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制史专业

法制史专业范文精选

法制史专业

法制史专业范文第1篇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自主管理学习制度自主管理,指教师自己做主,自觉的约束个人行为,而达到专业发展的过程。这里我们所说的“自主管理”专指学校从管理角度,为教师发展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培养一种“我与集体共同发展”的团队意识;提供一种“自主管理”策略。“自主管理”学习制度如下:

一、个体学习,注重选择,力求创新。1、学习内容:依据个人专业发展意向,采取统一选材命题与自主选材命题相结合,重在学以致用。2、学习方式:(1)个人主动学习,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摘抄、建立读书检索卡、知识卡、网上收集等,(2)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主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3)主动外出参观、认真听取专家辅导、反思学习。(4)多与领导、同事进行新理念、新方法速递交流。3、监控方法:(1)学校定期组织自主学盘点交流活动,评出学习标兵。(2)利用网络上传学习内容、方式、体会,提高个体学习质量。(3)对应知应会的理论,不定期进行开卷和闭卷反馈,促教师主动学习。(4)期末对教师个体学习状况纳入年度考核。二、群体学习,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对学校、教师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经常开展“剖析问题、改进工作我支招、一事一议”等研讨,引导教师发挥主人翁精神,自搞调查研究、自我修改措施、自我实施改进方案、自我监控实效。学校对采纳的高招提议者给予奖励,提高教师务本求实的学习工作态度。三、组织学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学校经常组织有主题的教育活动,运用“找——夸——比”的策略,凝聚团队的向心力,增强教师集体荣誉感,在自我欣赏、自我接纳中不断进步成长。2、利用展板宣传教师群体教改的成果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3、运用教育科研信息台,教师自愿展示理论学习自创格言、展示课改我支招的新经验。4、结合实验课题每学年撰写1——2篇论文、案例,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5、学校每学期出版教师自编的“劲园奇葩”集锦册。教研组长管理制度1.教研组长的确定采取自愿竟聘和推荐的方式产生。2.学校管理强化教研组长管理效益,以开展争当先进教研组的活动为契机,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3.定期对教研组长进行工作汇报、质量监控、业绩考核、奖励等专题培训,使教研组长成为学校工作的骨干。4.创建教研组文化,提高教研组研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形成教研组独特风格。5.教研组常规工作规范做,重点工作创新做,出现问题及时做,应急工作互助做。每学期末要用网络形式进行教研组工作特色总结、交流,由教工推选出先进教研组,给予表彰奖励。政治思想工作的制度1、建立党员责任区,主动做好管辖之内的政治思想工作,努力做到有问题不上交。刘祥福负责:党支部、团支部、后勤柏润萍:教研组长、体育、卫生刘华丽:4—6年级教研组曾云:1—3年级教研组邓六一:体育组王行东:学校业务工会、科任组2、建立党员责任人(负责做好积极分子工作)刘祥福:肖欢王行东:刘华丽邓六一:陈满香柏道庚:王利娟柏润萍:张海军3、支部定期组织党员交流积极分子情况,人人做教师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定期组织党的积极分子开展推优入党评议活动。4、教研组负责本组教师的思想工作,争取一般问题不出组,大问题与领导协商共同解决。5、领导班子,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自我批评,改进工作。6、学校在重大问题,召开教工代表会,发动教工代表做教师的思想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备课一、分层提出不同要求。1、第一层骨干及同一学科或年级教过两轮以上教师。(1)根据学情及对教材新的理解可在原教案基础上针对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点复备(课前反思)。同时加强课中、课后反思。每学期上交精品教案。(2)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鼓励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对教材大胆合理的取舍、重组、改编、增加。2、第二层非第一层又非新参加工作的教师。(1)以单元为单位语文每单元选重点课,数学每单元起始课,科任按单元选重点课要求祥备,其它可略备,略备应体现三维目标、重难点、学法。(2)略备部分力争体现创新、经典、鲜活、反思。2、第三层新教师认真、规范备好每一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体现“五有”“五备”。二、各层教师备课前做到通读新课标,通读全套(册)教材。做到“五有”“五备”,树立“五个意识”。五有:脑中有观;胸中有标;目中有生;手中有法;指导有略。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五个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意识。

三、各层教师备课中要有对全册、单元教材的分析。全册教材分析指教师对整套(册)教材认识理解、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改重点、学情分析、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学困生转化方法等分析。单元分析指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维目标落点等分析。四、各科备课要体现学科特点。祥备课时环节要相对完整,主要有课题、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练习设计、板书设计、三语设计、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设计及运用等。五、练习课和复习课备课要做到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调整、注重反思。六、假期至少备出2周课,平时要有1周余粮。讲课一、教学计划实施时要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无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及时反馈。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学生参与率100%。

二、基本功扎实。讲究语言艺术,微笑走进课堂,板书设计科学,书写美观工整。能熟练并创造性使用教具,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进行质量监控,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按时上下课,不拖堂,不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辅导学困生、当堂反馈。读书时间2/3、数学练习时间1/2,教师占时不超过30%。四、严格按课表上课,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课上不随便离开教室。不随便调课,特殊情况需要调课,需经教导处同意。五、教师不得随便停学生课,不讽刺、挖苦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六、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按要求撰写反思笔记。作业一、做到“七留五不留”。七留:留预习作业。留适时适量作业。留开发智力。启发思维作业。留养成性作业。留层次性作业。留操作性作业。留特色作业。适时适量指语文、数学、英语书面作业一、二年级不超过45分钟;三、四年级不超过6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90分钟。五不留:不留重复性作业。不留千篇一律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不留节假日作业。不留超量作业。二、认真及时批改作业,不隔天,不错批漏批。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改正,及时复批。数学、语文每题一批,其他学科一课一批。三、作文有总批、眉批、详批、面批,每篇作文全班1/3详批,1/2面批,讲评修改要及时。高年级培养训练学生适时参与作文评改。四、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分别给出两方面成绩。杜绝学生或学生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辅导一、辅导对象包括对学困生的帮助和对优秀生的指导。二、辅导方式包括有针对性、共同性问题的集体辅导和针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提倡辅导在课堂,有计划地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课下辅导。三、辅导重点放在对学习目的、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的辅导,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考核一、任课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对待每门学科每项考试考核。做到目标明确,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进课堂教学。要加强能力考核方法的研究,二、教师监考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试要严格纪律,不允许学生作弊。老师不可指点、暗示,以免造成不良影响。三、阅卷采用“流水作业”集体阅卷,要实事求是,按照统一的评定标准进行最终评价。判定后的成绩教师个人不得随意更改,确认错误的地方要同原阅卷老师及教研组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行更正。试卷与记分册成绩要一致,记分册要按要求认真填写。四、注意保护学生试卷的整洁,教师不在学生试卷上乱写乱抹。五、语文、数学期末成绩考核优、良、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其它各科合格、待合格两个等级。期末和单元考试统计三率:合格率、优秀率、提高率。合格率:1--6年级100%为达标。优秀率:1、2年级80%为达标。3、4年级60%为达标。5、6年级40%为达标。单项比赛:口算、字词、朗读、背诵、口述应用题等。六、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不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平时的练习分数),不允许以任何形式给学生按分数排队。教研活动一、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二、教师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学法。一学期内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三、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时(活动时间)、定人(主讲发言人)、定内容,杜绝打无准备之仗。每次活动要有详细记录。对新教师的要求一、政治上做到“三心”(上进心,事业心,虚心),工作态度上做到“三严”(教学常规关,十项教学基本功关,热爱学生关)。十项基本功:①掌握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系统、结构的基本功。②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任务的基本功。③运用教学基本原则灵活处理、使用教材、选择教法的基本功。④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功。⑤语言的基本功(准确、清楚、条理、生动、无语病)。⑥设计板书、布局合理的基本功。⑦作业设计、测验、研究、了解学生的基本功。⑧有效组织教学维持良好教学秩序的基本功。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功。⑩组织建立良好班级体的基本功。二、要过好“教育思想关”“教材关”“教法关”。

三、做到“五个独立、一个满意、四会”。五个独立:独立备课、独立组织课堂教学、独立写好1—2份试卷、独立组织好1—2次学生活动、独立写教学经验或教学论文。一个满意:所任科学生满意率是85%以上。四会:会备课、会批改作业、会组织课堂教学、会辅导学生同伴互助制度一、构建开放的教研活动模式。按学科和年级设置研究小组,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层级的互助协作团体。1、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活动计划,定时、定人、定内容,杜绝打无准备之仗。每次活动要有详细记录。2、成立语文组、数学组、科任组三个学科组。分学科分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专题教研活动。3、扎扎实实开展师徒、对子互助研究活动。(1)学年初,召开拜师会。新教师任师傅,同等层次教师互结对子。(2)每学年,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3)学年末,师徒、对子活动“大盘点”。评选“乐于奉献好师傅”、“勤奋好学好徒弟”、“和谐共进好对子”。二、追求教研形式的多样化。1、每学期请专家讲座。2、每学期举行不同形式(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同课异构比较式、师徒对比课)的研讨活动。3、每学期围绕工作主题设计“创新杯”十佳教学评比活动。4、新教师(包括新任课教师)认真通读新教材,在与本组组长及师傅共同研讨,明确教材“双基”内容,明确三维目标,并进行归纳整理,组长审阅把关后上交学校。教育常规工作制度一、每学期能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会制定有特色的教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中队少先队计划、兴趣小组活动计划)二、重视并开展“学科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准确把握、深入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点,并将教育点还原到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科特长生的比例。三、用良好的师德品质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时刻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朋友。

法制史专业范文第2篇

每一个准备作教师的人,在踏上教学工作岗位之前,必须作出适当的专业准备,即必须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格要求,对此一般都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来保证。教师资格的确定,在以定向型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体制下,教师资格认定主要是学历替代性认定,具有师范院校毕业的学历证书即具备教师资格;在以非定向型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体制下,教师教育的概念基本上等同于教师证书教育的概念,学历证书与教师资格证书并行,两者不可互为代替,凡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首先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在此基础上接受教师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学士、硕士或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显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主要是解决教师队伍的“入口”问题,把已经作出了适当的专业准备的人引入教学工作岗位,而这个“入口”正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出口”相衔接。

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证书教育,是教师的专业预备教育。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作准备,职前教师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教育、专门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方面。

普通教育。《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把普通教育定义为一套由知识、技术、情感和心理活动组成的学习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是为了使个体适应某一特定环境,并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学会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普通教育不是形式主义的百科全书教育,而应符合博雅教育的特征。科南特在《美国师范教育》一书中提出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理解力,发展对事实的尊重心,增强合乎情理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它所追求的是造就一种有学识的、好探究的、善于判断的心理习惯,而不在于造就某种特殊才能。

专门教育。专门教育是为教师在学校能系统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传授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设计的学习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以所教的学科为界限。每一个教师应该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领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及该学科的独特方法。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以教师在学校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而设计的学习内容。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专业教育的重心是学习系统化的教育理论,训练基本的教学技能,确立坚定的从教志向。

为了落实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在教师教育制度层面上有两种实施形式:一是在同一机构的同一时段内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混合进行,目的是侧重于专业志向的形成和稳固、专业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但在教育学科的专业地位还不高的情况下,专门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矛盾选择的结果往往是教育学科的学习被忽视了。

二是在不同机构或同一机构的不同时段内三方面的教育分立进行,目的是在制度层面上解决专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从而保证教师教育独立的专业地位。这种体制的典型模式是“3+1”模式或“4+1”模式。美国等许多国家教师教育即采“4+1”模式。1986年美国霍姆斯协会发表的《明天的教师》报告,就强烈提出取消本科学历的教育学学士学位计划,代之以教学硕士学位计划,在前4年大学本科文理教育的基础上,第5年专攻教育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毕业后授予教学文硕士学位。只有获得教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才能获得专业教师的证书,成为一个教学专业工作者。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以21世纪装备起来的国家》报告也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取消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教育专业的训练应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以使教师教育建立在宽广的文理教育和对所学科目完备掌握的基础上。

由于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预备阶段,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又是极为丰富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教师教育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四至五年的大学教育是不能学完这么多东西的,所以,职前教师教育必须与在职的继续教育挂钩,一起考虑[4]。既然职前教师教育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劳永逸的帮助,既然教师教育要配合整个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那么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就应该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确定重点的支持领域和方面。职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其基本的任务是使未来教师具备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前教师教育的重点是:

(1)通过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建立起未来教师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的报告中,建议这种课程应包括:历史、政治、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本科“核心”课程,以发展其理解、计算、书写、说话和清晰思维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加深对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的鉴赏力,促进对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应用的了解,发展审美观,培养创造力。

(2)通过专门学科课程的学习,建立起未来教师所教学科扎实的专门知识。霍姆斯协会报告和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都提出,教师职前专门学科的课程水平应达到大学文理教育的本科学术水平。从而使他们所掌握的专门知识能保证他们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保证他们能有权威、有信心去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3)通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形成未来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并发展初步的专业能力。职前师范教育不仅要授予未来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给予他们传授这些知识及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目前,教师教育在训练教学技能方面已发展出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4)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建立起未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和教育专业的判断能力。职前教师教育不仅训练未来教师一定的教学技能,还要以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专业精神熏陶他们,否则教师教育便沦为了职业培训,教师便被作为了教书匠培养。

上述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是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任务,我们并不能期望职前教师教育一次性培养出完全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正如英国政府在《教育:一个扩展的框架》中指出的:“即便是受过充分严格的职前训练,但世界上仍设有—种重要的职业能期望新的就业者马上就能作出充分的贡献。”[5]毕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其毕生精力而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过程,职前教师教育仅仅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提供一个入门的证件。

二、教师入职辅导———新教师的专业入门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70年代兴起的并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计划,这一计划与职前教师教育和教师在职培训方案一起被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或组成部分之一。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关于“师范教育:概念”这一词条,开宗明义地说:“师范教育或师资培训可以包括下述三个阶段:就职前培训、就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现在,人们把这三个阶段看成是一脉相连的三个组成部分。”[6]

新教师入职是指一个接受了教师教育训练的人进入教学工作岗位,承担起新的责任的过程。“新教师,是一个已完成了所有职前训练课程(包括学生阶段教学实践)的教师;他已被授予临时证书,并受雇于某个学区;他负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较有经验的教师所必须负有的责任在种类上和程度上是相同的;同时,他或她正处于某个特定学区的第一年。”[7]

由师范生到正式任教是一个突然而又急剧的变化,他们从一个有所依赖、较少责任的学习环境被推到了一个肩负多种使命而又近乎孤立无援的岗位上,由此面临的种种问题对多数人来说都需要经受相当严峻的考验,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段受挫的经历。这个阶段能否顺利渡过、顺利成长,会深深影响到日后的专业发展。如果一个新教师在这一阶段有着太多的挫折或失败的经历,甚至会丧失作教师的信心。

英国泰勒(J·K·Taylor)和戴尔(I·R·Dale)曾对3588名新教师和2528名指导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新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8]

①课堂内的问题和困难:如给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上课;不了解学生先前学习的情况;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缺乏特定的教学技能;

②社团内的困难和问题:胆怯和缺乏自信;对争取老教师的指点犹豫不决;

③涉及个人的问题:体力上的疲劳;压力感;经济上的烦恼;孤独感;

新教师在入职后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问题,一般来说,他们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因此,许多国家以教师入职的第一年作为实习期,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并把新教师的指导方案作为整个教师教育计划的一个延续部分。新教师的指导计划,是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意在专门向新教师们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以使他们顺利地适应教学工作的岗位要求。

1974年和1978年,英国政府在利物浦和诺森伯兰实验新教师指导计划,实验计划有三个主要特征:①新教师担负75%的教学工作量;②由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向他们提供资助;③由校外的培训中心提供在职培训课程。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得到了新教师的肯定,尤其是因减少工作量而提供额外的自由支配时间将有效地满足教师在教学上和一般职业上的需求。

麦克唐纳1982年对美国新教师的入职辅导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计划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各类实习教师的指导计划,一类是新教师任职指导计划。实习教师的指导计划一般被包括在五年制或四年制师资培训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被当作实习期看待。麦克唐纳具体研究了三个实习教师指导计划的范例:斯坦福大学的实习教师指导计划要求,新教师实习期内除了课程作业外,每学年还要负责一天教两个班,另外再加上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在校内备课、听课等;俄勒冈大学的指导计划着重于培养小学教师,它由四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所构成,另需有一年专门从事教学工作,最后可获得硕士学位,泰普尔大学的新教师培训计划要求至少有两年的培训期,期间实习教师就如一个正式的拿薪水的教师一样工作,同时修习完成一个课程作业计划。

麦克唐纳还研究了新教师入职辅导计划的两个范例:一是杰弗逊计划,该计划主要用来引导新教师,包括刚开始从教的教师修习任教学校所采用的特定课程,它不直接解决新教师本身存在的特殊的疑难问题。一是佐治亚计划,该计划是一个综合性计划,意在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等方法使新教师的每一种从教能力都达到一个特定的标准水平。实际上,上述这些计划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新教师入职辅导计划,许多实习教师指导计划中,人们对诊断工作能力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适应性辅导和矫正性培训的重视。

为加强对新教师入职的适应性辅导,博拉姆(R·Bolam)建议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计划应达致7个基本的目标:①为促进所有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单独提供种种必备的技能;②学科教学的技能;③一般的教学工作和班级工作的技能;④与同事的交往;⑤学校的工作程序;⑥地方教育当局的工作程序;⑦教师的人格要求。而有效的新教师指导计划应包括的五个方面:①新教师的额外豁免时间;②校内的指导应得之于担任辅导教师或专业指导教师的同事,他们也应该得到某些额外的豁免时间,并且有初始的培训和继续进修;③有计划的系统的包括课堂教学观摩和校内指导活动;④地方教育当局和教育学院教学人员组织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校外指导活动;⑤学校校长和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人员的明确而积极的支持。

三、在职教师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简称为IN-SET)是在职前教师教育、教师入职辅导基础上的专业继续教育。博拉姆把教师在职教育定义为:“在具有初级专业证书之后,从事于初等和中等学校工作的教师和校长参与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其主要或唯一的意图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便他们能更有效地教育儿童。”[6]

教师的在职教育是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对教师在职教育的关注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1]

(1)他们相信教育的实践需要同国家及当地社会的需要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2)教育变革若忽视了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这一方面,通常就不会成功;

(3)像其他的成年人一样,教师需要继续教育,以跟上现代社会的变化;

(4)在某些国家,对于那些比起现在的教学新手,受过较少的基础教育和训练的人的教学质量和职业培训正受到日益增长的关注;

(5)在某些国家,人口统计的趋势已经减少了对新教师的需求,切断了新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减少了职业的前景,把注意集中到那些已经在职的教师身上。

不可否认,上述的理由为世界范围的教师在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并成为教师教育的重点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在职教育的意图更应放在改善教师的专业水平上,使之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因此,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概念可能比教师在职教育的概念更能反映这一意图。过往的教师在职教育活动过分的强调知识更新、弥补不足和反对陈旧,把教师看成是不合格的专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被动、消极和补救的性质。相比之下,教师专业的继续教育更应强调的是发展,把注意力转入个人长处和自我的知识更新上,转入帮助教师增强专业决策和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来源。为此,英国政府委员会和经合组织职业咨询委员会在建议的INSET目标中对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虽然这种期望在实践中是少见的。[12]英国政府委员会建议的INSET目标:①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自信心和相关的知识;②评价教师自己的工作以及在其它的教育服务中与他们的同事相处的态度。③形成标准,以帮助教师在关系到变化着的社会要求学校为此训练学生中确定自己的教学作用;④促进他们的专业。

由于在职教师教育的目的一类是强调教师缺陷的改进,一类是着眼于专业的成长,因此,教师在职教育便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杰克逊(P·W·Jackson)根据在职教育的两种目的:改进———克服缺陷,变向———促进成长;在职教育的两种刺激力量的来源:内在于学校,外在于学校;归纳出四种在职教育的范式:[13]

(1)缺陷式。在这个范式下,教师被看着是逐渐过时的,他们仅有有限的基本训练,没有跟上学科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弥补缺陷的办法是通过大学或教育学院的传统课程的学习与进修。这种范式的提倡者多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目的是为教师补充特殊的技能。

(2)成长式。成长范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去了解。鼓励人们去对教学作不断的进修,不是为了弥补他不适当的技能而是要把专业作为艺术以追求更大的满足。虽然有些人比起其他人显得懂得更多的教育学,但懂得最多的人也承认不存在完美的模式,教学如同生活有着许多治学之路。教学知识的主要源泉不是外部的技能而是教学活动本身的经验和基于这些经验的反省。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根源不是源于教师本身,而是制度本身的缺点,学校的环境并不鼓励教学专业的发展。

(3)变化式。该范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需要使教育体制与广阔的社会变化保持一致,也基于需要使学校与当地社区发生的变化相联系,教师要接受这些变化并考虑这些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体制也要根据这些变化来改变方向。为此,要尝试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用新的方法扩展专业能力。同时在教育改革、课程实施中要强调社区参入、有利害关系的团体之间的协商、地方长期的支持帮助等原则。

(4)问题一解决式。该范式认为教育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教育的环境亦在不断地变化着,各种教育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在个别的学校和班级中。由于教师最了解学生和有关的环境,因此只有他们才能有效地诊断这些问题。因此教师的在职教育活动应以这些诊断为基础去进行研究和提供解决办法。教师在职教育最重要目的是改善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方法很多,如:

(1)自我指导的发展方法。该方法强调教师认同一个与他的专业发展有关的目标、达致目标的手段、所需的资源,以此实现专业的发展。

(2)同伴合作的发展方法。该方法提倡教师小组开发、提供或选择专业发展的方法,如专业诊断———根据影响教学工作的问题组织研讨;课程开发———合作开发课程单元和教材;同伴督导———同伴观察和汇报会议;同伴辅导———同伴帮助发展专门教学技能:行动研究———合作探究现实问题。

(3)适应变化的发展方法。该方法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直接与学校的改进过程相联系,成为联结课堂与学校两者之间改进的关键一环。

法制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教师发展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两大类。其中职业型的高等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满足学校、学生、就业单位三方利益要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下,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措施,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开始呈现向职业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但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转型不只是概念上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第多方面的转换。其中,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在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帮助高等教育职业化顺利完成转型。

一、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原因及要求

1.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原因

近年来,由于盲目扩招,再加上管理不善、师资力量不足以及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之后,却是茫然不知所措,面临很大的就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其中,职业技能不足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教育领域提出了高等教育职业化这一改革方式。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产业不断升级的形势下,作为为其提供人才支持的高等院校必然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其发展要求。

2.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所谓职业意识就是指对待职业的态度,要做到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把职业生涯作为自己价值体现的形式之一,而不仅仅只是把其当作谋生的手段。很多学生在上高中时努力学习,拼命考入大学,但真正进入了大学后,却由于紧张的学习节奏突然放慢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甚至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因此,对于未来十分迷茫,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意识。毕业之后甚至对社会产生恐惧感,逃避工作,做起了“啃老族”。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高等院校在进行职业化教育转型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培养职业意识来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在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职业在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性,并使其能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相应的职业生生涯规划,以在毕业时充满信心面对社会。

3.树立学生职业道德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但总的来说,以诚实守信为代表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行业都要遵守的职业道德。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些刚刚从事工作的毕业生贪污、受贿等不遵守职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案例,这是长期以来追求分数的教育模式造成的。这种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教育阶段,学生做人的道德素养大致形成,但职业道德素养尚是一片空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并内化成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优秀的职业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求职中更胜一筹,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职业能力的教育要求毕业生必须获得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与同事、上下级进行合作沟通的技巧。但一直以来的实际情况是,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下,大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甚至完全退化,更不会主动寻求与人的合作。高等院校在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对独立完成工作的热情,并帮助其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使其熟悉团队合作的方式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高等教育职业化带来的影响

1.满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需要经济的市场化致使高等教育职业化能够自行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如实地反映教育领域的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相应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为企事业分门别类地输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2.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结构转型传统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的积弊没有被清除,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思维僵化、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使得高等院校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对于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制度并不协调,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渗入到教育领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进入本校学习,高等院校必然要调整现有的教育结构,以学生的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来完善自身的建设,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运作效率,做到与时俱进。

3.适应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变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相应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也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转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学校教育之间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主动性有着促进作用。高等院校的职业化发展能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广泛的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

三、高等教育职业化教师发展道路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一直以来都在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领域的工作发展也要逐步跟进,保证高等教育职业化能够顺利转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思想

这是就教师自身来讲。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一直以来都遵守着“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机械式教学思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学什么,这不仅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也使得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当前高等院校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是“学生要、老师教”的形式,结合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侧重点进行适度的调整。

2.改革教学内容

这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说的。要想高等院校的教师适应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趋势,而不被淘汰,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由公共课的教育模块和专业课的教育模块相结合,而职业化教育则必然要求增加职业化教育内容,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实际上,尽管高等院校开设有就业规划指导课,但是课程不够系统化,授课内容不够深入,授课时间短并常常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规范要求,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工作。因此,在现有高校的课程结构安排上应该增加相应的职业化教育模块,并与不同的专业知识配套,其内容安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每届的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教授,打好基础,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变化。

3.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课理论实际应用能力。这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加强动手能力,多多进行实践操作。以市场营销学专业为例,在学生学期课程安排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专业课程的教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布置完成广告策划书、营销策划书、战略分析报告计划书等任务。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将社会上一些组织完善的实践活动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课内课外的实践经验,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快建设双师型

教师这是以高等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出发点,来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的发展方向的。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这就要求职业化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非常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化教育的方式和技巧,掌握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并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高等教育职业化要求下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建立起教师企业招聘制,在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中挑选比较优秀的员工兼任学校的职业化教育培训教师,增加教师队伍中有相关企事业工作经验的人数比例。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例如通过专业讲座、校企交流、岗位挂职等方式,实现对教师队伍职业专门化的建设,以便其更好地胜任职业化教育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双师型教师津贴补助的方式,鼓励教师提升教学以及科研能力。

四、结语

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求,为高等教育职业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条件,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有利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符合新时期状态下社会发展对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职业化代表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培养具有高水平以及高技术的现代化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实现高校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苏林.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28):70-74.

[2]周元才,闫智勇.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J].职业技教育,2014(22):23-26.

[3]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3.

[4]曹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9):61-64.

法制史专业范文第4篇

在当前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中,产教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其中市场营销专业与制造产业、商贸服务产业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产教融合视角下,开发校企合作模式、开设商贸服务类产业等专业课程也是发展的需要,而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对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改革,探索多种办学形式为当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关键词:

专业课程开发;高职市场营销;产教融合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在发生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而互联网时代及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各个产业及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职业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的适应于时展的趋势,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及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其中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人才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课题。市场营销专业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专业客户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为了结合产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产教融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进行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及升级,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本文就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进行研究。

一、产教融合视角下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产教融合是基于我国当前时展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人才定位培养,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专业性人才。而高职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模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更好的将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基于本身的特性,实行产教融合模式对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明确了学生的培养方向,能更好的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1.商贸服务产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结合。商贸服务产业中涵盖了各个行业,如广告业、交通运输业、批发业、仓储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零售业、保险业等,在这些行业中对市场营销、销售、广告、服务、策划类人才的需求较多,因此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主要培养及就业方向为商贸服务业。2.制造产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结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还涉及到制造产业,制造产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较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制造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制造产业结构及商业模式发生了转变,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高,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发生了改革与创新,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如渠道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客服、网络营销等。除此之外,制造产业还包括有保健产业、食品产业、服装产业及医药产业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市场营销类专员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是符合现阶段互联网时代及电子商务模式下市场营销类人才的培养。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主要是模仿本科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缺乏产业方向、职业方向及行业方向的发展特色,因此要将产业与教学课程进行结合,实行产教融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进行开发,发挥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产业特色及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及就业来说显得十分重要。1.开发商贸服务类专业课程。商贸服务类专业的主体是广告业、零售业、包装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加强针对这些行业的开发力度,满足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其中零售行业的特色鲜明,与市场营销专业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要大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从我国当前发展趋势来看,传统零售行业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冲击,现代零售行业主要分为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两种形式,而线上交易主要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一种买卖活动,需要大量网络客服来对日常的零售订单进行维持,而线下交易方式主要是针对零售卖场及零售店铺,对一线市场导购及市场销售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根据我国目前商贸服务产业企业的发展形势,需要对商贸服务产业进行深入剖析,对各个行业的职业标准进行分析,从而转换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产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及职业标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及专业素质培训,市场营销课程的开发需要重点依托于热门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专业背景。例如零售业是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符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可以开发关于零售业的基本课程,如《连锁经营实务》、《商务浅谈》、《门店运营》等,需要与零售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同完成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开发。2.开发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市场营销基础课程。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中,需要基于产业发展的方向,这针对性的开发一些基础性课程,且需要符合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对公共课程进行合理减少,从而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多个产业企业都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结合发展,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可以针对互联网模式开发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应用、互联网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等,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在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并对课程影响进行分析,根据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对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种新型课程。还要对社会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企业课程或外校课程进行积极引进,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机会。3.开发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课程。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实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在机房或课堂中展开实训教育,与企业缺乏深度合作。而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或工学结合模式,开发实训课程,让学生积极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地训练,或是让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高职院校的相关任课教师,从而将职业技能对学生进行传授,并由企业管理人员对高职学生展开实训工作,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职业岗位中,实现标准化、系统化及规范化的实训课程管理,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实践,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三、结语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方向,在商贸服务业及制造产业中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下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进行开发,需要与产业发展及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目标进行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从而为国家及企业输送高素质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玲,田辉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234-237.

[2]吴建荣,韩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浅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成功(教育),2009,10:56-57.

[3]许建民.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的创新与设计——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3,45:172-174.

[4]易正伟.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71-75.

[5]吴建荣,谭蓓.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0,02:55-57.

法制史专业范文第5篇

目前现代生物技术已经与临床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对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治疗等。例如,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可以将目的基因重建后靶向导入体内细胞,使其置换病原基因或使其在病变部位进行可控的表达,从而恢复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或使病变组织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3]。器官移植是生物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目前供移植用的组织器官非常短缺,而人造器官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生物技术与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利用生物技术制备药物和从天然生物材料中提取药物。随着化学制药研发遇到瓶颈和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已成为医药产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在全球医药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目前,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等方面生物技术方法已成为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专业目录,隶属理科办学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4]。虽然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历史不长,但鉴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生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因此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该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正是由于这股生物技术热潮的出现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使得不少学校在并不充分了解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的情况下跟风开设该专业,结果导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切实际,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上单一雷同,不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以及自身学科特点,盲目学习重点院校办学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结果,是不同学校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社会上相应出现了人才的相对过剩和人才的绝对不足的矛盾[5]。为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主体,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生基础医药知识的学习以及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1]。并注重向学生展示生物技术方法在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兴趣。

4创办具有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国内相关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缺乏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需求相吻合,从而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这就要求相关医学院校重视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医药特色的复合性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4.1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相应的要求,该要求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4]。该框架作为各校办学的一个宏观指导,其中核心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各校必须严格按课程设置来执行。但是对于那些不属于核心课程范围的专业课,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取舍,并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课程,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培养人才的出口主要面向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检测或研究机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具有相应特色。应开设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基础知识,例如基础医学概论和生物技术制药等,为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教材的选用也应该体现医药特色,在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供医药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另外,针对生物技术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就必须进行统筹考虑,避免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选修课是对本专业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及拓展的课程,开设选修课可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性要求[6]。

4.2改变授课方式

虽然各地教学界同仁也进行过形式各异的教学改革,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发展,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创新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填鸭式教育在师生比例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对知识的快速传播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对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各校招生人数均不多,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数量比较就显得有些过剩。这一客观情况恰恰为我们践行更优秀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必要基础。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过程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具体措施有: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授课内容适时的引入一些问题,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最新的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并通过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将教学内容变得与现实更加贴近;鼓励学生针对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的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获得成就感。另外,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最先进发展最快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专业,其具有的先进性、深刻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7],这就要求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以及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各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最终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以适应国际化要求[8]。

4.3增强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绝大部分知识和理论都需要实验去论证和应用,重视实践教学,有助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的途径包括:

4.3.1适当增加投入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与医学相比侧重点不同,因此虽然一般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基础学科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但为了满足专业课程需要,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建设独立的专业实验室[9]。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好生物技术各项基本操作技能。

4.3.2实验单独成课生物技术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五大工程技术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实验的格局,将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糅合在一起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10]。每次实验划定3-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并且可以更系统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3.3提倡教、学、研互动要求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定期向学生公布自己研究课题的内容及进展,并详细介绍下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提出申请,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一段时间后学生再在其他课题组中进行选择,进行下一阶段实践。实践过程中可将有较高理论或实用价值的实验成果及时总结成论文、专利等。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展知识面还可以使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4.4建设核心教学团队

目前,医学院校每年引进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背景多样化的现象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背景的不同,学历不同,研究背景不同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联系自己的教育及研究背景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这样虽然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的观念,构建其丰富而独特的知识体系,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限制,课堂讲授中涉及的医药相关知识就有可能不足,不利于医学生物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了摆脱这一问题的束缚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多学习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医药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另外,生物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年轻教师为主,没有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水平,所以学校应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力量。要求年轻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通过进修访问、自修或者攻读学位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尽快地适应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最后,可以聘请一些来自医药企业一线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医院一线的医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可以了解目前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为培养可就业可创业的优秀生物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