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德育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通过生活实践开展教学知行合一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为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创建场景,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对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知识时,可以设置一次模拟的选举。首先把选举的相关程序教授给学生,然后根据规程组织学生进行选举活动,最终得到选举结果。通过模拟选举这个过程,使学生参与到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通过不断的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要适时的进行引导,以更好地完成教学。

1.2通过表演艺术形式开展教学小品、话剧等表演形式是情景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其趣味性而深受学生的认同。学生通过亲身扮演角色,可以更好地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课堂上表演小品或话剧,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把知识贯穿其中灵活运用,也锻炼了其综合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原本在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并且有深刻的体会并运用自如。

1.3通过语言描述开展教学语言描述是知识传授的最基本方式,教师通过使用生动的语言、真切的表达来向学生传达信息。使用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使其主观情绪的调调动,并且使他们身临其境,进入教师想要设计的情景中。

1.4通过音像图画开展教学音像和图画所蕴含的信息丰富,可接受程度高,给人以美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提高兴趣。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到课堂当中,使其在观看过程中直观的接受多媒体资源所传递的信息,有利于情景的创建和学生的切入。

1.5通过典型事例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近期众所周知的事例,对学生进行举例教学,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知识穿插其中。在对事例的列举和讨论分析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教授的知识,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例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们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做适当的点评。

2.情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理论联系实际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一定要做到教学情境的来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合、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较好的融合。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激发其学习的与知识的积极性,让知识成为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德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却只能向学生灌输僵硬的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危害很大。情景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当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的构建者。

2.3开放教学资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新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开放,这推动了情景教学法的发展,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搭建了桥梁。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要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考虑,给学生创建良好的交流环境,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在问题设计上,保持问题的开放性,尽量避免给出是非评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2.4发挥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创建情景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为了实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完全包办教学情景的设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才遇到情景的创建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愉快地交流,使情景的创建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并且情景中也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结语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培养优良品质渗透德育教学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竞争意识品质。如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如,中长项目中学生意志不够坚强,教师应建立激励机制,多鼓励同学间的相互竞争,自己与自己竞争,做到突破极限,再创佳绩,发挥德育的功效作用。

二、利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优势和学生的兴趣

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评价,促成德育教学实施德育的教育要有针对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兴趣,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学生在面临学习困难说出粗言秽语的泄气时,教师要及时指出教育,并且在全班反复强调,让学生做到文明有礼、相互尊重。又如,学生面临学习中的安全问题时,教师要多举实例、反复强调、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树立律己和安全的意识。初中生个人自主意识较差,易于受他人影响,只要教师长期注意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教育和培养,其功效将会事半功倍。

三、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

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化,绽放德育的教育功效,激发学生活力的积极性

1.严格执教,积极诱导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严格要求更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更能懂得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更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精神。要采用诱导方式,把学生向团结、进取、向上的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2.表扬、鼓励和奖励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良好的思想行为及时作出充分的肯定,给与表扬、鼓励,对以往表现较差的学生更要善于创造环境和机会,让他们绽放“闪光点”,并实事求是的给与表扬、鼓励,做到一视同仁。对在练习中完成动作好的学生,可安排他们去进行一些他们喜爱的项目练习作为奖励,这样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3.熏陶感染和榜样激励

德育教育中熏陶感染的艺术,能使课堂教学形成熏陶感染的氛围,使他们为之感动,受到教育。要充分发挥熏陶感染在德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借助榜样激励的力量,淋漓尽致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效。如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110米冠军时,全国甚至整个亚洲为之振奋。正是如此,体育课就要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教师所展示出的良好师德和表率作用来熏陶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思想品德,使之更好地完成体育活动,发挥德育的教育功效。

4.有针对性的合理评价,强化德育功效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上师生沟通顺畅,课堂气氛活跃,紧张适度,秩序井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想更丰富、更活跃,继而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对文本作个性化的阅读,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则作针对性的点评。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消极、片面、错误甚至可笑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热情地去引导和纠正,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这样,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总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育人因素

培养良好品德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以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谈如何学习?如何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如何感谢家人和国家?学习《爱莲说?》,让学生谈如何做一个“洁身自好”之人?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谈如何处理和谐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良好的亲情观……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结合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信念和《愚公移山》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学《鱼我所欲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向我们阐明的“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后,劝勉学生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教学《岳阳楼记》,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进而体会范仲淹在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情怀的同时,还希望以自己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影响世人的写作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德得到培养。

三、发挥作文教学德育功能,提高思想认识

(一)命题诱情,练文又炼人

语文教师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情感,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只有精选学生既熟悉且又有意义的题材,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考虑命题,才能诱发学生蓄积在心中的美好情感,从而在情感的审美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例如,某学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学生前去探望和帮助他,教师若以《他病了之后》为题让学生作文,就会诱使学生抒发对友爱互助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教育,达到“练文又炼人”之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消极思想设计命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精心选材,端正学生思想

围绕文章主题选择材料,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点,而选择什么材料,确立怎样的主题,都鲜明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青少年处在成长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正面的、向上的文章,即便写批判不良现象的文章,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写。例如,有些学生抱怨我国落后,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亮”,不能辩证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命《市场见闻》《我家富了》之类的题目。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端正思想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就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正在飞速发展,“明天的中国并不比外国差”,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匡言纠行,改文又改人

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强,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与错误,并反映在作文中。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要做到“改文又改人”,改语言又改思想。例如,在一次以《记星期天的一件趣事》为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好不热闹。突然‘咣当’一声,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人仰车翻,多么有趣啊!”诸如此类学生中流露出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批改作文时予以指正。让学生懂得对于别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生的意外,应采取什么态度,不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学生的错误言行,就会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匡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

(四)颂美扬善,陶冶学生情操

作文的讲评不仅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更是德育教育的继续。它在活跃学生思维思想、端正认识、培养良好文风、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师要适时并恰如其分地进行激励性讲评,使学生看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对文质兼美的作文,教师可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品鉴,并让小作者讲述自己的写作经过和体会,还可在墙报上张贴或选编成册,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

(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

(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

(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