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

教育范文精选

教育

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教育歧视公平

一、教育歧视的概念

1、教育歧视的概念

教育歧视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后天努力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根据这个定义,对一个学生的评价要看他后天的努力程度,而不是他的天赋,家庭出身,民族,性别,身体上的先天特征,国籍或所在地区等因素。如果这些与后天努力无关的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了正的或负的价值,就可以说发生了教育歧视。

2、教育歧视的表现形式

(1)学校歧视

从小学开始,便按成绩的好坏,被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生,而“优等生”则理所当然地加入少先队,当学生干部,“差生”则几乎与这些“荣誉”无缘。到了中学,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将学生按考试成绩分成快班和慢班,考试分数高地学生进入快班,考试分数低的学生进入慢班。学校对快慢班的教育,教学管理侧重点不同,对快班是抓学习成绩,培养优等生;对慢班是抓纪律保证学生在校不出事,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学校安排任课老师优先考虑的是快班,快班的任课老师往往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而慢班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2)教师歧视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有失公平,对“差生”有歧视现象。一是座位安排上的歧视。有些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依据学生的考试名次。第一名首先挑选座位,第二名次之,依次下去直至最后一名。二是课堂提问上歧视,由于“差生”往往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较好地回答,甚至连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差生”是浪费时间,索性就不提问或少提问“差生”。三是在作业批改上地歧视,有些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业时往往不像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那样认真,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就不批改。四是教师在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上的歧视,老师对“优等生”往往“手下留情”,而对“差生”却严格“依法办事”,甚至“从重处理”

(3)同学歧视

由于“优等生”倍受老师青睐,常常受到表扬,有很强的优越感,觉得比别人高出一等;“差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感到抬不起头。目前大中小学教育仍是竞争式和淘汰式的,所以“优等生”往往很不情愿将知识讲给别人,不愿和“差生”做朋友,怕耽误时间。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

二、教育歧视产生的原因

造成歧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办法简单是造成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所学校的办学成绩好坏,只看学校的学生升学率。一些教师缺乏教学工作研究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前农村教师待遇低下,工作量大,以及下岗的压力,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少数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

1、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

在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下,有的学校实行快慢班制度,大多是无奈的选择;在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下,因为老师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才出现对“差生”的种种歧视;也正是学校,老师及家长对“学生成绩就是一切”,因此才会出现“优等生”瞧不起“差生”的现象。

2、经济地位差异以及城乡文化差异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一个人的经济实力,成为其能力的标志,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因为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城乡孩子在生活习惯,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上都会存在极大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低收入的家庭,他们在贫困中挣扎,这些家庭的孩子因生活贫困,自尊心常常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伤害。另外,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会受到城市同学的排斥和老师,学校的不公正的待遇。

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职业压力更大,这就造成了中小学教师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不久前,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的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问题。过大的压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很容易使教师的言行过激,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理智的行为。

三、防治教育歧视的措施

1、完善教育制度,实现教学民主

(1)树立正确的教育民主思想:

现阶段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德,对人才层次德要求也是多层次的。这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教育来适应。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观应抓住时代需要和可能去培养多层次的,适应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些思想将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教育,认识学生,做好教学中的针对性。

教学民主思想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地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在对待学生方面,要以乐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更要把学生当成发展的主体来对待。在教学中坚持发展性,启发性原则,采用诱导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力,要相信个体的可发展性。

(2)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是规范,这是法治社会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法,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规定实质上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民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是师生关系就能改变这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平等,自由地参与,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高地效率。主要体现在教学互动上,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要求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方法的互动,另外教师的引发诱导行为,然后由学生反应,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应予以评价。互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发展。

(3)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追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身的人格丰满。政府,社会和学校也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大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增长教师知识和提高教师能力的力度,为教师职业素质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索新时期教育教学规律

今天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实际上也是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开放的时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是唯一途径,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已有的书本知识上,但在其他领域,教师的优势则不是很突出,在某些方面,学生可能具有超越教师的优势。学生向教师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应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

另外,素质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育教学方法,都应该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激励和自主为动力,以培养不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歧视性教育的发生。

3、采用法律手段

要使人们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仅靠自觉性还不够,必须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用法治取代人治,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我国已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和一系列的教育行政法规,规章,这些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初步结束了我国教育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教奠定了基础,依法办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目前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无明确规定对学生的歧视作何处罚,仅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四)款提到“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该地区或者该学校接收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但随着教育法制的不断加强,一定会有更完善的法制来引导,规范,约束,调节何保障教育所必须的良好秩序,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范文第2篇

(2)加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宣传、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重大任务和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深入贯彻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认清形势,立足当前,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和改进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和大局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学校建成当地精神文明的窗口。

(3)加快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同时拉动城区学校布局优化,打破招生户口性质限制,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班额过大、校舍拥挤的局面。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成立荣成职教中心,进一步增强职教发展活力。加快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整合,年内再撤并1所农村小学,2所幼儿园。通过教育资源整合,推动教育布局优化,加快办学条件改善,加快学校品牌建设,促进规模效益的提高。

(4)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年内争取所有保留学校全部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再创建2所省级示范园、2所*市级示范园,确保7所省级示范园、4所市级示范园顺利通过复评验收。对现有规范化学校严格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促进办学水平提档升级,做好迎接2009年“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复评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5)切实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学校“食暖行”工程,投资1000万元,对44所学校食堂进行新建或改造,在短时间内解决好农村学校学生午餐难的问题。全面启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投资480万元完成50%的更新任务,力争每所高中每个学科建设一个探究实验室。

(6)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投资1000万元,增置多媒体设备350套,微机1330台,使全市80%的教室实现媒体化,微机配置达到高中生8人一台,初中生12人一台,小学生15人一台,所有教师人手一台的目标,搭建起面向全体师生的现代化教育平台。

(7)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规划档次和管理水平,再创2个省级“花园式”单位,4个*市校园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加强学校校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做好校产管理软件升级试点工作,切实提高校舍设施维护管理水平。

(8)深入实施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继续开展好办学特色化建设,通过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利用好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校刊等文化载体,开展好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设,努力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

(9)切实推动教育科研创新。做好部级课题“发达地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结题工作,加大对“三项主题”活动课题研究力度,通过总结编撰理论专著,召开课题现场会,加大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强化课题过程管理,实现科研示范校全面达标。

(10)进一步推进育人工作机制创新。针对时展要求和学生成长特点,进一步更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拓展德育阵地。以“优秀主题教育方案”、“优秀德育网站”、“优秀社区活动”、“十佳少年”等评选活动为载体,促进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德育常规工作的创新开展。继续开展好“优秀影片进学校”展映活动,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主旋律。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科和学生品行评价机制等,努力形成科学、多元的德育评价体系。

(11)着力抓好职教办学模式的创新。围绕全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骨干专业建设,组建专业职教集团,强化校企互动合作,重点推进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分专业管理模式,深化课程结构改革,突出技能教学,加强实习管理。积极选派骨干教师进企挂职、顶岗锻炼,保证专业教师的一线实践期不少于一个月。充分利用职校助学金等有利政策,加强招生宣传,扩大办学规模,促进职教与普教协调发展。加大与西部联合办学的力度,进一步进行合作模式探索和制度创新,实现合作共赢。

(12)积极探索对外交流合作创新。积极争取承办影响力大的现场会、学术研讨会、展会等活动,增强全局上下的凝聚力,充分展示荣成教育的形象。引导鼓励各学校办好有影响力的校园艺术节、科技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13)强化教学规范管理。以各级教学示范校创建工作为抓手,通过调研、指导与评估有机结合,加强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促进教学标准化、精细化。抓好新课改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开展构建“生命化课堂”实验及“有效教学”等课题研究,进一步规范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继续开展好“联谊校”和“联片教研”活动,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校本教研“三级网络机制”,增强教研实效。

(14)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财务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教育收支行为,各单位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必须经教育局审核批准后方能执行;对重大开支必须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并报教育局批准后实施。切实加强财会人员的教育、任用与管理,确保单位财会工作健康运转。

(15)切实规范对外交流合作。正确处理好职业学校教学与增效的关系,切实加强对与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劳务输出协议的管理,加强对校舍设施对外租赁的管理,加强对各类学校与企业、社会团体及经营性组织举办有关活动的管理,切实维护学生的权益,维护良好的教育形象。

(16)强化校园综治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健全长效机制,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坚决杜绝校园事故的发生。按照国家规定,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创办“平安教育”、“和谐教育”。

(17)狠抓教育行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食堂、小卖部等后勤方面的服务水平,坚决杜绝违规办班、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现象,着力解决好社会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切实抓好“两免一补”、高职中助学金等各项普惠政策的落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主动加强与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家长的沟通联系,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争取更多支持。

(18)强化师德建设。将2008年确定为全市师德建设年,以*市级“师德标兵”评选及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好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经常性思想教育,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自觉性,促进行风建设、自律意识、工作作风再上新水平。

(19)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按照校本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做好骨干班主任和教师教育技能省市两级培训,认真实施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等重点工程,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本领。

(20)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招聘录用制、城乡交流制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市农村教育工作会精神,积极稳妥地做好超编人员的分流工作。积极探索名师培育机制,努力营造名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力争在新一轮的山东省特级教师评审中实现突破。

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培养创业教育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1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他们踏入技工学校,经过3年学习,毕业时年龄也就在18岁左右,却要面临选择职业和身份适应,对他们开展职业和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尤其近年来受“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技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一些问题,不能把握就业机会,使加强对其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变得更为紧迫。下列两类学生尤要加强指导、教育:一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学校有部分学生往往是家长出于无奈而将其送来“托管”的,无心向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是他们的共性,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他们的,所以,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本没有“读书为了就业”的观念,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显得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二是为好奇而读书。有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东不成西不就。这在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中尤为突出,他们择业时往往首选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波音飞机维修公司、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广东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还有部分学生宁可守着枯燥的生产线当生产工人,也不愿意干又脏又累的汽车维修工作。

造成技校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择业时安排到国有企业怕效益不好、收入低;安排到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工作担心不稳定、没有保障;创业又嫌太苦、太累、风险大。另一方面,毕业生在供需见面时普遍存在自我推荐能力差、不善于包装自己等弱点。由此可见,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创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有必要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达到以下目的:

1.1使学生与职业联系起来

学生的就业愿望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分离的状况,是导致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一大障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明白学习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工作,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1.2使教育与职业联系起来

一方面,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因没有突出“教育为职业服务”的环节而显得不够完美。近年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大力提倡“服务就业”,就是要求技工学校树立教育为职业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也迫使技工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就业”意识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服务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正确面对新问题、新环境,善于解决新问题,从容应对新变化,形成新思路、新对策;勇于投入创业实践,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艰苦创业;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3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经济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对劳动力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技工学校,只有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开设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拓展推荐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否则,脱离了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只能是死路一条。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可以使同学们在就业时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职业发展的需要,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合理选择职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自主择业或立业创业,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2.1介绍职业特点,增强对职业的了解

所谓职业,是指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获取经常性收入为目的而从事连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专门业务,通常又叫工作岗位。职业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特点:①职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职业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以前,会打算盘就能干财会工作的在我国比比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而今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是否会打算盘上,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现财新观念、新知识。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一个职业的科技含量也会随之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化,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②职业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经济格局和经济发展速度在制约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劳动方式。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工人往往从事比较单一的职业便能应付正常工作,因而工种分类相当细,如机械类的钳工专业就细分到装配钳工、维修钳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生产工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那些单一的专业(工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应运而生。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得企业原来残旧的、低效率的、劳动强度大的设备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多功能设备,这对劳动者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因此,工业自动化、数控等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技工学校争相开设。可见,职业是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③职业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地区的水产资源丰富,因而渔业较发达;大庆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开采成了那里的主要行业;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港澳台同胞回乡投资办厂较多,因而手工业较发达。这些都表明职业是因地域或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职业也随当地的投资环境、投资方向或历史发展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北京、广州市的旅游资源较丰富,旅游业相对较发达;景德镇、佛山市盛产陶瓷而被誉为瓷都;顺德市成为小家电、热水器的生产大镇,开平市的话筒生产量占全国70%等。

2.2了解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这些因素影响着他在职业上的选择和发挥。因此,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结合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2.3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现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们介绍社会现状,介绍世界经济、国内经济情况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另外,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及运作机制,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3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方法

3.1建立职能机构,配备专业教师,开设相关课程

为了提高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我校建立了相关的职能机构,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作为该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配备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业教师,校长带头参加全国职业指导知识培训班并考取了高级职业指导师任职资格,同时安排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了职业指导的时间与空间,规范化与有效性,改变了以前在学生临毕业之前讲一讲或搞几个活动了事,取得了连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的好成绩。

3.2贯穿教学活动,全面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具有本身独立的内容外,有些内容还会反映在其他学科中。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这门课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课的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上德育课时,我们强调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上专业课时,又强调学好专业课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上基础课时,给同学们讲清楚学不好基础课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将来的就业的关系。此外,还利用班会课、黑板报或广播就某些“就业失败案例”展开大讨论。除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规范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外,还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全面性”,即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的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知行合一。因此,根据同学们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针对现代技工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育。使同学们在学习有关职业、择业、创业、心理、社会等有关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堂内的各种教学活动,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的培训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比如,通过观看录像、模拟训练、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活动,反复思考,牢固掌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勇于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再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教育,或安排学生走出社会,到现实中去接触劳动模范、企业家、岗位能手,从而懂得有所作为和人生价值的真谛。

3.4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教育范文第4篇

一、科研的认识

科研的本质——创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选题

科研首位的是选题。题目选错了,不是达不到目的,如没有研究的条件;就是达到目的而无价值,如别人已经研究过了。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结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当代,因题目选择不当,付出巨大的劳动、甚或耗费终生的精力而一事无成的人,不乏其例。选题一般应考虑:

第一、社会价值,即实践、理论意义。

第二、研究的条件。如资料的积累、前期的成果、实验的设备等。

第三、个体的知识结构(或群体的特色)。作为研究个体,他的知识是个积累过程,研究则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研究群体(如学校),要考虑自己的历史、特色、持续发展和名牌效应。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质量以成果(包括理论、实物)为标准,成果(指理论)的质量以表述为依据。成果的表述(结题报告或论文)大致分为两类:实验、研究。

实验的表述:科学来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真正的科学。所以,实验报告要求比较严格、比较规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质、意义、目的等。其中对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课题有关的既定成果要评述,理论假设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对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对象要具体,变量要清楚,尤其自变量的处理。教育教学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对刺激变量的分析、实验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确。

第三、结果与讨论:结果是指实验的原始材料,如事实、数据等;讨论是对材料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是实验的重点,是结论赖以产生的依据。

第四、研究的结论:是结果、讨论的延续,是实验的结晶。概括出规律或规律性的东西。文字要简洁、准确。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没有严格的格式。但,不论内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参考实验表述的基本精神,都应是观点明确,依据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论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学信息量,“科学而无效”的论文是当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创造的水平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格洛佛、布卢宁关于创造水平的划分方法和创造水平“参照系学说”,从我们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和有益于教育科研的发展出发,笔者认为,成果(创造)的层面可以尽量宽一些、层次可以尽量多一些。

最高层次——创造——“新的,第一次……”。严格的讲,创造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但创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许多层面、层次。

第一、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预测性,而规律加个“性”,层次就低了,它既带有规律性的属性、有迁移性,又含有一定的主观(认识)因素,是通过思辩对实践的一种抽象,将无序有序化、混乱规范化、复杂简单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较普遍的一种科研形式、科研成果。

第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如上海的“成功教育”,武汉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育才小学的“和谐教育”,“成功”、“希望”、“和谐”都有约定俗成的界定,但研究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的核心是希望心理”,“和谐是一个协调、和悦、和美的教育系统”,赋予了它们新的、鲜活的哲理,使“成功”、“希望”、“和谐”成了特定概念,内涵更充实、公允、有生命力。

第三、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由实践→理论是飞跃、创造,由理论→实践也是飞跃、创造。心理学称后者为第二级飞跃,而且认为是更难、更高层次的飞跃。所以,应用性(理论→实践)研究≠没有创造性,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就是忽视了由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如武钢“中小学和企业分离的研究”,解决如何分离问题(“分离”理论是既定成果),武汉鄱阳街小学“小班教学策略研究”,解决小班教学的谋划、策略问题(“小班化教学”是既定成果)等,都是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

第四、对已知概念(理论)进行组合、再组合。创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什么也没有创造,而是对已知的概念加以新异的组合、再组合。如,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发明了“火的应用”;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将植物形状的“相同”和“相异”组合,创造了“植物分类”;18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构建了“达尔文进化论”……。创造就是组合,科研进化史就是组合、再组合史。武汉情智学校的“情智教育”就是将“情感”和“智慧”加以组合,黄陂路小学的“现代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教学”和“多媒体”加以组合。

第五、改变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改变角度是一种智慧,它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用新观点、新方法看既定的、旧的问题,或将两个、多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进行同步思考。如医生的偏分、军事的“偏师”等,就是调换视角,从侧面解决问题;把“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人才奇缺”,两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同步思考,就会从旧问题中产生新认识。

第六、对既定问题的修改、完善、美化。创造是“第一次”、“开始”,它本身就意味着是有缺陷、不完美,需要一个补充、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往往不是它的开始,而是经过一个再创造(也是创造)的过程之后。武汉铭新街小学“小学讨论式教学研究”,讨论式教学是个老问题,而如何进行讨论,尤其在小学中如何具体操作,是一个再认识、再设计,也是对讨论式教学的丰富、充实、活化。

第七、进行选择。选择是智慧。人的智慧主要不是速度、灵巧,计算机、许多动物的速度、灵巧比人强的多,而进行推理、判断、比较,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从多种答案中选择最佳的答案,则是它们所望尘莫及的,是人智慧的主要特征。教学理论的研究认为,教学是个创造,也可以说是个选择——每堂课都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一种选择,教学进入高层次、个性化之后,教课成了教师的一种体验(课被软化)、境界,不具有重复性,此刻所用的模式是一种高层次的选择——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为一维,创造(选择)的“我的模式”。

第八、对既定结论的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既定结论中孕育着新的结论。如,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科学性原则——实质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者表示质疑,认为有些教学内容“不科学”(不能用科学、不科学去判断),如神话、童话、寓言等人文学科;科学内容科学、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如给小学生讲辩证法,给大学生讲1+1=2,内容是科学的,效果是不好的。在否定既定结论中就萌生着新的结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什么——有效教学理论问世。

第九、对未来的预测。预测是一门科学,不是算命巫师的瞎猜。预测可以激发思考,预测中蕴含着新的认识。如有的学者预测,美国的霸权地位大约还有20年;五年后一般大学的一般专业生源将出现危机,“独木桥”现象将告结束;五年后夸氏(夸美纽斯)教学模式将成为历史,如果我国不加速教学改革,国外将作为历史教学的鉴证,像到中国参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一样,到我国来考察夸氏教学。五、科研的障碍

建国50余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大家很少,世界一流科学家也很少,这和一个被世界公认、多次智力测验证实的世界聪明民族,一个拥有12亿人的大国是不相称的。科研——出高层次成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

第一、心理品质的障碍。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指各个人的全面地、充分地、最随意地发展,它的真谛是人个性的解放。创造(发展——智慧)是个性解放的结果。由此反证,高层次的成果少是个性没有解放使然。

创造即“第一次”。“第一次”就是对以往、现实中“神圣事物”的亵渎、叛逆、否定、超越,是对既定结论、权威人士的挑战,“想别人不敢想的事,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发明、创造常常是从“荒诞不经”、“离经叛道”开始,没有异想天开的野性,不以身心极大的解放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不无深邃哲理。恩格斯论述的“塞尔维特事件”就是一例。1553年10月27日下午,日内瓦郊外广场竖起一根柱子,40岁的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被绑在柱子上,脚下堆满了干柴。因否定上帝创造一切被活活烧死。据记载,中世纪欧洲各地因其遭迫害者达500万人之多,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1843~1898的55年中,就有11万人受火刑,10万人受迫害。实然,没有科学态度,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明、创造是一句空话。

在此我们反思一下,传统教育追求的什么?“分数+听话”——教学就是提高“分数”,教育就是培养“听话”,天长日久,人的灵性熄灭了、棱角磨平了、千差万别的人变成了一个模样——顺从、驯服、按指示办事,活生生的个性、创造性没有了,相反,形成了一种“平庸优势”,聚造了大大小小的“平庸圈”。

第二、思维定势的障碍。定势(或称顽固)人人都有,它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从创造进行思考,主要则是消极作用。就此而言,创造就是打破定势。影响创造较普遍的定势:

1、二值思维模式。二值即非此皆彼、非A皆B。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低层的、原始的思维方式,只适用于某些学科、某些问题,把它作为唯一的判断方式,就会局限思考、影响创造。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话、童话、寓言等,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还有一些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过渡、无序、中间、可塑的状态,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如世界上不是绝对的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善与恶两种品质、敌与我两种力量、公与母两种属性,事物多质、多义,是复杂的、变化的。认识、判断应打破二值思维模式的束缚,要有边界意识,从实际出发,是什么就是什么,求是才是创造思维的生命。

2、因果思维模式。传统思考强调因果必然、结构严谨、循序渐进,这是一种正常的思路,创造则是“不正常”,是改变正常思维的向度,它往往不是从事物完整的因果、结构、递进中产生,而是从因果不全、无序混乱、跳跃躐进开始,即由因找果(有因无果)或由果找因(有果无因)、从混乱找有序,从躐进找递进。如,哥白尼观察觉得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不协调、不美,创立“日心说”,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转动、提出是含有某种物质,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猜想出大陆漂移……

3、从众思维模式。从众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惯性思维习惯(定势)。其一、求同。①随大流(多数)。创造往往是支流、少数。②追求和别人一样。学生从考场出来首先找别人对答案,看是否一样。“不一样”才是创造。发达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如何同别人不一样。其二、相信他人胜过自我。认识问题,尤其是认识自我,总是以他人褒贬为准,不尊重自我体验,如“旁观者清”、“口碑不错”。实际上,旁观者不一定清,口碑不错也不一定好。以他人评价为转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强化自卑。自信属于理念、信念的范畴,它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行为的主动性、坚定性和一贯性。自信是成功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败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综观历史上一代天骄,都是非常自信的人,伟人、名人没有一个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自负的人,有的给人以谦虚的假像,其实没有一个是谦虚的。如果认为自己一定失败,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永远是个失败者。自卑是创造的大敌,自卑意味自毁。

4、“经典”思维模式。“经典”一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不变的。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经过、消亡的过程,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科学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后者是科学的本质。“经典”认识主要应吸取其观点、方法,伟人、名人的一些言论都有针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如群众所言,马克思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见过电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第三、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又叫逆向、反证思维。批判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显示,是自主意识、进攻品质、科学精神的表现,是认识深化、全面、创造的象征。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知识经济——经济依赖于知识,知识的创造、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当今,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而创造力渊源批判力,故此,发达国家把“知识分子”界定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或“具有个性(批判)和真知灼见(创造)的人”。不乏哲理。

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实既定的真理,而是挑剔、发现既定真理的错误、创造真理。它强调怀疑、批判。

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而不能成真理。有许多既定的“真理”(含经典)经不起反证,或者说科学不能承认。

“干了坏事想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可能……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一定,可能相反……

“不破不立”。——不破也可以立……

“比较才能鉴别”。——不比较也能鉴别……

教育范文第5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要进行有效的政治教育,当然必须正确地理解什么是政治。人们经常说:不能把思想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思想是认识问题,政治是立场问题。这种说法是很对的,也是我们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是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因而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也是两种不同内容的教育。

政治应该有不同于思想和道德的内涵。我们经常讲政治运动、政治关系、政治权力、政治利益、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等等,在运动、权力、利益、体制、文化、教育等前面都冠以“政治”一词,以表示同经济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相区别。这也充分说明,政治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们所讲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社会主义学校所进行的政治教育,不仅是阶级的政治教育,而且是工人阶级的政治教育,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所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政治问题时,主要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马克思在谈到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时,对什么是政治运动,作了具体的说明,并对经济运动和政治运动作了区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对什么是工人阶级政治的看法。马克思说:“任何运动,只要工人阶级在其中作为一个阶级与统治阶级相对抗,并试图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这都是政治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自然是以为自身夺得政权作为最终目的,为此当然需要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在经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预先的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3—604页。)。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政治,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从马克思的这个说明中,我们可以知道,工人阶级的政治就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所以,我们经常说,政治就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之所以是政治斗争,而不是经济斗争,就在于: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马克思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区别。他指出:在某个工厂中,甚至在某个行业中试图用罢工等手段来迫使个别资本家限制工时,这是纯粹的经济运动;而强迫颁布八小时工作日等法律手段时,则是政治运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运动都运用罢工等等的手段,这是共同的;而政治运动不仅运用了罢工等的手段,而且还运用了法律这种社会强制力量,实行八小时工作日,来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这就标志着它已经从经济运动发展为政治运动了。所以,政治运动都是从经济运动中发展而来的,它的普遍形式是运用了社会的强制力量。它的最高目的,是夺取政权,即夺取政治权力,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说:“这样,到处都从工人的零散的经济运动中产生出政治运动,即目的在于用一种普遍的形式,一种具有普遍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形式来实现本阶级利益的阶级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

马克思对政治运动的这个说明告诉我们,工人阶级运用社会强制力量来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这是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说,政治的基本要素是:第一是政治主体,即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第二是政治权力,即社会强制力量;第三是政治利益,或政治目标。社会强制力量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包括国家政权的力量、阶级的力量、政党的力量、政治集团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权威的力量等。在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强制力量,为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强制力量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表现为经济建设。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工人阶级用社会强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就是政治的最一般的本质。所以,工人阶级政治可以是阶级方面的,也可以是经济方面的。无论是哪一方面,国家和法的问题都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列宁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谈政治的。他说:“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注:《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7页。)这个关于政治的规定,对于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都是适用的。

国家事务是多方面的,从事阶级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国家的主要事务。但是,列宁认为,这只是阶级方面的政治,是政治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政治还有另一方面,即经济方面的政治。如果把政治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那是旧的政治观念。列宁说:“如何理解政治呢?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可能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斗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粉碎资产阶级制度遗留下来的东西,粉碎整个资产阶级一再想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这个任务吸引了我们最大的注意力,妨碍了我们转向另一方面的任务——建设任务。”(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在从阶级方面的政治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以后,政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列宁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309页。)为什么把经济建设看作主要的政治?因为,要从事经济建设,国家必须运用社会强制力量,即国家权力,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斗争。

邓小平把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看作是我国当前社会的最大政治,这同列宁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实现四个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最大政治?因为它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要求。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具体内容。在十五大的报告中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政治,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

政治教育是各个时代都有的。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同,因而它们的内涵和目标也各有区别。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它的涵义和目标,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所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表现为阶级对阶级的关系,它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和政治又决定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政治关系的文化,一般称为政治文化,它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形式。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的自发的反映,它主要表现为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愿望等。政治意识形式也就是政治思想观点,它是对政治关系的自觉反映。这些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一定的政治理论或政治学说。

在一定的社会中,每一个阶级的政治文化,都是从本阶级所处的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出发,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反映;同时,反过来,政治文化又对本阶级的政治实践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发挥着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为了运用本阶级的一切社会强制力量,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每一个统治阶级都极力地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使它们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接受,内化为个体的政治意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遵照适应当时社会的政治规范,从事政治活动。这既是政治实践的过程,又是政治教育的过程。所以,政治教育是把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灌输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规范,从而使社会成员成为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公民。

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家庭、学校、职业团体、社团组织,以及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学校是实践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的政治教育,使学生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规范的系统知识,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政治态度,并开始了解和习得政治活动的能力。

在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在我们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中,根据工人阶级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定和政治教育的涵义,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灌输无产阶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使青年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掌握政治参与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然,我们的青年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不会都以政治为职业,但是,其中也必定有一部分人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职业政治家。而且,不以政治为职业的人,也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

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要随着时代内容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是由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所决定的,而且还为不同的时代内容所规定。从我国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校政治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目标的教育。工人阶级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工人阶级国家的政权问题,即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力问题,它是我们国家的最高的社会强制力量。这种社会强制力量,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我们要讲政治,首先必须讲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依法治国,讲的就是运用法律的力量,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我们要进行政治教育,也首先是要进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教育,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的教育,进行依法治国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的问题上,必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能丧失国格,屈服于强权政治。所以,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们的政治目标。这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态度。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专政,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而伟大的政治任务。学校的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解决这个政治目标问题。

第二,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这个政治方向,是由我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违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损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进行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领导力量的教育。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也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要坚持工人阶级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如前所述,国家的权力,党的力量,都是社会强制力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来领导的。有了这些社会强制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能实现。所以,在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教育,不仅使青年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道理,而且要在实践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一切反对党的领导的政治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

第四,进行马克思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的教育。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阶级政治文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它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反映,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指导思想。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要讲政治,就是要讲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使它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五,进行坚持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任务,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道路和途径。为了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还必须有为实现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的方针和政策。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和意志的体现,它们都属于政治范畴。邓小平要求我们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努力实现当的基本纲领,保持党的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都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讲政治,必须要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讲改革开放的政策。所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坚持党的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都是高等学校的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上述有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表明,所谓政治教育,就是有关国家大事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和党的前途和命运的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事,都是国家大事。政治教育就是要传播和灌输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国家大事的道理。这些内容还向我们表明,政治教育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虽然是相互联系着的,但它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思想教育主要是理想教育,它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道德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道德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以及用来维护这些行为规范的非社会强制力量,都不属于政治范畴。我们只有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区别开来,分别研究它们的特殊规律,才能使这三种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政治教育,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使青年学生逐步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就是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这些话虽然是针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针对高级干部说的,但对学校的政治教育也同样具有普遍性。我们要通过上述内容的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培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素质,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教育的实施

如何进行政治教育,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当然,关于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因时间、学校以及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不存在一般的模式。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任务,探讨一下进行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是十分有益的。

进行政治教育,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态度,端正政治立场,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二是进行理论、形势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逐步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

通过政治实践的途径进行政治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青年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在校学习,直接参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这条途径的实现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然,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地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政治活动,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关于校内的各种政治活动,我们应该进行精心的组织,使学生得到政治教育。

学校的“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的任务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这里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育,是学校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工人阶级政治的理论基础,它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我们只有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我们必须更好地使“两课”教学为学校的政治教育服务,使它们成为讲政治的一个重要阵地。

思想道德教育虽然不同于政治教育,但它们同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思想道德问题既不同于政治问题,又与政治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思想道德问题解决得好,也可以帮助政治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因为对政治问题的不同认识(不是指不同的政治行为),也属于思想问题,应该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贯穿着政治教育的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