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范文精选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课堂教学要能适应现代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索:

1、传统的课堂教学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因此首先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以教师为中央的教导观念,建立教导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央,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并且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比如在教学空间图形内容的角、平行和相交时,光光靠老师不停的讲解,学生可能只能当时记住,不久就忘记了。只有让他们通过观察墙角,桌边等等,用直观容易接受的方式表现出这些位置关系。还有在我教学使用计算器时,我只是把计算器简朴介绍了一下,其他的都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探索中明确各按键的功能、学会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的。因为计算器是比较常见的计算工具,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就能学会,而单纯的讲解其实可能效果不大。只有通过让他们自己“玩”,从“玩”中把握各个按键的功能和计算方法,这样既不容易忘记,也能灵活运用。

2、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布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因此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而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教师就要采取适合他们,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方式,这就要求能让他们参与课堂,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体验活动,体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出让他们参与的活动。比如在教学量角、找规律、观察物体、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统计的可能性时,我用尽可能多的用实物、活动、游戏让学生参与,摆一摆,排一排,玩一玩,从活动中探索,从游戏中学知。在教学“怎样滚的远”“一亿有多大”的内容时,完全以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索,既激发了他们的爱好,又锻炼了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非凡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导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索,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正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的时候,假如不让学生亲身去摆摆看看,那么学生的直观感是很难建立的。在教学找规律的时候假如不让学生排排看看,那是很抽象的。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假如不让学生先试试,那么学生就不会感觉到运算顺序的重要性,也很难为老师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所以要根据不同情境,尽可能的创造出活动的机会。

活动具有开放性。而开放的过程就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治理的民主化。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自控能力差,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来批改同学们的作业,也可以在上课时让他们为其他学生讲解,然后组织交流,也可以组成互助小组,甚至可以进行挑战比赛或竞赛等等,使他们在布满乐趣中把握知识。

3、课堂教学要是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比如在教学运算定律时,很多同学在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都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我先给予肯定,然后提出用字母来表示,简洁明了;还有在教学数据的分段整理时,有学生想出用打勾的方法来整理数据,方法很好的,但因为我们要求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在这我提示过去接触过画“正”字的方法,在让全班讨论画“正”字行不行,他的长处是什么:(1)每个“正”字五划,不用数。(2)不容易遗漏。同时有时对于学生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尝试,假如可行,我们可以采用,那样既学到了知识,也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爱好。

4、从学生出发。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央”这种尊重要求教学适应学生,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或教师教案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不是从教材出发,而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切实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准则。当然,从学生出发并不是不按教材,胡编乱造,而是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出发,选择其薄弱的加强,对其把握好的可以适当拓宽。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审题分析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养成读题的习惯,看清题目才能正确解决问题。而且我们现在的五年级的学习习惯很差,基础也不扎实,因此我在复习时把重点放在基础题上,当然也有个别题目针对成绩优秀的同学。

5、以鼓励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回碰到这样的问题,漫不经心的一句话或责备而使学生失去信心。假如此时教师不顾任其自然,那么将会失去扭转该学生对你这门课的学习爱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个别谈话或课堂表扬的途径尽快树立学生的学习爱好,使他们找到信心,从而加强学习的爱好。同时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适合他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得到胜利的喜悦,在胜利中感触快乐,激发自己对数学的学习爱好和自主性。五(3)班有个学生,平时作业不积极,我批评他,他什么话都不说,结果仍旧老样子,于是我和他谈心,肯定他很聪明,同时说假如他能按时完成作业,那么肯定会很突出,再此以后我发现他上课用心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正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对于在上认数时,由于计数器没有,所以上课很麻烦,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来弥补这个缺点,利用动画演示来直观表现。

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参加过山东省中学历史优质课评选,也听过很多课。有些课各个问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课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矶、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既有美文欣赏价值,又有很好教育价值的课文。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其文学艺术和鉴赏价值,更注意到挖掘其深刻的教育意义。下面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青年小说家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肢不幸瘫痪,正值青春韶华,其苦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于是,他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荒芜冷落的地坛。地坛虽经四百年风吹雨打,“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但这里已成为史铁生栖居的精神家园。

史铁生曾在一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史铁生与地坛有着宿命的缘分,更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他终于发现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那“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通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看那“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他想了好几年,终于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促其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与地坛》“是回忆,也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的智慧之光”。史铁生也从此振作起来,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文学创作道路: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弯》《礼拜日》《舞台效果》《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弯》和《奶奶的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有些当代中学生心理脆弱,缺乏面对挫折困难的勇气,一遇到不顺利的事便不知所措,极易出现极端现象:或是任何意见都听不进去,甚或离家出走;或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成为家庭社会的心病。出现这些现象当然不应把板子全打在孩子身上,这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总要冷静地面对当代中学生的真实境况,给以耐心的教育和感情化的引导,使他们走出困惑,走向明朗。

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现象一:媚俗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还有损素质教育的严肃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这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现象二:作秀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以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但课堂上,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一次探索、两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而且掌握火候不准,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与学生隋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

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活动来巩固、运用、拓展学科知识,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现象三:片面的形式

其一,小组合作有形式而少内容。课堂上教师大都采用过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但往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缺少认真细致地设计。甚至出现了: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甚至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了,教师还要求在小组讨论这样的浪费现象。且不说问题设计毫无讨论价值,就是讨论时间的随意性也大,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教师预设的结论。

对学生而言,这种讨论犹如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学习好、思维快的意见和想法替代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更多的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或者只是少数宠儿充当课堂焦点,缺乏的是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二,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新课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个性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目标及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还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与新教材,搞所谓的学习超市,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生喜欢哪一些就读、就学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伙伴由自己选,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

其三,探究性学习成了唯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种互动统一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这值得肯定。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超越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急功近利者往往就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以为创新,就得全盘否定旧的,将探究性学习当成了唯一,完全抛弃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种片面的形式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重形似不重神似,浪费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损毁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随着越来越多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出现,综合性大学纷纷试办日语类专业,在高校中也掀起了日语学习的热潮,大批的学生加入了日语学习的行列。面对高校日语教学热的出现,各校对日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也在不断作出调整和创新,力图改变日语教育局限在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其他知识面较欠缺,适用教材少,教学内容过于滞后的现象,将单一的语言文字培养,向着既会日语,又有一定知识面,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能力的方向转变。使所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会日语,还要了解日本国情,具有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有的高校还利用网络同日本一些名牌大学开展远程教学,使同学们可以学习和掌握日本高校中的教学内容和有关的知识信息情报,便于他们更直接地了解日本。我校也不例外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枯燥的,要求学生们首先必须掌握基础的单词和语法知识,那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存后,就应该启发学生应用,而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而是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的见解。经过实践与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等。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而通过竞赛,迅速联想可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通过学唱日语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如在学习日语发音知识时,可以在一定的阶段学唱有代表性的歌曲,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知识也就更加印象深刻。

二、端正专业学习思想提高日语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能否学好日语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又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去拼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日语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日本,对日本产生感情,就能较客观地看待日本的人和事,在学习上也就会更有动力。另外,一本好的教材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很大的作用。以我校某年级的学生为例,在第一学年我校使用的教材是一套较老的教材,在文章的内容和语法解释等方面已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提出要求要更换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学年没能更换。从第二学年起我们采用了我们自己选编的一套新的教材,这套教材课文的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既有反映时代脉搏的文章,也有传统文化的佳作当学生们拿到这套教材时,原来就对日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那些出于无奈而学习日语的学生也纷纷地开始认真地学习起来。教师也利用讲解课文或单词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日本的社会、历史、宗教、艺术以及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日语的兴趣。

三、在精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重点单词、语法和重点句型及应用范围讲解清楚,但必须是精讲。如果某单词在本课有新义,可提问学生已学过的词义,以起到温故知新、后次复习前次的作用;如果是生词,除重点讲清在本课文中的含义外,还可有选择地讲解其常用、特殊用法及重要的词义。在大学日语的教材中有的句型是学生曾经接触过的,在讲解这样的句型时,可直接用教材里列举的例句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翻译。遇到重点句型时,在备课时准备几个典型的例句,上课时,运用抑扬挫的语调念给学生们听后,让学生翻译。讲解应用范围时,不必在黑板上大量板书例句。因板书花费时间,况且学生抄在笔记本上的例句多数在脑子里留不下痕迹。一合上笔记本就不知所云。我只将句型板书在黑板上,以课文中出现的例句为主讲透,然后引导学生听我用已学过的词汇构成的例句,再让学生口头跟着模仿例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力,也可使课堂的气氛活跃。

翻译能力实际是外语学习最终要达到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课文的翻译,讲究翻译技巧,提高译文质量。教学首先要从语言学角度来考虑。在研究日语的同时,更要研究汉语。日语中使用大量汉字,有些汉字或汉语词汇与汉语汉字或词汇的音、形、义完全相同,有的不尽相同,有的则完全不同。在语法结构方面,日语与汉语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下述区别:(1)日语汉字与汉字的区别。对于日语中的汉字词汇的词义必须慎重理解,决不可望文生义,轻易照搬;(2)语序表达方式的区别。日语语序的特点是谓语位于句末,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其他成分的位置比较随便。而汉语的语序要求比较严格,谓语紧跟主语,其他成分也得按表达的意思排列,不能随意变动。(3)句子风格上的区别。由于日语修饰原则是修饰语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因而造成句子过长。而汉语的传统习惯于用短句,修饰语等都可以另成一句。弄清这些区别,有利于我们搞好翻译教学工作。由于教学时间较短等原因,汉译日的训练比较薄弱,应通过多做练习等措施予以加强。翻译水平贵在实践。对大学日语的学生,笔译当然重要,但为适应需要,口译不可偏废。课堂教学要为实践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帮助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习得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日本文化,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顺利通畅,使学生能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得体,日语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摘要:创设最佳精读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接触日语,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都是有益的。在日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端正专业学习思想,提高日语学习的兴趣;

(2)创设最佳精读课堂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