,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有:信用风险度量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及信用组合观点模型,这四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通过制定、组织、实施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方法、程序,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以此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制约与协调。同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风险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四个重点,由此可知,建立新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在于判断风险警情、诊断风险因素、检测风险情况、预警风险发生、化解或降低风险、完善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3.4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完善激励制度

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提高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组织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知识多元化特征的人才队伍,以此来充分的发挥出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合理改变现行以金钱为主的单一的奖励方式,增强精神奖励,并且还要为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规划一个科学的、公平的职务晋升或是学习提升渠道,扩大个体发展空间,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减少操作风险的同时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信贷风险文化是确保信贷业务发展稳定性与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信贷人员道德意识、风险意识的重要措施。通过员工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提升,可有效降低因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低下而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出现的几率。所以,农村信用社应当重视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企业文化等,以此来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引导员工认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主动防控信贷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信贷风险控制作为对农村信用社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还是农村信用社不断完善其经营管理缺陷的重要基础。只有严格的监督管理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的工作与内容,并建立健全的、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才能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33):266.

[2]陶慧梅.新经济形式下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71.

[3]田爱晖.分析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成因防患于未然[J].当代旅游旬刊,2013(04):69~70.

作者:刘新华 单位:湖南宜章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