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范文精选

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范文第1篇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探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重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H-O-S理论一直占据中心地位,但是“里昂惕夫之迷“的存在使之陷入了困境。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经坚持并继续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整个的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摘要: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征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新李嘉图主义的代表斯蒂德曼认为他的贸易理论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贸易和被生产的生产资料、利润、工资和经济增长的联系上,非凡地,斯蒂德曼强调了收入分配在其理论中的突出功能。按照新李嘉图主义的价格决定方式,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资料投入系数,劳动投入系数,分配率。由于一国生产某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是由生产技术、分配关系(表现为利润率、利息率和工资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程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而影响分配关系变动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程度。这样,处于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就自然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思想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李嘉图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原理为代表,但是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贸易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70年代末以来,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成熟的垄断竞争模型(张伯伦垄断竞争)来分析规模经济以及产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厂商数目的增加(更大的规模经济)相结合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生产的产品供给世界需求,因而我们就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各国生产等于本国消费量的竞争产品),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张伯伦垄断竞争部门的更低单位成本的更多商品种类对每个工资收入者而言都是有利的,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社会净福利将抵消收入分配(要素价格)上的矛盾,从而使贸易自由化获得普遍支持。[2]

根据斯蒂格里兹的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选择的模型,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由规模经济而不是由要素禀赋或技术的模型,模型中假定规模经济内在于厂商,分析方法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最终得出结论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相反,由于和劳动力增长和区域聚集类似的贸易效应,贸易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严密、有说服力的收益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模型是可以建立奠定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在贸易理论中的地位。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贸易型式的关系。竞争的经济被答应贸易时,即使它们有着相同的偏好并从贸易中得益。克鲁格曼又发表了《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和得自贸易的利益》该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二)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本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就指出摘要:“政府的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的理财家来看,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切现实的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的全部毁灭。”[3]在国际贸易方面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

本世纪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作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认为摘要:“自由市场的存在当然并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经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时常所做的是大大减少必须通过政治手段来决定的新问题范围,从而缩小政府直接参和竞赛的程度。”[4]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DominickSalvatore在的《国际经济学》一书中列出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摘要:自动出口限制,技术、行政和其他法规限制、国际卡塔尔、倾销、进出口补贴等。[5]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摘要: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保护论以及环境有限新贸易保护论。

1994年,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一书中提出,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旨在通过减少国际贸易和对整个经济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样化,让它朝向地区或国家内生产的最大化方向发展,然后以周边地区作为依靠对象,并且只把全球贸易作为最后选择。”[6]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

他们认为在目前的世界环境中,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新问题比其期望解决的新问题多,鉴于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和发展、贸易和环境等新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摘要: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施新型的地区主义“自力更生应该成为国家内部以及一个地区的国家之间的一个共同目标,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满足需要和提供服务,假如经济活动市委自力更生提供服务,那麽他们对国际贸易的依靠程度就会降低,经济增长会受到无情竞争的影响也会减少,当生产和就业必须一致为了满足地方需要而服务时,就应该重新将经济活动定位,使其摆脱出口导向的模式。”[7]

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为使地区经济发展,来实现贸易平衡和保护世界环境,这就需要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摘要: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假如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进入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受到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困扰,增加了大工业的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1993年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的配额制和其他非关税壁垒限制。

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摘要:由于人类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可以带动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功能,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8]。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讨论各种贸易工具如关税、配额、进出口补贴和进出口税等,在各种市场结构下的运用结果,得出了不同市场结构下应该运用的最佳政策工具,和此同时,他们还指出在寡头市场结构下,贸易政策可能会使干预者获得有利的“战略效应”,并通过抽取和转移他人经济利润以及获得更大的外部经济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9]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1)不同市场结构中贸易政策的制定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将其探究领域集中以下两种市场结构中贸易政策的制定上摘要:

①考虑战略互动功能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在假设一国市场上的国内公司具有市场力量,并同具有市场力量的国外公司竞争基础上,对政府施加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公司行为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进行探索,这就是所谓“战略出口贸易政策”新问题。对于战略出口贸易政策新问题,他们根据80年代初提出的布兰德—斯本色模型,分析了寡占市场下厂商进入对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和“一致性推测”的寡占行为,指出厂商进入的可能性进一步削弱了出口补贴促进进出口的功能,更多地加强了出口税收鼓励进出口的功能,同时“一致性推测”这种寡占行为对于自由贸易是最佳的。

②探索国内市场上战略互动的影响。

他们在假设具有市场力量的国内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基础上,探索政府政策的功能,这就是所谓“战略出口贸易政策”新问题。对于这一新问题,克鲁格曼首先经过对外部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之后,提出了建立在外部经济基础上的“出口促进型进口保护理论”,即将外部的规模经济作为独立的幼稚产业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存在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市场下,以贸易保护促进出口的模型。

通过这一模型可以看出,国内公司的边际成本和国外公司的边际成本成负相关,通过关税保护可以提高国外公司的成本。克鲁格曼还把探究和开发、学习效应和国内公司的边际成本联系起来,认为贸易保护会导致探究和开发的投入的提高,使得外部经济效益提高。[10]

(2)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在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贸易政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现有的不完全竞争的模型下,有关最佳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方式摘要:在国内外的市场结构均为完全竞争情况下,自由贸易政策是最优的,但是当一国商品的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程度的优势时,关税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并提高福利;在国内外市场结构均为垄断竞争的情况下,贸易形式表现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行业内贸易,这时对差异产品征收最佳关税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和提高福利;在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但国外市场是垄断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国外企业的超额利润抽取一部分作为关税;在国内市场是垄断但国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则可依据国内产业发展情况,采取关税或配额政策;在国内外市场都处于垄断时,可以依据不同的贸易模型如古诺双头垄断模型等制定不同的政策。

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假如某个国家的政府能够设法保证占领本个某一市场的企业是本国企业而非他国企业,就能以牺牲他国的产业为代价,确保本国企业在这一产业领域内的发展,也能够提高本国的国民收入和福利。他和詹姆斯·布兰德合作发展了国际双头垄断模型,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之上,他假设有一个本国厂商和国外厂商,在国内外市场中进行竞争,在本国开始征收进口关税的情况之下,外国厂商在国内市场的交货成本上升,其边际成本上升,本国厂商产量上升,边际成本下降,这将最终导致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本国厂商的销售量上升,外国厂商销售量下降,本国厂商不仅加强了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势,也加强了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将在出口市场中获利。[11]克鲁格曼因此认为政府可以实行对每个产业加以保护的政策,直到该产业成本下降到具有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为止。

二、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平安、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向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出一个重要特征,世界金融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国际化对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出了客观要求。随着电讯技术的普及和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跨国银行空前的海外扩张,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发达国家积极开拓、控制新兴市场等等,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迅速。此外,各国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国际投机活动的加剧,以及为逃避各国政府种种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举措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向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国际金融一体化一个高潮,对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般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出了国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世界范围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或者说,是指世界各国均参和全面的经济合作并到任何一国或经济领域的变动均会引起世界经济整体动状态。世界金融一体化是指各国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靠、影响而产生的逐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向。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表现是摘要: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重点是离岸金融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证券投资国际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体系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摘要:

1、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国际主权

国际经济范文第2篇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第四,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统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应用性极强。实践教学很重要但落实困难。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贸易公司签订协议,供学生全真的实践平台,另一手是搞好专业仿真实践平台建设,近年建成了专业仿真实验室、贸易谈判室、外贸仿真操作室,配备多套实习软件。切实解决了实践的难题,收效显著。

第五,以社团为平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围绕专业支持学生自发组织社团,作为学习交流,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邀请名家讲座,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摘要]打造专业特色是高校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对专业特色的理解,认为专业特色建设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资源,软硬件并重。

国际经济范文第3篇

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及特点

境外投资

一、境外投资的概况

“境外投资”是指我国企业通过以独资、合资、合作、收购、兼并、参股、注资、股权置换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企业或取得既有企业所有权或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它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壮大本国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取得了辉煌成绩,国内不少企业积蓄的资金和技术能量急需向外延伸,在这种形势下,新疆政府为全面贯彻中央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新疆的不少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境外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境外投资办企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

新疆的境外投资是改革开放后1991年开始的,从1991—2005年共有境外投资协议合同611个,中方协议资金2.37亿美元。

二、新疆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1、合资办企业是境外投资的主要形式

从1991—2005年,新疆境外协议投资项目611个,中方投资2.37亿美元,其中合资企业399个,独资91个,合作经营119个,合作开发2个,分别占新疆全部境外协议投资企业数的65.3%、14.9%、19.5%和0.3%,协议资金合资1.34亿美元,独资0.80亿美元,合作经营0.22亿美元,合作开发0.01亿美元,分别占全部中方协议资金的56.5%、33..8%、9.3%和0.4%。由于合资办企业的形式较其他投资形式风险相对较小,加之有当地企业作为基础,合资办企业是BOT(外商直接投资)采取的惯例,完全符合国际经济发展规律,因此采取合资办企业是新疆企业境外投资的首选。

2、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是境外投资的主体

新疆到境外办企业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是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投资主体。主要原因是新疆的企业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私营和个体企业较其他省份额相对较少(当然不排除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自己到境外去办企业,开餐厅、宾馆饭店、承包企业等现象)。2005年底,到国家外汇管理局新疆分局进行境外投资企业进行年检的国有企业占登记投资额总额的79.5%,集体和民营企业占登记投资额总额的20.4%。相信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新疆经济结构必将发生新的变化,对外投资的主体也将日趋多元化,并形成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整体推进的局面。

3、到周边国家投资比例较高

从1991—2005年,新疆共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境外投资合同,其中与独联体国家签订的合同就达537个,占全部境外投资合同的87.9%,特别与哈萨克斯坦,境外投资合同数高达284个,是境外投资总数的46.8%,是独联体国家总数的53.9%。主要原因是新疆与中亚国家毗邻,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较为一致,许多地区同一民族跨国分布,彼此的习俗较为相同,因此形成了超国界的人情依存关系,到周边国家投资项目相对较多,投资项目也由前期的商贸投资为主转化为以油田钻井、房地产开发、勘探设计投资为主,投资层次提高。

4、实物投资是境外投资的主基调

境外投资企业的年检资料显示,新疆境外投资是以实物投资为主,购汇投资和自由外汇投资使用较少,截止2005年底,新疆在境外投资总额为1.39亿美元,其中外汇出资0.53亿美元,实物投资0.86亿美元,实物投资占投资总额的61.9%。外汇投资少于实物投资的主要原因一是境外投资者大多为中小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国内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又缺乏力度;二是由于对境外投资项目不能深入了解和难以监督贷款使用等问题,阻碍了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三是国家对境外投资的专项扶持基金只有援外合作项目基金等,支持项目范围小、资金量有限、不易获得;四是一些企业把国内闲置或使用率较低的设备输出境外,使之充分利用,所以形成了境外投资以实物投资为主的基调。

5、境外投资企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的探索,新疆与中亚等国开展的对外经济合作已向纵深发展,从初期的单纯贸易行为发展到勘察设计、投资建厂等综合性投资行为;合作领域也由前期以餐饮服务为主,逐步发展到以石油开采、机电产品、建材供应、食品加工等生产行业。新康番茄制品厂、亚联中国商贸城在哈萨克斯坦建成;屯河股份果汁加工、亚欧大成畜禽养殖等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迅速扩大;美克股份在俄罗斯的森工开发已初见成效。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新疆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有30余家投资企业,投资金额达2646万美元,占新疆对外实际投资总额的45.3%,境外投资初步实现了结构性调整,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6、境外投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

近几年,随着中亚国家的经济复苏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地位日益凸显,与中亚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加大,为深化合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促使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投资规模逐年扩大。1991年新疆境外投资只有5个,协议资金249万美元,平均每个企业49.81万美元,还不到50万美元。十几年来,在国家全方位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新疆境外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05年,当年境外投资企业合同23个,协议资金5280万美元,平均每个企业230万美元,平均规模增长3.6倍。

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一、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概况

“对外承包工程”指我国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承包公司)在国外承包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和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在国内同外国、港澳地区客商合作或采用利用外资形式,全部或部分收取外汇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劳务合作”指以收取工资的形式向业主或承包商提供技术和劳动服务的活动。

新疆的对外工程承包与对外劳务合作是1989年起步的,当时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加纳等国开展了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刚开始的对外工程承包是以做转包、分包工程为主,劳务输出的初期是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帮助种植蔬菜,到沙特阿拉伯宾馆饭店做厨师等,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新疆企业逐步发展到独自对外承包工程、石油勘探,甚至参与驻外使馆维修的工程等等;劳务合作也由刚开始的简单劳务输出转化为以工程技术人员输出为主。经过16年的历练,新疆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正逐步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三高”方向发展。

从1989——2005年新疆对外承包工程合同140个,合同金额5.25亿美元,实际营业额3.26亿美元,派出人数5935人次;对外劳务合作合同80个,合同金额1397万美元,实际营业额442万美元,派出人数3833人次。

二、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的现状及特点

1、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合同履约率高、信誉好

从1989——2005年,新疆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共签协议金额5.39亿美元,实际营业额3.30亿美元,履约率达到61.2%。虽然初期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利润低,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时完成合同比较好的是新疆建工集团对吉尔吉斯斯坦友谊宾馆的装修工程、新疆路桥公司对巴基斯坦7座桥梁的设计施工工程、新疆石油管理局对哈萨克斯坦的钻井工程等等,这些项目为新疆“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大,新疆对外工程承包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信誉越来越好,对外承包工程质量也越来越好,档次越来越高,履约率更是逐年上升,2000——2005年仅工程承包的合同履约率高达74.2%,特别是2006年8月份,新疆建工集团首次中标外交部驻外使馆工程,成为修建外交部驻外220个国家和地区使领馆工程的成员之一,使新疆对外工程承包跨入国家优秀建筑企业行列,达到国际水平。

2、行业领域不断拓宽,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快以及新疆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技术日益成熟,新疆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行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刚开始的工程分包到现在钻井、采油、地面设计、建造、物质采办等在内的全方位工程承包,并且与外方开展了一体化工程承包合作服务。如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在吉尔吉斯设立铁岭公司追加投资500万美元,用于扩大境外企业的生产规模;新疆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格鲁吉亚设立木材加工厂;塔城市国际边贸商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吉尔吉斯开矿投资2400万美元;新疆野马经贸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注册成立“野马-斋桑”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美元,进行芦苇生产、纸浆加工等等。这些利用国外资源的境外投资,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对解决目前的生产能力过剩、产业调整与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实现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业务发展速度加快,市场分布日趋多元

截止2005底,新疆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3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39亿美元,累计派出人员9768人次。2005年新疆工程承包的营业额1.08亿美元,同比增长65.8%,当年的营业额是前15年(1989——2004年)总额的49.9%。与此同时新疆的境外市场分布日趋多元化,在“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精神指导下,目前与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一些国家签署了双边劳务合作协定,不但巩固了传统市场,还在开拓新兴市场方面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现在新疆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不但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周边国家,而且进入了韩国、苏丹、尼日利亚等国市场,正逐步跻身于世界一流承包商行列。

4、“走出去”的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新疆正是本着这个原则,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2006年,新疆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新疆兵团建工集团中标20亿元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海外项目,成为新疆有史以来新疆建筑施工企业一次性中标和承揽单项工程订单最大的项目;特变电股份公司承建的塔吉克斯坦超高压500千伏成套输变电项目,实现了中国超高压500千伏成套项目技术首次出口,也是国内输变电企业迄今为止获得的单笔金额3.4亿美元最大的国际合同;新疆建工集团首次中标外交部驻外使馆工程修缮、建设等等,标志着新疆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已经进入高层次阶段,同时也表明着新疆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对外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就是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开发战略资源,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劳务出口等业务。通过建立海外生产体系和市场网络,提升本地区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新疆不少企业虽然走出了国门,但是由于受资金、技术、经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存在境外投资企业总体规模不大、技术含金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HSE(健康、安全、环保)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境外投资

一、境外投资企业的规模较小,以小型项目为主

由于新疆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资金、技术和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都缺乏,决定了新疆境外投资企业规模不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从1991年开始,由于受区内企业的规模、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境外投资企业平均规模不足50万美元,为49.81万美元,与当前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投资额,大型跨国公司平均为600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50万美元,相差甚远。虽然近几年投资规模有所扩大,2005年平均规模达到229.6万美元,比2004年平均规模92.3万美元增长1.5倍,但是绝大多数境外企业,尤其是贸易型企业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一些境外企业依然存在着“夫妻店”或驻外的“接待站”、“办事处”的现象。

二、境外投资企业大多数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疆绝大多数企业的境外投资处于初始阶段,到国外投资只是试探性的摸索,加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新疆乃至全国多数企业中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产权关系模糊,造成国有企业所有者事实上的缺位,特别是国内母公司对境外企业的考核内容主要是上缴利润和经营规模两项指标,而对资产损益、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创新等方面无人考核和监督,国内母公司的经营行为都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更谈不上对海外投资企业的人、财、物实施有效的约束和管理,经营方式多采取家族式的管理,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管理。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大多数境外企业都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境外企业的发展。

三、重“引进来”,轻“走出去”,管理服务相对滞后

不少管理部门存在着重“引进外资”,轻“境外投资”的思想,因为不少地方和部门把引进外资金额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因此在布置工作时常常把“引进多少外资”作为业绩考核,而对到境外投资办了几家企业却很少纳入业绩考核,对如何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没有足够的认识。近年来,国内已形成买方市场,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市场,寻找新的资源及发展空间愿望日益强烈,但是有关管理部门对企业这种愿望日益强烈的现实认识不足,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到位,导致政府的责任部门对企业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支持力度不足,管理服务相对滞后。

四、与投资国家的信息不畅通

新疆虽然与8个国家接壤,有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但是由于与许多境外投资国家没有建立信息联络机制,信息不畅,严重影响了境外投资的信息交流活动。企业由于缺乏信息交流,丧失不少投资机遇,同时也由于信息不畅,缺乏对境外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估,使国家外汇资金和国有资产流失国外,给国内一些非法资金利用投资渠道流出境外开了方便之门;由于没有建立分担风险的保险机制,对境外投资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估计不足,一旦失败,国内企业与银行均难以承受。因此构建信息畅通机制是保障境外投资的基础。

五、缺乏鼓励企业境外投资相配套的优惠政策

由于对境外投资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利用“两种市场”和“两个资源”的认识不足,现在新疆没有与鼓励企业境外投资相配套的优惠政策,这与国家和各省(区)都有引进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无法比拟。目前国内的人民币存款已突破万亿元,外汇储备已达千亿美元,但是境外投资企业的筹融资仍然很困难,即便是有部分鼓励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对境外投资政策倾斜的不够,例如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缺乏金融扶持;一些有配额管理的商品没有向企业倾斜;劳务人员输出配额没有放宽;企业到国外开发矿产资源,缺乏许可管理支持等等;这些可以放宽和享受的优惠政策由于企业与管理部门沟通不够,新疆企业大多没有享受上。目前除了国家的部分境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外,新疆在境外投资方面还缺乏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相配套的优惠政策,政策引导工作相对滞后,对企业境外发展十分不利。

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一、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的能力较差

新疆境外施工企业企业内部没有真正形成“三外合一”(外事、外经、外贸)的平台,企业内部的联合与合作没有运作起来,表现在海外项目上没有大局观念,仍然存在零敲碎打、各自为政的现象,特别是在运作大型项目上,还是拼凑班底,临时搭台唱戏,这样的班底由于缺乏有效沟通、缺乏全局观念,很难形成合力统一运作,境外施工项目上的表现就是项目开工不足或设备闲置。如某个施工项目工作量不足,又遇上停工待料,运出去的施工设备没有全部用上,造成部分设备闲置,而另一个项目又因缺乏设备而暂缓施工等等,这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境外施工企业经常发生,一方面影响合同的顺利完成造成不好的声誉,同时又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这种较差的整合资源和发挥整体优势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企业经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小

由于新疆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企业多数经济实力弱,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综合性人才,因此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交易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在当今世界经济激烈竞争的过程中,经济规模偏小的境外企业难以抵挡国际市场的竞争风险,有的甚至只能依靠国内母体的进出口业务生存,发展举步维艰。虽然部分建筑工程企业虽已具相当实力,但真正有能力对国外大的工程项目进行总承包的企业仍为数很少,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

三、对境外当地市场缺乏了解

新疆一些企业在对外开展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投资决策前没有进行细致的前期论证、市场评估,对中亚及其它国家的投资环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及技术适用性认识不够,可行性分析做的不深、不透、不科学,有的项目甚至不做境外市场考察就编制可行性报告。据有关资料反映,新疆企业进行国外投资之前,做过项目前期论证的不足5%,故导致项目上马后问题很多,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也有的企业对境外合作伙伴资信情况了解不细致、轻信对方,导致上当受骗,或因对方资金不到位、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使企业受损。不少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对当地的市场不了解,进入当地后,很多资质不全,如:项目经理和会计师必须持有资格证书才能出具报表等等,要想开展工作只能聘用当地的项目经理和注册会计师,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

四、海外安全生产管理形势不容乐观

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方面还存在着安全管理漏洞。主要原因一是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安全知识匮乏、安全意识较弱、安全操作技能较低、自我救护能力较差,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和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二是企业安全投入不够,认为安全是一种纯粹的消耗而没有产出,因此往往缺乏足够的激励制度和加强安全方面的投入;三是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离散性的特点,项目受环境和施工组织的影响导致安全防护设施落后于施工过程等等。新疆在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方面存在着交通安全管理、HSE(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现场生产管理等事故隐患,这些事故隐患和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海外项目的人身、财产安全,诱发涉外法律纠纷,影响企业海外作业形象,对现行项目和今后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五、总体实力还有较大差距

对外经济合作要求有非常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一支国际化的符合型的人才队伍,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的差距比较明显。由于新疆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相关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的管理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很强,人才储备还不适应对外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化、比较优势还不够突出,经营中还存在着短期行为,自相竞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中介服务还非常落后,对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还很不够等等。

对完善境外投资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积极参与、融入国际经济,是我们的职责。新疆乘加入世贸和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挥好与众多中亚国家接壤,离欧洲最近区位的优势,发挥好国际经济合作比其他省区有便捷的通道和信息的优势,“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此提升新疆对外经济的实力,使新疆的国际经济合作步入快车道。

一、制定适合新疆境外投资发展战略、规划

首先根据国际经济和周边国家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新疆境外投资发展战略、规划,并将其作为新疆利用“外资”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对外出口的需要以及我们对周边国家的了解,尽快出台新疆境外投资的指导办法和奖励机制,参照国家对外商投资的政策,以引导企业境外的投向,制定国家对鼓励类境外投资项目在税收、进出口许可、融资、担保、保险等方面扶持政策或措施,

二、建立以有实力企业为主的境外投资激励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国经营活动的主角是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尽管目前新疆大型企业集团的境外投资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潜力很大。我们要积极扶持新疆有实力的企业境外投资,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新疆国际经济竞争力,提升新疆的实力;同时要搞好企业内部的联合与合作,有效配置公司资源,形成企业的整体优势,同时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实际,重视与国际知名承包商的联合,并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三、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区域经济

进一步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合作,积极参与“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的指导下,尊重国际法准则,建立新型的安全机制。发挥新疆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作用,积极利用“上合组织”的各种合作机制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种安排,争取在政策和资金上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推动多边框架内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四、应增强新疆企业认识开拓市场的紧迫感、使命感。

新疆有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连接东西纽带桥梁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周边国家有着地缘优势、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相同等等的优势,但是我们没能很好的把握,对开拓境外市场的紧迫感、使命感不强,对周边国家市场研究的力度不够。近几年由于周边国家经济的不断复苏,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到这些国家来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来这里投资开发的新疆企业并不多,且项目多为简单的贸易和一般的加工领域,新疆只能拿到项目价值链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中品牌、设计、管理、营销、、批发、零售中介附加值都被别人挣了。有实力、有大项目的深加工企业基本上是中央企业和沿海地区的企业,新疆走出去的企业又因为企业实力等等问题不能与中央企业和沿海地区抗衡,影响了企业发展。

五、完善各种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在境外施工的各作业项目必须遵守驻在国的法律法规,依照各种安全制度,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强化HSE管理和制度建设,要制定和完善海外应急机制和海外防恐机制,确保项目人身安全和财产设备安全。同时帮助工程承包和劳务企业全面了解国家“走出去”的最新扶持政策,熟悉国际贸易政策、合作环境和最新市场商机;加强政企、银企与各企业间沟通协作和交流,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使其能安全、高质量的完成境外作业合同,为国为民争光,为企业作贡献。

六、加强与沿海地区的联合,增强新疆境外投资的实力

新疆要与沿海地区企业优势互补,联合“走西口”。新疆虽有与周边国家联系密切和地理优势,但是由于新疆的经济实力不强,对外经济合作开展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管理水平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沿海地区的实力来补充新疆的不足。现在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加快,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速度必定会加快,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沿海地区具有优势的生产力与新疆地缘、信息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中亚国家和周边国家,增强新疆的对外经济的实力。

七、用对外承包工程带动设备、原料出口

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专业化、国际化、集成化,而设计施工、资金融通、材料采购、技术标准和管理服务融为一体的模式是国际承包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疆的工程承包企业要适时的转变运行模式,主动的适应国际化的大趋势,根据境外市场的需求,可以不断丰富合作方式,采取国际通用的BOT(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重点在石油工程、电力工程、成套设备、通讯工程、交通水利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境外领域进行投入,并用对外承包工程带动设备和原料出口,拉动新疆的出口贸易。

国际经济范文第4篇

一.发达国际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但是彼此互补性很大,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融合后,会导致两国需求大幅度增加,而供给在短时间内增加较少,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调整,需求增幅会放小,而供给增幅会放大,与此同时,价格的增速会由快到慢,最终趋于稳定,同时,两国的福利水平是不断增加的。

如图,两国经济一体化后,需求由D1移动到D2,供给由S1移动到S2,此时价格由P0上升到P1,接着随着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生产力逐步提高,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又由D2增加到D3,但幅度减少,供给由S2增加到S3,幅度增大,此时,价格上升到P2,幅度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最终D与S趋于稳定,价格通胀率逐步减小直至稳定,社会总福利水平稳定提高。

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

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相近,资源互补性也较相近,因此两国经济一体化后,会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同时会刺激需求的快速增加。需求与供给的同步性增长使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同时,社会福利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并且增长幅度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增长幅度。

如图,两国经济一体化后,需求会由D1增加到D2,供给由S1增加到S2,两者增加幅度相近,随着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会由D2增加到D3,供给由S2增加到S3,在此过程中,价格增幅较小,社会福利水平大幅度增加。

通过以上两种情况的分析,得到一些结论:

1.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越大,价格线越高,即通胀率越高。

2.社会福利水平不仅来源于价格优势,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更取决于均衡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商品多样性的精神满足。

3.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社会福利水平增长越快。

4.随着两国资源的优化配置,新一轮的需求与供给是不断前进的,因此,经济是在持续波动中发展的。

国际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本土文化多元文化和谐社会

“纯经济论”在通向一条局限之路。经济霸权主义,种族歧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甚至信仰的垄断正在反映商品经济的特性,并日益加深人类生存空间的矛盾、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然而,我们隐约可见另外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其发展态势不可逆转,这一极力量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生产力是经济科学的灵魂。各民族多元文化正在形成人类的共识,并孕育着一个社会经济共同繁荣的文明世界。合作经济、互助经济,个体经济,微型信贷经济甚至异货贸易经济一直扮演着平衡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角色。一个和谐的全球化世界正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扶持被遗忘的弱者群体,弘扬着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

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众多的国家、民族所构成,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文化资源,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而用一种垄断文化取而代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只能寓于各民族多元文化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能用单一的商品价值观来衡量。面对一个充满矛盾加剧的世界:战争、地区冲突、社会犯罪、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异,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伦理与文化多元性正在打破单一的垄断经济理念。我们在此分析的方法论完全针对“纯经济论”而强化对人文科学的理解。“我们方法论的共性是借助于被淡忘的人文科学,即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交际人种志学和语言学”。吉尔特贺佛思德(GeertHOFSTEDE)同样主张与多种价值体系相结合的文化模式,反对“唯经济论”的模糊性,等级制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经济学界在南北合作的最新理念中强调经济的发展应重视人文科学,哈桑扎乌尔(HassanZAOUAL)批判国际经济合作及地方分权合作中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单一市场经济模式,他在“经济发展信仰论”中第一次提出“本土文化论”,强调经济科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面对单一的先天性畸形的商品经济,“本土文化论”明确提出经济机制的多元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泉。

建立在纯市场经济机制与自然选择法则上的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只考虑全球性商业行为的存在与发展。新古典主义结构理论即便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平衡,然而,尚未摆脱“总平衡机制范畴”的局限性。根据总平衡理论的定义,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概念认为各种行政机构必须服从自然法则,该理论以五项原则为依据:“即价格的弹性(不含心理因素);经济行为的理性(不含人类学因素);不考虑经济行为的时间性(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考虑平衡与失衡间的联系(地理环境);货币地位中立性(不含文化因素)”。这种完全市场化的总平衡机制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因为它同样是“纯经济论”的翻版,以不断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危机周期性循环,最终形成社会的失衡发展。从这一角度考虑,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研究与人类社会共同信仰的建立将形成另一个经济平衡的砝码,规范并支配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正如克尼罗兰(GranierROLAND)所说:“文化发展是实现市场繁荣和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豆制品,而欧洲人喜欢奶制品,对两种产品的亲疏只能反映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各异。作为民族的文化信仰,奶牛在印度被视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加以保护,而在法国奶牛的研究与开发是因为它具有经济和食用价值。为什么穆斯林女性喜欢头带面纱,而西方女性喜欢身穿裙子,女性穿戴方式上的各异只能反映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现象。尽管民族信仰与风俗习惯上的差别,任何一方对另一方都不能构成威胁,那么,矛盾究竟来之何处呢?我们当今社会难道不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国际合作中的危机不仅反映不同民族间在语言、历史和地源政治方面的差异,更主要地反映在不同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民族文化宝贵财富的一部分是否加以保护。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往往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而亚洲人善于运用宏观的视野思考和处理问题。在东西方的教育体制里都用学分来表示学生的成绩,东方人用百级分表示满分,而西方人则用二十分表示满分。另外,当您在法国市场采购商品和在中国市场采购商品时,不难发现法国人的找零方式采用逐一累计方式,而中国人找零方式则采用一次性的叠加方式。中国哲学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同其他国家一样,具有潜在性、滞后性和整体性,为此,中国人传统的经济思维不仅表现在传统的阴阳平衡理念,而且也包含着人道主义的伦理因素。北大人文与地源学教授胡兆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入市场经济里,他主张:“仁爱应面向所有消费者;道德应体现产品质量;诚信应考虑双方利益。生财应考虑协调合作”。“孔家思想的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与伦理道德上,孔子的以德治天下在外国人眼里,精神的力量就象北斗星一样,它有自己的定位,其它行星围绕着它旋转”。阿里思多德(ARISTOTE)说:“道德不从属于大自然,但也从不与大自然对立”。马克思卡党马克(MaxKALTENMARK)认为:“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总是位于伦理道德与治理艺术,哲学的思维主要在于人文科学,附以微量的玄学思变,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人文科学在中国从来都未与大自然分开过,显然,人类是动物界最聪明的群体,他的存在与自然界万物息息相关。如果说中国人受道教影响这一事实,其它思想流派则强调自然秩序的神秘关系,或者说人们能够与大自然保持直接联系”。中国人相信灿烂的民族文化,即文化与伦理价值是经济合作的灵魂。不能肯定在中国仍然存在孔子的社会结构,历史的发展已将这种社会结构淡忘,尽管某种儒家学说一直在渗透着这种精神面貌。中国人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知识界的某种激进化削弱了这种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儒家学说是开拓未来之必须。海外华人传播着民族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儒家学说一直扮演着民族文化的理想角色,它的文化价值可以和马克思理论相提并论。它也能在家庭、社会和经济范围内形成一个文化根基。尊崇伦理道德不能被否认”。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经济合作在中国人眼里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合作是建立友谊的过程,即便合作终止,友谊长常在。子贡问怎样实行仁道,孔子说:“工匠要想完成他的工作,一定要使他的工具锋利。我们居住在一个国家,就尊敬那些大夫中的贤人,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论语XV-9)。

诚然,人们需要相互了解,合作其间双方组织的参观、旅游、饮食、娱乐是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空间的距离、语言的障碍同样需要相互理解。相反,“纯经济论”则主张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合作完全变成供需关系,利润高于一切。经济合作无论是涉内还是涉外,文化交流是形成共同信仰与认知的前提条件。“人类从不缺少文化理念,他们使用那些改变事物形象的棱镜,在看待其他社会时也只能通过这些棱镜直观”。我们引用的上述佐证无一不说明民族文化的差异,且不说某种社会现象的善与恶,各民族文化在其跨文化交际中都有自身的价值。但是,强权政治却藐视不同民族文化共荣与多元性,超级大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干预是对该国民族文化的践踏,导致社会的贫穷。军事干预的目的不在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与民主,而在于寻求经济与战略出路。

以合作为主题的文化交流首先应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这才是当代社会真正的人权。藐视一个主权国家的民族文化,谈世界政治民主毫无意义。目前,国家间、地区间发展的各种经济合作以公认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共同富裕与平衡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埃雷克拜耶(EricBAYE)和万桑拜尔岱(VincentBERTHET)在分析中国与欧盟合作时指出:“有谁对中国和他的民族文化了如指掌,有谁了解中国决策者的姓名,我们只知道法国、美国总统的名字。如今,在这个拥有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度里,大城市与法国巴黎的航运胜过以往罗马与柏林,但是,大多数欧洲人依然用一种简单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看中国”。他认为欧盟同中国的合作缺乏文化的交流与相互了解。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只要相互包容、理解,外交、投资及人权分歧都能迎刃而解,外交应容许媒体和非官方组织发挥作用。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为众多国际间合作提供了广泛的领域,本土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理解、包容的必要条件,人类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根文化与本土环境,离不开历史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认知体系。人类社会的文化差异不应该构成共同伦理认知的障碍。“文化交流比起简单的政治和经济干预更具有生命力,文化的认可是维护一个国家安定团结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反对战争、消灭贫穷、维护世界和平与生态平衡应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伦理认知。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有权利分享人类社会规范的伦理文化,文化交际从这里开始,经济科学才具有生命力。“宇宙的核心是建立神圣的和谐社会,人类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在于相互包容与共存,既完美的融合,普遍的善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资源,更主要的是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荣,既两者的结合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结语

“纯经济论”抹杀了经济科学的人性化,加重了各种全球性危机。国际经济合作的关键强调弘扬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共存的研究,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繁荣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教育的体系里。因此,内外合作的潜在力在于跨文化交际,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每一个民族有他自己的信仰、伦理体系,法律水准和风俗习惯。多元文化归属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并反映规范的伦理和共同信仰。任何强权政治都不能取而代之。

参考文献:

[1]LucCOLLES,《Interculturel(didactiquedel’-)》inGillesFERROLetCuyJUCQUOIS(sousladir.)《Dictionnairedel’altéritéetdesrelationsinternationales》ArmandColin,Paris,2003,p.354

[2]MokhtarLAKEHAL,《Dictionnaired’économiecontemporaine》,LibraireVuibert,Paris.2000

[3]Cufucius,《LesentretiensdeConfucusetdessesdisciplies》,Introduction,traduction,notesetcommentairesparAndréLEVY,Flamarion,Paris1994,p.35

[4]Voir《DictionnaireHACHETTEencyclopédiqueillustré》,ARMANDCOLIN,Paris,p.110etNoêllaBARAQUIN,《Lesgrandscourantsdelamorale》,ARMANDCOLIN,Paris1998,op.cit,p.33

[5]VoirMaxKALTENMARD,《Laphilosophiechinoise》PressesUniversitairesdeFrance,Paris1972,p.6

[6]CHENYan,docteurenhistoitre,journalistebilingueàRF1,enseignqnthistoitredelaChineàl’UniversitéparisViietgéographieàl’UniversitédeLyon3,《LaChinesansmuraill?Sereconcilieravecl’histoire(Entretien)》inRevue《CERAS》,Projet278-janvier2004

[7]Df.《Sagesseduconfucianisme》in《LesQuatreLivres.LesSee-ChououLesQuatrevivresdephilosophiemoraleetpolitiquedelaChine.Avertissement,présentationetnotesdeCuyRACHET》,FranceLoisir,Paris,1995,p.189

[8]EricBAYEetVincentBERTHET,《EchangeaveclaChine,etaprè》inRevueéconomiqueetHumaine,N°366,octobre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